第六十四章 關心則亂
卓飛哈哈大笑,說道:「大哥這是關心則亂,過慮了,過慮了!小弟如今已是朝廷命官,五品大員,那趙溍和張鎮孫即便是再恨我,那最多也就是數落小弟幾句罷了,難道他們還敢徑直斬了小弟,犯下謀逆大罪么!」
馬大公爺一愣,暗罵自己糊塗,想想也是,賢弟早已不是以前那個白身了,這聖上親點的五品大員,豈是隨便誰都能說殺就殺的?只要趙溍不是造反,那就算是賢弟跟他有殺父之仇,恐怕他也不敢動以私刑吧!至多也就是極盡冷嘲熱諷之能事罷了……
馬大公爺想到此處,心中一寬,又頗為尷尬地說道:「只是如此一來卻要委屈賢弟了…….不如愚兄另覓口舌伶俐之人……」
卓飛揮了揮手,打斷了馬大公爺的話,說道:「此事重大,若非小弟親做說客,則恐難成事也!大哥勿憂,小弟皮厚舌毒,放眼天下,怕是都沒什麼人敢與小弟對罵吧……!」
「哈哈哈….……賢弟所言甚是!」
「唔,大哥笑的這麼開心,莫非真是認為小弟我皮厚舌毒不成?」
「呃……愚兄這還不是順著賢弟的話在說么?」
「非也,非也,這話小弟自己說那叫做自謙自嘲,而大哥若是附和,那便只有兩個解釋了……」
「敢問賢弟,不知是哪兩個?」
「這其一,那就是大哥平日里便是這麼想的,是以小弟一說,大哥就滿口贊同……」
「賢弟誤會了,絕非如此!」
「那其二就是大哥在隨口敷衍小弟,壓根兒就沒把小弟的話當作一回事兒,這……這更令小弟傷心啊!」
「咳咳咳…賢弟乃愚兄手足,賢弟之智高如日月,愚兄揣摩還來不及,又怎敢隨口敷衍,這還有沒有其三?」
「其三嘛……也有……」
「賢弟且說說看!」
「其三就是日後大哥再亂點鴛鴦譜的時候,千萬莫再說是出自小弟的授意,那今日您得罪我這事兒,小弟也就不再去追究了……」
「這……這也行?」
「有何不可?」
「賢弟你又調皮了!」
「調皮你妹啊!」
「我妹嫁在廣州,你這次若有機會見了,可要喚一聲姐姐的……」
「姐姐你妹啊!」
「賢弟所言正是,你姐姐確實是我妹啊!」
「…….」
…………………………………………………………
不得不提一下,蒲壽庚,又稱蒲受畊,號海雲,宋末元初人,阿拉伯(色目)商人後裔,蒲開宗之子。后叛宋降元,終生顯赫。此人任泉州市舶司三十年,是宋元時期「蕃客回回」的代表人物。也是自古以來養不熟的家犬的代表人物,不!應該說是代表之犬才對。
元代釋大圭,居泉州期間,曾在《築城曲》中寫道:「吾聞金湯生旤樞,為國不在城有無。君不見泉州閉城不納宋天子,當時有城乃如此。」
明代何喬遠在《閩書》中有記:「景炎入海,航泉州港,分淮兵二千五百人,命壽庚將舟以從。壽庚閉門拒命,與州司馬田真子上表降元。」
而明代陽思謙則在《泉州府志》記載到:「宋幼主過泉州,宋宗室欲應之,守郡者蒲壽庚閉門不納。」
由此可見,蒲壽庚關閉泉州城門,不讓宋端宗趙昰入城,這是事實。可這本是清晰無誤的事實到了史書之中卻又有了不同的說詞。
由元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的宋史在描述宋幼主趙昰至泉州而不能入這一段歷史時,卻為了迎合二等色目人,卻特意更改了這段本應無可爭議的歷史。
宋史本紀第四十七,有記:「宋主昰舟至泉,壽庚來謁,請駐蹕,張世傑不可。或勸世傑留壽庚,則凡海舶不令自隨,世傑不從,縱之歸。繼而舟不足,共掠其貲,壽庚怒殺諸宗室及士大夫與淮兵之在泉者。」
這話說的是宋端宗趙昰坐船到了泉州港之後,蒲壽庚來拜見,請求皇帝入城歇息,而張世傑卻不答應。而此時有人勸張世傑留下蒲壽庚來驅使泉州港的海船,結果張世傑也沒這麼做,而是放回了蒲壽庚。可是後來又因為海船不足,所以張世傑便縱兵劫掠了停在港口裡的海船,並掠奪了海船上的貨物,而此舉招致蒲壽庚大怒,於是便盡殺城中宗室於士大夫,和在泉州的淮兵。
在元人的這段記述中,原本被臣子背叛,屬於受害者的宋端宗趙昰,卻一舉成為了不知好歹,且縱容部下劫掠商賈的昏君。而咱們漢人的民族英雄張世傑則更是成了出爾反爾的小人和前後行為矛盾的笨蛋。嘿嘿,一朝之重臣,皆是深思熟慮之輩,又豈會行事如同兒戲乎?
而這段文字里,唯一值得稱道的就是忘恩背主的逆賊蒲壽庚了,因為早和蒙古勾勾搭搭的他,一見皇帝來了泉州港,馬上就不顧生命危險地去覲見了,而且他還請皇帝入城暫住,結果是皇帝的大臣疑心他,所以才不敢入城罷了。再者,缺舟少船的皇帝和大臣們,不敢入城也就算了,偏偏還不聽旁人的建議,傻乎乎地非要把他這個手握千舟,控制了泉州海運的市舶司提舉放回去,結果最後落得個無船可用的尷尬局面,不得不縱兵去搶船,搶貨,行徑如同土匪也……而此時,飽受委屈的蒲壽庚才衝冠一怒,調兵斬殺了泉州城中的所有趙氏宗族和士大夫,以及兩千五百在泉州的淮兵,幾日後,便引元軍入城,端的是大義凜然的英雄人物也……
只要還有點判斷力的人都能看出來,《宋史》中的這段記述,明顯是前言不搭后語,自相矛盾的,是為了刻意地去污衊宋主殘暴不仁而牽強附會地編排出來的,元廷為了自己的統制需求,不惜從各個細節之處來篡改歷史,來抹黑漢家王朝,其心當真可誅也!
而清代乾隆朝的《泉州府志?拾遺》亦毫不猶豫地引用了這段記述,正如由他們所修撰的《明史》一樣,其中極盡抹黑漢家正統之能事,試圖魚目混珠,以假亂真。而那些真正由明朝人修的史書,卻基本上都被他們掃到垃圾堆裡面去了。
如今,我們這些漢家子孫,還有很多人拿異族修撰的《宋史》、《明史》來當正史,拿袁崇煥那種殘害忠良,全京城百姓都恨到要食其血肉的傢伙來當民族英雄,絲毫不知自己中了乾隆小兒的捧姦汙明之計,真是可笑加可悲也!
不過總的來說,縱橫歐亞的蒙古人還只是打垮了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而女真人卻徹底地征服了我們的精神,將我們的靈魂烙上了一個大大的「奴」字。蒙古人打天下是無敵的,卻太崇尚武力,只知殘暴威壓,實在是不太會治理天下,這符合游牧民族的共性;而女真人卻是半漁獵半農耕的民族,他們比蒙古人更善於學習,並且他們還吸取了蒙古人的教訓,知道光靠殘暴的殺戮是無法長久統制漢人的,所以他們便從精神層面入手,來鞏固自己以少數人控制大多數人的統制,三百年的篡改塗抹,三百年的奴化教育,足以改變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足以磨滅一個民族刻在骨子裡,並綿延了數千年的血性和驕傲。
當後世人津津有味地看著清宮戲的時候,不知他們可有曾想過,古來一直領先世界的中華文明遭受百年浩劫,一蹶不振,跌落世界文明之末,遺禍至今而不能盡消,這其中的主要原因便是由異族統治三百年,閉關鎖國,酷法愚民所致。
而他們恐怕也不知道,電視劇中那些和藹可親,貌似忠良的大臣其實都還有一個本應令他們深惡痛絕的稱呼,那就是——漢奸!此這二字顧名思義,乃指漢人中的奸賊是也,或者說是背叛漢民族的奸賊更為恰當一些。不過筆者認為最正確的評價卻應該是,於己或情有可原,於族卻為萬世之奸,當受萬世子孫唾罵也!
就拿諸所周知的熒屏主角紀曉嵐來說,洋洋洒洒四部,以詼諧敘事而深受小民喜愛,可大多小民所不知的是,此人一生功績,其實也不過是奉乾隆之旨而編纂《四庫全書》罷了。而這套《四庫全書》共收錄了各種書籍達3503種,79337卷,存目達6783種。世人皆知,此舉對保存整理我國文化遺產的功績自是不小,但是世人所未必知的是,紀曉嵐這幫編纂《四庫全書》的人,在對古代書籍進行輯佚、校勘、考辨等整理的同時,也在將所有不利於清朝的書籍進行銷毀、刪削或是改易,整個《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便是破壞、摧殘漢家文化的過程,是美化異族統治,為異族統治創造道德依據的過程。其結果,不僅使許多具有珍貴史料價值的書籍遭到摒棄,而且使收錄的一部分書籍尤其是宋元以後的許多具有異端色彩的書籍失去了本應該有的原貌。而從此意義上說,這簡直就是一次漢家文化的浩劫。其政治目的是顯而易見的。據官方上報的數字統計,在編纂《四庫全書》期間,銷毀、抽毀的書目多達2600多種,而這只是官方的統計,其實際情況恐怕還遠不止這個數字。
乾隆不惜耗時耗資來編纂《四庫全書》,其實是在利用修纂《四庫全書》的良機,採取「引蛇出洞」的戰術,讓那些「蛇」主動地遊走出來,然後一個個打死,最終達到了清除「不良思想」的預期目的。在《四庫全書》編纂期間,因書主藏書不繳、犯諱不避、等各種理由而被牽累、下獄、流放、甚至判死者皆有。所以說《四庫全書》的編纂,無疑是中國文化事業的一大浩劫,是一場為了鞏固清廷奴化統治而由深受小民喜愛和戲說的乾隆皇帝發起的一場文字大獄,而那位同樣受到小民所喜愛的紀曉嵐紀大忠臣便是執行這場文字大獄的排頭兵啊!
嗚呼,史已無真,是以今國人多不知史也,而不知史者則不知恥,不知恥者則不改不悔,亦乏進取之勇也!
某國只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卻已經稱霸全球多年,但人家卻總喜歡把那些什麼販賣黑奴、經濟危機大蕭條、虐待勞工、南北戰爭等等家醜寫的無比詳細。而國人卻大不相同,一向死要面子,喜愛粉飾太平,喜愛自吹,喜愛千方百計的篡改歷史,或者選擇性的遺忘歷史,這種習慣,直接導致了子子孫孫們無法明白真正的歷史應該是什麼樣子的,自然也無法從真正的歷史當中吸取到他們本應吸取的教訓。
要想奴化一個民族,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去篡改他們的歷史,先去抹黑他們的祖宗,讓他們的子子孫孫打心眼裡鄙視自已的祖宗,這樣,他們才能心甘情願的為奴為婢,就算是埋怨,也只能去埋怨自己的血統太過卑賤,而自家的祖宗太不爭氣了。這種精神層面的調教,十幾二十年內或許不見成效,但是一兩代人之後,便會徹底地摧垮一個民族的自信和自豪。
正因為蒙古人沒有女真人那麼聰明,或者說統治技巧過於簡單粗暴,所以七、八十年就被咱漢人又打回老家去了;而女真人能崛起,就是因為他們吸取了蒙古人的教訓,變得更加的聰明了,所以他們才能統治漢地三百年,而直至今日,還有無數的後裔和奴才們在為其叫好也……。
呵呵,扯遠了,總之筆者只想說,因為異族統治總是會控制言論,興文字獄,或者選擇性地篡改歷史,以迎合自己的統治需求,所以元、清二朝修的史,那大家還是需要仔細分辨一下真假的,尤其是那些關於民族大義的內容和關於宋、明二朝的歷史,依我看,那基本就可以無視了。
至於今日那漫天飛的清宮戲在筆者看來,那實在是漢民族的一種悲哀,是對漢民族最大的諷刺,清宮戲不是不能拍,文化創作也不是不能隨意,只是像這種美化異族統治,選擇性敘述歷史的東西還是少一些為好,如此也省得不明真相的子孫們總是傻乎乎地在外國人面前炫耀自己的祖宗成吉思汗有多麼的英明神武,忽必烈大帝又曾經打下了多麼廣闊的疆土,而野豬皮努爾哈赤從一個小酋長開始慢慢壯大,直到其子孫成功統治了漢地三百年的奮鬥史似乎也可以說來勵志一下,凡此種種……嘿,咱們丟人都丟了好幾百年了,別再恬不知恥了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