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兩棲作戰
似乎是倭國人信仰的天照大神聽到了他們的祈禱,幾分鐘后西特海軍的艦炮終於停止了射擊。當倭兵們戰戰兢兢的爬出防炮洞,這才發現己方的陣地已經不能被稱之為陣地了。原本深達兩米的戰壕只剩下了半米深,多個防炮洞被震塌,其中,其中躲藏的倭兵無一生還。一個四百人的中隊,如今還活著的僅剩下不足一百人了。
更大的問題在於武器,因為重機槍難以移動,在倉猝避炮的時候只能將這些武器遺棄。經過連續的炮擊,這些武器已經被還原成了零件狀態,連維修的價值也沒有了。經過這一輪的艦炮射擊,倭兵已經幾乎失去了抵抗能力,然而更大的考驗才剛剛來臨。
不同於倭軍臨時拼湊的商船隊,近些年來西特軍的各種武器裝備已經越來越走向了標準化和規範化。例如進行登陸的裝備,雖然遠洋運輸仍然依賴於標準化的商船,但在登陸作戰方面,已經換成了專門的登陸艇。
登陸艇擁有扁平的船底和內置式的螺旋槳,可以利用噴口推水前進。這樣的設計避免了在沖灘過程中,因為吃水太淺而擱淺或螺旋槳觸底。利用這種登陸艇,可以直接將人送到海灘上去。
它的前方擁有厚實的鋼板,不但可以抵擋機槍的射擊,還能擋住小口徑火炮。因為這種登陸艇異常寬大,不但可以一次運送兩個步兵排搶攤,還能運送大炮和坦克等重型裝備。
在炮擊過後,就是這樣的七十多艘登陸艇,以極快的速度向著那霸港衝來。海灘後方倭軍陣地中倖存的士兵尚未清醒過來,敵軍的登陸艇已經到了近前。憑藉著求生的本能,不少倭兵開始端起自己的步槍拚命射擊起來,他們知道如果自己不做反抗,死亡將是遲早的事情。
這支發動進攻的部隊,正是重新組建的三亞分艦隊,新任司令官劉傳綬中將站在南原號航空母艦的甲板上,用望遠鏡觀察著那霸港的情況。這是西特軍新組建的海軍陸戰隊第一次作戰行動,因此上級非常重視,如果不是趙守宏欽點,這樣艱巨而光榮的任務甚至輪不上三亞分艦隊。
劉傳綬知道這是個報仇雪恨,為三亞分艦隊提高名譽的機會,他也希望利用這次的勝利,告慰林績勛和其他陣亡烈士的英靈。七十多艘登陸艇承載著海軍陸戰隊第一批的兩個團兵力,向著那霸港附近的平坦海灘上疾馳。
倭軍那6.5毫米口徑的子彈打在防彈鋼板上,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響,可惜這種程度的進攻,根本無法撼動登陸艇的正面裝甲,這樣的射擊註定是徒勞無功的。
作為從陸軍中精選出來,經過了半年嚴格訓練的海軍陸戰隊,每一名戰士都充滿著臨戰前的渴望,他們的心情無比激動,所有人都默默等待著大戰的到來。隨著腳下甲板的微微顫動,原本急速行駛的登陸艇停了下來,依照平時的訓練,戰士們非常清楚,他們抵達目的地了。
前方的裝甲板突然放下,搭在了鬆軟的沙灘上,也鋪就了一條衝鋒的平坦大道。戰士們端起手中的一六式半自動步槍,吶喊著沖向了海島的方向。登陸艇打開正面甲板,頓時吸引了倭軍士兵。一連串的步槍子彈射來,沖在最前面的陸戰隊士兵頓時被擊中倒地,然而後面的戰士卻絲毫也不畏懼,仍然端著槍繼續衝鋒。
很快兩千多名戰士衝上了沙灘,不少人撲倒在沙地上瞄準倭兵射擊,掩護著戰友們繼續下船。一些醫務兵立刻沖向了倒地受傷的戰友,將他們拉到安全地帶加以救治。
海軍陸戰隊的進攻行動有條不紊,精密的猶如一架機器。儘管倭軍陣地上的子彈持續射來,他們依然在按照自己的節奏進攻。最後的幾艘登陸艇終於靠上了海灘,因為載重量太沉,他們是最後抵達的幾艘。當這幾艘登陸艇的前艙門打開,露出內部的情況,倭國人一陣目瞪口呆。
在這幾艘登陸艇中赫然有幾輛形狀古怪的坦克,那旋轉炮塔上修長的炮管,以及奇怪的梯形車身,倭國士兵們從來沒有見到過。實際上這幾輛並非坦克,而是快鹿2型裝甲車。
因為海軍陸戰隊的實際需求,科研人員在快鹿1型的基礎上進行了大幅的改動。首先是車身前後增加了梯形的裝甲,讓整輛裝甲車更像是船。此外大幅加厚的裝甲,讓前部裝甲增加到了二十毫米,足以抵抗小口徑火炮的轟擊。
裝甲車的車身也被拉長,其中能夠容納三名車組人員和十二人的一個步兵班。為了增加在鬆軟沙灘上的行駛能力,這種裝甲車還由輪式改為了履帶式。經過這樣的改進,世界上第一輛兩棲裝甲車由此誕生。
這種劃時代的裝備首次出現在戰場上,其轟動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恐懼的倭國士兵立刻將步槍射擊的目標轉向了這些裝甲車,可惜他們的火力根本無法撼動對方分毫。
眼看著一輛輛裝甲車沖向陣地,倭國士兵只能無助的哀嚎,有幾名士兵高舉著手雷,沖向了近前的裝甲車。可惜圓滾滾的手雷無法如手榴彈那樣捆起來使用,其爆炸威力實在有限。除了四射的彈片給己方造成了誤傷之外,根本無法撼動裝甲車的前裝甲,頂多只能留下一個焦黑的印記。
防守的一個中隊就這樣毫無還手之力的被全殲,西特軍海軍陸戰隊立刻分散成多股小部隊,很快控制了那霸港的各處要害。那些警察都是當地人,見到有華蘭人到來,他們非但不進行反抗,反而友好的表示願意幫忙。
這樣的情況並不出乎西特軍總部的意外,因為在琉球群島上的人都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倭國人。琉球群島上原本是華蘭的屬國琉球國,千年來世代向華蘭的中央王朝稱臣,彼此之間關係密切。直到近代華蘭的王朝衰弱,無力顧及周邊的屬國,這才讓倭國趁虛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