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三章 反攻的北伐軍
沒有先進科技可以自己研究,如今西部特區擁有自身培養的本土科學家和大量條頓國科學家,根本不懼任何技術壁壘。至於西大陸諸國,卻會因為失去了華蘭國這個越來越大的市場,讓經濟振興速度減緩,同時又遭到西部特區的工業品傾銷,未來的商業前途堪憂。
羅斯柴爾德家族不是不知道這一點,不過他們是沒有國籍的,沒有對任何國家的忠誠度可言。如果非要相互比較一下,和善對待猶太人,並對他們一視同仁的西部特區恐怕更讓他們有好感。
在這樣的形勢下,西大陸各國的經濟是否恢復,與羅斯柴爾德家族並無多大關係,各國的弱勢反倒讓他們更容易控制其經濟,這是兩邊都有利的選擇。至於這份盟約中,對華蘭國的實體與金融市場並未做任何規定,實際上是因為羅斯柴爾德家族並不看好如今還不算強大的華蘭國市場。雖然華蘭國擁有著全世界四分之一強的人口,但個人的經濟實力還有待加強。比起西大陸兩億人口,華蘭國六億多人口的購買力只相當於其六分之一左右。
趙守宏就是借著這樣的弱勢,讓羅斯柴爾德家族不屑於瓜分華蘭國市場,最終保證了國內金融市場的純潔性,也為他將來掌控全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趙守宏及時轉變策略,抓住了經濟全球化的先鋒位置,讓西部特區的經濟走在前面,得以擁抱更大規模的市場。有了足夠大的銷售渠道,西部特區麾下的各個工業區開始埋頭擴大生產,增強本國的經濟實力,當然其中的增產重點,還是重工業體系。
有條頓國儲備的雄厚人才基礎,哪怕只是近幾年內借用一下,也足以扶植起西部特區自身強大的重工業體系了。等到這些人因為國內環境好轉,返回到條頓國的時候,西部特區自身的人才也就能夠獨立運作了。
趙守宏借用著一連串的陽謀,終於採取借雞下蛋的方式,完成了原始的工業規模與科技積累。等到華蘭本土的各方面人才成長起來之後,一個強大華蘭國的崛起將再無障礙。
西部特區埋頭髮展經濟,向著世界第一流強國的目標急速衝刺,而在華蘭國的東部地區,依然是烽火連天的局面。世界上從未有一個國家出現這樣的境況,整個國家被一分為二,西部特區和西南軍閥的地盤上平靜無波,沒有任何戰爭發生,他們只是埋頭髮展經濟。尤其是西部特區的經濟,已經足以和許多西大陸中等強國比肩。
但在這個國家的東部,卻是群雄割據的混戰局面,各地的經濟建設已經完全停滯,軍閥們互相攻伐,哪怕是同處於一個勢力之下的小軍閥們,也會互相攻擊,這就是地方軍政不分、中央政府弱化的壞處。手中掌握著軍權和財權,沒人不想讓自己更加強大一些,就算是不願意打仗的軍閥,也同樣在拚命擴張。因為一旦自身停止擴張,別人的勢力就會超過自己,到時候被攻伐的就是自己了。
在這樣的互相提防,互相猜忌的狀況下,為了生存他們只有戰鬥。戰火不斷的爆發,其結果就是民不聊生。百姓的生活朝不保夕,甚至不知道明天自己的家鄉會否成為戰場,自己的性命還能不能留到明天。
在這樣的艱難環境下,促使著更多的人向西部特區遷移。各個軍閥治下的人口越來越少,沒有了人口就沒有稅收,也沒有了參軍的壯丁,就無法擴大自己的勢力。為了壯大自身,他們只能進攻鄰近的軍閥,結果戰爭讓百姓繼續逃亡,造成了惡性循環。
直系軍閥發展到現在,也已經變成了一個充滿小軍閥的體系,內部的攻伐從未停止過,這也讓曹錕非常頭疼。內部的戰爭讓他無法偏袒一方,否則眾多手下都會離心,可是戰爭不休他發展經濟的計劃就無從談起。儘管直奉戰爭已經過去了一年,直系領地內的經濟發展卻無多大起色,而現在他還有更加煩心的事情。
1923年4月中旬,準備充足的革命軍開始了反攻。這一次有共社黨精英的加入,以及紅聯政府給予的大量武器彈藥支持,孫文海手中兵強馬壯。另外紅聯軍名將布柳赫爾也化名加侖,來到了孫文海身邊作為他的軍事顧問。
這一次革命軍可謂勢在必得,六萬大軍分為兩路會攻粵州城。革命軍的主力就是當初的北伐軍,這都是原本國大黨掌握的精銳力量,戰鬥力是有保障的。如今有紅聯政府的大量軍事援助,戰鬥力更是大幅提升。反觀陳炯明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勢力根本沒有多少增長,如今他能夠掌握的嫡系部隊,只有一萬多人而已。
面對優勢兵力的北伐軍,陳炯明只能收縮兵力,保衛粵州城的安全。陳炯明的粵軍放棄抵抗,革命軍則節節進攻,他們從韶關出發,一路沿著北江向南,僅僅十天工夫就克複了清遠城,叩開了粵州城的北大門。
面對著大軍壓境的形式,陳炯明慌了手腳,他在司令部里暴怒的喊道:「這個孫文海真想趕盡殺絕啊,我們只是政見不合,他何必要置我於死地。」可惜陳炯明的記性不好,他似乎忘記了,當初想要置對方於死地的正是他。如今孫文海帶兵反攻回來,也是只能算是禮尚往來而已。
實際上幾個月前的那次兵變另有隱情,並非是陳炯明想要當軍閥,所做出的自私行為。儘管這個人野心很大,對權力的渴求十分強烈,卻也算是個較為堅定的革命者。
作為一直堅持在粵東的領導者,陳炯明本來就是如今國大黨內與孫文海齊名的實權人物,只不過這兩個人在政見上的分歧很大。陳炯明主張現在粵東搞好民主憲政,效仿白鷹國建立起與之相仿的聯邦政府,再逐步走向全國和平統一。這個主張在歷史上有許多人提出過,被稱為聯省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