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五章 高手對決
在如今的華蘭國內,趙守宏對抗洋人的事迹早已廣為流傳,他的聲望如日中天。只要由中川廣播電台加以解釋,相信沒有人會認為他迎娶外國公主是通敵叛國的罪行。
畢竟趙守宏曾經數次打敗羅剎帝國,還侵吞了其大片土地。這個時候羅剎皇帝將兩個女兒給他做妾,大家只會認為這是如戲文里說的納順表,以女兒被質和親,這是示弱的表示。
一個月之後,趙守宏在蜀都隆重的舉行了訂婚儀式。儀式上兩位羅剎公主打扮得花枝招展,猶如婚禮上的服飾一般。訂婚之後,兩位女大公都會入住總領府,等待三年後再行完婚,實際上等於是已經嫁入總領府了。在烏拉爾地區,宋哲元也低調的與瑪利亞女大公也舉行了訂婚儀式,只不過他們沒有聲張,除了一些好友之外,只有趙守宏和幾位軍方大員派人送上了一份賀禮。
早在訂婚開始準備之時,來自特區的物資就源源不斷地進入了羅剎帝國境內。剛剛被從後勤部抽調出來,升任羅剎軍總指揮的布魯希洛夫對此相當高興,在整合了如今東部戰線的所有羅剎軍之後,他終於有了勝利的把握。
布羅西洛夫以進攻著名,但這並不意味著他不會防守。實際上作為世界大戰中數得著的名將,布魯西洛夫的防守別有心得。他很快在古比雪夫和喀山一線構築防線,有利阻擋住了伏龍芝軍隊的進攻勢頭。
紅羅軍與羅剎軍在陣線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昔日袍澤一旦站在不同的陣營中,立刻猶如殺父仇人一般。相同的進攻戰術與戰鬥習慣,雙方都很清楚對方下一步要做什麼。原本戰鬥中應該出現詭詐險謀,因為雙方指揮官的滴水不流,以及軍官士兵們的互相熟悉而無法施為。這場戰爭變成了正面對抗的消耗戰,比拼誰能比誰支撐更久的戰鬥。
「烏拉。」隨著紅羅軍指揮員的呼喝聲,那些衣著簡陋武器陳舊的紅羅軍士兵越出戰壕,向著羅剎軍的方向發起了全面衝鋒。被以布黨烏托邦思想武裝起來的士兵,成了完全藐視死亡的軍隊。他們的衝鋒雖然損失慘重,卻能夠在武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取得戰果。
此時的伏龍芝將軍站立在塹壕中,冷靜的看著正在發起集群衝鋒的紅羅軍戰士。看著大片大片的戰士被射殺,倖存者卻毫不猶豫的繼續衝鋒,五十米、二十米、十米,當紅羅軍的戰士們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衝到羅剎軍陣地前十米的時候,對面也是高喊一聲烏拉,全都衝出了戰壕。
雙方的戰士絞擊在一起,絲毫不留任何餘地,他們心中所想的只是刺刀見紅,是如何將自己的刺刀捅入敵人的身體。至於自己是否能夠活下來,他們似乎並不在意。
伏龍芝冷靜的看著這一切,直到後續兵力不足的紅羅軍衝鋒隊伍被消滅在陣地前,他才長出了一口氣。這一次的進攻又失敗了,但卻絞殺了不少羅剎軍的士兵,這就是一個不小的勝利。
原本伏龍芝在對付高爾察克的時候,往往以計謀取勝,紅羅軍的損失很少卻能取得極大戰果。但是高爾察克畢竟是個海軍上將,他對陸戰並不精通,當善戰的布魯西洛夫指揮戰鬥之後,一切情況都發生了逆轉。
羅剎軍開始有組織的在三個要點城市組織防禦戰線,抵擋住了紅羅軍的攻勢。布魯西洛夫選擇的位置極好,這三個城市呈品字形分佈,防禦部隊可以相互呼應,一旦進攻其中一城,另外兩城都可以向紅羅軍後方迂迴包抄。如果紅羅軍放棄三城,直接進攻後方的烏法,任意城市都能切斷其退路和補給線,這讓伏龍芝找不到絲毫空隙。
羅剎軍訓練有素武器精良,紅羅軍唯一的優勢就是人數眾多。面對這樣的情況,即使以伏龍芝之能,唯一能做的就是將隊伍分為三個部分,同時進攻三個城市,與羅剎軍打起了艱難的陣地戰。
好在身為布寧的絕對心腹,伏龍芝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援助,大量剛剛應徵入伍的新兵源源不斷的送到前線。他們都是被布黨宣傳而願意豁出性命來拼的底層農民。
對他們來說羅剎政府的高壓政策讓他完全心向布黨,儘管如今紅色羅剎境內的瘟疫依然沒有結束,生活水平甚至更低,但聽信了宣傳的他們認為,這一切都是羅剎帝國的錯誤。
是尼古拉二世選擇加入世界大戰,讓底層民眾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是他們的巧取豪奪與經濟物資封鎖,讓紅色羅剎得不到救治流感的特效藥,所以為了保衛親人保衛將來的好日子,也為了保衛偉大的烏托邦主義,他們願意獻出自己的生命。
被烏托邦思想武裝起來的軍隊,是最強悍的軍隊,這一點在此時還沒有多少人清楚,布魯西洛夫也是如此。正因為對形勢估計不足,羅剎軍的防守顯得相當吃力,他們不得不利用西部特區支援的火炮與機槍,利用彈藥的極速傾瀉來對抗敵軍的無畏勇氣。
一隊隊紅羅軍前赴後繼,短短五天之內死於三座城市之外的紅羅軍人就超過了二十萬,而拜堅固工事與充足彈藥所賜,羅剎軍的傷亡剛滿三萬。此時的紅羅軍和羅剎軍就是在拼消耗,是在比拼誰的血先流干。
在這樣激烈的戰鬥中雙方的指揮員卻始終保持著冷靜,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刻,他們手中始終掌握著充足的預備隊,等到對方出現任何破綻。這兩位目光敏銳的指揮者都很清楚,對面是一個勢均力敵的對手,一旦出現任何破綻雙方都是不死不休的。
這樣的單純消耗戰雙方都很無奈,但死傷更加嚴重的一方,持久力會更低。當攻防戰進行了五天之後,紅羅軍終於出現了一絲疲態。布魯西洛夫等的就是這樣一個機會,他立刻揮兵東進,直取伏爾加河畔的察里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