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大明聖祖> 第二五三章 秀女

第二五三章 秀女

  天啟皇帝要大婚了!


  這個消息風一般刮過京師,讓百姓們茶餘飯後閑談時又多了點談資,一般人只是在言語間羨慕皇帝艷福,但京師中一些對此門清的掮客卻在議論今次不同以往的選后程序。


  以往的選后是派遣宮中宦官到全國各地去挑選十三到十六的年輕少女,這是海選,之後就將海選后的五千名少女帶到京師,進行進一步甄別,在經過一系列的負責程序后,選出三名少女,讓皇帝欽定皇后。


  然而,如今到了天啟帝這裡卻不同了,宮中現在只有千來名宦官,僅僅夠做事,根本沒多餘的送到外面去,故而就不派遣宦官了,海選人員由地方官申報,送於京師,參加選后。


  在以往選后的程序中,通常會大量的收錄宮女,而這也是很多民間家庭聽聞皇帝選秀,就紛紛嫁女的緣故,誰都不想將自己的閨女送到深宮大內去遭罪。然而這次不同,這次僅僅只選一后二妃,共三名青春少女,其他的若不入選,全部給予一定銀兩,遣返回家。


  經過朱由校的整改之後,紫禁城的服務人員都有定數,宦官只留下了一千人,而且以後不再增加,當這批老去死去之後,宦官將逐漸消失,其他的事務,全部採用雇傭制度,粗使活計雇傭壯婦,至於宮女之類的,則簽訂雇傭合同,雇傭三年,三年後放歸回家。


  在朱由校的設想當中,紫禁城會逐漸成為一個辦公場所,宮女之類的服務人員會逐步減少到一定的數量。


  今次打不通以往的選秀活動,讓所有民間家庭都放心下來,既然不選宮女,那就不用急著嫁女兒了,彩禮收不到不說,還要貼一大筆嫁妝。至於要選的一后二妃三名女子,很多人並不放在心上,在他們想來,這種事很自家根本聯繫不起來。


  只有那些想要博一場富貴,且家中有漂亮女兒的人家,才會對這件事上心。至於官員,在看到這次選后活動的原則是自願后,也都放下心來,他們只是在縣中發布了一個公告后就不再理會。


  當然,他們並不是一點都不作為,畢竟是選后,萬一自己推舉上去的少女成了皇后呢?那自己不是能落到一份香火之情么?奔著這樣的投機想法,各地知縣知府都搜集打探,弄了幾個高品質送上去。反正皇帝又沒規定數量,自己送了就算完成任務,誰也說不出什麼,成與不成,全都在天。


  河南祥符縣就發生了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當知縣得知皇帝選后的消息后,他立刻就想到了治下張國紀之女,傳聞此女儀容端莊,且賢惠有加,年紀輕輕就知道幫助父親照顧弟弟妹妹,絕對的賢良淑德。


  知縣當即就匆匆忙忙的找到了張國紀,將此事一說,開始張國紀還有些猶豫,但等聽到只選三人,余者歸家后,他立刻就同意了。


  這簡直是一本萬利的事情,由官府出門,女兒的安全不用擔心,若果選上了,自己父以女貴,今後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就算沒選到,女兒也會回來,這次經歷權當做開拓視野,出門歷練了,有了這種體驗后,說不定女兒以後還能嫁得更好。


  將這些關節想的通透后,張國紀立刻就同意了,就這樣,虛歲十五的張嫣小蘿莉被送到了京城,將和其他來自各地的美女們競爭。


  選秀是件大費周折的事情,尤其是這種全國活動,想要到得最後,起碼要三個月的時間,故而朱由校度過了最初的害羞后,便不再理會,將事情全權交給了內閣負責,而似乎首輔李汝華對此事尤為關注,親自領導下來,主持選后的活動。


  在這樣的情況向,朱由校又有點無所事事了,不過他卻不敢在搞任何的改革,做什麼事都要有個度,改革也是如此。今年實行的制度已經很多了不能再改,再改會讓人措手不及,接受不能的。


  現在應該改變高歌猛進的策略,要鎮之以靜,靜待之前的措施紮根,運行,成熟,發揮應有的作用。


  河北省在慢慢走上正軌,新機構正在發揮作用;大京師城防軍正在往燕山和長城擴張,接收那裡的關卡;南直隸正在劃分,南京六部的官員統統留任地方;遼東去處了外患,正在孫承宗的主持下,大力移民,大力發展,全面實施朱由校的新制度。


  這一切的一切,都要時間,整個大明帝國,內閣,大都督府,都繃緊了弦,在高速的運轉著,此時實在不適合增加任何任務了。


  當然,朱由校不是就此開始玩樂了,他很快就找到事情做了。


  當時在天津時,有一名叫李之藻的官員向他建議,應該開設更高一級的學校,讓那些從鹽場小學畢業的孩子們繼續深造,學習更高深一步的知識,這樣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朱由校一聽就覺得很有道理,之後他就將李之藻帶來回來,在研究鋼鐵龍骨技術之餘,天宮研究院的人也嘗試著編寫課本。


  和大明此時遍地的私塾不同,這些孩子要學習的知識很偏向後世的理工類,如此一來,課本就是個大麻煩,既要考慮理論性,還要聯繫實際,而且這種課本沒有先例,完全是從頭開始,光是查資料都要耗費很大的功夫。


  就算後來湯若望加入了天宮研究院也無濟於事,他所會的東西較為高深,缺少了銜接性。而就在這種進度緩慢的境地下,博汎際拿著俞咨皋的薦書找了過來。多個洋人教士,朱由校並不是很在意,但是這個教士所攜帶的東西卻讓他不得不在意。


  博汎際教士帶了很多的書,非常非常多的書,各種語言的書加起來總計有七千餘冊,而恰好此時天宮研究院內,有一個精通多國外語的李之藻,兩人簡直一拍即合,立刻就同流合污。


  看到這一幕,朱由校直感幸運,不得不說,李之藻和博汎際簡直是天作之合,有了這位傳教士的加盟,課本的進度大大加快,很快就出了成果。


  朱由校不知道的是,在原來的歷史上,就是李之藻和博汎際相互合作,反應了十卷《名理探》,將西方邏輯學傳入中國。如今,在這個新的歷史階段上,兩人再度合作,一起翻譯書籍,只是這次的量要大的多。


  課本既然都出來了,學校的場地就更好找了,那麼多的勛貴被牽連抄家,隨便找一棟場地寬大的改造下就成了。


  天啟元年七月八日,百工學院在京師南城悄然成立,第一批學生是從天津鹽場出來的五百名剛剛畢業的孩子,額,應該是少年,十二歲的年紀,在有的農村都可以當家了。


  往後,隨著這種內府內部的新式小學從鹽場往外擴散,推廣到所有內府轄下工廠商號時,百工學院的學生將會越來越多,而學成歸來的少年們又會加入內府,逐漸成長,成為新一代的技術骨幹和頂樑柱。


  一個新鮮的造血循環就這樣形成。


  至於第一任百工學院的院長,朱由校很出乎預料的任命為湯若望,這不僅讓對方欣喜若狂,這意味著大皇帝陛下接受了他們,這是一個極好的開端。


  雖然大皇帝陛下不允許他向這些學生傳教,但卻許下了一個承諾,只要湯若望再找來五十個知識高深的傳教士,他就會為期在內城修建一座大教堂,允許其在京師傳教。


  這是一個非常正式的承諾,甚至這個承諾都寫到了聖旨上,只是暫時沒有蓋上那方至尊無上的印璽,沒有生效罷了。


  從先代的傳教士開始,到如今,已經整整幾十年,眼見畢生夙願就要實現,湯若望怎能不心動萬分,當即就寫信讓人帶回西方,請求天主傳教會派遣五十名學識深厚的教士來。


  同時,為了加快速度,他也不停的在澳門和南洋放出消息,希望招攬更多在海外飄蕩的傳教士,儘快的建立起大教堂。


  朱由校之所以鬆口,除了馬上到來的七月十五,道教改革大會外,還是他忽然發現了傳教士的真正作用,用來研究一些高精尖的技術,以及充當老師,將西方的哲理和一些先進知識在大明傳播。


  相比於這些,開口允諾天主教在內地傳教只是一件小事,況且,他就算不准許,天主教還是會泛濫開來的,這是文化交流的趨勢,是無法阻擋的,既然如此,還不如用這個局面換取一些好處。


  對於國人,朱由校是十分有信心的,哪怕是信教了,在他們心中,最重要的還是祖宗,這一點永遠也不會改變。任何宗教,都會被他們強大的同化能力,強行的板改成適合自己的形式。


  後世天主教皇發布教令,允許中國信徒祭祀祖宗,就是最好的證據。


  至於傳教士研究出來的高精尖技術會不會流傳出去,朱由校根本就不怕,不說兩個國度思維習慣不同,光是漫長的距離就是一個障礙,等到技術流傳到西方,大明這邊說不定都推出更先進的了。


  何況,現在不是後世的信息化時代,一個U盤就能裝下所有資料,在這個通訊靠吼的年代,資料和圖紙都是寫在紙上的,沒有人能夠憑藉記憶記住所有,有著錦衣衛和東廠的監管,朱由校相信,短時間內,不可能會發生技術泄露的。


  【作者題外話】:感謝『囂張達叔』『從來就不曾壞』『td9625』的打賞,誠如達叔說的,這幾張有點亂,這是盛宴的第二本書,也是第一本能夠簽約上架的書,從沒想到,我每天兩更竟然能夠堅持下來,多謝一路支持的朋友,我會努力進步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