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大明聖祖> 第一四六章 承天啟命

第一四六章 承天啟命

  時間緩緩流逝,在朱由校忙碌不休當中,九月六號到來。


  這次的登記典禮和他那便宜老爹的沒有什麼區別,規模盛大,而且各路官員都很熟練,在午門前聚集,然後過金水橋,穿過皇極門(今太和門),在皇極殿前聚集。


  一系列繁雜的禮儀之後,朱由校和百官依次進入皇極殿內,他高居龍椅,百官分列其下,秩序井然。只是官員的隊伍有些稀疏,不論是文官武將,還是勛貴外戚,都少了好多人。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一陣山呼海嘯的呼聲后,就是劉若愚操著嗓子,開始宣讀登基詔書,這詔書和朱常洛登基時的沒有什麼區別,全都是辭藻華麗,卻空洞無物的文章,無非是一番歌功頌德,說明朱由校繼承的合法性。裡面最為實質內容也不過是宣布了明年的年號為天啟。


  詔書宣讀完畢后,群臣三呼萬歲,而這之後,典禮算是完成了,之後只需要發文昭告天下即可。一個上午的典禮,群臣都起的很早,此時已經都餓得肚子咕咕叫,爬起來后,他們都等著上面的放人,大家好回去吃飯。


  一個月內,連續兩成登記典禮,期間又發生了那麼多事,又是政變,又是錦衣衛緹騎四處,到處抓人,如今典禮既成,皇位穩固,接下來應該沒這麼多事了,可以喘口氣了。


  大部分朝臣這麼想著的時候,忽然龍椅處傳出了一個年輕的聲音,大臣們微微一愣,抬頭一看,卻是年輕的皇帝開口說話了。


  「我…….朕繼承大統,年號天啟,取其承天啟命之寓意,上承天命,下啟黎民…..」朱由校組織著語言,緩緩說道。


  大臣們一聽,便有些心不在焉,登基時皇帝按照慣例都會講些話,好安撫下百官之心,不過萬曆在位時間太長,而短命皇帝朱常洛雖說不上是草包,但讓他當中演講也是沒有可能的。


  是以大臣們一開始還有些愣神,不過很快就回過神來了,朱由校說的那些話都很普通,位列朝臣的都是文學大家,聽得都有些無聊,不過他們還是強打著精神仔細聽著,畢竟前些天的政變還沒有什麼論調,沒準登基時皇帝會說些什麼。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朱由校話鋒一轉,忽然背起了《大學》的內容。


  這段話跌峰突起,讓大臣們心中突然咯噔一下,在場的都是宿儒,大學又為四書之一,所有人都看過,裡面的內容不說倒背如流,但都嫻熟在心。


  這段話翻譯起了很長,但歸咎起來只有兩個字:革新。


  「這又要出什麼幺蛾子?」不少大臣心底都嘀咕起來,大明朝的皇帝乃是歷朝歷代最為奇葩的一群人,什麼人都出過,難怪這些大臣這麼想。


  「………朕幼時有狀語,欲為聖君,君子維新,聖君亦然。曾聞宋之王安石有言:『祖宗不足法。』朕深以為然。」


  這句話一出,頓時擲地有聲。王安石的名頭大家都聽過,他們名言也都耳聞,朱由校這裡雖然只說了一句,大臣們卻紛紛變色,心頭狂跳。


  「要死啦,要死啦,皇帝想要變法啦!」類似的心聲在大臣們的心頭哀嚎而起。


  皇極殿中的大臣雖然有些許武將,有勛貴,但更多的是文官,其中大部分政治嗅覺還是很敏銳的,從朱由校的短短的話語中,他們迅速聯想到了很多東西,這些聯想,讓他們剎那間臉色慘白。


  「自始皇帝定鼎中原,加皇帝位,至今已有兩千餘年,天下制度,莫不有變,亘古至今,無有不改之物。故而時移世易,與時俱進,天道至理也。朕當承此天命,親掌舵輪,革除舊制,啟命維新,以順天時地理之變,安定四方黎庶之心。」朱由校緩緩將話說完,語氣鏗鏘有力。


  轟隆!


  他的話語彷彿一聲悶雷,在大臣心頭炸響,震得他們目眩耳鳴,頭暈眼花。話音餘韻宛如天空雷霆,滾滾而過,經久不衰。


  皇帝這是要親自下場玩啊!

  歷來變法革新之類的事情,都少不了皇帝的支持,范仲淹的慶曆新政,王安石的熙寧變法,都是在皇帝的默許之下開展的,不過那個時候皇帝都是處在幕後,從來沒有想現在這樣,親自下場玩啊。


  站在前排的方從哲張了張嘴,想要說什麼,卻又閉口不言。想想自己與紅丸政變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就沒好意思張口,雖然隨著鄭貴妃的退去,自己撇清了所有的干係,但那是皇帝不和自己計較,自己就不要往跟前湊了,過了今年,待得朝政穩定下來,自己能平穩致仕退休就好了,七年獨相,這輩子夠了。


  方從哲不說話,但不代表其他官員沒有意見,之間前排官員中一人抬腿,想要出列進言,只是還不等他站出來,大殿上邊傳來了劉若愚尖銳的聲音。


  「典禮成,百官退散。」


  高聲宣布之後,朱由校便起身離座,從後面出去了。今天一上午的大禮,讓他也十分疲憊,需要休息。


  朱由校的突然離去,讓大臣們中想要說些什麼的憋了一肚子話,有言不能吐的感覺相當的難受,是以在皇宮離去時,憋著難受的朝臣們就三三兩兩的湊在一起,相互討論起來。


  浙黨方從哲,楚黨官應震、吳亮嗣、黃彥士,齊黨亓詩教、周永春,等人身邊都聚集了一票官員,宣昆二黨也是如此,行走在一起,相互討論開來。


  東林黨剩下的人當中,也沒四散凌亂,而是匯聚到了協理京營絨政孫承宗的周圍,其中就包括了楊漣和左光斗。兩人也不想這樣,但此時風氣就是如此,不結黨在官場上都生存不下去。


  孫承宗加銜兵部侍郎,受皇命掌管京營,在沒有任命總督京營絨政的時候,京營的事他說了算,在葉向高,趙南星,韓曠,劉一璟,周嘉謨等一票大佬紛紛落馬的現在,他就是現下東林殘存官員的旗幟了。


  朱由校的突然發言,讓朝臣紛紛帶著疑惑和震驚回去,在路上他們左右討論,也得不出什麼好的策略。皇帝只是說要革新,但怎麼個革新法卻沒有細說,如此一來,留下了無限的遐想。


  雖然關於革新舊制朝臣們沒有達成統一的看法,但有一點他們卻一致認同,那就是現在絕對不能去招惹皇帝。新官上任三把火,何況皇帝乎。皇帝一上任你就和他對著干,不怕火燒過來么?


  當然,這些只是次要的,明朝的大臣在皇帝面前是出了名的不怕死,有些想要博取聲明的巴不得和皇帝頂牛。最最主要的,讓現在朝臣不敢衝上去的原因,還是紅丸政變,如此兵變謀逆大案,除了開國那幾代皇帝,差不多已經有上百年沒出這麼驚天動地的事了。


  謀逆的動靜大,處理起來那肯定是血流成河。現在案件還沒審理完成,每天錦衣衛的人都忙的腳不沾地,口供那是一摞一摞的,時不時的還會有些人被牽扯進去。


  在大案的威脅下,京城百官人人自危,這種時刻,誰敢衝上去跟皇帝頂牛?不怕第二天就有錦衣衛上面,說你牽扯到紅丸政變中,拿你下獄?年輕皇帝這從兵變中殺出來的鐵血性子,搞不好還真會這麼做。


  紅丸政變現在就如同懸在百官頭頂上的利刃,隨時可能落下,謀逆大案一天不結案,百官中一天就不會有太大的反對阻力。就如同某些穿越小說當中,穿成崇禎的人,魏忠賢始終拖著不殺,給朝臣製造壓力。


  當然,朱由校現在是沒想明白,他現在巴不得案子早點結了,他好騰出人力來去干其他事情。


  「如此多事之秋,這官啊,怕是不好當嘍!」有的官員回望了宮城一眼,悠悠的發出這樣的聲音。旁邊的官員紛紛點頭,一時間心有戚戚焉。


  其他幾個黨派的人沒有討論出什麼有用的東西,孫承宗這邊卻有些不一樣。他畢竟當過朱由校一段時間的老師,和他有過深入的交流及解除,雖然朱由校後來安靜下來,減少了和他的解除,但每個月總能見上那麼一兩面。


  因此,在文官中,孫承宗所說自己對新皇帝的了解自認第二的話,無人敢認第一。當那些年輕的東林黨殘存者聚攏過來時,他說了點不一樣的東西。


  「諸君不用心憂,陛下素有大才,心懷天下,人雖年輕,經驗有所欠缺,但能力卓著且少年老成,不是魯莽之人,不會出什麼大錯的。」孫承宗笑了笑,寬慰起眾人來。


  「且諸君為何加入東林黨,不就是眼見世道愈發艱難,百姓流離困苦么?今東林流毒已被陛下一掃而光,剩下皆是心憂國家的正值之輩,此際不正是你我奮發之時刻么?我勸諸君拋棄以往大言欺人之惡習,多行實物,陛下最喜干實事之人。」孫承宗說完,拱拱手便走了。


  原地只留下了一群被他說得熱血沸騰的年輕人。


  沒有牽連到謀逆大案的東林人士都是些官小位卑的新晉官員,他們剛剛踏入仕途,滿心抱負,欲匡扶社稷,做出一番功業。對於這樣心憂國事的年輕人,東林黨澄清朝政的口號和正值的招牌很有吸引力。


  也正是因為他們還有抱負,孫承宗的話才更加的觸動他們讓他們深思。尤其是楊漣和左光斗,更是皺眉凝思,一副若有所得的樣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