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近衛大臣
沒有任何退路的國民政府在1月19日國民黨《中央日報》上迅速刊出蔣介石對日本近衛文麿聲明的反應,措辭強烈地表明了中國將繼續抗日的立場:「中國政府於任何情形之下,必用全力以維護中國主權與行政之完整。任何恢復和平辦法,如不以此原則為基礎,絕非中國所能接受,同時,在日本佔領區域內,如有任何非法組織篡竊政權者,不論對內對外,當然絕對無效。」
單單指責近衛大概有些過於殘酷。在容忍軍部獨斷專行的背後存在著統帥權問題。據曾擔任近衛內閣書記官長的風見章所寫《近衛內閣》披露。
內閣為了干預統帥權曾想過各種各樣的方案。如果能夠實現的話,通過修改憲法規定「建立掌管統帥權與國務的內閣制度」是最佳選擇,但「永不磨滅的大典」--明治憲法是不可能有何改動的。第二種方案是將除陸、海相以外的閣僚降格為各省長官,由首相指定幾名在海內外有一定聲望的人來擔任。但由於近衛對是否能找到有能力的人材沒有信心,這個方案也被束之高閣了。第三種方法是設置有首相參加的大本營。由於陸軍的反對做了一些妥協,最後以設立大本營與內閣間的聯絡會議為名得到陸軍認可。1937年11月20日,在宮中設置了大本營。在這個過程中近衛和其周圍的人有意放風說近衛要辭職,陸軍反而提出「現在近衛辭職不好辦」。這也是他為獲得對統帥權的干預權面使出的一個手段。但是近衛認為「政戰一致」的想法有些不合實際。
1938年5月佔領徐州后,近衛對陸軍的壓力作出反彈,將強硬派領導人陸相杉山元和外相廣田趕出內閣,起用對軍部有影響力的板垣征四郎任陸相,宇垣一成任外相,荒木貞夫任文相。企圖恢復對內閣的領導能力,但這三個也不是什麼和平分子。對於日軍而言,戰爭的接連勝利進一步激發了軍隊對中國的蔑視和對武力的狂熱。早在日軍佔領南京后,日本大本營就開始研究所謂「攻佔漢口作戰」。日軍參謀本部情報部對於攻佔武漢的建議是:從歷史看,只要攻佔武漢,就能支配中國,通過武漢會戰,可以做到以武力解決中國事變大半的目的,只要控制了武漢,即可以把蔣政權逐出中原,「使蔣政權降為地方政權」。1938年3月31日,近衛內閣公布戰時法律「國家總動員法」,動員全國人力物力為法西斯的總體戰效勞。1938年5月徐州會戰一結束,日本方面即決定於當年秋季進行「漢口作戰」:所有在中國大陸作戰的部隊停止回國調動,國內繼續動員增兵40萬人,並拿出32.5億日元的作戰費用預算。
被迫辭職
日軍規模龐大的「漢口會戰」的另一個目的,正如日本昭和天皇裕仁在武漢會戰前的御前會議上所說,為了給國民政府最後致命的一擊,迫使中國投降,不願再見到「帝國雄獅百萬受制於中國」。為此,日本「陸軍為漢口作戰傾注了全力,沒有應變之餘力」。連用以進攻武漢的10個師團都是當年開始擴編的。據戰後發現日軍文件證明,連日本本土僅留的一個近衛師團,也待命隨時增援武漢會戰。
「中國人民和政府已被日本侵略者欺侮壓迫到最後限度。」蔣介石由此在中央廣播電台發表講話,誓言「中國軍隊為了民族之生存,決心在武漢地區與日軍決一死戰」。國民政府調集全部海空軍以及陸軍120個師總兵力約110萬人,蔣介石親自坐鎮武漢直接指揮。然而與淞滬、南京會戰不同的是,蔣介石在1938年2月發表的《抗戰必勝的條件與要素》中稱:「這次抗戰,是以廣大的土地來和敵人決勝負;是以眾多的人口來和敵人決生死。……我們現在與敵人打仗,就要爭時間。我們就是要以長久的時間來固守廣大的空間,要以廣大的空間來延長抗戰的時間,來消耗敵人的實力,爭取最後的勝利。」
因興亞院總裁宇垣遭到軍部排擠,九月末突然辭職,近衛想通過改組內閣控制軍部的目的落空。近衛開始認真考慮總辭職問題。同年10月,日軍佔領廣州、武漢后,中日戰爭轉入相持階段,日軍的速決戰美夢破產了。為此,近衛在11月3日發表第二次對華聲明,把對國民黨政府打擊為主的策略改為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以「共同防共」,「建設東亞新秩序」等口號向國民黨誘降。1938年12月,與蔣介石對立的汪精衛逃到日本,12月22日,近衛又發表第三次對華聲明,提出著名的「近衛三原則」,即「親善友好、共同防共、經濟合作」。近衛以「事態進入新階段」為由,於1939年1月4日提出總辭職。對於他的辭職既可以說是由於他被人嫌棄,也可以說是因為他本人感到領導能力已經到了極限,或者說是不負責任地不幹了。被一般民眾期待打破沉悶政治氣氛的第一次近衛內閣沒有完全燃燒就熄滅了,辭去首相的近衛和新任首相平沼騏一郎對調了位子,擔任樞密院議長。
下野與再次組閣
新體制運動
近衛辭去首相職務后,旋就任樞密院議長,並在平沼騏一郎內閣任無任所大臣。平沼內閣由於意外遭遇蘇德簽署互不侵犯條約的事態,經過7個多月就下台了,繼任的阿部信行內閣也僅維持了5個月,然後是海軍大將米內光政組閣。1939年9月1日,希特勒閃擊波蘭,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隨後不到一年時間裡席捲整個西歐。德軍的輝煌戰果極大地刺激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野心。日本帝國王義者對侵華戰爭的僵持局面極為不滿,急於擴大戰爭規模,他們強烈要求鐵腕人物出馬組閣,調整日本的戰略。為此不惜搞垮了反對與德、意結盟的米內內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