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投降

  其實從一開始,祖大壽就沒打算投降,堂堂大明總兵,怎麼能投降呢?但不投降就出不去,所以他決定,投個降,先出去

  換句話說,崇禎上台以後,是很想幹事的,但有的事,幹了也白乾,有的事,幹了不如不幹,朝廷就是這麼個朝廷,大臣就是這幫大臣,沒法干。


  所以他很失落、很傷心,但更傷心的事,還在後頭。


  因為上面這些事,最多是不能幹,但下面的事情,是不能不幹。


  崇禎四年(1631),遼東總兵祖大壽急報:被圍。


  他被圍的地方,叫作大凌河。


  一年前,孫承宗接替了袁崇煥的位置,成為薊遼總督。


  雖然老頭已經七十多了,但實在很靠譜,上任不久,就再次巡視遼東,轉了一圈,回來給崇禎打了個報告。


  報告的主要內容是,關錦防線非常穩固,但錦州深入敵前,孤城難守,建議在錦州附近的大凌河築城,擴大地盤,穩固錦州。


  這個報告體現了孫承宗同志卓越的戰略思想。七年前,他穩固山海關,恢復了寧遠,穩固寧遠,恢復了錦州,現在,他穩固錦州,是打算恢復廣寧,照這麼個搞法,估計是想穩固瀋陽,恢復赫圖阿拉,把皇太極趕進河裡。


  想法好,做得也很好,被派去砌城的,是總兵祖大壽、副總兵何可綱。


  在袁崇煥死前,曾向朝廷舉薦過三個人,分別是趙率教、祖大壽、何可綱。


  他在舉薦三人時,曾說過:

  「臣選此三人,願與此三人共始終,若到期無果,願殺此三人,然後自動請死。」


  袁崇煥的意思是,我選了這幾個人,工作任務要是完不成,我就先自相殘殺,然後自殺。


  這句話比較准,卻也不太准。


  因為袁崇煥還沒死,趙率教就先死了。袁崇煥死的時候,祖大壽也沒死,逃了。


  現在,只剩下了祖大壽和何可綱,他們不會自殺,卻將兌現這個諾言的最後一部分——自相殘殺。


  投降

  帶了一萬多人,祖大壽跟何可綱去砌磚頭了,砌到一半,皇太極來了。


  皇太極之所以來,也是不能不來,因為當他發現明軍在大凌河築城時,就明白,孫老頭又使壞了。


  如果讓明軍在大凌河站住腳,錦州穩固,照孫承宗的風格,接下來必定是蠶食,慢慢地磨,今天占你十畝地,站住了,明天再來,還是十畝,玩死你。


  所以,他親率大軍,前往大凌河,準備拆遷。


  但祖大壽辛苦半年多,自然不讓拆,早早收工,把人都撤了回來,準備當釘子戶。


  然而,當皇太極氣喘吁吁地趕到大凌河城下時,卻又不動手了。


  他只是遠遠地紮營,然後在城下開始挖溝。


  皇太極很賣力,在城下待了一個多月,也不開打,只是圍城挖溝,挖溝圍城,經過不懈努力,竟然沿著大凌河城挖了個圈,此外,他還很有誠意地找來木頭,圍城修了一圈柵欄。


  如此用功,只因害怕。


  鑒於此前他在寧遠、錦州吃過大虧,看見城頭的大炮就哆嗦,所以決定,不攻城,只圍城,等圍得差不多了,再攻。


  對於這一舉動,祖大壽嗤之以鼻,並不害怕,事實上,得知圍城后,他還派人在城頭喊話:

  「我軍糧草充足,足以支撐兩年,你奈我何?」


  皇太極聽到了,並不生氣,想了個很絕的回答,又派了個人去回話:

  「那就困你三年!」


  所謂糧食支撐兩年,自然是吹牛的,幾天倒還成,而且祖大壽當時手下的部隊,有一萬多人,雖然皇太極的兵力是兩萬多,但以他的水平,守半個月沒問題。


  更重要的是,他還有個指望——援軍。


  大凌河被圍的消息傳來后,孫承宗立刻開始組織援軍,先派了幾撥小部隊,由吳襄帶頭,往大凌河奔,據說後來的著名人物吳三桂也在部隊里。


  可惜,這支部隊剛到松山,就被打回去了。


  皇太極早有準備,因為他的部隊,攻城不在行,打野戰沒問題,反正這破樓拆定了,來幾撥打幾撥!

  孫承宗也很硬,這城樓修定了,就是用人擠,也要擠進去!


  崇禎四年(1631),最大規模的援軍出發了。


  這支援軍由大將張春率領,共四萬餘人,奔襲大凌河,列陣迎敵。


  大客戶上門,皇太極自然親自迎接,到陣前一看,傻眼了。


  統帥張春是個不怎麼出名,卻有點兒水平的人,他千里迢迢趕到大凌河,卻擺出防守的陣勢,收縮兵力,廣建營寨,然後架起大炮,等皇太極來打。


  因為就雙方軍事實力而言,跟皇太極玩騎兵對砍,基本等於自殺。擺好陣勢,準備大炮,還能打幾天。


  這是個極為英明的抉擇,可惜,還不夠。


  戰鬥開始,皇太極派出精銳騎兵,以左右對進戰術,攻擊張春軍兩翼。


  但張春同志很有水平,陣勢擺得很好,大炮打得很准,幾輪下來,后金軍隊損失慘重。


  大凌河之戰


  在戰場上,英明是不夠的,決定戰爭勝負的,是實力。


  進攻失敗后,皇太極拿出了他的實力——大炮。


  由於之前被大炮打得太慘,皇太極決定,開發新技術,造大炮。


  經過刻苦偷學,后金軍造出了自己的大炮,共三十門,雖說質量如何不能保證,至少能響。


  所以當巨大的轟鳴聲從后金軍隊中傳出時,張春竟然產生錯覺,認為是自己的大炮炸膛,還派人去查,但殘酷的事實告訴他,敵人已經馬刀換炮了。


  但張春認定,無論如何,都要頂住,他親自上陣督戰,希望穩住陣腳。


  這個願望落空了。


  為保證此戰必勝,張春來的時候,還帶上了一員猛將——吳襄。按原先的想法,吳將軍是本地人,跟皇太極也打了不少仗,熟悉情況。


  應該說,這個說法是很對的,吳襄到底了解情況,一看仗打成這樣,立馬就跑了。


  這種搞法極其噁心,並直接導致了張春的潰敗。


  明朝四萬援軍就此覆滅,而城內的祖大壽,基本可以絕望了。


  但絕望的祖大壽不打算放棄,他決定突圍。


  突圍的地點,選在南城,據他觀察,南城敵人最為薄弱。


  按祖大壽的想法,能突出去最好,突不出去就回來,也就是試試。但他萬沒想到,這一試,竟然解決了一個貝勒。


  幾天後,祖大壽發動突圍,與后金軍發生激戰。


  圍困南城的,是皇太極的哥哥莽古爾泰,此人屬於大腦很稀缺,四肢很發達類型,故被稱為後金第一猛將(粗人代名詞),但這次,他遇上了更猛的祖大壽。


  戰鬥非常激烈,祖大壽不愧為名將,帶著城裡的兵(並非關寧軍)往死里沖,重創城南軍隊。


  莽古爾泰感覺不對,便向皇太極請求援兵,但出乎意料的是,援兵竟然遲遲不到,莽古爾泰只能親自督陣,用上所部全部兵力,才擋住了祖大壽的突圍,損失極為慘重。


  莽古爾泰在四大貝勒里,排行第三(皇太極第四),被弟弟忽悠了,實在是氣不過,所以他立即找到皇太極,說自己損失過重,要求換防。


  但皇太極壓根兒不答理他,莽古爾泰氣不過,就把刀抽了出來,要砍皇太極,幸好被人攔住,才沒出事。


  搞笑的是,莽古爾泰同志回去后,居然了,且越想越怕,連夜跑到皇太極那裡承認錯誤。


  皇太極倒也乾脆,把莽古爾泰直接綁了關進牢房,不久后莽古爾泰就死了,死因不明。


  這已經不是皇太極第一次耍詐了,他老人家雖然靠兄弟上台,卻很信不過兄弟,按照他的想法,四大貝勒是沒有必要的,只要一個就夠了。


  為達到這一目的,每到打硬仗時,他都故意安排兄弟上陣,所謂「打死敵人除外患,打死自己除內亂」。


  比如崇禎三年,他聽說孫承宗出兵關內四城,明知敵人很猛,就派二貝勒阿敏出征,被打了個稀里嘩啦回來,趁機撤了兄弟的職。


  這次也差不多,如此說來,他大概還差祖大壽個人情。


  但祖大壽的情況並未改變,他依然出不去,援軍依然沒法來,他依然不投降。


  皇太極想招降祖大壽,很想,所以他費盡心機,先是往城裡射箭,夾帶信件,可是祖大壽的習慣很不好,總不回。


  打了個把月,回信了。


  這也是迫不得已,當初被圍的時候,實在太過突然,按照明朝規定,軍事部隊執行任務時,身邊只帶三天乾糧,現在都三十天了,吃什麼?

  吃人。


  參考消息


  四大貝勒

  一、代善,努爾哈赤次子,受封和碩大貝勒,因功獲封「古英巴圖魯」稱號。對順治帝福臨及孝庄后忠心耿耿,清代世襲罔替的八個「鐵帽子王」中,代善及其子孫就佔了三個;二、阿敏,舒爾哈奇與那其亞之子,努爾哈赤之侄,受封和碩二貝勒。因為作戰勇猛,脾性剛硬,不怎麼聽話,皇太極後來把他給關了禁閉,十年後鬱郁死去;三、莽古爾泰,努爾哈赤五子,受封和碩三貝勒,因為死得早(崇禎五年),死後被奪爵;四、皇太極,努爾哈赤八子,天命元年受封和碩四貝勒。天啟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即后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聰,史稱清太宗。


  大凌河城裡,除了一萬多軍隊外,還有兩萬多民工,幾千匹馬。


  還好,沒有糧食,吃馬也能活,過了幾十天,馬吃完了。


  沒辦法,只能吃人了。


  當兵的開始吃民工,而且很有組織性,今天吃幾個,就殺幾個,挑好人,組織起來殺掉,分吃。


  殺掉的人除了肉吃完外,連骨頭都沒剩,收起來當柴火燒,用人骨烤人肉,真正是物盡其用。


  就是這樣,也沒有投降。


  但祖大壽已經到極限了,這樣下去,沒被后金軍打死,也被城裡的兵給吃了。所以他開始跟皇太極聯繫。


  聯繫的話題很簡單,兩個字——投降。


  皇太極知道城裡很困難、很缺糧食,但他並不知道,祖大壽很堅韌。


  祖大壽根本不想投降,他只是拖延時間,等待援軍,但時間越來越長,援軍卻越來越少,於是,經過審慎的思考,祖大壽作出了一個抉擇,脫離苦海的抉擇。


  他與皇太極的使者進行了會談,表示願意投降。


  崇禎四年(1631),祖大壽召集眾將,宣布決定,投降。


  所有的人都贊成,只有一個人——何可綱反對。


  袁崇煥沒有看錯人,何可綱是一個靠得住的人,他嚴詞拒絕了祖大壽的提議,即使餓死,絕不投降!

  袁崇煥也沒有說錯,他的魔咒最終應驗了。


  參考消息


  壯烈的何可綱

  袁崇煥對何可綱的評價是這樣的:「綱仁而有勇,廉而能勤,事至善謀,其才不在臣下。」大凌河明軍被圍,祖大壽在清軍勸降軍將的面前將何可綱斬殺,棄屍街頭,屍體隨即被饑民分食乾淨。祖大壽更在奏疏上如是寫道:「副總兵何可綱,因體恤部屬民眾城困糧貧,主動把自己送給他們吃(獻身為食)。」此事後來由直隸巡按王道直查明並上奏朝廷,何可綱之死才算真相大白。後來又有多次異議,也有一說認為,何可綱是知道祖大壽的意思而不能說,主動找死一是為了盡忠義,二是為了祖大壽取信清軍,以便再次逃回明廷範圍。


  大家都投降,你不投降,就只有殺了你了。


  祖大壽用行動,完成了袁崇煥諾言的最後部分:自相殘殺。


  他命令將拒不投降的何可綱推出城外,斬首示眾。


  何可綱死前,並不驚慌,也不憤怒,只有鄙視,對叛徒祖大壽的鄙視。或許在他看來,這是最後的解脫,他終究沒有辜負袁崇煥的期望。


  但他並不知道,堅持到底的人,並不只他一個,堅持的方式,除死外,還有其他方式,比死更痛苦的方式。


  殺死何可綱后,祖大壽出城投降。


  對於祖大壽同志,皇太極顯示了最高程度的敬意,比對兄弟還客氣,帶著所有高級官員出營迎接,連跪拜禮都免了,拉進大營后,管吃管喝,吃完喝完又送土特產,安排休息。


  祖大壽很感動,隨即提出,希望為後金立功,並擬出了一個方案:

  錦州的守將,都是自己的手下,雖然現在有巡撫丘禾嘉坐鎮,但只要能潛入城內,召集部下,就能殺掉丘禾嘉,攻陷錦州。


  皇太極同意了他的方案,給祖大壽湊了幾百人,假裝大凌河逃兵,護送他進入錦州,並派出多爾袞率領軍隊,隱藏在錦州附近,等待祖大壽的信號。


  信號是炮聲,按照約定,祖大壽如順利入城,應於十一月二日放炮,第二天動手,殺掉丘禾嘉,如一切順利,就鳴炮通知城外后金軍,裡應外合,攻克錦州。


  兩天後,在皇太極的注視下,祖大壽率領隨從,出發前往錦州。


  事情非常順利,十一月一日,在後金軍的暗中護送下,祖大壽順利入城。


  從某個角度看,皇太極是個生意人。


  其實他並不相信祖大壽,所以勸降又放走,還客客氣氣地請客送禮,只是希望得到更大的回報。


  十一月二日,當他聽到錦州城內傳來炮聲時,他終於放心了,祖大壽傳出入城信號,這次生意不會虧本了。


  但是第二天,他沒有聽到炮聲,很明顯,祖大壽還沒有動手。


  第三天,也沒有炮聲。


  就在他極度懷疑之際,卻收到了祖大壽的密信。


  這封信是祖大壽從城中送出的,大致內容是說,由於出發倉促,且錦州軍隊很多,身邊的人又少,暫時無法動手,過兩天再說。


  既然如此,就多等兩天。


  兩天,沒信。


  又兩天,還沒信。


  到第三個兩天,終於有信了。


  皇太極又收到了祖大壽的信,寫得相當客氣,首先感謝皇太極同志的耐心等待,然後訴苦,說錦州城內防布森嚴,難以動手,希望皇太極繼續等著,估計到來年,就能辦這事了。


  被人涮了。


  其實從一開始,祖大壽就沒打算投降,堂堂大明總兵,怎麼能投降呢?


  但不投降就出不去,所以他決定,投個降,先出去。


  但是何可綱反對。


  此時,祖大壽有兩種選擇,第一,當著大家的面告訴何可綱,我們不是投降,是忽悠皇太極的,等出去后,我們就找個機會跑路,回家洗了睡。


  但這麼干,難保不被人舉報,保密起見最好別講。且何可綱本是個二杆子,要死就死,投降就投降,投什麼假降?

  第二,殺了他。


  只能這樣。


  於是何可綱死去了,祖大壽活下來,為了同一個目標。


  事實上,祖大壽回到錦州后,啥都沒幹,就說自己跑回來了,繼續一心一意地鎮守錦州,堅決打擊皇太極。


  但剛涮完人家,就不認賬,實在太過缺德,所以他在十一月二日的時候,還是按約定放了幾炮,就當是給皇太極同志留個紀念,說聲拜拜。


  至於送信解釋情況,說自己暫時無法下手,倒也並非客氣,實在是沒辦法,因為他的許多部下和親屬,還在皇太極那邊,自己跑了,還不客氣客氣,就扯淡了。所以這幾封信的意思也很明確,就是說我雖然騙了你,但你也消消氣,別把事情做絕,將來沒準兒還能合作。


  當然,關於這件事,也有爭議說祖大壽同志不是詐降,是真降,只不過回錦州後人手不足沒法下手,所以才沒幹。


  這種說法是不太靠譜的,因為很快,他就接受了錦州防務,鎮守錦州,要多少人手有多少人手,也沒幹。


  袁崇煥終究沒有看錯人。


  但這件事情最奇特的地方,既不是祖大壽忽悠,也不是皇太極被忽悠,而是崇禎。


  錦州守將,巡撫丘禾嘉是一個極其謹慎的人,雖然祖大壽沒說實話,但他已多方查證,確認了祖大壽的投降,並且寫成了報告,上報崇禎。


  奇怪的是,報告送上去了,崇禎也看了,卻沒有任何反應,壓根兒就沒理這事,依然委任祖大壽鎮守錦州。


  在這世上混,大家都不容易,睜隻眼閉隻眼算了吧。


  孫承宗的歷史地位

  最倒霉的反倒是孫承宗,他開始砌牆的時候,很多人就不服氣,現在牆沒砌好,就給人拆了,還收拾了施工隊,於是又是一片口水鋪天蓋地而來,孫承宗比較識趣,一個月後就辭職走人了。


  歷經三朝風雲,關寧防線的構建者,袁崇煥、祖大壽的提拔者,忠誠的愛國者,力挽狂瀾的偉大戰略家孫承宗,就這麼不幹了。


  但這並不是他的終點,七年之後,他將在另一個舞台上,演出他人生最輝煌的一刻,以最壯烈的方式。


  意外的意外


  大凌河失陷了,皇太極走了,孫承宗也走了,這就是崇禎四年大凌河之戰的結果。


  但還有一個結果,是很多人並不知道,也沒有料到的。


  而這個結果的出現,和袁崇煥同志有莫大的關係。


  袁崇煥殺掉毛文龍后,皮島的局勢很穩定,過了一年,就開始鬧事。


  鬧事的根本原因,還是毛文龍,因為這位兄弟太有才能,以至於他在島上的時候,大肆招兵,不但招漢人,還招滿人。


  畢竟不管漢人、滿人,都認錢,而且滿人作戰勇猛,更好用,加上毛文龍會忽悠,越招越多,許多關外的人還專程坐船來參軍,到最後竟然有上千人。


  但毛文龍死後,繼任的人能力差點兒,沒法控制局面,就兵變了,先是士兵互砍,然後是將領互砍,最後總兵黃龍專程帶兵上島,才算把事鎮住。


  但這件事一鬧,許多人都不想在島上待了,其中有兩個人,這兩個人是孔有德和耿仲明。


  但到底去哪裡,還是個問題,這二位仁兄都是山東人,原先還是礦工,出來闖關東,現在闖不下去,一合計,還是回老家。


  當然,回去挖礦是不能的,既然是兵油子,還是當兵合算,找來找去,聽說登萊巡撫孫元化那裡缺人,就去了。


  孫元化,明代偉大的科學家,徐光啟的學友,特長是炸藥學、彈道學,簡而言之,是搞大炮的。


  據說這人不但精通物理、化學,還懂葡萄牙語,當年還上過葡萄牙火炮培訓班,屬於放炮專家。


  當時他正跟葡萄牙人搞科學試驗(造大炮),手下缺人,孔有德帶人跑過來,十分之高興,當即就把人給收編了。


  其實孫先生雖說致力於科學研究,也曾打過仗,之前還曾當過寧遠副使,給袁崇煥打過工,也見過世面。可惜,知識分子就是知識分子。


  他並不知道,所謂孔有德、耿仲明,屬於有奶便是娘型,是典型的兵油子,給錢就開工,不給錢就打老闆,招這麼倆員工,只好認倒霉。


  其實剛開始的時候,這兩位礦工兄弟還是很聽話的,也服管,估計換了老闆,也想好好乾兩天。


  然而,意外發生了。


  祖大壽在大凌河築城,被人圍攻,朝廷四處調援兵,孫元化歸孫承宗管,孫承宗找他要兵,他就把孔有德派去了。


  孔有德很聽話,立馬就出發,前去拯救祖大壽。


  走到半路,意外的意外發生了。


  因為此時已經是十月份(陰曆),天開始下雪,孔有德估計是走得急了點兒,不知是糧食沒帶夠,還是當兵的想開小灶,反正是幾個人私自到老百姓家打獵,把人家裡的雞給吃了。


  吃完了,被人發現了。


  參考消息


  西派學者孫元化

  作為數學家徐光啟的學生,孫元化在幾何方面的造詣亦是非凡,除去輔助編譯《幾何原本》外,他自己還動筆寫了《太西算要》《幾何體論》《幾何用法》等數學專著。後來他還與利瑪竇、湯若望等人編寫了名為《神機法要》的軍事專著,詳細闡述了明軍火炮的製法和使用方式。孫元化雖然皈依了天主教(教名Ignacio),不過他對其教義,也有自己的看法,曾多次主持此類教義討論會。孫元化與湯若望交好,問斬前,湯若望曾扮成送煤小廝進牢為其做告解。


  吃了就吃了吧,並非什麼大事,大不了賠幾隻。


  可問題是,當地的老百姓比較彪悍,且沒說賠雞,把人抓住以後,先修理了一頓,打得很慘。


  消息傳上去,當即炸鍋,孔有德怒了,這還了得,后金軍老子都沒怕過,怕老百姓?二話不說,索性搶你娘的。


  問題是,搶完了怎麼辦,畢竟大明是法制社會,犯了法,是要殺頭的,所以孔有德破罐子破摔,反了。


  孔有德同志原本是挖礦的,也沒什麼政治目標,更不打算替天行道,但既然反了,替天搶一把還是要的。


  他帶領部隊,開始沿路搶劫。


  此時,得到消息的孫元化急得不行,連忙找來山東巡撫余大成商量對策,談來談去,談出一個結果——招安。


  想出這麼個招,原因在於他們認定,孔有德的反叛是出於誤會,只要把他拉回來,安慰安慰,沒準兒再給幾隻雞,就能解決問題。


  更重要的是,這件事如果追究起來,黑鍋就背定了,趁著現在事情還不大,瞞報情況拉人回來,還能保住官位,所以不能動武,只能招安。


  事實證明,瞞報註定是要穿幫的。


  孫元化派出使者,找到孔有德,告訴他,趕緊歸隊投降,否則就什麼什麼。


  孔有德很害怕,當即表示願意投降,前往登州接受整編。


  孫元化很滿意,坐在城裡等著孔有德,幾天後,孔有德順利到達登州,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攻城。


  孫元化同志畢竟是知識分子,他並不知道,像孔有德這種兵油子,本沒有道德觀念,算是無賴,而能鎮得住他的,也只有更無賴的無賴,比如毛文龍。


  而孫專家最多也就是個技術員,對孔有德而言,不欺負是白不欺負。


  還好守軍反應快,立即出城迎敵。


  但就戰鬥力而言,雙方差距實在太大,登州城裡的部隊,平時最多也就打打土匪,跟從皮島來的孔有德相比,只能算儀仗。


  所以沒過多久,部隊就被孔有德軍擊潰,退回城內。


  雖然失利,但大體還算不錯,因為登州城有大炮,據城堅守,應該沒有問題。


  可惜孫元化同志疏忽了極為重要的一點——他忘記了一個人:耿仲明。


  耿仲明還在城內,作為孔有德的鐵杆、老鄉、戰友兼同事,如果不拉兄弟一把,是不地道的。


  耿仲明很地道,所以他連夜打開了城門,放孔有德進城,登州淪陷了。


  孫元化很有點兒骨氣,聽說叛軍入城,就準備自殺,但手慢了點兒,導致自殺未遂,被俘。


  孔有德到底是混社會的,講點兒江湖道義,沒有殺孫元化,只是把他扣做人質,同時,他又致信山東巡撫余大成,要求和談。


  好在余大成還比較清醒,知道事情鬧大了,當即上報朝廷,登州失陷。


  崇禎大怒,搞這麼大的事,現在才來彙報,幹什麼吃的!

  他馬上下令,免去孫元化、余大成的職務,委派謝漣為登萊巡撫,接替孫元化,平定叛亂。


  很快,孔有德也得知了這個消息,他明白,只能一條路走到黑了。


  但他對孫元化似乎很有感情,到這份兒上,都沒動他一根指頭,竟然給放了。


  但他做夢都沒想到,自己難得幹了件好事,也能把孫專家害死。


  因為這事從頭到尾,孫專家的責任太大,所以孫元化千里迢迢投奔朝廷后,就被朝廷逮了,送到京城,審訊完畢,竟然判了死刑,拉出去砍了。


  現在的孔有德很麻煩,他雖然佔據了登州,但也就是個小城,且還在明朝腹地,上天沒路,下地沒門,渡海沒船,基本是歇菜了。


  但非常難得,孔有德同志很樂觀,他非但沒有走,還干起了大買賣,找來了當年的同事李九成、耿仲明、陳友時,還拉上毛文龍的兒子毛承祿,並廣泛招募各地犯罪分子,擴編軍隊。


  參考消息


  毛家諸人的隱秘關係


  孔有德實際上是毛文龍的養孫,耿仲明之所以幫孔有德,是因為他也是毛文龍的養孫。他們反了之後,迅速拉攏了毛文龍的養子毛承祿。實際上毛文龍死後,毛承祿曾上書為其鳴冤。只是當時崇禎正用著袁崇煥,所以沒有理會。毛承祿只好繼續領兵守皮島,但他也因此有了二心。孔有德叛變之後,毛承祿從了孔,並與其自組政府。毛承祿長期統領家丁親軍,家族聲望很高。他被擒后,崇禎將其凌遲處死。


  更搞笑的是,他們還組織政府,開始封官,封到一半,發現沒有官印,還專門抓了幾個刻印章的,幫他們刻印,很有點兒過日子的意思。


  當然,他們在百忙之中,沒有忘記自己的主業——搶劫,原先只搶個把縣,現在牛了,組團搶劫,分兵幾路,從登州開始,沿著山東半島去搶,搞得民不聊生。


  崇禎決定解決問題。


  但新任巡撫謝漣剛到任,就發現,在圍剿孔有德之前,他必須先突圍。


  孔有德同志手下這幫兵,打后金軍,只能算是湊合,但打關內這幫人,實在是綽綽有餘,謝漣到達萊州之後,就被圍了。


  但孔有德攻城的水平明顯是差點兒,雙方陷入僵持,你進不來,我出不去。


  朝廷倒真急眼了,聽說新到的巡撫又被圍住,立即增兵,兩萬多人,直奔萊州。


  孔有德聽說朝廷援兵到了,也不含糊,加班加點地攻城,現炒現賣,拉出了登州城裡的大炮,猛轟城頭,竟然轟死了新到任的山東巡撫(謝漣是登萊巡撫)。


  謝漣雖說打仗沒譜,還是比較硬的,死撐,等援兵來。


  他等來的不是援兵,而是一個做夢也想不到的消息。


  圍城的孔有德派出了使者,交給他一封信,信中表示,希望謝大人開恩,願意投降。


  聽明白了,不是要謝大人投降,而是要謝大人接受投降。


  這是個比較搞笑的事,深陷重圍還沒投降,包圍的人倒要投降了,鬼才信。


  謝漣信了,因為形勢擺在眼前,朝廷援兵即刻就到,孔有德是聰明人,投降是他僅存的選擇。


  他決定親自出城,接受投降。


  謝大人到底還是知識分子,他不知道,孔有德同志雖然是個聰明人,卻是個聰明的壞人,從他反叛那天起,就沒打算回頭。


  時候到了,孔有德張燈結綵,鑼鼓喧天,親自在城門迎接。謝巡撫很受感動,帶著幾個隨從出城受降。


  為示莊重,他還去找萊州總兵,讓他一起出城。


  總兵不去。


  不但不去,還勸謝巡撫,最好別去。


  跟謝漣不同,這位總兵,是從基層幹起來的,比較了解兵油子的特點,認定有詐,堅持不去。


  保住萊州,就此一舉。


  接下來的過程很有戲劇性,謝漣出城后,受到了孔有德的熱情接待,手下紛紛上前,親密地圍住了謝巡撫,把他直接拉到了大營。


  一進去,就變臉了。


  孔有德的打算是,先把謝巡撫綁起來,當做人質,然後又把隨同的一個知府拉到城下,逼他傳話,讓裡面的人投降。


  這位知府表示配合,到城下,讓喊話,就真喊了:

  「我死後,你們要好好守城(汝等固守)!」


  按常規,此時發生的事情,應該是賊兵極其憤怒,殘忍地殺害了知府大人。


  但事情並非如此,因為知府大人固然有種,但更有種的,是那位不肯出城的總兵。


  他聽說巡撫被人劫了,知府在下面喊話,二話不說,就讓人裝炮彈,看準敵人密集地區,開炮。


  敵人的密集地,也就是知府大人所在地,幾炮打下去,叛軍死傷慘重,知府大人也在其中,壯烈捐軀。


  參考消息


  知府朱萬年


  萊州知府朱萬年被擒后,叛軍怕萊州守將出城救人,派了五百騎將朱萬年層層圍著來到城樓下。按照《明史》中所說,朱萬年當時沖著城樓大喊:「我死是死定了!但是圍著我的這五百人都是敵軍精銳,趕快開炮打啊!」守將楊御蕃不忍,朱萬年氣得直跺腳,於是「賊怒殺之。城上人見萬年已死,遂發炮,賊死過半。」後來叛剿雙方在登萊的交戰持續了一年半,雙方各以火炮攻守,親歷者在筆記中形容此戰曰:「百炮齊射,炮矢如雨」。


  雖然巡撫夠傻,好在知府夠硬,總兵夠狠,萊州終究守住了。


  但孔有德還是溜了,趕在援軍到來之前。


  這麼鬧下去,就沒完了,崇禎隨即下令,出狠招,調兵。


  照目前情況看,要收拾這幫人,隨便找人沒有效果,要整,就必須惡整。


  所以,他調來了兩個猛人。


  第一個,新任山東巡撫朱大典,浙江金華人,文官出身,但此人性格堅毅,飽讀兵書,很有軍事才能。


  但更猛的,是第二個。


  此時的山東半島,基本算孔有德主管,巡撫的工作,他基本都干,想怎麼來怎麼來,看樣子是打算定居了。


  而且此時他的手下,已經有四五萬人,且很有戰鬥經驗,對付一般部隊,綽綽有餘。所以派來打他的,是特種部隊。


  崇禎五年(1632)七月,明軍先鋒抵達萊州近郊,與孔有德軍相遇,大敗之。


  孔有德很不服氣,決定親自出馬,在沙河附近布下陣勢,迎戰明軍。


  他迎戰的,是明軍先鋒。明軍先鋒,是關寧鐵騎。統領關寧鐵騎的,是吳三桂。


  第二人,吳三桂也。


  雖然按年齡推算,此時的吳三桂,還不到二十,但已經很猛,只要開戰就往前沖,連他爹都沒法管,對付孔有德之流,是比較合適的。


  戰鬥的進程可以用一個詞形容——殺雞焉用牛刀。


  關寧鐵騎的戰鬥力,已經講過了,這麼多年來,能跟皇太極打幾場的,也就這支部隊。


  參考消息


  吳三桂與三藩之亂

  清康熙十二年,康熙皇帝下令撤三藩,意欲將其擁兵自重而尾大不掉的局面扭轉過來。吳三桂聽聞撤藩,立即起兵,先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后自立為帝,國號「周」。此次戰火綿延半個中國,險些起事成功。但由於耿精忠、尚可喜接受了撤藩而喪失兵權,再加上自立為帝引起明朝遺民的反對,在多方面壓力下,一度稱霸一方的吳三桂於康熙二十年被清廷剿滅。


  而孔有德的軍隊,雖然也在遼東轉悠,但基本上算是游擊隊,逢年過節也就跟著毛文龍出來打黑槍,與關寧鐵騎實在沒法比。


  反映在戰鬥力上,效果非常明顯。


  孔有德的軍隊一觸即潰,被吳三桂趕著跑了幾十里,死了近萬人,才算成功逃走。


  原本孔有德的戰術,是圍城打援,圍著萊州,援軍來一個打一個。


  但這批援軍實在太狠,別說打援,城都不圍了,立馬就撤。


  萊州成功解圍,但吳三桂的使命並未結束,他接下來的目標,是登州。


  被徹底打怕的孔有德退回登州,在那裡,他糾集了耿仲明、李九成、毛承祿的所有軍力,共計三萬餘人固守城池,他堅信,必定能夠守住。


  其實朱大典也這麼想,倒不是孔有德那三萬人太多,而是因為登州城太厚。


  登州,是明代重要的軍事基地,往寧遠、錦州送糧食,大都由此地起航,所以防禦極其堅固。


  更要命的是,後來孫元化來了,這位兄弟是搞大炮的,所以他修城牆的時候,是按炮彈破壞力來算的。


  換句話說,平常的城牆,也就能扛子彈,而登州的城牆,是能扛大炮的,抗擊打能力很強。


  更麻煩的是,孫巡撫是搞理科的,比較較真兒,把城牆修得賊厚且不說,還充分利用了地形,把登州城擴建到海邊,還專門開了個門,即使在城內支持不住,只要打開此門,就能立刻乘船溜號,萬無一失。


  所以朱大典很擔心,憑藉目前手中的兵力,如果要硬攻,沒準兒一年半載還打不下來。


  按朱大典的想法,這是一場持久戰,所以他籌集了三個月的糧食,準備在登州城過年。


  到了登州,就後悔了,不用三個月,三天就行。


  孔有德到底還是文化低,對於登州城的技術含量,完全無知。聽說明軍到來,跟耿仲明一商量,認為如果龜縮城內,太過認,索性出城迎戰,以示頑抗到底之決心。


  登州、萊州之戰


  這個決心,只維持了一天。


  率軍出城作戰的,是跟孔有德共同叛亂的李九成,他威風凜凜地列隊出城,擺好陣勢,隨即,就被幹掉了。


  明軍出戰的,依然是關寧鐵騎,來去如風,管你什麼陣勢不陣勢,就怕你沒出來,出來就好辦,騎兵反覆衝鋒,見人就打,叛軍四散奔逃,鑒於李九成站在隊伍最前面(最威風),所以最快被幹掉,沒跑掉的全數被殲。


  此時城裡的叛軍,還有上萬人,但孔有德明顯對手下缺乏信心,晚上找耿仲明、毛承祿談話,經過短時間磋商,決定跑路。


  說跑就跑,三個人帶著部分手下、家屬、沿路搶劫的成果,連夜坐船,從海邊跑了。


  按孔有德的想法,跑他個冷不防,這裡這幫傻人不知道,還能頂會兒,為自己爭取跑路時間。


  然而,意外發生了,他過高估計了自己手下的道德水準,畢竟誰都不傻,孔有德剛跑,消息就傳了出去,而類似孔有德這類黑社會團伙,只要打掉領頭的,剩下的人用掃把都能幹掉。


  於是還沒等城外明軍動手,城裡就先亂了,登州城門洞開,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跳海的跳海,朱大典隨即率軍進城,收復登州。


  事情算是結了,但孔有德這幫人在山東亂搞了半年,不抓回來修理修理太不像話,所以將領們紛紛提議,要率軍追擊孔有德。


  但朱大典沒有同意。


  不同意出兵,是因為不需要出兵。


  逃到海上的孔有德很得意,雖說登州丟了,但半年來東西也沒少搶,地主當不成,還能當財主。


  得意到半路,遇上個人,消停了。


  他遇上的這個人,名叫黃龍。


  孔有德跟黃龍算是老熟人,因為黃龍曾經當過皮島總兵,還管過孔有德。


  孔有德怕的人比較少,而黃龍就屬於少數派之一,孔有德之所以投靠孫元化,就是因為黃龍太厲害,在他手下太難混。


  在最不想見人的地方,最不想見人的時候,遇上了最不想見的人,孔有德很傷心。


  老領導黃龍見到了老部下孔有德,倒也沒客氣,上去就打,孔先生當即被打蒙,部下傷亡過半,連他的親人都沒倖免(他搶劫是帶家屬的),紛紛墜海而亡。


  但最不幸的還不是他,而是毛承祿。


  這位仁兄先是老爹(毛文龍)被殺,朝廷給了個官,也不好好乾,被孔有德拉下水搞叛亂,落到這般地步,而關鍵時刻,孔有德不負眾望,毅然拋棄了這位老上級的公子,把他丟給了黃龍。


  而孔有德和耿仲明不愧干過海盜,雖說打海戰差點兒,但逃命還湊合,拚死殺出血路,保住了性命。


  毛承祿就不行了,被抓住後送到了京城,被人千刀萬剮。


  黃龍的戰役基本上徹底摧毀了叛軍,孔有德和耿仲明逃上岸的時候,已經是光桿司令了。山東叛亂就此結束。


  這次叛亂歷時半年,破壞很大,而最關鍵的是,叛亂造成了兩個極為重要的結果——足以影響歷史的結果。


  第一個是壞結果:鑒於生意賠得太大,既沒錢,也沒人了,回本都回不了,孔有德、耿仲明經過短時間的思想鬥爭,決定去當漢奸,投靠皇太極。


  其實這兩個人投降,倒也沒什麼,關鍵在於他們曾在孫元化手下混過,對火炮技術比較了解,且由於一貫打劫,卻在海上被人給劫了,很是氣憤,不顧知識產權,無私地把技術轉讓給了皇太極,從此火炮部隊成了后金的固定組成部分,雖說孔有德、耿仲明文化不高,學得不地道,造出來的大炮準頭也差點兒,但好歹是弄出來了。


  參考消息


  孔有德和女兒孔四貞


  順治九年,桂林破城之日,孔有德一家大小連同近侍僕人共一百二十餘口死盡,孔有德被挫骨揚灰。孔有德當時十七歲的女兒孔四貞年幼時曾被吳三桂收為義女,教授騎術和功夫,破城之日單騎逃出,來到北京。順治本打算封她為妃,后孔四貞成為孝庄皇后的義女,便封和碩格格(非後世盛傳的和碩公主),在孝庄皇後身邊以郡主的身份生活。吳三桂起兵后,其夫先是響應,后又表現得猶豫不決,吳三桂乃派人刺殺,而孔四貞所生一子同時被殺。她也被吳三桂「接」到桂林,軟禁了八年。吳三桂被清廷剿滅后她回到北京,晚境凄涼,死後埋葬之地相傳就是今天北京的公主墳。


  更重要的是,由於他們辛苦折騰半年,弄回來的本錢,連同家屬,都被明軍趕進海里餵魚,虧了老本,所以全心全意給后金打工,向明朝復仇。


  一年後,他們找到了復仇的機會。


  除錦州、寧遠外,明朝在關外的重要據點,大都是海島,這些海島有重兵駐守,時不時出來打個游擊,是后金的心腹大患,其中實力最強的守島人,叫做尚可喜。


  之前我說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是山東老鄉,且全都是挖礦的,現在孔有德決定改行挖人,勸降尚可喜。


  一邊是國家利益、民族大義,一邊是老鄉、老同事,尚可喜毫不為難地作出了抉擇——當漢奸。


  當英雄很累,當漢奸很輕鬆。


  第二個是好結果,經過這件事,崇禎清楚地認識到,關內的軍隊,是很廢的,關外的軍隊,是很強的,所以有什麼麻煩事,可以找關外軍隊解決(比如打農民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