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最終的亂戰
鬥爭形勢是複雜的,鬥爭路線是曲折的,而敵人是狡猾的,所以要想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必須作好充足的準備,找好突破口,才能一舉搞定
明穆宗朱載
公元1566年,朱載垕繼位了,年號隆慶。他等了二十多年,終於等死了自己的老子,等到了皇位。
這位仁兄能混到這個位置實在不易,因為他是奉遺詔登基的。遺詔是怎麼回事前面已經說過了,嘉靖忽悠了兒子那麼多年,臨死也沒說句接班的話。
不管怎樣,畢竟已經是皇上了,隆慶開始召集大臣們上朝。
被嘉靖冷落了那麼多年,終於有了發言的機會,大家都十分激動,滔滔不絕,唾沫橫飛,甚至在朝堂上公開對罵。然而從第一天起,大臣們就驚奇地發現,這位皇帝似乎有點兒不對勁兒。因為無論下面吵得多熱鬧,上面的這位兄弟卻一句話都不說,始終保持沉默。
隆慶是個很可憐的人。
他是嘉靖的第三個兒子,皇位根本沒他的份兒,安心做個藩王,好好過日子就行。可偏偏老天爺開眼,前面兩個都沒能熬過去,於是老三就變成了老大。
但這對於他而言,實在算不上一件好事。因為嘉靖同志不但命硬,還極難伺候,能和他打交道的,也都是徐階、嚴嵩這類老滑頭,以朱載垕的智商水平,只能是重在參與了。
現在看著下面這幫殺氣騰騰、臉紅脖子粗的陌生人,他經常會發出這樣的感嘆:我怎麼會待在這種地方,和這些人打交道?
他知道,如果自己開口說話,不管好壞,按照言官們的光榮傳統,一定會被罵,既然如此,那我就不說話了,看你們還能怎麼樣?
不久之後,隆慶終於明白,原來不說話也有不說話的罵法。
很快就有人找上門來了,這個人叫鄭履淳。他慷慨陳詞,嚴厲指責皇帝繼位以來,放任大臣發言,自己卻不說話,長此以往,國家怎麼得了?
說來有點兒搞笑,因為這位鄭先生時任尚寶丞,是管機要文件的,並不是言官,就算要罵,怎麼著也輪不上他,不知是不是窮極無聊,想找點兒事情干。
於是皇帝憤怒了,老子都不說話了,讓你們去罵街,竟然還是鬧到了我的頭上,說話也罵,不說話也罵,你要造反不成?!
恨得牙痒痒的皇帝終於沒能忍住,隨即命令把鄭先生拖出去打屁股,然而終究還是放了他。
隆慶兄終於雄起了一次,這實在是不容易的,因為在執政的大多數時間內,他是比較窩囊的。
除了說話的問題外,皇帝大人還驚奇地發現,原來做皇帝,也是可以很窮的。
一般說來,新官上任都有三把火,作為大明帝國的統治者,剛剛登基自然也想擺擺場面。於是隆慶下令,由戶部撥款,為後宮購買一些珠寶首飾,算是送給諸位老婆的禮物,其實也花不了多少錢,所以在他看來,這件事情並不過分。
然而結果是,戶部尚書馬森上書表示:你買可以,我不出錢。
這句話看似聳人聽聞,卻也不是沒有來由的。要知道,在明代,財政制度是很嚴格的,戶部相當於財政部,而財政部的錢,就是國家的錢,皇帝是無權動用的,即使要用,也要經過財政部部長(戶部尚書)、內閣分管財政部的大學士(一般是首輔)層層審批,還要詳細說明你把錢用到什麼地方去了,準備用多久,打不打算還,什麼時候還。
要不說清楚,一個子兒都甭想動。
參考消息
開源節流
隆慶剛剛當上皇帝,這一年,太倉存銀僅二百零一萬兩,軍秣糧草要花費一百三十五萬餘兩,支付邊餉需要二百多萬兩,更有治理黃河和次年的賑災之需等著。換句話說就是入不敷出,赤字將近四百萬兩。隆慶看了戶部尚書馬森的賬本之後,立刻下令抄了給嘉靖道友的房子以開源;凡宮內有儲備的物料全部停止採辦,號召後宮勤儉持家,用父親嘉靖沒用完的東西以節流,總算是讓眾大臣稍微鬆了一口氣。
所以,歷代皇帝要用錢的時候,大都會動用內庫,也就是他們自己每年的收入,除非是窮得沒辦法,一般都不會去找戶部打秋風。
既然明知,為什麼還要去觸這個霉頭呢,因為他就是窮得沒辦法了。
原先內庫還有點兒錢,但傳到他爹手上,都拿去修道和給道士發工資了,等傳到他這裡,已經是一窮二白,乾乾淨淨。
現在馬森不給,他也沒辦法,本打算再下一道諭令,希望這位部長大人手下留情,多少施捨點兒,但就在此時,大麻煩來了。
言官們不知從哪裡知道了這個消息,於是大家興奮了,這回有事幹了。
首先是給事中魏時亮上書,嚴厲批駁皇帝的浪費行為。很快御史賀一桂跟進,分析了買珠寶的本質錯誤所在。還沒等皇帝大人回過神來,另一個重量級的人物出場了。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詹仰庇,人送外號詹三本,很快你就會知道這個外號是怎麼來的。
這位詹兄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進士,換句話說,他剛當官才兩三年,雖說資歷淺,但可謂人渾膽子大,看見大家上書,他也上了一本:
「陛下你要知道,歷史上的賢君都不喜歡珠寶,比如某某某某(此處略去),現在您剛剛登基,就開始喜歡這類東西,一旦放縱,後果不堪設想,我聽說兩廣還在打仗,您怎麼能夠本末倒置呢?」
皇帝又憤怒了,戶部不給錢,我也沒追究,你們還一撥一撥地上奏摺,老子不還沒買嗎,你們到底想幹什麼?!
然而這一次,他忍了下來,沒有發作,繼續保持沉默,珠寶的事情也不提了,就當沒這回事。
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詹三本又行動了。
不久之後,這位仁兄在宮裡閑逛,偶然看見了太醫,就上前打招呼,一問,是進宮給皇后看病的。換了別人,這事也就完了,但詹三本不是別人,他就開始琢磨了,這皇后怎麼就生了病呢,再一打聽,原來是夫妻雙方鬧矛盾,皇后搬到別處去住了。
好了,好了,用功的時候又到了,詹三本琢磨來琢磨去,又上了第二本:
「臣最近聽說皇后已經搬到別處居住,而且已經住了近一年,最近身體還不好。臣覺得這件事情陛下不應該不理啊,要知道皇后是先皇選定的,而且一向賢淑,現在您不去看望皇后,萬一有個什麼三長兩短,那可怎麼得了?
「所以希望皇上聽我的話,前去看望皇后,臣就算死,也好過活著了(雖死賢於生)。」
這就是無理取鬧了,人家夫妻倆吵架,與你何干,還要你尋死覓活?
隆慶收到奏疏,大為惱火卻不便發作,不回答又不行,只好回了個話:
「皇後生了病,所以才住到別處去養病。我的家事你怎麼知道,今後不要亂講話!」
就這樣,詹仰庇出名了。他本來預計這次投機是要挨板子的,但現在居然毫髮無傷,這筆生意做得太值了,正是所謂——中外驚喜過望,仰庇益感奮(原話)。
感奮不已的詹仰庇再次感奮了,他決定再接再厲,把彈劾進行到底。很快,他就上了第三本,這一次他把矛頭對準了宮內的宦官,說他們多佔田產,收取賦稅,希望皇帝陛下驅逐他們。
事實證明,詹仰庇先生的彈劾,欺負欺負隆慶皇帝這樣的老實人還是可以的,但對付真的壞人,那就不靈了。宦官們立刻找了個由頭,坑了他一把,把他趕出了京城。
參考消息
不屈不撓
這一次沒成功,隆慶二年十二月,穆宗再次提出採辦珠寶的要求,馬森又毫不猶豫地給了他當頭一棒:存銀不足。穆宗勃然大怒,我的用度減了那麼多,到現在還用老爹剩下的,有這麼欺負人的嗎?百官諍諫不聽,限三日內採買珍珠寶石若干。隆慶四年五月,穆宗又起了買珠寶的念頭,這道命令如同捅了馬蜂窩,戶部給事中們個個捧著核算清單發起了圍攻,穆宗懵了,於是請出老祖宗的法寶——廷杖,領頭鬧事的給事中李已被打了一百棍,其他人也各自論罪,才算勉強將勢頭壓了下去。
起於彈劾,終於彈劾,詹三本到此終於功德圓滿。十幾年後,他還曾經復起,擔任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為了巴結當時的大學士王錫爵,甘當打手四處罵人,后又被人罵走。事實證明這位仁兄是典型的沒事找抽型人格。
隆慶皇帝面對的就是這麼一群人,說得好聽點兒是讀過書的大臣,說得不好聽就是有牌照的罵街流氓。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又不如內閣的那幾隻老狐狸,實在是疲於招架。
所以從登上皇位的那天起,他就意識到了這樣一點:皇帝是不好乾的,國家是不好管的,而我是不行的,國家大事就交給信得過的人去干,自己能過好小日子就行了。
事實證明,正是這個判斷使大明王朝獲得了重生的機會。
那麼誰是信得過的人呢?對於隆慶而言,自然就是身邊的那幾位講官了,除殷士儋外(原因很複雜,後面再講),高拱、張居正、陳以勤都是最合適的人選。
於是在隆慶初年(1567),禮部尚書陳以勤與吏部左侍郎張居正同時入閣。至此內閣已有六人,他們分別是首輔徐階,次輔李春芳、郭朴、高拱、陳以勤、張居正。
請注意上面的六人名單排序,它的順序排列實在非同尋常。
在明代,內閣是講究論資排輩的,先入閣的是前輩當首輔,後來的只能做小弟當跟班,那小弟怎麼才能做首輔呢?很簡單,等前輩都死光了,你就能當前輩了。
這裡特別說明,早你一天入閣就是你的前輩,你就得排在後面,規矩是不能亂的。可能有人要問,要是兩人同一天入閣怎麼辦呢?
那也簡單,大家就比資歷吧,你是嘉靖二十年的進士,我是嘉靖二十六年的,那你就是前輩。如果連資歷也相同,就比入閣時候的官級,你是正部,我是副部,你還是前輩。如果官級也相同,那就比年齡,反正不分出個先後不算完。
所以張居正雖然與陳以勤同時入閣,但論資歷和官級,他都要差點兒,只能委屈點兒,排在第六了。
其實,這種排序本也說不準,要說起來,排第二的李春芳還是陳以勤的學生,誰讓人家進步快呢?這種事情,不能怨天尤人。
這就是隆慶初年的內閣順序表,考慮到排序,再看看前面幾位生龍活虎的狀態,如果按自然死亡計算,張居正要想接班,至少也得等到七八十,這還是保底價。
不過幸好,除了論資排輩外,我國也不缺乏其他的優秀傳統,比如不鬥到死不罷休的鬥爭哲學。
就在張居正剛剛入閣之後不久,一場猛烈無比的風暴來臨了。
正所謂十處打鑼,九處有他,這次挑事的又是一位老熟人——胡應嘉。
彈劾,歸隱
雖說上次投機不成,沒有搞掉高拱,反而結了仇,但胡應嘉沒有辭職,更沒退休,這位仁兄註定是閑不下來的。很快,一個偶然事件地發生,為他提供了新的發揮途徑——京察。
明代的官員制度是很嚴格的,每三年考核一次,每六年京察一次。顧名思義,京察就是京城檢察,對象是全國五品以下官員(含五品),按此範圍,全國所有的地方知府及下屬都是考察對象(知府正五品)。
當然,也包括京城的京官。
這麼一算起來,那些整天叫嚷的言官也都是考察對象,全國十三道監察御史統統是正七品,六部六科都給事中是正七品,給事中才從七品,算是包了餃子。
我查了一下,這個條例是明憲宗朱見深時開始實施的,很懷疑這是不是朱同志受不了罵,故意這麼乾的。
參考消息
京察
京察始於正統元年(1436),考察依據主要有三種,一是自陳,即官員對自己幾年來的工作總結;二是考語,即由官員所在衙門寫的工作鑒定及評語;三是訪單,即吏部向被考察官員身邊的人發出的意見調查表,藉此了解大眾輿論,查明該官員是否賢明。有時,訪單也會成為報復工具,以致某些官員明明表現良好,但因為得罪了人,而在訪單中被刻意地抹黑和中傷。不過,收集完考語和訪單后,主持考察的官員會對被察官員進行親自詢問,對考語和訪單的結果進行複核。
京察
如果這真是他的本意,那他就要失望了,因為一百多年來,每次京察的結果總是地方官倒霉,言官安然無恙。想想也是,管京察的是吏部尚書和都察院左都御史,並不是內閣大學士,連皇帝都怕言官,兩位部長大人怎麼敢幹得罪人的事情呢?
但這次似乎有點兒不同了,除了地方官外,許多原先威風凜凜的御史、給事中都下了課,乖乖地回了家。朝野一片嘩然,敢鬧事的卻不多。
因為此時的吏部尚書是一位超級猛人,他雖然沒有入閣,卻比大學士還狠——楊博。
說來慚愧,這位當年嚴世蕃口中的天下三傑竟然還活著,而且老而彌堅。這次京察是由他主導的,那就真算是一錘定音了:
想當年我二十多歲的時候就陪大學士巡邊,之後鎮守蒙古邊疆,殺了二十多年人,又幹了十幾年政務,嚴嵩在時都要讓老子三分,你們這些小癟三,也只能去欺負皇帝,免了就免了,辭了就辭了,你敢怎樣?
想想倒也是,現在的內閣成員中,除了徐階外,其餘五人見到他都得恭恭敬敬地行禮,誰還敢動他?
但這世上從不缺膽大的,胡應嘉估計是得罪了高拱,反正豁出去了,就摸了這個老虎屁股,他上書彈劾了楊博。
當然,彈劾也是有理由的。雖說這次從中央到地方,撤掉了很多官員,但唯獨有一類人卻絲毫未動——山西人。而「湊巧」的是,楊博就是山西人。
狹隘的老鄉觀念是要不得的,是一定要摒棄的,這就是胡應嘉彈劾的主要內容。但文書送上去后,楊博還沒作出反應,內閣就先動手了。
具體說來,是高拱要解決胡應嘉。他握著胡言官的那封奏疏,大聲疾呼應該讓胡應嘉趁早滾蛋,回家當老百姓。
之所以會落到這個局面,只是因為胡應嘉先生過於激動,結果忽視了一個程序問題。
京察的主辦單位是吏部和都察院,而作為給事中,也是要參與其中的。胡應嘉全程辦理了此事,卻一言不發,現在京察結束了才來告狀,你早幹嗎去了?
高拱等這個機會已經很久了,他辭嚴色厲,一邊罵胡應嘉,還一邊斜眼瞟徐階,那意思是你能拿我怎樣。而郭朴也趁機湊了回熱鬧,跟著嚷起來,要嚴懲胡應嘉。
像徐階這種老江湖,自然是不吃眼前虧的,如果再鬧下去,就要罵到自己頭上來了,所以他腰一彎,就勢打了個滾:
「那好吧,我也同意。」
高拱,這可是你自找的,不用我出手,自然有人收拾你。
事實說明,高拱兄還是天真了點兒。他萬萬想不到,處罰令下達之日,就是他倒霉之時。
自打胡應嘉要貶官的傳言由路邊社傳出之後,高拱就沒消停過,京城裡大大小小的言官已經動員起來:胡應嘉替我們說話,既然高大人要他下課,我們就要高大人下台!
最先跳出來的是給事中辛自修、御史陳聯芳,他們分別彈劾高拱濫用職權、壓制言論等罪名。但高拱不愧為老牌政治家,輕而易舉便一一化解。
然而,當聽說另一位言官準備出場彈劾時,高拱頓時感到了末日地來臨,這個人的名字叫歐陽一敬。
歐陽一敬,嘉靖三十八年(1559)進士,給事中,從七品。
這是一份並不起眼的履歷,但只要看看他的彈劾成績,你就會發現他的可怕。
嘉靖年間,他彈劾太常少卿晉應槐,晉應槐罷官。
接著,他彈劾禮部尚書董份,董份罷官。
后他調任兵科給事中,彈劾廣西總兵(軍區司令員)、恭順侯吳繼爵,吳繼爵罷官。也正是因為這位仁兄的一狀,飽經滄桑的俞大猷大俠才得以接替此位,光榮退休。
三個月後,彈劾陝西總督陳其學、巡撫戴才,陳其學、戴才罷官。
如果你覺得他已經很有膽、很敢彈的話,那我建議你還是接著往下看,因為他還曾經彈劾以下這些人(排名不分先後):
英國公張溶、山西總兵董一奎、浙江總兵劉顯、錦衣衛都督李隆等。
所謂英國公,就是跟隨永樂皇帝朱棣打天下的那位張玉的後代,最高公爵,世襲罔替。山西總兵和浙江總兵都是省軍區司令員,而李隆都督是特務頭子。
彈劾結果:以上官員中,除英國公張溶外,全部罷官。
總而言之,在歐陽一敬不到十年的彈劾生涯中,倒在他腳下的三品以上部級文武官員合計超過二十人,並附侯爵一人、伯爵兩人。
參考消息
董份
在歐陽一敬彈劾的幾名官員中,有一個叫董份的特別顯眼。此人是嚴黨,跟嚴世藩的交情尤其好,因為在嚴世藩倒台時為其求情而被免官。董份特別有經濟眼光,名下的數百房產都是商鋪,每年僅租金一項就有幾百萬的進款,在外又另有商船三百多艘。董份講究生活享受,家中的園子佔地千頃,僕從千餘人。雖然被免官,但他的家產算是下海經商所得,沒有充分的罪名被抄。所以他在居家之餘,還有閒情逸緻寫些文章。董份一直活到了萬曆二十三年,壽八十六,有《沁園集》行世。
當我看到這份成績單時,總會不禁感嘆,原來罵人也是有天賦的。
罵神出馬,自然不同凡響。歐陽一敬實在是彪悍得緊,不但彈劾高拱,還捎帶了楊博,並大大誇讚了高拱的奸惡水平,說他比歷史上的著名奸臣蔡京同志還要奸。
在彈章的最後,他還體現了有難同當的高尚品質:
「胡應嘉彈劾的事情,我事前就知道了,你們要處罰胡應嘉,就先處罰我吧!」
這種江湖義氣,實在頗有幾分黑社會的神韻。
這回高拱扛不住了,可還沒等他開始反擊,另一個人卻蹦了出來,此人就是他的學生齊康。
齊康也是御史,但老師吃了虧,同行也就顧不上了,他立馬站出來,先罵歐陽一敬,再罵徐階。但是事實證明,罵架和打架的道理大致相同,人多打人少才能打贏。
齊御史剛出頭,就被歐陽一敬方面的口水徹底淹沒。而徐階兄也不甘示弱,趁你病要你命,還找來了幾個六部官員,大家一起去踩高拱。
這下高拱再也扛不住了,隆慶元年(1567),屁股還沒坐熱的高學士主動提出辭職回家,一個月後,他的同鄉好友郭朴也退了休。
徐階,算你狠,我們走著瞧!
就這樣,徐階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勝利。這也只能怪高拱兄不自量力,徐首輔久經考驗,當年孤身一人,尚且敢跟嚴嵩對干,如今天下在握,皇帝都不好使,何況高學士,內閣里你排老幾?
高拱走了,最傷心的人是皇帝,但他也無能為力,因為他說了不算。
此時的徐階已經比皇帝還皇帝了,隆慶被他抓在手裡,動彈不得。皇帝說:中秋節到了,咱們擺個宴席,慶祝一下。
徐階說:鋪張浪費,你就不要辦了。
皇帝說:那好,我聽你的。
不久之後,皇帝又說:我這麼多年一直待在北京,想要出去轉轉。
徐階真是個直爽人,說了一大堆話,概括起來兩個字:不行。
隆慶終於憤怒了,我爹還不敢這麼管我呢!你憑什麼?!一氣之下,他毅然收拾行李,還是去了。
雖然這次英雄的舉動為他贏得了一次自助游的機會,但長此以往,怎麼得了?高拱又走了,身邊連個出主意的人都沒有,就在皇帝大人苦苦思索對策的時候,一件出乎他意料的事情發生了。
徐階致仕了,他放棄了首輔的位置,打好包裹,準備回松江老家。
這在當年,算是一件奇聞。要知道,以徐首輔的地位和威望,想干多久就干多久,想滅誰就滅誰,完全是天下無敵的狀態,所謂金盆洗手、急流勇退,那只是一個遙遠的童話。
然而童話確實成為了現實,而原因也十分簡單——疲憊,以及欣慰。
隆慶二年(1568),徐階六十六歲,暫住北京,即將退休。
四十八年前,他十八歲,家住松江府華亭縣,在那裡他遇見了一個叫聶豹的七品知縣,聽從了他的教誨:
「我將致良知之學傳授於你。」
四十五年前,他二十一歲,來到北京考中了進士。在大明門前,他見到了首輔楊廷和,聽到了他高聲的預言:
「此子之功名,必不在我輩之下!」
三十八年前,他二十八歲,面對首輔張璁的怒吼,他從容不迫地這樣回答:
「我從未曾依附於你!」
然後他前途盡毀,家破人亡,被發配蠻荒之地,在那裡,他第一次見識了這個世界的黑暗與殘忍。
二十年前,他四十六歲,看著自己的老師夏言被人殺死,不發一言。
因為他已經了解了這個世界的規則,報仇雪恨也好,伸張正義也罷,衝動解徐階的仕途決不了任何問題。
四年前,他六十二歲,經過十餘年的忍耐與經營,他除掉了嚴嵩,殺死了他的兒子,成為了一個工於心計、城府深不可測的政治家,世間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現在,一切又回到了起點。
當年的青年才俊,現在的老年首輔;當年的熱血激情,現在的老到深沉。從黑髮到白髮,從幼稚到成熟,一切都變了,唯一不變的,是志向。
徐階這一輩子,被人整過,也整過人,干過好事,也干過壞事,但無論何時何地,他始終沒有背棄自己當年的誓言。在他幾十年的從政生涯中,許多正直的官員得以任用,無數普通百姓的生活得到保障,高拱與張居正的偉大新政由他而起,我想,這已經足夠了。
在為國效力的同時,他的一生都獻給了鬥爭事業。這麼多年來,他一直在第一線勤勤懇懇地斗,奮發圖強地斗,幹了一輩子鬥爭工作,也該歇歇了。
雖然皇帝陛下第一時間就批了他的致仕申請,且唯恐他反悔,當即公布天下,發退休金讓他走人,明顯有點兒不夠意思,但徐階卻並不在意,因為他已欣慰地看到,自己為之奮鬥終生的那個報國救民的理想,將由一個更為優秀的人去實現。
張居正,我相信,你會比我做得更好。
除了張居正外,對另一個人的提拔與關照也讓他倍感安心。他認為,這個人將成為張居正的得力幫手。
這個走運的人,就是我們的老相識海瑞先生,自打從牢里放出來,那可真叫一發不可收拾,先是官復原職,很快就升了官,當了大理寺丞(正五品),專管審案,也算髮揮特長。
不久之後,這位當年的小教諭竟然當上了都察院僉都御史(正四品),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高級官員。
海瑞能夠飛黃騰達,全靠徐階。在徐首輔看來,海瑞是個靠得住的清官,是應該重用的,臨退休前把他提拔起來,將來還有個指望。
然而事實證明,這正是徐階人生中第二次錯誤的任命,很快,一次致命的打擊就將向他襲來。
但此時的徐階依然是幸福的。他看著自己親手創造的一切,微笑著離開了這裡,離開了這個帶給他痛苦、仇恨、喜悅和寬慰的地方。
隆慶二年(1568)十一月,徐階回到了松江府華亭縣,他又看到了熟悉的風景,和他離棄多年的家。
四十多年前,他從這裡出發前往北京,一切就此開始,而現在,是結束的時候了。
他推開了家中的那扇門。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我回家了,終於。
你的命運,在我的手中
世界上的事情實在是說不準的,短短兩年,高拱和郭朴走了,徐階也走了,原本甩尾巴的張居正一下子排到了第三。當然,這只是看上去很美,因為甩尾巴的依舊是他。
所謂老實人不吃虧,李春芳現在有了充分的心得,像他這樣的好好先生,從來不爭不鬧,居然也成了首輔,而陳以勤則當上了次輔。這兩位老好人脾氣不大,才能不高,以一團和氣為指導思想,整天就忙著和稀泥、勸架,從不惹事,看起來,和平終於來臨了。
不過終究只是看起來而已,很快,一場新的狂風巨浪就將掀起,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一個極為神秘的人物。
隆慶三年(1569),賦閑在家的徐階突然接到了僕人的通告,說有人來拜會他。作為朝廷前任首輔,地方上那些小芝麻官自然要經常上門拜碼頭,為省事起見,但凡遇到這種情況,僕人會直接打發他們走人。
但這一次是個例外。僕人告訴他,來訪的這位雖不是官,卻比官還牛,口口聲聲說有緊急機密的事情要找徐階,且口氣極大,極其囂張。
於是徐階也好奇了,他把這個人叫了進來。
這是一個其貌不揚的人,自稱姓邵,別號「大俠」,沒有官職,沒有身份。然而,他進來之後,只說了一句話,就讓久經沙場的徐階目瞪口呆。
他說的這句話是:我能幫助你再當上首輔,你願意嗎?
等徐階確定自己的耳朵沒有問題后,便大笑了起來。他沒有說話,只是不停地笑,在他四十多年的執政生涯中,遇到過無數怪事、怪人,但眼前此情此景,實在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參考消息
丹陽大俠
邵大俠的姓名有見於《明史》,姓邵,名方(野史中亦做芳),號樗朽,人稱「丹陽大俠」。他為人做事有些輕浮,光天化日之下就敢聲稱自己在搞密謀。據說他怕人不知道,還在自己的書房旁邊設了一個「密室」,弄塊牌子明晃晃地掛在門上,寫著「機要重地,非請勿入」,惹得本來就吃了悶虧的張居正等人對他記恨不已,務必將其斬草除根,甚至在張居正上台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丹陽大俠」就是罵人的話。
我在內閣混了十幾年,九死一生才當上首輔,天下到處都是我的門生親信,皇帝都要服我管。你既無官職,也無名望,也就算個二流子,竟然要扶持我當首輔!
差點兒笑岔氣的徐階揮了揮手,讓人把眼前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趕了出去,在他看來,這是退休生活中一次有趣的娛樂插曲。
但他並沒有注意到,在他放聲大笑之時,這位邵大俠並沒有絲毫驚慌與尷尬,在他的眼中,只有兩種情緒在閃動:失望,以及仇恨。
於是被趕出徐家之後,他立刻調轉了方向,前往另一個地方——河南。在那裡,他將會見第二個人,並兌現自己的諾言。
十幾天後,高拱在自己的家中見到了這位邵大俠,也聽到了他的承諾,但與徐階不同的是,他相信了眼前的這位神秘訪客。而一個傳奇也就此開始。
我最早是從一些雜談筆記中看到這一記載的,當時只是一笑了之,從古至今,像邵大俠這樣的政治騙子一向不缺,拿著幾份文件,村長就敢認部長的,也不在少數。
一個無權無勢的無名小卒,怎麼可能把高拱扶上首輔的寶座?打死我也不信。
然而打不死,所以我信了。
因為在後來的查閱中,我發現,有許多可信度很高的史料也記載了這件事,而種種蛛絲馬跡同時證明:這位邵大俠雖然是個騙子,卻是騙子中的極品。
邵大俠,真名不詳(一說名邵方),具體情況不詳,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個混混。
這位仁兄自小就不讀書,喜歡混社會。一般說來,年輕人混到二十多歲,就該去找工作娶老婆了,但他卻是個例外。對他而言,混混已經成為了一種事業,從南混到北,從東混到西,最後混到了京城。
正是在京城,他圓滿完成了轉型,成功地由一個小混混變成了巨混混。因為在這裡,他認識了一個人,這個人雖不起眼,品級不高,也不是內閣成員、六部部長,卻有著不亞於內閣首輔的權勢。
他的名字叫做陳洪,時任御用監掌事太監。
前面曾經說過,在太監的部門中,司禮監權力最大,因為他們負責批紅,任何命令沒有他們打鉤都不能算數。而這位陳洪兄雖也干過司禮監,此時卻只是個管日用品的御用監。
但事實上,這位陳兄是當年最牛的太監之一,究其原因,那還要感謝嘉靖同志。
因為嘉靖不信任太監,加上當時的內閣過於強悍,都是夏言、嚴嵩、徐階之流老奸巨猾的人物,所以司禮監的諸位仁兄早就被廢了武功,又練不成葵花寶典,每天除了在公文上打鉤外,屁都不敢放一個。
於是御用監脫穎而出了,你再威風再囂張,吃喝拉撒總得有人管吧,日常用品總得有人送吧,這就是關係,這就是機會。所以不起眼的陳洪,卻有著極為驚人的能量。
但太監是不能自己隨意出宮的,有錢沒處花,有勁兒沒處使,於是邵大俠就成為了陳太監的聯絡員,而高拱,就是陳洪的第一個同盟者。
絕頂聰明的徐階趕走了高拱,安插了張居正,在他看來,高拱已經永無天日,事情已經萬無一失,卻沒有想到,還是留下了這唯一的破綻。
隆慶三年(1569)十二月,經過無數說不清道不明的內幕交易與協商,高拱又回來了,此時距他離去僅僅過了一年。
得意了,翻身了,憑藉著一個太監的幫助,高拱以十倍於胡漢三的精神狀態回到了京城,在他看來,天下已盡在掌握。
但他萬萬想不到的是,三年後,他將沿原路返回老家,而趕他回家的,是另一個太監。
所謂人走茶涼,有時候也不一定。聽說高拱回來了,隆慶十分高興,親自接見他,並刻意叮囑好好工作,天天向上。
說是這樣說,但畢竟人走了一年,原先在內閣排老四,現在也只能去甩尾巴了。朝廷的規矩,就算天王老子,也不能插隊!
但皇帝大人實在很夠意思,為保證高老師不至於被排在前面的幾位熬死,他玩了一個小小的花招,正是這個花招成就了高拱。
在下令高拱為大學士進入內閣的同時,隆慶兄還悄悄地送給他的老師一個職務——吏部尚書。
這是一個非同小可的任命。根據歷朝的慣例,為保證皇帝大權在握,內閣大學士不能兼管吏部。因為吏部是人事部,是中央六部中權力最大的部門,如果把人事權和政務處理權都交到一個人的手中,不出鬼才怪。
但咱們誰跟誰啊,戰火中結交,鬥爭中成長,是鐵得不能再鐵的兄弟,不信你高老師還能信誰?
於是大權在手的高拱準備行動了,為了得到那最高權力的寶座,為了實現自己報國救民的抱負,必須先剷除幾個敵人。
高拱黑名單上的第一個目標,不是一個,而是一群。
那群唧唧喳喳的言官們終於要吃苦頭了,高學士不是隆慶皇帝,說整你就整你,絕不打折扣。於是短短几個月中,二十多名言官不是撤職,就是調任,反正當年只要朝高先生吐過口水的,基本都被罰了款。
這些小魚小蝦都在其次,高先生最惦記的,還是歐陽一敬。
為了對付這位傳說中的罵神,高拱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但正當他要下手的時候,一個出人意料的消息傳來——歐陽兄主動辭職了。
罵神不愧為罵神,罵人厲害,閃人也快,見勢不妙,立刻就溜號了。但不知是不是罵人太多,過於缺德,或是高老師玩了什麼把戲,這位兄弟在回家的路上竟然不明不白地死了。對他而言,沒有死在罵人的工作崗位上,實在是一種遺憾。
現在只剩下胡應嘉了,歐陽一敬好歹還是個幫凶,胡先生可是真正的罪魁禍首,那是怎麼也跑不掉的。但讓高拱想不到的是,他竟然還是沒能整治這位仁兄。
因為胡應嘉的避禍方法更有創意,他直接就死掉了。
在得到高拱上台的消息后,胡應嘉由於心理壓力過大,幾天後就不幸死亡了,對一個死了的人,還能怎麼整治呢?也就這樣吧。
言官們完蛋了,高拱快刀斬亂麻,準備對付下一個對手,和那些只會罵人的傢伙比起來,這個敵人才是真正的威脅。
高拱王者歸來之時,在欣喜之餘,他也驚奇地發現,自己只能排在第五了,而多出來的那個第四內閣學士,就是趙貞吉。
說起這位趙兄,也算是老面孔,之前他曾多次出場,罵過嚴嵩,支持過王學,時任禮部尚書,現在入閣,可謂功德圓滿了。
但自打這位聲名顯赫的尚書大人來后,內閣的其他四位同志就沒過上一天舒坦日子,因為趙兄弟一反常態,熱衷於惹麻煩,一天到晚都要沒事找事,從李春芳到陳以勤,都挨過他的罵,最慘的是張居正,每天都被橫眉冷對,心理壓力巨大。
為什麼呢?說到底,還是一個心態問題。
要知道,李春芳和張居正都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的進士,陳以勤是嘉靖二十三年(1544)的,而趙學士,是嘉靖二十年(1541)。
論資歷,他是內閣里最老的。他當官的時候,其他的內閣同事們還在家啃書本。現在他雖然也入了閣,卻排在最後,連張居正都不如,咱中國就講究個論資排輩,你要他倚老而不賣老,那實在是要求太高。
但好在李春芳和陳以勤都是老實人,張居正翅膀沒硬,也不怎麼吭聲,所以內閣里每天都能聽見趙學士大發感慨,嘆息「老子當年」之類的話,也沒人敢管。
現在高拱回來了,排在了最後,趙學士終於找到了心理安慰,開始找高拱的麻煩。
可實在不巧,高學士也是嘉靖二十年的進士,論資歷旗鼓相當,而他也不把趙貞吉放在眼裡:混那麼多年才入閣,只能說你無能!
更為重要的是,他的目標是首輔,就算趙貞吉不找他,他也要去解決趙貞吉,不把你解決掉,我怎麼當老四?
很快,他就糾集手下的言官彈劾趙貞吉,加上他還是吏部尚書,各級官員一起上,不搞掉你誓不罷休!
參考消息
趙貞吉的人緣
趙貞吉與高拱一樣,都有個剛愎自用的毛病。八月入閣,趙大學士就在皇帝面前發表了自己的上任感言:「朝廷的綱紀、邊防、政務都廢弛了一段時間了,臣我有心整頓朝政,就是擔心會遭人記恨,懇請皇上您到時候一定要為我做主啊。」這麼一聲張,不僅公開讓皇帝為自己撐腰,還無視內閣此前的工作成績,結果自然和他說的一樣,剛入閣就在同僚內部落了個壞人緣。九月,趙貞吉又上疏,告了邊關處理戰事不利的御狀,不僅把邊將罵了,兵部乃至首輔李春芳也都在他的譴責之列,成功地創造了個人一舉而樹眾敵的新紀錄。
高拱上位清掃的兩大障礙
可趙學士也不是省油的燈。事實上,在當時的內閣里,唯一能與高拱對抗的人就是他,因為十分湊巧,在內閣里他恰好分管打手機關——都察院。
從某種程度上講,當時的都察院可算是瘋人院,裡面許多人都是窮極無聊,一放出來就咬,咬住了就不放,一時之間又是口水滿天飛。
然而,趙貞吉沒有高興多久,就驚奇地發現,那些言官突然安靜了下來,也不再賣力罵人了,不管他好說歹說,就是不動。
對於此中奧妙,我們還是請高拱同志來解釋一下:
「別忘了,老子是吏部尚書,還管京察!」
要明白,言官罵人那是要計算成本的,賠本的買賣沒人做,海瑞那種賠錢賺吆喝的也著實少見。
趙貞吉絕望了,高拱已經勝券在握。但就在此時,一件出乎雙方意料的事情發生了,高學士排到了第四,而趙學士也排到了第三。
因為陳以勤辭職了。
陳以勤實在受不了了,他本就是個老實人,準備干幾年就回家養老,偏偏這二位不讓他休息,整天鬧來鬧去,高拱是他當年的同事,而趙貞吉是他的老鄉,幫誰也不好,於是他心一橫——不幹了,回家!
但辭職的歸辭職,該斗的還得斗,很快趙學士就敗下陣來,收拾包袱回家了。而高拱則再接再厲,直接超越了張居正,排到了李春芳的後面,成為了次輔。
全國人民都知道,李春芳是熱愛和平的,於是大權就落在了高拱的手中。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他應該收手了,然而,直到此時,他才終於亮出了自己名單上的最後一個敵人——徐階。
鬥爭形勢是複雜的,鬥爭路線是曲折的,而敵人是狡猾狡猾的,所以要想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必須作好充足的準備,找好突破口,才能一舉搞定。
而現在,這個突破口已經出現了,他的名字叫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