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公道

  于謙,屬於你的公道,我一定會替你拿回來時機終於到了,他們已經走到了懸崖的邊緣,很快就將墜入萬丈深淵,永不超生現在,只需要輕輕地一推


  石亨的智商


  有一句話用來形容石亨是再合適不過了——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他的智商和武力似乎是成反比的,恰似三國遊戲里設定的呂布,武力很高,智力很低。


  他能夠奪門成功,靠的是徐有貞,能夠打倒徐有貞,靠的是曹吉祥。現在於謙沒了,徐有貞也沒有了,他終於露出了自己那原本啥也不明白的愚蠢面目。


  愚蠢表現之一:


  一次,石亨帶著自己手下的兩個小軍官大搖大擺地去見朱祁鎮,言談極為隨意,朱祁鎮見狀,臉色馬上就沉了下來,畢竟這裡是皇帝的地方,不是菜市場,什麼阿貓阿狗的都進來成何體統!


  他生氣地問道:「這兩個是什麼人?進來幹什麼?」


  石亨卻毫不在意地說道:「是我的心腹手下,希望皇上提拔他們。」


  朱祁鎮的忍耐幾乎快到極限了,卻還是耐著性子說:「這事情不急,改日再說吧。」


  石亨卻不依不饒:「請皇上今天就批准了吧。」


  朱祁鎮冷冷地看了石亨一眼,最終答應了他的要求,但憤怒的種子已經深深地埋下。


  愚蠢表現之二:


  石亨的侄子石彪鎮守大同,有一次帶兵出去巡視,遇到一群瓦剌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就砍,結果殺死對方几十人。回來后他靈機一動,向上報成大同大捷,而石亨也以此為資本,反覆吹噓。


  事實上,當時的邊患已經十分嚴重,瓦剌不斷與明朝為敵,發動攻擊。朱祁鎮看到這份邊報,哭笑不得,只好順著意思給了點賞賜算是討個吉利,回頭卻找來了恭順侯吳瑾詢問相關對策。


  「邊關吃緊,如何是好?」


  吳瑾只說了一句話:


  「如果于謙還在,不會有這樣的事情!」


  朱祁鎮沉默了,面對這樣的控訴,他也只能保持沉默。


  偏偏石彪派的報功使者是個二百五,看著石亨吹牛,他也跟著吹,說什麼斬獲無數,俘虜無數。內閣學士岳正是個喜歡調侃的人,便問他:

  「你說俘虜無數,可是人在哪裡啊?」


  「人數太多,沒法帶回來,都在樹林里殺掉了。」


  按說這句話應該能搪塞過去,可使者沒有想到,這次岳正卻想把玩笑開到底。


  他拿出了當地的地圖,笑著對使者說:


  「這附近都是沙漠啊,哪來的樹林?」


  石亨的拙劣表演遠不止如此,可這位老兄的腦袋似乎進了水,就是不明白他不過是個打工的,皇帝才是真正的老闆。而不久之後發生的一件事情也徹底斷送了他的錦繡前程。


  在這一年,朱祁鎮在自己的宮殿里會見了一個特別的客人,正是這次會見解開了一直以來纏繞著朱祁鎮的一個疑團,並最終將「還鄉團」送上絕路。


  這位特別的客人叫朱瞻墡,是朱祁鎮的叔叔,他正是當年傳言中要來京城接任皇位的人,也就是「還鄉團」所說的于謙準備擁立的那個人。


  為了打消朱祁鎮心中的疑慮,以免有朝一日被不明不白地幹掉,他特意來到京城說明情況。賓主雙方舉行了會談,會談在熱情洋溢的氣氛中舉行,雙方回顧了多年來的傳統友誼,並就共同感興趣的問題交換了意見,朱瞻墡重申了皇位是朱祁鎮不可分割的財產,表示將來會堅定不移地主張這一原則。朱祁鎮則高度評價了朱瞻墡所做的貢獻,希望雙方在各個方面有更進一步的合作。


  會議結束了,朱瞻墡滿意地走了,朱祁鎮卻憤怒了。


  事實最終證明了于謙的清白,石亨等人不但飛揚跋扈,不把自己放在眼裡,還借自己的手殺死了于謙,這個冤大頭當得實在窩囊。


  朱祁鎮立刻跑去責問石亨,石亨啞口無言,只能把責任推給徐有貞,可是這些託詞更讓朱祁鎮不滿,他不再多言,拂袖而去。


  在一旁靜靜觀察的李賢這才驚奇地發現,石亨實在是「還鄉團」中最蠢、最差勁的一個,和徐有貞相比,他的檔次實在太低,對付這樣的人,根本不用自己動手,他遲早會自取滅亡。


  話雖如此,但李賢仍然不敢輕敵,因為在石亨的背後,還有一個曹吉祥。


  這個世界上最為殘酷的遊戲就是政治遊戲,因為在這場遊戲中從來都沒有亞軍,亞軍就是失敗者,只有冠軍才能生存下去。李賢明白,在保證能夠完全擊倒對手前,他必須忍耐,接受無數次考驗,等待時機的到來。


  可是朱祁鎮卻沒有這樣的耐心,有一次,他私下單獨找到李賢,問了他一個問題:

  「這些人(此輩)干預政事,搞得來報告事情的人不來找我,卻先去找他們,該怎麼辦呢?」


  李賢慌了,他知道,這位皇帝陛下的不滿已經到達了頂點,想發泄一下,才問出了這個問題,可是自己卻不能實話實說,因為時機還不成熟。


  他想了一下,講出了一個堪稱絕妙的答案:


  「陛下你自己看著辦吧。」


  有人可能會納悶,這句話不是推卸責任嗎,到底妙在何處呢?


  要分析這句話,必須和問題聯繫起來,這句話絕就絕在一語雙關,聽起來好似是讓皇帝自己看著辦,實際上,它的意思是讓皇帝看著「自己辦」,收攬大權。


  這樣說話確實繞了太多彎子,有這個必要嗎?


  很有必要,因為李賢的高明之處恰恰就體現在此處。


  李賢比徐有貞聰明得多,他之所以這樣說話,是因為他知道,也許就在不遠的地方,有一雙耳朵正在傾聽他們的談話!他始終記得,自己的敵人絕不僅僅是沒有大腦的石亨,還有一個管太監的曹吉祥。


  朱祁鎮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停止了問話,他已經明白了李賢的意思。對於這幾個「還鄉團」成員,他已厭惡到了極點。但已經發生的事情還不足以讓他最終下定決心,與「還鄉團」決裂,直到翔鳳樓上的那次簡短的談話。


  這年冬天,朱祁鎮帶著恭順侯吳瑾和幾個大臣內監登上翔鳳樓,登高望遠,很是愜意,突然朱祁鎮指著城區中心黃金地帶的一座豪華別墅問吳瑾:


  「你知道那是誰的房子嗎?」


  吳瑾不但知道這是誰的房子,還知道朱祁鎮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作為李賢的同道中人、于謙的同情者,他決定趁此機會下一劑猛葯,讓那些人徹底完蛋。


  「那一定是王府(此必王府)!」吳瑾斬釘截鐵地回答道。


  在聽到答案的瞬間,一絲殺意掠過朱祁鎮的臉龐,他冷笑著說道:


  「那不是王府,你猜錯了。」


  朱祁鎮回頭冷冷地看著那些跟隨而來的大臣們,拋下了一句話,飄然而去:


  「石亨居然強橫到這個地步,竟沒有人敢揭發他的奸惡!」


  石亨,你的末日到了!

  石亨的覆滅


  對於皇帝的反感,石亨並不是沒有感覺的,相應的,他也準備了自己的應對,埋伏在皇帝周圍的大臣自不必說,他還特意安插了自己的侄子石彪鎮守大同,自己則統帥京城駐軍,只要一有動靜,便可裡應外合。這是個相當厲害的安排,進可攻,退可守,確實有水平。


  陣勢擺好了,朱祁鎮你放馬過來吧,看你敢動我一根手指頭!


  石亨太天真了,事實證明,朱祁鎮確實解決了他——用一種他絕對想不到的方式。


  在石亨看來,朱祁鎮不過是個任他擺布的老實人,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才敢如此專橫跋扈。現在他已經羽翼豐滿,自然更沒有什麼可怕的。


  事實似乎確實如石亨想象的那樣,朱祁鎮那邊一點動靜也沒有。他委託自己最為信任的心腹錦衣衛指揮逯杲四處打探消息,得到的結果是宮內無事,天下太平。看來事情似乎就這麼過去了,然而就在他洋洋自得的時候,卻得知了一個令他震驚的消息。


  石彪被抓了。


  天順三年(1459)八月,一直默不作聲的朱祁鎮突然發飆,將鎮守大同的石彪逮捕下獄。這一舉動大大出乎了石亨的預料,讓他目瞪口呆。


  石彪被抓,意味著自己的所有外援已經被切斷,單憑現在手上這些人,別說造反,搞個遊行示威都不夠數。他這才意識到,眼前的這位皇帝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忠厚老實的朱祁鎮了,經過這麼多年的歷練,那個懵懂無知的年輕人已經成為久經考驗的政治老手。


  但後悔也太晚了,石亨打起精神,準備迎接朱祁鎮的下一次衝擊。


  可是奇怪的事情又一次發生了,自石彪入獄后,朱祁鎮又沒有了動靜。石亨搞不清楚對方到底想幹什麼,便上書表示自己對侄子犯罪負有領導責任,要求罷官辭職回家種田。


  朱祁鎮卻和顏悅色地告訴他,你不用擔心,你侄子的事情與你無關,放心大膽地過你的日子吧。


  石亨相信了他的話,便不再堅持,放棄了辭職的打算,同時也放棄了他的最後一絲生存的希望。


  真正的政治老手是不同於常人的,他們炒菜時從來不用大火爆炒,只用小火慢燉,打仗時從不中央突破,總是旁敲側擊。


  從朱祁鎮決定除掉石亨的那一天開始,他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為了掌握石亨的第一手資料,他策反了石亨身邊的一個人,這個人正是錦衣衛指揮逯杲。


  說起這位逯杲,也算是個奇人,錦衣衛出身,人送綽號「隨風倒」,但凡風吹草動都逃不過他的眼睛,反應極其之快,北京保衛戰有他,「奪門之變」有他,整徐有貞有他,現在對付石亨,他又毅然站在了第一線,著實讓人佩服。


  於是石亨的罪證通過逯杲源源不斷地送到了朱祁鎮的手中,而石亨得到的卻只是每日平安無事的安慰。


  在逯杲的幫助下,朱祁鎮料理了石彪和石亨的其他部下,逐步完成了掃清外圍的工作。現在石亨已經是孤家寡人了,可謂不堪一擊。但出乎意料的是,在這關鍵時刻,朱祁鎮卻停住了進攻的腳步,遲遲不向石亨下手。


  逯杲對此十分不解,他不明白,既然已經到了這個地步,為什麼不幹脆解決石亨呢?

  但李賢卻是明白的,朱祁鎮這奇怪的舉動早在他的預料之中。


  李賢十分了解朱祁鎮,這位皇上雖然歷經政治風波,但歸根到底還是個比較忠厚、念及舊情的人,他連擁立自己弟弟的于謙都不忍殺害,更何況是曾經有過奪門之功的石亨?

  李賢很清楚,要想破解朱祁鎮那最後的慈悲,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揭開「奪門之變」的真相!只有這樣,才能將這些「還鄉團」徹底一網打盡!

  于謙,屬於你的公道,我一定會替你拿回來!

  時機終於到了,他們已經走到了懸崖的邊緣,很快就將墜入萬丈深淵,永不超生。


  參考消息


  敲詐專家逯杲

  逯杲這個人天生有生意頭腦,擅長利用錦衣衛的優勢敲詐勒索。他天亮就派校尉四處偵察情況,文武大臣、富家高門紛紛主動進獻伎樂、財寶,破財消災。凡是不肯主動賄賂的,都被逯杲找個理由定了罪。到京城朝覲的官員也一大半被捉去挨打,敲詐財物。往往一人入獄,相關聯的幾個大家族立刻破產,就連親王、郡王們都沒能倖免——弋陽王沒有主動行賄,逯杲居然誣告他和母親通姦,母子二人全部冤死。天下人無不聞之色變,以至於各地的奸詐之徒時常冒充校尉,橫行不法,無所顧忌。


  現在,只需要輕輕地一推。


  最後致命的一擊


  「石亨已然如此了,可是他奪門有功,全部革去未免太過了吧!」


  當李賢奉詔進宮議事,從朱祁鎮口中聽到這句話時,他立刻意識到,完成最後一擊的時刻來到了。


  他突然故作神秘地說道:「不瞞陛下,當初也曾有人勸我參與奪門,可是我拒絕了。」


  「什麼!」朱祁鎮頓時大為意外,他馬上厲聲追問,「那你為何不參加呢?」


  李賢不慌不忙地說道:「因為即使不奪門,皇位依然是陛下的(天位陛下固有),既然如此,又何必奪呢?」


  朱祁鎮糊塗了,這是什麼意思?不奪門我又怎麼會有今天的皇位呢?


  他滿腹狐疑地看著李賢,等待著他的答案。


  其實從「奪門之變」發生的那一天起,李賢就已看穿了這場所謂的政變的真相。他很清楚,這其實只是一個投機者的騙局,但當時由於一個關鍵問題尚未解決,他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現在時候到了。


  因為解決那個關鍵問題的,就是朱祁鎮與襄王的那一次會面。


  正是在這次會面中,朱祁鎮知道了所謂藩王進京繼位是子虛烏有的事情。他十分生氣,卻沒有意識「奪門之變」的偽裝已因為這件事情的發生被徹底揭去,直到李賢為他解開這個謎團。


  李賢帶著狡黠的笑容說出了他的謎底:「陛下難道還不明白嗎,如果景泰(朱祁鈺)一病不起,陛下即使身處南宮,天下也必然為陛下所有啊!」


  朱祁鎮沉思良久,這才恍然大悟!


  他終於知道了其中的奧妙。


  如果諸位還不明白,那麼就讓我來解釋一下這個謎團的開始和結束,下面探案開始。


  開端就是徐有貞的那句「不殺于謙,此舉無名」,如果細細分析,就會發現,這句話很不簡單,徐有貞之所以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基於兩個前提。


  前提一:朱祁鈺已經一病不起,可能很快就會駕崩,他也沒有兒子,到時皇位必然空缺。(此為事實)


  前提二:于謙準備擁立外地藩王進京繼位。(此為徐有貞編造)

  於是徐有貞就此得出了一個理所應當的結論:奪門有功,謀反無罪。


  當年如果不是我們奪門,讓你繼承皇位,你還不知道在哪兒涼快呢!

  當年的朱祁鎮也是這樣認為的,所以于謙才會被認定為反面典型,而「還鄉團」卻大受重用。


  然而兩年之後的李賢卻用事實戳破了這個看似合理的邏輯陷阱。


  前提一依然存在:朱祁鈺沒有兒子,死後皇位必然空缺。


  但事情到這裡發生了變化,因為前提二已經被事實駁倒了,那麼一個最為關鍵的問題便浮出了水面——皇位到底會屬於誰呢?


  而當你列出所有的可能性后,就會發現,李賢的話是對的,天下非朱祁鎮莫屬!


  首先由於朱祁鈺沒有兒子,他這一支已經不可能繼承皇位,其次皇族的其他成員(如襄王)繼位也已被證明是子虛烏有,那麼就只剩下了兩個可能性:

  一、朱祁鎮複位。這對於朱祁鎮而言自然是最好的結局;


  二、沂王朱見深繼位,他是朱祁鎮的兒子,原本就是名正言順的皇太子,更為重要的是,他當年(1457)只有十歲,而維護朱祁鎮的孫太后也還在世,所以皇位傳給了朱見深,也就是給了朱祁鎮。


  謎團終於解開了,朱祁鎮這才明白,這場所謂的「奪門之變」真正的受益者並不是他,而是那些「還鄉團」。


  李賢看見朱祁鎮已經醒悟,便趁勢又點了一把火:


  「石亨那些人說是迎駕還勉強可以,怎麼能說是奪門呢?!天下本就是陛下的,何必要奪!幸好事情成功了,萬一有個三長兩短,事情失敗了,他們那幾條爛命沒了也就算了,可陛下怎麼辦呢(朱祁鈺還活著呢)?

  「如果景泰就此去世,陛下順利繼位,石亨等人便沒有絲毫功勞,他們拿陛下冒險,只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啊!」


  奪門的真相


  「還鄉團」依舊


  真正是豈有此理!

  被忽悠了幾年的朱祁鎮頓時火冒三丈,他立刻召集群臣,下達詔令:今後但凡奏摺一律不準出現「奪門」二字,違者嚴懲不貸!那些冒功領賞的人,趁早自己出來承認領罰,不要等我親自動手!


  石亨終於活到頭了。


  天順四年(1460)正月,時值「奪門之變」四周年紀念日,石亨光榮入獄,一個月後凄慘地死於獄中。


  可他在地府還沒住滿一個月,就在閻王那裡見到了一個熟人——他的侄子石彪也於同月被押赴刑場斬決。


  這位正統年間第一勇將就此結束了他的一生,從名將到奸臣,貪婪和私慾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人各有志,無須多說,只是不知他黃泉之下,有何面目去見當年的親密戰友于謙。


  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可李賢卻似乎是一個熱愛生命、珍惜時間的人,解決徐有貞和石亨,他只用了四年,現在他的獵物還剩下最後一個人:曹吉祥。


  徐有貞足智多謀,石亨兵權在握,這兩位仁兄都不是善類,與他們相比,曹吉祥實在算不上啥,要學歷沒學歷,要武藝沒武藝。現在「還鄉團」的兩位主力已經被罰下了場,只剩下了他。對李賢來說,解決這個碩果僅存的小丑應該是他計劃中最為輕鬆的一步,可他沒想到,這個不起眼的曹吉祥不但是最難對付的一個,還差點要了他的命。


  曹吉祥的雄心壯志

  石亨死了,曹吉祥慌了,這也難怪,不用細想,光掰指頭算就能明白,下一個也該輪到他了。


  在如此險峻的時刻,一般人考慮的應該是低調為人,苟且偷生,能混個自然死亡就謝天謝地了,可這位仁兄的思維卻著實異於常人,他不但毫不退讓,還積極要求進步,他還有著更高的精神追求——當皇帝。


  曹吉祥有個養子叫曹欽,他和曹吉祥一樣,有著遠大的理想,並對此充滿信心,但要真的動手,他還需要一樣東西。為此,他私下找到自己的門客馮益,問了他一個意味深長的問題:


  「自古以來,有宦官子弟當皇帝的嗎?」


  馮益心知不妙,但畢竟自己在人家裡混飯吃,便順口答了一句:

  「曹操。」


  對於這個答案,我們有必要說明兩點,首先,這個答案不能算對,因為曹操先生是死後才被追認為皇帝的,其次,估計馮益也沒有想到,為了這句話,他賠上了自己的老命。


  找到了理論依據的曹欽大喜過望,他立刻在曹操的光輝形象指引下,大張旗鼓地幹了起來。


  書生造反,三年不成,而曹吉祥和曹欽用行動證明了自己文化有限,不是書生,他們二話不說,甩開膀子就準備造反了,昔日司禮太監王振預備幾天,就敢出征打仗,而曹吉祥緊隨其後,籌劃一個多月就動手了。


  曹吉祥和曹欽經過「仔細」籌劃,制訂了一個簡便易行的計劃(簡單到只有一句話):

  曹欽帶兵殺進宮,曹吉祥在內接應,殺掉朱祁鎮,自己當皇帝。


  以上,計劃完畢。


  制訂人:曹吉祥、曹欽。


  人才,真是高效率的人才啊。


  雖然這是一個漏洞百出、不知所謂的計劃,但曹欽敢造反,還是有一定資本的。


  他的資本就是手下的韃官。


  所謂韃官,就是投降的蒙古兵,從朱棣時代的朵顏三衛開始,蒙古官兵就已經成為明軍中最精銳的部隊,曹吉祥曾經鎮守邊關,深知這些蒙古兵好勇鬥狠,便私下招募拉攏蒙古士兵,為自己效力。


  實事求是地講,曹欽手下的這些韃官確實相當厲害,其戰鬥力要高於明軍,可那也要看是由誰指揮,放在曹欽手裡,也只能是風蕭蕭兮易水寒了。


  但對曹欽有利的一點在於,宮內的駐軍不多,而明代為防止武將造反,調兵手續十分複雜,身為主將,如無兵符,一兵一卒也難以調動。等到大軍齊集,大事已定。所以,成功的真正關鍵在於時間。


  只要能夠在城外駐軍調動之前攻入宮城,抓住朱祁鎮,勝利就必定屬於我!


  一切就緒后,曹欽開始了他造反前的最後一項準備工作:選定造反日期。


  選一個黃道吉日謀反,是古往今來所有陰謀家的必備工作,曹欽也不例外,而他在這個問題上還表現出了一定的科學精神,曹欽並沒有迷信皇曆,而是抱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去詢問他的同黨——掌管欽天監的天文學家、專業人士湯序。


  湯序接受了這個任務,他仰頭望天,認真觀察許久,然後面目嚴肅地告訴了曹欽那個起兵的黃道吉日。


  天順五年(1461)七月庚子日,大吉,利動刀兵。


  曹欽千恩萬謝地走了,他相信這一天是起兵的最好時機,因為他相信「科學」。


  如果他知道湯序為他挑的這個日子到底多「好」的話,只怕他在造反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刀砍死這位仁兄。


  混亂的夜晚


  庚子日,夜。


  曹欽在自己的家中設宴招待即將參與謀反的韃官們,在宴會上,他十分興奮,對所有的人封官許願,希望在座人等努力放火,認真砍人,造反成功,前途無量!

  曹欽造反前請客並不僅僅是請這些人吃一頓,他還有更深的目的。因為這些所謂的韃官都是為錢賣命的雇傭軍,他們能夠背叛自己的國家為大明效力,誰能保證他們不會為了更多的錢出賣自己呢?


  所以他雖談笑風生,同時卻用警惕的眼睛盯著在座的人,並囑咐親信看好大門,謹防人員出入。


  曹欽思慮確實十分周密,但隨著酒宴的進行,會場氣氛活躍起來,他也開始有些麻痹,然而,就在此時,一個早有準備的人趁機溜了出去。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馬亮,平日並不起眼,曹欽只知道他是蒙古人,卻不知道他有一個叫吳瑾的朋友。


  馬亮溜出來后,一路狂奔,直奔吳瑾所住的朝房。此時已經是夜晚二更,吳瑾被上氣不接下氣的馬亮吵醒,聞聽此事,頓時大驚失色。


  可是吳瑾驚慌之後,才發現自己也是無能為力,因為他此刻孤身一人,手頭無兵。情急之下,他突然想起還有一個人也住在朝房,便立刻起身去找這個人。


  此人就是十二年前北京保衛戰中那個「力戰不支,欲入城」的孫鏜。


  他即將成為這個夜晚的主角。


  吳瑾實在應該感到慶幸,因為事實證明,在這個混亂的夜裡,正是這位孫鏜起到了最為關鍵的作用。奇怪的是,孫鏜平日並不住在朝房裡,可為什麼偏偏在這個夜晚,他會待在這個地方呢?


  事情就有這麼巧,原來就在一天前,朱祁鎮召見孫鏜,命令他第二天領軍西征,孫鏜收拾妥當,今夜本應該在家休息,可偏偏他身體不適,為了方便第二天出征,便睡在了朝房裡。


  估計這種情況幾年也難得遇見一次,可是那位偉大的天文學家湯序經過仔細研究,偏偏就挑中了這一天,找了這麼個蹩腳的傢伙當同黨,曹欽的水準也著實讓人汗顏。


  孫鏜從吳瑾口中得知了正在發生的一切,當即做出了決定:立刻報告朱祁鎮。


  可是此刻已是深夜,皇帝也已經下班回家睡覺了,而皇宮的門直到白天上朝才能開啟,所以當兩人趕到緊閉的長安門時,他們只剩下了一種選擇——急變。


  所謂急變,是明代宮廷在最為緊急的情況下使用的聯繫方法,一旦有十萬火急的事情發生,必須在夜間驚動皇帝時,上奏人應立即將緊急情況寫成文書,由長安門的門縫中塞入。而守門人則應在接到文書的第一時刻送皇帝親閱,不得有任何延誤,否則格殺勿論!


  可這一次出現了意外,孫鏜和吳瑾在長安門外急得團團轉,卻始終沒有把文書投進去。


  因為這二位仁兄事到臨頭,才發現他們面臨著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


  吳瑾攤開紙筆準備寫上奏,卻遲遲不動手,只是眼巴巴地看著孫鏜,原因很簡單——他認字不多,寫不出來。


  孫鏜被他盯得渾身不自在,禁不住吼道:「你看我做甚?我要是寫得出來,還用得著干武將這行?」


  於是,這兩個職業文盲圍著那張白紙抓耳撓腮,上蹦下跳,卻無從下筆。眼看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情急之下,他們也顧不得什麼文書格式、問安禮儀,便大筆一揮,寫下了中國歷史上最短的一篇奏摺,只有六個大字:

  曹欽反!曹欽反!

  這二位也是真沒辦法了,如此看來,普及義務教育實在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


  這封上奏立刻被送呈給了朱祁鎮,危機之中,這位皇帝表現得很鎮定,他當機立斷,下令關閉各大城門,嚴防死守,並立刻逮捕了尚在宮中的曹吉祥。


  這項重要工作完成了,但吳瑾和孫鏜明白,真正的戰鬥才剛剛開始。在這個驚心動魄的夜裡,他們兩個人都將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


  要知道,曹欽雖然兵力不多,但對付皇宮守軍仍綽綽有餘,如果在天亮援軍尚未到來之前,謀反者已然攻破皇宮,那一切就全完了。面對著前途未卜的茫茫黑夜,吳瑾和孫鏜沒有選擇退縮,雖然他們都是孤身一人,卻毅然決定承擔起平叛的重任。


  兩人決定各自去尋找援兵,平定叛亂,穩定局勢。商討完畢后,他們就此分別,並約定來日再見。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長安門前一別,他們再也未能見面。


  當吳瑾和孫鏜在宮外四處亂竄的時候,喝得頭暈眼花的曹欽終於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馬亮去了哪裡?」


  深更半夜,謀反前夕,他又能去哪裡呢?一個清晰的結論立刻浮現在他的腦海里:計劃已經泄漏了。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不反也活不成了。瞬息之間,曹欽做出了決斷:

  反了!不是魚死就是網破!

  曹欽帶著他的雇傭軍們出發了,曹氏之亂正式拉開序幕。


  然而,也正是從這一刻起,曹欽開始了他讓人難以理解、不可思議的表演。


  根據原先的計劃,他們的目的地應該是皇宮,可是曹欽卻擅自改變了方向,他要先去殺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錦衣衛指揮逯杲,他也是曹欽最為痛恨的人。逯杲原先曾經是曹欽的朋友,但後來因為「還鄉團」失勢,逯杲翻臉不認人,成了曹家的敵人,所以曹欽第一個就準備幹掉他。


  此刻,消息靈通的逯杲已經收到風聲,正準備出門跑路,卻恰好撞到趕過來的叛軍,曹欽二話不說,當頭就是一刀,砍掉了逯杲的腦袋。


  與此同時,曹欽還派出另一路叛軍進攻東朝房,因為在那裡有著另一個重要人物——李賢。


  李賢正在朝房裡睡大覺,突然聽見外面人聲鼎沸,心知不妙,準備起身逃跑,卻被一擁而入的叛軍堵了個正著。


  叛軍也不跟他講客氣,揮刀就砍,李賢躲閃不及被砍傷了背部,而其他叛軍也紛紛拔出刀劍,準備把李賢砍成肉醬。


  如無意外情況,李賢同志為國捐軀的名分應該是拿定了,可在這關鍵時刻,一聲大喝救了他的性命:


  「住手!」


  李賢想不到的是,喊出這一聲的人竟然是曹欽。


  曹欽剛剛從逯杲家回來,他喝住眾人,一手拿著血刀,一手提著逯杲的人頭,走到李賢的面前,笑著說道:


  「李學士(李賢是內閣學士),有勞你了,幫我一個忙吧。」


  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手持人頭、身上沾滿鮮血的曹欽對眼前的獵物展開笑容,從他後來的行為看,由於原定計劃的泄漏,此時的曹欽似乎已經有些不知所措,行為失常。


  李賢終於迎來了他一生中最為危險的時刻,幾年來,他歷經風雨,披荊斬棘,除掉了一個又一個的對手,卻沒有想到,這最後的敵人竟然會狗急跳牆,拚死一搏。現在他已經身負刀傷,還成為了對方手中的玩偶。更要命的是,他面對著的是一個不太正常的人。


  慌張是沒有用的,鎮定下來,一定有解決的辦法!

  李賢恢復了他泰然自若的神情,他強忍住傷口的疼痛,嘆息一聲,說道:


  「事情怎麼會到這個地步啊。」


  曹欽用一種十分形象的方式回答了他的問題,他把逯杲那血淋淋的頭提到李賢的眼前,一字一句地說道:


  「是這個人逼我的(杲激我也)!」


  李賢強壓心中的恐懼,深吸了一口氣:


  「需要我做什麼嗎?」


  曹欽笑了,他突然上前一步,抓住了李賢的手: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不是我的原意,請先生幫我代寫一封解釋的奏摺呈交給皇上吧。」


  李賢萬沒想到,這位仁兄提出的竟然是如此的一個要求,可這位仁兄如此凶神惡煞,沒準寫完后等著自己的就是鬼頭刀,為了爭取時間,他故作為難地說道:


  「我寫是可以的,但此地沒有紙筆啊。」


  曹欽的臉上又一次浮現出了詭異的笑容,他指向了門外正嚇得哆嗦的一個人:


  「不要緊,他有。」


  那位被叛軍抓住的第二個人質,就是李賢的死黨——吏部尚書王翱。


  與此同時,分頭行動的吳瑾和孫鏜正在黑夜中尋求支援,但情況卻讓他們大失所望,長安門外住著很多文武百官,此刻聽見動靜,卻沒人出頭,看來該出手時就出手在某些時候只是梁山強盜的行為準則。


  吳瑾沒有辦法,只好回家找來自己的堂兄吳琮和幾個家丁,向東安門方向奔去,他深通兵法,知道曹欽今夜必反無疑,而叛軍要想抓住皇帝,控制局勢,進攻的目標必然是內城的城門,所以他準備去那個方向打探動靜。


  可他這一去就沒能再回來。


  而另一邊的孫鏜也是一頭霧水,他四處尋找沒有結果,情急之下,竟然摸到了太平侯張瑾的家裡,要求他帶領家丁幫助作戰。


  張瑾是一位武將,家裡養著很多的家丁,如果他能站出來,確是不錯的辦法,可孫鏜在這個時候去找這位仁兄,只能說他是暈了頭了。


  因為這位張瑾就是「還鄉團」成員張的兒子!

  雖然張在奪門后不久就死掉了,但他的兒子卻還沒有打倒自己老子的覺悟,所以對跑上門的孫鏜置之不理,孫鏜也只好無奈離去。


  有人可能會注意到這樣一件奇怪的事情:孫鏜不是準備帶兵出征嗎,為什麼不去調那些兵呢?


  孫鏜當然不是白痴,明明有兵還要到處跑,真正的原因在於那些兵只有等到他第二天拿到兵符,奉命出征后才能調得動!


  但現在已經沒有辦法了,幫手找不到,城外駐軍也指望不著,眼看就要陷入絕境,孫鏜突然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辦法。


  此刻,李賢和王翱已經在曹欽的威逼下寫好了請罪奏摺,並塞入了宮門,他們曾以為曹欽準備就此罷手,卻萬萬沒有料到此時的曹欽已經完全失去了控制。


  看見那封文書被塞進了門裡,曹欽長出了一口氣,似乎事情已經了結,但轉瞬之間,他改變了主意,突然厲聲喝道:

  「眾軍集結,即刻攻擊長安門!」


  這是一道讓後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命令,曹欽的叛亂計劃已經被揭破,相信他自己也知道,這封請罪文書糊弄不了朱祁鎮,騙不開城門,而且老兄你都請罪了,幹嗎還要打呢?


  無論如何,他還是動手了,可他手下的韃官雖然勇猛,卻一直無法打敗長安門的守軍。為了打破這個僵局,曹欽放火燒城門,可守軍也早有準備,他們用磚頭塞住城門,還兼具了防火功能。曹欽在門前急得轉了幾圈,反覆調兵攻打,就是進不去。


  曹欽徹底失去了控制,他突然丟下了韃官,自己一個人跑回來找李賢和王翱。


  這兩位仁兄奉命寫完了文書,心裡正七上八下,突然看見曹欽風風火火地提著刀跑了進來。


  李賢心知不妙,當即站了起來,大聲對曹欽喊道:

  「你想幹什麼?!」


  曹欽也不說話,用他的行動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舉起了帶血的鋼刀。


  到了這個份兒上,也沒辦法了。


  可是李賢等了很久,才發現這一刀始終沒有砍下來。


  曹欽先生似乎突然改變了主意,他惡狠狠地告訴李賢小心點,然後又急匆匆地走了。


  被嚇出一身汗的李賢和王翱這才鬆了一口氣,落到這麼個精神不正常的傢伙手裡,他們也只有認命了。


  就在幾乎同一時刻,孫鏜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來到了軍營駐地。面對巡哨,他沒有亮出兵符,卻運足中氣,氣沉丹田,大呼一聲:

  「刑部大牢有人逃跑了!大家快去抓啊,抓住了有重賞!」(最後這句話很重要)


  正在睡覺的士兵被他喊醒,許多人都不予理會,但有些士兵卻聞聲而起,抄起傢伙就跟著孫鏜走了(賺錢的機會怎能放過)。后經統計,孫鏜這一嗓子喊來了兩千人,正是這兩千人最終穩定了局勢,平定了叛亂。


  孫鏜帶著兩千位想發財的志願者來到長安門附近,這才說出了他的真正目的:

  「你們看見長安門的火光了嗎,那是曹欽在造反!大家要奮力殺敵,必有重賞!」


  原本想來砍囚犯的士兵們這才知道自己上了當,但既然來了也不能空著手回去,叛軍也是人,打誰不是打啊,反正有錢拿就行。於是大家紛紛捲起袖子憋足力氣,向長安門衝去。


  然而當孫鏜到達長安門時,才發現曹欽等人已經撤走,他立刻列隊,隨著叛軍的蹤跡追擊而去。


  原來曹欽眼看長安門無法攻下,天卻已經快亮了,於是他決定立刻改變方向,進攻東安門。


  然而在行軍的路上,他遇見了另一個往東安門趕的人——吳瑾。


  大家都攜帶武器,殺氣騰騰,不用自我介紹也知道是來幹什麼的,於是二話不說,開始對打。此時吳瑾身邊只有五六個人,根本不是叛軍的對手,但他毫無懼意,與叛軍拚死相搏,力盡而亡。


  這位於謙的昔日戰友最終死在了「還鄉團」覆滅的前夕,他沒有能夠看到最後的勝利。


  曹欽殺掉了吳瑾,帶領著叛軍到達了東安門,開始了新一輪攻擊行動,和長安門一樣,他這次又用上了火攻,燒毀了東安城門。


  曹欽原本以為東安門易攻,這才繞了個大圈跑過來,可他實在沒有想到,實際情況恰恰相反。


  東安門的守將沒有用磚頭塞門,卻想了一個更絕的方法。曹欽在外面放火,他也沒閑著,自己竟然找來木頭,在裡面又放了一把火!這樣一來火勢越來越大,形成了一片火海,別說叛軍了,兔子也鑽不進來。


  曹欽又一次陷入困境,正在此時,尾隨而來的孫鏜趕到了,看見這群深更半夜還在開篝火晚會的仁兄們,他立刻趁勢發動了進攻。


  按說到了這個地步,這場叛亂應該很快就能夠結束,可曹欽手下的韃官的戰鬥力實在讓孫鏜大吃了一驚,這些蒙古人在山窮水盡之際仍然十分勇猛,雖然人少卻能以一當十,孫鏜仗著人多,曹欽仗著人猛,戰鬥從東安門一直打到長安門,從凌晨打到了中午,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一直沒斷過。


  這是奇怪的一天,大臣們早就得到了消息,躲在了家裡不去上朝,老百姓也不上街溜達,都待在家裡打開窗戶看街上的這場熱鬧。


  最苦的是曹欽,他已經沒有出路了,為了突出重圍,他集中了一百多騎兵,向著包圍圈發動了最後的衝鋒。


  可是曹欽的這點把戲在久經戰陣的孫鏜面前實在太小兒科了,他立刻安排了大批弓箭手站在隊伍前列,對縱馬衝鋒者一律射殺,雙方又一次陷入僵局。


  這場讓人哭笑不得的造反行動已經持續了十二個小時了,搞成現在這個樣子,是曹欽萬萬沒有想到的。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曹欽發現韃官們的戰鬥力越來越弱,這也難怪,畢竟造反也算是體力活,韃官們為造反已誤了中午的正餐,這麼鬧下去誰能受得了?


  萬般無奈之下,曹欽逃回了自己的家,跟隨而來的孫鏜隨即領兵包圍了曹家,發動了總攻擊。眼見大勢已去,曹欽投井自盡,結束了他的一生。可攻進曹家的官兵們似乎還沒過癮,順帶著把曹家上下不論大小殺了個一乾二淨(估計是因為帶走了不少東西,順便滅個口)。


  這就是權傾一時的曹家最終的下場。


  最後補充幾個人的處理結果:當夜,朱祁鎮在午門召開大會,宣布判處曹吉祥死刑(註:凌遲處死),與他一同被處決的還有在曹家混飯吃的馮益(多說了一句話)、業務不精的天文學家湯序(其實我認為他應該算是有功之臣)。


  至此,經過歷時五年、驚心動魄的激烈鬥爭,「還鄉團」的成員們全軍覆沒,正義最終得到了伸張。


  「于謙,公道還是存在於世上的啊!」


  在那個星光燦爛的夜晚,李賢露出了笑容。


  李賢,立朝三十餘年,雖歷經坎坷,卻能百折不撓不改其志,終成大業。官至少保、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成化二年(1466)病逝,名留青史。


  李賢的忍與謀

  史贊:


  偉哉!宰相才也!

  李賢的故事已告一段落,但其身後事卻更為精彩。話說這位學士大人招了一個叫程敏政的女婿,而在他去世三十四年後,他的女婿主持了一次科考,別出心裁出了一道考題,難倒了幾乎全天下所有的應試舉人,在那一年,只有兩個人答出了這道題。


  可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兩個答出了考題的人不但沒有飛黃騰達,反而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在歷史上留下了截然不同的痕迹。而在那兩個人中,有一個叫做唐寅,我們通常稱其為唐伯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