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北京保衛戰

  于謙實踐了他的抉擇,穿上了那套沉重的鎧甲,離開了他的住所,向德勝門走去,在那裡,他將獲得他人生中的最大光榮


  于謙實踐了他的抉擇,穿上了那套沉重的鎧甲,離開了他的住所,向德勝門走去。


  在那裡,他將獲得他人生中的最大光榮。


  十月十一日,北京保衛戰前鋒戰開始。


  也先原先認為,京城已經是個空架子,只要兵臨城下,自然會不戰而勝。可當他來到北京城下,整兵出戰時,才驚奇地發現,那些他認為絕對不堪一擊的明軍已經擺好陣勢,在城外等待著他。


  也先是一個有著豐富軍事經驗的人,單從氣勢上,他就已經看出,守在門前的這幫人是來拚命的,實在不好惹。


  但既然已經來了,就不能不打,於是他決定先試探一下。


  他選擇的目標是西直門。


  在他的命令下,上千名瓦剌士兵挾持著俘獲的百姓向西直門發動了試探性進攻。


  西直門的守將是劉聚,他迅速做出了反應,派遣部將高禮、毛福壽迎敵。


  瓦剌士兵還沒有從土木堡的勝利中清醒過來,他們依然認為眼前的明軍會像土木堡的那些人一樣任他們宰割。


  其實在戰爭中,惡狼和綿羊的角色是經常替換的。


  這一次,主演惡狼的是明軍。


  滿腔怒火正無處宣洩,現在這些殺戮自己同胞的仇人竟然還敢找上門來,真正是豈有此理!

  此仇不報,更待何時!

  於是他們抽出腰刀,睜著發紅的眼睛,大呼「殺敵」,以萬鈞不當之勢向瓦剌兵衝去。


  瓦剌兵驚呆了,在他們的想象中,這其實是一個美差,那英明神武的也先派他們前來是接受投降的,他們可以優先進城搶奪一番。


  可是到了這裡,他們才發現,迎接他們的是一群殺氣騰騰的人和他們的大刀。


  瓦剌軍一觸即潰,四散奔逃,數百人被殺,挾持的百姓也被明軍救走。


  當也先看到逃回來狼狽不堪的瓦剌士兵時,他已經明白,眼前的敵人不是牛羊,而是虎狼。


  對付這樣的敵人,如果硬拼是十分危險的,正在他躊躇之時,超級賣國賊喜寧出場了。


  他向也先建議,目前不要與明軍開戰,應該躲避其兵鋒,自己已經想好了一條計謀,必能不戰而勝。


  喜寧的計劃是這樣的,首先在城外紮營,然後派人通知明朝大臣,就說太上皇(朱祁鎮)在這裡,要他們派人出來迎駕。


  這條計策的毒辣之處在於,有意把朱祁鎮放在顯眼的位置,並公開通知對方前來迎接,如果對方來接,就可以談條件,索要錢財和利益,如果不來的話,明朝就會理虧,從禮法上講也是一件丟人的事情。


  賣國賊更為人所痛恨,實在不是沒有來由的。


  一道難題擺在了于謙面前,他會怎麼應對呢?

  這個在我們看來很難的問題,在於謙那裡卻十分簡單,他立刻派出了兩個人去辦這件事。


  這兩個人一個叫趙榮,另一個叫王復。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人的官職,王復是通政司參議,趙榮是中書舍人,在去談判之前臨時才分別提升為右通政和太常少卿。


  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人事升遷和派遣決定。


  奧秘在哪裡呢?


  只要分析一下他們的官職就明白了,通政司參議和中書舍人是多大的官呢?一個是正六品,一個是從七品,也就是說,王復和趙榮這兩個人都是芝麻官,這種人在下層官員中一抓一大把。


  那麼他們升遷后的官職有多大呢?右通政和太常少卿一樣,都是正四品。


  正四品,也就是個廳局級幹部。


  于謙的意思很清楚,他壓根就沒有把也先說的話當回事,派這麼兩個小官出去,無非是做做樣子,應付一下而已。


  也先同志在城外苦苦等待著朝廷大員來和他談判,來懇求他放回朱祁鎮,然後拿到大批的金銀珠寶,風光一把。


  可他等來的是什麼呢?兩個六七品的小官,臨時給了四品級別,跑來和他談判。


  這不是談判,這是調侃,是侮辱。


  更可笑的是,也先對於明朝的官制和人員並不清楚,他還一本正經地要和對方談判,因為在他看來,這兩個人應該是大人物。


  而王復和趙榮也是一頭霧水,他們本就默默無聞,別說代表國家出來談判,平日他們連上朝面聖的資格都沒有,在高官雲集的京城,說他們是官都是抬舉他們了。


  這兩位仁兄估計不久之前還在大堂坐班,瞬息之間就被告知自己官升四品,並被派任駐瓦剌代表,即刻出行。


  既未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更談不上什麼空乏其身,忽然就天降大任了。


  談判雙方一個心裡沒底,一個自以為是,這談的是個什麼判。


  眼看也先就要成為外交史上的笑柄,死太監、賣國賊喜寧先生又出場了。


  他十分清楚這兩個所謂的談判代表不過是兩個小人物,便告訴了也先,回報王復和趙榮,拒絕和他們談,並表示他們的談判對象僅限以下四人:


  于謙、石亨、胡濙、王直。


  除此四人之外,其他人不予考慮。


  于謙對此的答覆是:不作答覆。


  你嫌小,大爺我還不伺候了!


  他撂下了一句十分兇狠的話,算是給了個回復:

  「我只知道手上有軍隊,其他的事情不知道(今日只知有軍旅,他非所敢聞)!」也先,別廢話了,你不是要打嗎,那就來吧!看看你有什麼本事!

  出戰!


  也先真的憤怒了,他曾經天真地以為城裡還會派人出來,並滿懷誠意地站在土坡上張望,但時間慢慢地過去,別說人,連狗也沒一條。


  他的心靈又一次受到了嚴重的傷害,因為他已經意識到,自己又被忽悠了。


  他自己也應該為多次上當被騙負一定的責任。我查過也先同志的年齡,正統十四年,他已經四十二歲了,所謂四十不惑,到了這個年紀,性格竟然還這麼天真,被騙也實在不算冤枉。


  要說到打仗,也先算是一把好手,但要論搞政治權謀,他和明朝那些久經考驗的官吏們比,水平還差得太遠。


  到了這個地步,玩手段玩不過,退回去也不可能了,只剩下了一條路。


  攻擊!用武力去征服你們!

  北京保衛戰正式打響。


  在於謙的身後,德勝門緩緩地關閉。


  這位京城的最高守護者、兵部尚書大人,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出戰的,他根本就沒有打算活著回去。


  也先失敗的命運就在這一刻被決定。


  瓦剌大軍終於發動了進攻,他們的目標是德勝門。


  圈套!最後的神機營!

  這是個大家都能預料到的開局,攻擊的最短路徑往往也是最有效的,作為京城北門,德勝門必然會首當其衝。


  也先並不是傻瓜,他明白德勝門已經有了準備,於是他派出了小部隊伍前往探路。他的如意算盤是先探明形勢,如果該門堅固難攻,就改攻他門,如果有機可乘,再帶領大軍前來攻擊。


  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探路騎兵出發了。出乎他們意料的是,還沒有到德勝門就發現了明朝騎兵,而且神色慌亂,裝備不整。他們跟蹤追擊,發現一路都是這種情況,於是他們立刻回報也先。


  也先聽到這一軍情,立刻做出了他的判斷:明軍還沒有做好準備,只不過是在虛張聲勢而已。


  在也先正確的戰術指導思想的引導下,瓦剌派出了一萬大軍進攻德勝門,帶隊的主將是也先的弟弟孛羅,這支軍隊是也先的精銳,他派出主力作戰,表明其志在必得的決心。


  也先進攻北京路線

  大軍由也先主營出發,騎兵馳騁爭先,煙塵四起,向德勝門殺去。


  躊躇滿志的孛羅萬萬沒有想到,他連德勝門的邊都沒能摸到。


  因為在前方等待著他們的,是一支復仇的軍隊——神機營。


  早在幾天之前,于謙就和石亨分析了戰場形勢。他們一致認為,如果正面交鋒,明軍是不佔優勢的,要想戰勝敵人,必須用伏擊。最好的選擇,是神機營。


  神機營主力部隊已經在之前的戰役中全軍覆沒了,剩下的這些人只是神機營的二線部隊,一線全都死完了,二線自然就變成了一線。


  作為京師三大營里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在土木堡沒放一槍一炮,就被人像切菜一樣乾淨利落地解決掉了。


  所以,在所有的京城守軍中,他們的求戰慾望最強,復仇心理最重。


  把任務交給他們,實在是最為合適的抉擇。


  最後的神機營此刻正埋伏在前往德勝門的必經之路上,他們隱蔽在沿路的民居中(設伏空舍中),當探路的瓦剌騎兵趾高氣揚地經過時,他們並沒有動手,因為他們明白,這不過是個誘餌,真正的大魚在後面。


  沒過多久,遠方道路上揚起了漫天的灰塵,馬蹄聲伴著風聲傳來。


  來了,終於來了。


  孛羅率隊飛奔在最前面,他已經隱約看到了德勝門,只要越過前方的民居,京城就唾手可得!


  目標近在咫尺!


  其實他想的並沒有錯,他的目標確實就在前方,只是最後的目的地有點不同。


  不是京城,而是地府。


  到此為止吧,這裡就是墳墓!


  當瓦剌騎兵沖入這片空曠的民居時,突然從前方兩翼衝出大隊士兵,堵住了瓦剌前進的道路。與此同時,大隊士兵在瓦剌軍後面出現,切斷了他們的退路。


  這種情形在兵法上學名叫做圍殲,民間稱之為打埋伏,通俗說法是包餃子。


  奇怪的是,這些士兵並沒有發動進攻,他們似乎在等待著什麼。


  孛羅不知道他們為什麼等待,也不想知道,但他清楚,如果不趕緊衝出去,等待著自己和萬人大軍的命運只有一種——死亡。


  他親自率領騎兵對圍堵的明軍發動了總衝鋒,希望能夠突圍。他相信憑藉自己騎兵的衝擊力,足以擊退這些伏兵。當然,這需要一些時間。


  但可惜的是,他沒有爭取到突圍的時間。


  因為等待著他的,是神機營復仇的火槍。


  一霎間,原本平靜的民居突然發出巨響,萬槍齊鳴,神機營的士兵們發揚了地道戰的精神,以民房為據點,開鑿槍眼,貫徹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不放空槍的原則,從各個方向射擊瓦剌騎兵。


  瓦剌騎兵如同陷入地獄之中,因為他們大部都是騎兵,在民居之間根本無法行動,站在高處的神機營把他們當成了活靶子,從容地裝葯、瞄準、發射。瓦剌騎兵抓狂了,他們瘋狂地揮舞馬刀,卻找不到目標,完全無法進攻,馬雖然跑得快,但並不能上房揭瓦,很多人當場就被擊斃。個別聰明的已經開始丟棄馬匹,拔腿逃跑。


  孛羅被這突然的襲擊打暈了,不過他並沒有暈多久,很快就被神機營亂槍打死。他沒有能夠成為第一個攻進京城的人,卻很不幸地成為了第一個在京城被擊斃的瓦剌高級將領。


  主帥被擊斃,一萬大軍立刻崩潰,幾乎被全殲,至此德勝門之戰結束,也先完敗。


  此刻的也先正在大營等待著勝利的消息,可他等來的卻是全軍覆沒的結果。


  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自青年起,他繼承父親偉業,四處征戰,滅兀良哈,平女真,統一蒙古,橫掃天下。


  而土木堡之戰,他連對方的皇帝也抓了過來。如此武功,連自己的祖父馬哈木也無法比擬,他似乎已經看到,這座宏偉的京城即將歸為己有,而恢復大元的夢想也會在自己手中實現,並開創帝國基業,自己的名字將與成吉思汗、忽必烈一起名留青史!

  但是于謙給了他一悶棍,將他徹底打醒,並在他的耳邊大聲喊道:


  也先,醒醒,快點起床吧。


  也先的憤怒


  我不會輸的,更不會輸在這裡!


  也先終於清醒了,他開始認識到自己眼前的這座城池不是那麼容易攻克的。


  但已經無法回頭了,一萬騎兵被全殲,弟弟孛羅也被打死了,就此撤回,有何面目見天下人!


  再賭一把!我親自動手!

  也先失去了他的耐性,他下達了總動員令,命令所有騎兵對京城九門同時發動總攻,其實此時也先心裡應該明白,他已經不太可能攻佔這座城池了。


  但這是個面子問題。


  就算走,也要贏一把再走!

  自古以來,無數賭徒就是這樣傾家蕩產的。


  也先騎上馬,親自指揮騎兵發動了最後的衝鋒。之前,他經過仔細考慮,為自己這次表演選定了目標——安定門。


  安定門的守將是陶瑾。此人名氣不大,沒有什麼卓著的戰功,而安定門與德勝門一樣,也是京城向北的城門,路途較短,十分適合軍隊進攻。也先選擇安定門為目標,似乎是想找個軟柿子作為突破口。


  隨著他一聲令下,精銳的瓦剌騎兵傾巢而出,向著京城最為薄弱的安定門發動了衝鋒。


  當然,與之前一樣,所謂最為薄弱的安定門,只是也先自己的判斷。


  他萬萬想不到的是,一位老朋友正在安定門外等待著他,並將帶給他意想不到的驚喜。


  當然這位老朋友並不是軟柿子,而是一塊堅硬的石頭。


  也先帶領著他的精銳主力向安定門撲去,但他比他的弟弟要謹慎得多,一路上他都小心翼翼,唯恐中埋伏。


  但讓他吃驚的是,一直到安定門前,都沒有遇到過任何麻煩,也沒有任何伏擊者出現,這更讓他確定了安定門是京城防守的弱點所在。可就在他準備向城門發起衝鋒的時候,卻驚奇地發現城門守軍竟然放棄了防守,主動向自己衝殺過來!

  到底出了什麼事?


  也先實在是摸不著頭腦,雖然他已經看清對方也是騎兵,但明朝騎兵並不是瓦剌騎兵的對手,這幾乎是公認的事實,可現在這支騎兵竟然放棄防守,主動向自己發動進攻,其中緣由實在讓人費解。


  原因其實並不難找,還是引用我們之前曾反覆說過的那句老話:


  凡事總有例外。


  駐守安定門的正是這樣一支例外的部隊,而他們的指揮官就是也先的老相識石亨。


  北京保衛戰


  石亨和也先算得上是老朋友了,石亨原來做邊將的時候,就經常和也先打交道,當然,他們打交道所用的道具是刀劍,地點則是戰場。在他們之前的交往之中,雙方互有輸贏,但在後來的陽和之戰中,石亨輸掉了他所有的一切。


  那是一個讓石亨刻骨銘心的時刻,全軍覆沒,四周布滿了手下士兵的屍體,自己孤身逃離,背後是緊追不捨的瓦剌士兵。


  成功逃回去的石亨不但沒有得到任何安慰,還被削去了官職,並且終日生活在旁人鄙視的眼神中,因為所有的人都知道,這個人是戰場上的失敗者,拋棄了他所有的屬下和士兵,獨自逃走並活了下來。


  從此石亨在他的心中深深地刻下了自己仇人的名字——也先。


  他很明白,要想洗刷自己的恥辱,唯一的方法就是找到也先,並在戰場上徹底擊敗他。


  但殘酷的事實擺在眼前,自己不但是一個失敗者,還是一個被罷了官的人,復仇從何談起?


  就在此時,于謙出現了,他不計前嫌,提拔了石亨,並且給了他一個機會。


  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


  在戰前部署時,石亨與于謙一致判定,也先的進攻重點必然是德勝門和安定門,所以他們進行了分工,德勝門由於謙鎮守,並安排神機營設伏,而石亨則率領騎兵在安定門外迎敵。


  當看到也先那熟悉的旗幟出現在安定門外時,一股強烈的興奮感衝擊著石亨的大腦,他馬上意識到,自己等待已久的復仇機會終於到來了。


  安定門外的騎兵們抽出了馬刀,準備向眼前的入侵者們發動進攻,可出人意料的是,還沒等到下達軍令,一個人就單槍匹馬沖了出去,而且十分滑稽的是,這個不守軍令率先出擊的人竟然就是軍隊的先鋒主將!


  這位十分生猛、帶頭衝鋒的仁兄名叫石彪。


  石彪,是石亨的侄子,人如其名,他平素為人就十分彪悍,蠻橫無理,屬於那種無風要起幾層浪,見樹還要踢三腳的人。他沒有什麼業餘的愛好,但對戰爭和殺戮有著特別的興趣,一上戰場就興奮無比,經常口喊殺聲,衝鋒殺敵,其勇武善戰連石亨也自愧不如。


  此刻,這位仁兄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忘記了自己的身份,見到敵人出現,便不顧一切,手舞兵器沖了過去。


  參考消息


  石亨叔侄

  石亨,據史載,形貌奇異,身材魁梧,臉面方正,最大的特色是有一把好鬍子,古代時興這個,但凡男的有點威嚴魄力,總少不得提一下鬍子的形狀。比如《三國演義》里的劉關張三兄弟,出場的時候都是以鬍子的形狀來辨別的。石亨的鬍子特別長,一直到膝蓋的位置。此人善於騎射,常常使用大刀作戰。他的侄子石彪也有一把好鬍子,大概年齡所限,稍稍短一點,須長及腹。石亨也異常勇猛,善於使用斧頭作戰。


  順便說一句,石彪先生的兵器是比較特殊的,據史料記載,他用的是斧頭,上陣殺敵當然不會用砍柴的斧頭,至於到底是李逵的板斧還是程咬金的宣花斧就實在很難考證了,但是他用斧頭這種笨重的武器作為隨身兵器,起碼說明了一點:這是個不好惹的人。


  眼見先鋒率先衝鋒,列陣的士兵紛紛醒悟過來,領導已經帶頭了,小兵還等什麼!

  石彪揮舞巨斧以萬軍不當之勢沖入瓦剌軍陣,左衝右突,大肆砍殺瓦剌士兵。很快,明軍也趕來助戰,在瓦剌軍中左衝右突,橫衝直撞,攪得瓦剌大軍混亂不堪。


  也先萬萬想不到,自己還沒動手,就被人打得落花流水。他眼睜睜地看著石彪和明軍在自己陣中勢如破竹,砍人如切菜,他揮舞著馬刀,想要穩住陣腳,無奈對方太過兇猛,瓦剌軍前鋒和中軍簡直不堪一擊,紛紛四散奔逃,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也先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失敗似乎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


  保衛自己家園的人總是有著無盡的勇氣的,因為他們明白,自己是為了保衛身後的父母親人而戰,他們的奮戰和犧牲都是有價值的。


  當時的也先是否能夠理解這一點,誰也不知道,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也先十分清楚,如果他再不撤軍逃跑,就會全軍覆沒。


  眼看大軍即將崩潰,也先無奈地下令全軍撤離。石彪緊追不捨,跟著也先的屁股後面猛下黑腳,瓦剌軍叫苦不迭,只顧逃命。


  逃跑中的也先十分狼狽,但他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厄運並沒有結束,一個真正的對手正在他的退路上等待著他。


  石亨此刻已經列好了隊伍,正準備迎接也先的到來。在戰前,他與石彪已經商定了計劃,由石彪在安定門前布陣,石亨則帶兵隱藏於也先的後路,等到也先大軍發起進攻時,便開始前後夾擊,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但事情的發展超出了石亨的預想,石彪竟然如此威猛,僅憑一己之力就擊退了也先,這樣也好,通常打落水狗總是容易的。


  當也先上氣不接下氣地逃離石彪的追擊,還沒來得及慶祝一下時,就驚喜地發現了為他接風洗塵的石亨軍隊。


  終於可以報仇了,也先,你也有今天!


  石亨一點也沒客氣,親自率隊對也先軍發動了最為猛烈的進攻。這是一場沒有懸念的戰鬥,也先軍毫無戰意,一觸即潰,勇猛的瓦剌軍隊將他們所有的氣力都用在了逃跑上,而明軍肆無忌憚地在後面追擊也先,並殺死所有被他們追上的瓦剌士兵。


  奸商也先這次算是徹底虧本了,他雖然沒有還清在土木堡和陽和欠下的所有債務,但至少還是付出了相當大的一筆利息。


  西直門孫鏜的困局

  安定門和德勝門擊退瓦剌軍的同時,西直門守將孫鏜卻正面臨著尷尬的窘境。


  也先的軍隊是騎兵為主,機動性很強,在德勝門和安定門吃了敗仗后,他們立刻轉向了京城西面的西直門。這可就苦了正在鎮守此門的都督孫鏜。


  德勝門和安定門雖然是京城北門,正對敵軍,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其防衛十分森嚴,而西直門就沒有這個待遇了,分配來的士兵戰鬥力和人數都十分有限,而也先軍也發現了這一點,於是原先圍攻德勝門和安定門的士兵們紛紛轉向,他們似乎形成了一個共識:西直門易攻,同去,同去!


  北京保衛戰的主戰場隨即轉移。


  孫鏜是一個比較有能力的將領,他帶隊在門前迎戰,率領守軍主動衝擊瓦剌軍前鋒。他本人武藝高強,勇猛異常,身先士卒,手持大刀親自參加白刃戰,斬殺多名瓦剌士兵(斬其前鋒數人)。


  可是孫鏜的勇猛並沒有改變西直門被圍攻的局勢,他十分鬱悶地發現,瓦剌軍越殺越多,攻勢越來越猛,守軍眼看就要支撐不住了,在經過仔細的思考後,他做出了一個決定——逃跑。


  臨戰退縮對於一個武將來說,實在是很羞恥的事情,但是對於孫鏜本人來說,這個行為還是可以理解的。


  老子也是人,憑什麼武將就該送死,不能逃跑?!

  你能說他的想法不對嗎?


  但武將孫鏜很快發現,對於他來說,還有一個更大的難題擺在眼前——往哪兒逃?

  外面漫山遍野都是瓦剌軍,肯定不能往城外跑,那是找死。


  最好的選擇當然是退入城內,可問題是于謙大人發布了那道要人命的指令,所有的大門都是緊閉的。


  眼看局勢危急,孫鏜沒有辦法,只好退到城門前對著城頭喊話:「我已支持不住,放我軍入城!」


  此刻,守在城頭的人叫程信。


  程信是一個文官,具體說來,他是給事中,屬於言官,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人。


  他在城頭看得一清二楚,也明白孫鏜也並非貪生怕死,實在是支持不下去了,可是他軍令在身,而且他也是一個比較死板的人,通俗說來就是認死理。所以他沒有開門,而是站在城頭,對孫鏜喊了很長的一番話。


  這番話的大意是,雖然我知道你很辛苦,敵人很多,很想進城,我也可以理解,但是因為上級有命令不能放你入城,所以我不能違背命令放你進來,其實只要你打退敵人,就可以進城了,所以希望你多多努力,我會在城頭為你吶喊助陣的。


  這番話說得孫鏜目瞪口呆,要能打退敵人,老子還找你幹嗎?不讓進就不讓進,說這麼多廢話幹啥?

  找一個言官來做武將的監軍,實在是很有意思的組合,在很多時候會造成極強的喜劇效果。


  孫鏜明白,雖然這位城頭的言官說了一些廢話,但是主題意思是清楚的:

  能夠進城的只有兩種人,勝利者,或是屍體!


  他撥轉馬頭,轉向了激戰正酣的戰場。


  反正也進不去了,就戰死在這裡吧!也先,老子跟你拼了!


  人有時候必須有捨棄生命的覺悟,才能找到生路。


  孫鏜抱著必死的決心,揮舞大刀向也先軍殺去,士兵們被他的勇氣(其實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所鼓舞,無不奮力死戰,明軍士氣大振,穩定住了局面。


  而城頭上的程信也算得上人如其名,他還是很夠意思的,並沒有說空話,除了指揮拉拉隊為孫鏜吶喊助威外,還組織了一批士兵,用火銃和弓箭攻擊城外的瓦剌軍隊,用實際行動支持了孫鏜。


  正在戰局相持不下之際,石亨終於趕到。他之前已經把也先打得落花流水,便率領軍隊開始武裝大遊行,四處掃蕩瓦剌軍隊,聽說西直門被圍攻,便立刻趕來支援。在這位猛將兄的指揮下,明軍三兩下就解決了進攻的瓦剌軍,把他們趕了回去。


  九死一生的孫鏜終於擺脫了自己人生中的困境,由於堅守有功,他在戰後還是接受了封賞。但是他不堅定的意圖和行為,使得他經常成為其他武將暗地裡嘲笑的對象,而很多的史書上都留下了「鏜力戰不支,欲入城」這樣不光彩的記錄,自此之後,他就一直在這樣的尷尬下干著武將的老本行。


  但孫鏜最終還是恢復了自己的名譽,在十二年後那個混亂的夜晚,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勇氣,挽回了聲譽。


  也先的第二方案


  此時的也先正在逃亡的路上,在他的背後,是一群近乎瘋狂的明軍,這些人手持馬刀,喊打喊殺,大有不把他碎屍萬段誓不罷休的勢頭。


  他終於理解了石亨的痛苦,被人追著跑實在不是一件讓人感覺愉快的事情。


  這裡不能待了,還是退回大本營吧。


  也先的大本營在京城外圍的土城,這裡距離京城還有一段距離,是也先牢固的進攻基地,當然,這是不久之前的事情。


  當也先再次來到這裡的時候,他深刻地領悟到了屋漏偏逢連夜雨的痛苦,他驚奇地發現,在他逃跑的路上,很多沿途的居民紛紛爬上屋頂,毫不吝嗇地向他扔磚頭(爭投磚石擊之),也先第一次體會到了被人拍磚的痛苦。


  土城也不能待了,趕緊走人吧。


  也先徹底絕望了,他滿懷希望前來,卻落得這樣一個結果,弟弟被亂槍打死,幾萬軍隊被打得潰不成軍,自己也被當初的手下敗將石亨打得到處跑,真是丟人啊。


  從開始的躊躇滿志到現在的狼狽不堪,對於也先來說,這個世界變化得實在太快。


  其實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也該收手了,此刻也先最明智的決定應該是率領他的軍隊撤走。


  可是這位也先同志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自他領軍以來可謂橫掃天下,難逢敵手,在這裡吃了如此大虧,就這麼走了,面子往哪裡擺,回去怎麼見自己的手下?


  於是他決定再等五天,如果五天之內進攻無效,他將改變自己的計劃。


  這五天對也先來說是十分難熬的。他利用手中的朱祁鎮,想同城內的人談判,其實他的要求也不過分,給點錢財讓他有個台階下,也就夠了,可城內的于謙根本就不搭理他,於是他就武力進攻,可總是被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


  打也不行,談也不行,也先在城外就這樣蹲了五天。十月的北京風沙大,也先足足喝了五天西北風,一無所獲,忍無可忍之下,他決定使用第二套方案。


  第二套方案仍然是以武力進攻為主,不過這一次,他的進攻方向不再是京城,而是居庸關。


  居庸關是北京的門戶,只要佔據了居庸關,就等於扼住了京城的咽喉。通過多日的試探和進攻,也先已經明白,想要佔據京城已經是不可能的了,於是他決定轉而求其次,攻擊居庸關,這樣進可攻,退可守,進退自如,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好的戰術考慮。


  也先重整了軍隊,集合所有兵力(史料記載約有五萬),轉向攻擊居庸關。


  應該說也先的這個決策還是正確的,居庸關沒有京城那麼多的兵力,也沒有堅固的城防,也先的軍隊雖然受挫,但戰鬥力仍在,正常情況下,居庸關是抵擋不住也先的進攻的。


  可也先想不到的是,當時的情況偏偏就不正常。


  守衛居庸關的將領叫做羅通,正如也先所料,他並沒有足夠的兵力和堅固的城防去抵擋瓦剌軍隊的進攻,但似乎是天不絕人,看似敗局已定的羅通此時卻迎來了一個幫手——天氣。


  因為1449年的第一場雪,比以往來得早了一些。


  正統十四年(1449)的十月,天氣已經十分寒冷,而羅通也充分利用了他的物理學常識,城下重兵壓境,他卻絲毫不亂,只是不慌不忙地命令城內守軍不斷往城牆上澆水,城外的也先看著守軍的這一行為,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他們為何做此舉動,只是下令第二天全力破關。


  第二天一早,也先就找到了守軍那奇怪舉動的答案,因為一夜之間,昨天還是磚土結構的居庸關已經變成了一塊巨大的冰磚,別說攻城,連個搭手的地方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也先下令停止進攻,駐營城外。


  也先的意志已經接近崩潰,總結自己一個多月來的經歷,他痛苦地發現,自己就如同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孩,被楊洪、于謙、石亨、羅通等人不斷地耍弄,這些人都十分狡猾,很少正面交鋒,卻總是用各種詭計算計自己,可偏偏自己的腦袋不爭氣,屢屢被他們得逞,搞到現在這個打也不是,退也不是的尷尬境地。


  仗打到這個地步,也先早已不敢奢望什麼攻進北京城恢復大元之類的夢想,因為現實已經擊碎了他的夢想,在我看來,他需要的不過是個體面的下台階的機會。


  進攻還是撤退,這是個面子問題。


  在這種理念的支持下,他在居庸關外痴痴地等待了七天,希望眼前的這座冰山能夠融化,希望有人能夠給他一個機會,給他一個說法,免得自己的這次龐大軍事行動成為人們眼中的笑柄。


  可他得到的只是城內射出的弓箭和火銃,以及守軍無情的嘲笑。


  實在撐不下去了,還是收拾包袱撤吧。


  也先下達了撤退的命令,瓦剌的五萬大軍開始收拾東西,準備回家。


  可是羅通實在是一個好客的人,他似乎覺得把也先這位客人晾在城外幾天不搭理有點過意不去,便不顧也先的反對,堅持派出全副武裝的士兵去為也先送行,於是「三敗之,斬獲無算」。


  也先什麼也顧不上了,他已經意識到,這次麻煩大了,如果再不逃走,連老命也保不住,他帶著朱祁鎮,準備撤回關外。


  在敗退的路上,也先最後看了一眼那近在咫尺卻又遠在天邊的北京城,嘆息而去。


  似乎是為了懷念自己那最終未能實現的夢想,也先在離北京城外不遠的地方紮營,度過了在京城的最後一個夜晚。


  估計也先的打算不過是好好地睡上一覺,再做個好夢,然後第二天走人。可他萬萬沒有想到,于謙已經準備了一份厚禮,作為給他的離別禮物。


  也先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軍事指揮官,他已經預料到了城內的守軍可能會夜襲出擊,所以他把軍營設在了離京城有一定距離的地方,加上他的軍隊以騎兵為主,所以就算守軍出城攻擊,他也能夠從容做出反應,將軍隊撤走。


  可是這次,上天又一次和他開了個大大的玩笑,由於在小時候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科學技術教育,也先同志這次又要吃大虧了,吃沒文化的虧。


  他什麼都考慮到了,卻忘記了于謙手中有一樣武器,不需要靠近他的營地就能置他於死地,而這件可怕的武器就是大炮。


  明代的大炮自宋代和元代發展而來,經歷長時間的改進,到了明永樂年間,大炮已經具有較遠的射程和極大的威力,此時的于謙已經準備了數十門大炮,並把炮口對準了也先的營地,準備在夜裡用這份意外的禮物給也先餞行。


  就在那個夜晚,也先帶著無盡的遺憾和惋惜再次遙望了京城。事後證明,這也是他投向京城的最後一瞥。他始終無法理解的是,自己的軍隊裝備精良,士氣高漲,士兵強悍,而對手則是主力被殲滅,裝備不全,士氣低落,士兵也是臨時召集的預備隊,毫無經驗可言,這樣的實力對比,無論用什麼方法預測和計算,哪怕是搞民意調查,自己也是無論如何不可能失敗的。


  然而事實是,他失敗了。


  在那座看似岌岌可危的城池中,有一種力量在支撐著守軍,頑強地對抗著他,而擊敗自己,創造奇迹的正是這種力量。


  這種力量,我們稱之為勇氣。


  作為失敗者的也先自然會有很多感慨,可是此刻的勝利者于謙卻沒有這樣的空閑,此時,他正忙於調集大炮,並將黑洞洞的炮口對準也先的營地,準備在夜裡為也先組織一場盛大的焰火送行晚會。


  既然于謙有大炮,為什麼一開始不用,卻非要等到也先夜間在城外紮營,準備撤退之時方才動手呢?

  其中大有奧妙。


  于謙是一個正直勇敢的人,事實確實如此,但我們往往會忽略了這樣一點,那就是于謙也是一個歷經宦海,很有城府的人,他之所以在戰鬥的初始階段不使用大炮,是因為在也先的隊伍中有一個身份特殊的人——朱祁鎮。


  朱祁鎮雖然已經不是皇帝,但如果在戰陣之中、眾目睽睽、光天化日之下被大炮轟死,影響實在不好,輿論壓力太大,所以不能輕易動手。我們之前也曾經說過,朱祁鎮是死是活其實並不重要,這個人之所以重要只是由於人們知道他是太上皇。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戰爭的前期大炮並沒有得到廣泛的使用。


  但于謙也絕對不會因此放棄使用這種武器,他充分發揮了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解決了這個難題。


  既然不能在眾目睽睽下使用,那就等你們走遠了再用,就算把你轟死了也是眼不見心不煩;既然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那就等到晚上再動手,大炮無眼,黑燈瞎火的時候就算一不小心「誤傷」或是「誤殺」了太上皇閣下,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最後如果在打掃戰場時發現朱祁鎮先生的屍體,就追認一個名分,史書上寫些「為國捐軀,英勇獻身」之類的話,宣傳一下朱祁鎮先生奮勇殺敵,寡不敵眾被敵軍所殺的先進事迹,用以鼓舞後人,啟迪後代,至此大功告成,功德圓滿。


  於是就在那個夜晚,當也先的士兵們進入夢鄉,營地一片寂靜之時,遠處的明軍大炮開始了猛烈的轟鳴。數十門大炮齊放,也先營地頓時陷入火海,無數瓦剌士兵在睡夢中被擊斃,余者四散奔逃,也先從夢中猛醒,拔刀出營準備組織抵抗,卻驚奇地發現眼前並沒有敵人,只有那不斷從天而降的致命禮物。


  瓦剌軍營亂成一團,而遠處的明軍炮兵卻是不慌不忙,把瓦剌士兵們當成活動的靶子,從容瞄準開炮,也算是結結實實地上了一堂炮兵瞄準訓練課。


  仗打到這個地步,也就沒什麼可說的了,瓦剌軍營陷入一片火海,損失慘重(發大炮擊其營,死者萬人),卻連一個敵人也沒有看到,也先同志帶著他還沒有做完的美夢,連夜離開了這片傷心之地。


  至此,北京保衛戰結束,大明完勝。


  北京保衛戰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戰役,如果此戰失敗,中國歷史將會改寫,因為京城一旦失陷,北方將無險可守,半壁江山必然難保,大明王朝的國運也將被改變。在這場決定歷史的戰爭中,明朝政府在主力被殲、皇上被俘、兵力不足、士氣全無的情況下,採用了正確的軍事和外交方針,最終擊敗了來犯的蒙古軍隊,保住了帝國的北部領土,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從一盤散沙、行將崩潰到眾志成城、堅如磐石,從滿天陰雲、兵臨城下到雲開霧散、破敵千里,大明帝國終於轉危為安,北京保衛戰創造了一個力挽狂瀾的奇迹,而這個奇迹的締造人正是于謙。


  當幾乎所有的人都對現狀絕望的時候,他挺身而出,擔當重任,挽救國家危亡。


  當情況一片混亂、陷入絕境的時候,他一力承擔,苦苦支撐,直至勝利的到來。


  無論局勢如何複雜困難,前景如何黑暗,他始終沒有放棄過希望,始終堅持著他的努力和抗爭。


  這場戰爭是一個關於勇氣和決心的故事,是一個在絕境下始終堅持信念的傳奇。


  無論在多麼絕望的情況下,也不要放棄希望,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夠創造奇迹。


  于謙用他的行為為我們證明了這一真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