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明朝那些事兒(增補版)》全7冊> 第十五章 逆命者必剪除之!

第十五章 逆命者必剪除之!

  攘外必先安內,也並不單單是漢族的傳統,在打垮了韃靼后,瓦剌的馬哈木也動起了統一蒙古,恢復帝國的念頭

  韃靼戰敗的消息,震驚了很多蒙古部落。他們沒有想到,由黃金家族統領的蒙古本部居然如此不堪一擊。而在他們中間,有一個部落對這一結果卻十分高興,這個部落就是瓦剌。


  我們前面說過,瓦剌和韃靼之間有很深的仇恨,估計也超過了人民內部矛盾的範疇。在明軍進攻時,瓦剌作為與韃靼同一種族的部落,不但不幫忙,還替明朝政府解決了本雅失里這個禍害。這樣的功勞自然得到了明朝政府的嘉獎。作為這場戰爭中的旁觀者,瓦剌得到了許多利益,然而明朝政府想不到的是,不久之後,這位旁觀者就將轉變為一個參與者。


  瓦剌首領馬哈木是一個比較有才能的統治者。他並不滿足於自己的地盤,而自己的最大競爭對手阿魯台已經被明軍打成了無業游民,他所佔據的東部蒙古也變得極為空虛。馬哈木是個見了便宜就想占的人,他開始不斷蠶食西部蒙古的地盤。幾年之間,瓦剌的實力開始急劇膨脹,佔領了很多地方。此時阿魯台卻缺兵少將,成了沒娘的孩子,他只能去向明朝政府哭訴,可是每次得到的都是「知道啦」、「你回去吧,我們會和他打招呼的」之類的話。


  上學時候的經歷告訴我們,打小報告的一般都沒有好下場,阿魯台也不例外。他告狀之後境況不但沒有改變,反而經常挨打,而且一次比一次狠,韃靼從此陷入了極端困頓的境地。


  應該說,阿魯台落得如此下場,不只是因為瓦剌的進攻,明朝政府的默許和支持也是其中一個因素。眼看韃靼就要一蹶不振,然而此時時局又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瓦剌變得過於強大了。


  不管瓦剌和韃靼有什麼樣的矛盾,但他們畢竟都是蒙古人。「攘外必先安內」也並不單單是漢族的傳統。在打垮了韃靼后,瓦剌的馬哈木也動起了統一蒙古、恢復帝國的念頭。他立答里巴(黃金家族阿里不哥系)為汗,還侵佔了和林。


  明朝政府終於發現,這個旁觀者竟然已經變得如此強大,大有一統蒙古之勢。而此時阿魯台也已經被打得失魂落魄,竟然帶著自己的部落跑到長城邊上來,說自己已經沒有活路了,要求政治避難。


  事到如今,再也不能不管了,明朝政府如同古往今來的所有政權一樣,都遵循一條準則: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昔日的朋友終於變成了敵人。


  明朝對瓦剌說:「從哪裡來,就滾回哪裡去!」


  瓦剌說:「我不滾。」


  「不滾,我就打你!」


  「你來吧,怕你不成!」


  不再廢話,開打。


  瓦剌的自信


  馬哈木敢與明朝如此叫板,絕不是一時衝動,他還是有點資本的。當時瓦剌所管轄的西蒙古一直沒有受到過明朝的正面打擊,而在明朝攻擊韃靼的軍事行動中,他還趁機撿了不少便宜,越發耀武揚威起來。這就如同一個小康之家突然中了幾百萬彩票,便擺起了排場,想去跟人比富。


  馬哈木明白,一旦和明朝撕破臉,就要動真格的了,但馬哈木並不畏懼,因為他也有自己的殺手鐧——騎兵。


  在當時,蒙古草原上最強大的騎兵部隊已經不再是蒙古本部韃靼,而是瓦剌。事實證明,蒙古不愧是馬上的民族,他們生長在馬上,血管里流著游牧民族的血液,即使不復當年之榮光,他們也無愧於最優秀騎兵部隊的稱號。


  馬哈木仔細觀察了明朝和韃靼的戰爭,他敏銳地發現明朝的騎兵並不比韃靼的強,只是因為明軍勢頭很大,而韃靼卻出現了內部分裂,所以才會如此輕易地擊敗韃靼。


  瓦剌將在我的統一指揮下誘敵深入,然後發動出其不意的攻擊,一舉殲滅明軍,重現蒙古的輝煌!這大概就是馬哈木的想法。


  馬哈木並不是一個只會空喊口號的人,他已經準備了一個詳盡的作戰計劃,並預設了決戰的地點,他相信,只要明軍被引入了這個圈套,他就一定能夠取得戰役的勝利。


  他幾乎成功了。


  敵人就在前方!


  自從瓦剌表示不服從明朝的調遣,不肯回到西蒙古領地后,朱棣就下定決心,要拔掉這一顆釘子,自小以來,只有他搶別人的東西,別人乖乖聽他的話,他不去欺負別人已經是謝天謝地,還沒有誰敢欺負過他,而如今小小的瓦剌竟然敢於和他公開叫板,不教訓一下是不行了。


  永樂十二年(1414)二月,他再次帶領五十萬大軍遠征,安定侯柳升等部將隨同出征,大軍浩浩蕩蕩,向瓦剌出發。


  朱棣是一個十分有經驗的將領,他很清楚,自己的騎兵並不能在與蒙古騎兵的直接衝突中佔到多少便宜,畢竟自己手下最精銳的騎兵還是蒙古人組成的朵顏三衛,而這些人還是拿錢的雇傭兵。如今要到瓦剌的土地上與他們作戰,瓦剌的騎兵必然會全力以赴,其戰鬥力是很強大的。


  騎兵戰鬥力上的差異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全民作戰的瓦剌也必然會充分利用這一戰鬥兵種上的優點,加上深入敵境,敵軍必有埋伏,如何應付這些問題呢?

  朱棣早已準備好了對策,他演練了全新的陣形,並帶上了一支特殊的軍隊,他相信,這支軍隊一定會給馬哈木意想不到的打擊。


  大軍出發后,行軍四個多月,一路掃蕩瓦剌勢力。但讓朱棣吃驚的是,即使在深入瓦剌境內后,他們也並未遇到過像樣的抵抗。朱棣與邱福不同,他的直覺告訴他,瓦剌軍隊正在某個地方等待著他,進行一場決戰。


  六月初三,明軍前鋒將領劉江到達康哈裏海,無意之間發現了瓦剌軍隊,他立刻發動進攻,將全軍擊潰,並抓到了俘虜,據俘虜交代,馬哈木就在此去百里的忽蘭忽失溫(今蒙古圖拉河),且毫無準備。


  走了幾個月的將領和士兵們都十分興奮,他們已經走了很遠的路,希望能夠一舉打垮瓦剌,如今已經得到了確切敵情,正好可以給對方來一個措手不及。但朱棣的反應卻出乎每個人的意料。


  朱棣在聽到這個消息后,仔細分析了敵情,他也認為敵人就在附近,但這些敵人絕不是毫無防備的,而是已經做好了決戰準備,所以他下令軍隊不可輕動。


  屬下們聽到這個消息都很沮喪,但他們畢竟不敢違背皇帝的軍令。但出人意料的是,過了不久,朱棣又改變了主意,命令軍隊立刻兼程前進,將領們十分高興,卻又摸不著頭腦,這位皇帝陛下打的是什麼算盤?

  朱棣陷入了矛盾之中。


  他長期以來的軍事經驗告訴他,從種種跡象看,瓦剌軍隊是有意識地誘敵深入,而劉江打敗的先鋒部隊很明顯是瓦剌故意放出來的誘餌,如果繼續深入必然會遭到瓦剌的伏擊。


  最好的辦法無疑是在此地等待瓦剌前來決戰,但這是不可能的。


  作為一支深入敵境的軍隊,找到敵人主力速戰速決才是關鍵,糧食就這麼多,無論如何是耗不起的。


  沒辦法了。


  敵人就在前方等著我們,那就來吧,龍潭虎穴也要闖上一闖!

  更何況,我也有自己的殺手鐧。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討伐瓦剌

  前方百里,忽蘭忽失溫!


  此時的瓦剌首領馬哈木沉浸於喜悅之中,他看著部落的另兩個首領太平和博羅,得意之情溢於言表。正是在他的周密策劃之下,瓦剌保存了實力,並集結了部落最為強大的三萬騎兵,在忽蘭忽失溫設下了圈套,等待著明軍的到來。


  馬哈木之所以挑選忽蘭忽失溫為戰場,是有著充分的考慮的,忽蘭忽失溫附近多山,有利於騎兵部隊隱藏,而且將騎兵藏於山上還有著一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一旦發現明軍,可以藉助山勢直衝而下,以難擋之勢一舉衝垮明軍陣形,只要明軍陣形一亂,即使人再多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只能乖乖地任自己宰割。


  馬哈木是對的,雖然他肯定沒有學過物理,不會懂得勢能這個概念,但將騎兵放在高處一衝而下確實有著極強的衝擊作用,如果明軍沒有什麼別的辦法,陣營必然會被截成幾部分,到時首尾無法呼應,形成不了強大的戰鬥力,就是一盤散沙。


  這實在是馬哈木所能想到的最好的方法,堅壁清野、誘敵深入、居高而下、一舉蕩平,如同一部完整的動作片,前三個動作是準備,最後一個是結局。但這部動作片要想得到一個完美的結局必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當瓦剌軍隊從高處向下衝擊時,明軍「沒有什麼別的辦法」。


  明軍已是我囊中之物!不久之後,瓦剌和我馬哈木必將成為蒙古新的領袖!


  可惜明軍統帥朱棣偏偏是一個「有辦法」的人,北平城造反時他有辦法,白溝河大戰時他也有辦法,被擋在山東之外進退兩難時,他還是有辦法。


  沒有辦法,他也走不到今天這一步。


  六月初七,他帶著自己的辦法來到了忽蘭忽失溫,來到了馬哈木為他安排的戰場。


  看完四周的環境,朱棣不由得抽了一口冷氣,和他想象的絲毫不差,此處山多險峻,是伏擊作戰的不二之選。


  無論如何,這裡就是決戰的地點了。


  當那浩浩蕩蕩的大軍來到自己眼前的時候,馬哈木感覺到了強烈的興奮,身後的三萬大軍只等待他的一聲號令,就可以殺下山去,把明軍擊潰,徹底地擊潰!

  離成功只差一步!

  更讓馬哈木驚喜的是,明軍打頭的並不是什麼精銳騎兵,而是一些步兵,這簡直是天助我也,只要打開了突破口,明軍必然無法抵抗自己的攻擊。


  雖然離明軍還有一段距離,但在仔細觀察了明軍陣形后,馬哈木已有了必勝的把握,他隨即下達了總攻的命令!三萬騎兵自山上一衝而下,以猛虎之勢撲向山下的明軍,殺聲遍野,馬匹嘶鳴,震天動地。馬哈木得意地在山上指揮著他的軍隊,等待著瓦剌騎兵一舉衝垮明軍的景象。


  勝利就在眼前!


  然而,就在瓦剌騎兵發動衝鋒后不久,這場看起來一邊倒的戰役局勢突然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突擊!神機營!


  在發現瓦剌軍隊發動進攻后,明軍迅速變換了陣形,原先隊伍前列的步兵迅速由中間向兩翼後退,中軍后陣立刻湧出一支部隊填補了空位。


  這支部隊與明軍中的騎兵和步兵不同,他們手中拿著的並不是馬刀或是長劍,而是火銃。


  在迅速排布好陣形之後,士兵們將手中的火銃對準了不斷逼近中的瓦剌騎兵,他們等待著指揮官柳升的命令。


  瓦剌騎兵注意到了明軍陣營的變化,但他們並未在意,而是繼續縱馬猛衝。


  此時山上的馬哈木也看到這一幕,和他手下的那些人不同,他是見過世面的,明軍陣形的這一突然變化讓他汗毛直豎,血液幾乎凝固,他聲嘶力竭地喊道:「是神機營!快退!」


  已經來不及了。


  中軍主帥柳升一聲令下,萬槍齊發,衝鋒中的瓦剌騎兵萬料不到會有這樣的突然打擊,紛紛受傷倒地,損失慘重。一時間戰場上人仰馬翻,慘烈無比。


  但仗已經打到這個地步,已經衝鋒了,難道還能退回去不成,索性拼到底吧!

  於是剩下的瓦剌騎兵更加拚死向明軍衝去。


  這也是瓦剌騎兵所能做出的最正確的抉擇,因為當時明軍所使用的火銃是需要裝填火藥的,而裝填火藥需要時間,因而在最初的一輪齊射之後,戰場上陷入了短暫的寧靜之中。


  瓦剌騎兵見狀大喜,他們認定,只要能夠沖入明軍陣營,一樣能夠打敗明軍,獲得全勝。


  然而此時,戰場上又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情況。


  瓦剌軍眼看就要衝入明軍陣營,也就在此刻,明軍開始了第二次變陣!


  神機營發動齊射之後,並沒有出現手忙腳亂裝填火藥的情形,相反,他們將火銃收好,開始有條不紊地向陣形兩翼迅速後撤,明軍大隊騎兵隨即從后軍衝出,並分為三部,左路由部將李彬、譚青指揮,右路由部將王通指揮,中軍由朱棣親自統帥。


  忽蘭忽失溫作戰經過


  在朱棣的統一指揮下,明軍左、右兩翼分別向瓦剌騎兵發動側擊,朱棣更是神勇無比,又一次親率大軍沖入敵陣,揮舞馬刀砍殺瓦剌騎兵,與敵軍展開激戰。


  可憐從山上衝下來的瓦剌騎兵,跑了這麼遠的路,到了明軍跟前卻發現原先密集的大隊人馬突然分散,瓦剌軍還沒有緩過神來,其左、右兩翼就受到了明軍的猛烈攻擊,而自己正面的明軍更是勇猛無比,四面受敵,到處挨打,之前看似不堪一擊的綿羊突然變成了惡狼,這所有的一切讓瓦剌陷入了極端的窘境,幾萬大軍就此潰滅。


  瓦剌首領馬哈木是個聰明人,見勢不妙,立刻帶頭逃跑,而已是一盤散沙的瓦剌軍也紛紛掉頭鼠竄,要知道,游牧騎兵雖然打仗勇猛,但逃跑起來和一般人也沒有什麼區別,反而跑得更快。


  此戰明軍大勝,「斬其王子數十人」(不知是誰的兒子),殺傷瓦剌軍萬餘人,按說人家跑了也就算了,但問題在於這支明軍的統帥者是朱棣,他秉承父親朱元璋同志的優良傳統,牢記「凡事做絕」的行為準則,繼續猛追馬哈木。


  明軍連續追擊,馬哈木叫苦不迭,跑了上百里地,還是沒有擺脫敵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而且如此狼狽不堪也實在太丟人,馬哈木隨即鼓起勇氣,整合軍隊,再戰明軍,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叫挽回一點面子。


  可朱棣實在不給一點面子,瓦剌軍整隊反攻,正中他下懷,明軍勢不可擋,一舉攻破瓦剌軍陣(又敗之),馬哈木十分果斷,轉身就跑。


  馬哈木接著跑,明軍接著追,一直跑到圖拉河邊,馬哈木眼見逃不脫,便耍起了流氓,甩掉了難兄難弟太平和博羅,讓他們去殿後,自己一個人逃走。


  而朱棣這邊也不輕鬆,雖然追擊很順利,但中途的一個突發事件,卻把朱棣著實嚇了一跳。


  在追擊開始時,明軍使用以亂打亂的戰術,分散追擊瓦剌軍,本來這一戰術沒有什麼問題,可有一個人過於興奮,幾乎惹下了大禍。


  這個人就是朱棣的內侍李謙,他當時也在痛打落水狗的人群之中,但由於他追擊太猛,以致深入敵軍之地,被瓦剌軍包圍,按說李謙並不是什麼大人物,死了也就死了吧,但和他在一起的偏偏還有一個朱瞻基。


  朱瞻基是朱棣的孫子,朱高熾的兒子,即所謂的皇太孫,朱瞻基自幼聰明伶俐,朱棣並不喜歡他的殘疾兒子朱高熾,卻十分喜愛朱瞻基,而朱高熾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有這麼一個機靈的好兒子。


  朱棣一直以來就把朱瞻基當成將來的接班人來培養,此次出征他特意帶上朱瞻基,也是希望朱瞻基能夠藉此機會見見世面,鍛煉一下。


  話雖如此,也不過是鍛煉而已,就如同今天的領導下基層體驗生活,掛職鍛煉,不會真的動刀動槍去上陣拼殺。朱棣喜歡親自抄傢伙砍人,那是因為他長年從事該項運動,經驗豐富,且善於躲閃,能夠砍人而不被人砍,朱瞻基不過是個毛孩子,帶出來轉轉而已,但這個毛孩子竟然不知深淺,一時頭熱,跟著李謙逞英雄去了。


  當朱棣發現自己身邊少了朱瞻基時,頓時傻了眼,冷汗直冒,這一仗勝負不要緊,輸了可以重來,但要是把接班人弄沒了,那才真是得不償失。他火冒三丈,立刻派人詢問朱瞻基和李謙的去向,得知他們已經追到了九龍口(地名)后,便火速派出軍隊接應自己的孫子回來,也算老天有眼,瓦剌軍慌亂之間,也沒有想到自己圍住的是這麼個大人物,見有人來接應,也就四散奔逃了。


  朱瞻基平安回來了,但內侍李謙卻不敢回來,他極為後怕,感到自己的問題嚴重,還沒等朱棣向他問罪,就自殺了。


  雖然有這樣的一個小插曲,但此次戰役,明軍還是徹底擊敗了瓦剌軍主力,自此之後幾十年內,瓦剌再也不敢向明軍挑釁,邊境從此太平了一段時間。


  現代的一位偉人曾經這樣描述過戰爭和和平的關係:

  一仗打出十年和平。


  至理名言,古今通用。


  戰後總結大會

  下面我們就這次戰役開一個總結大會,現在開始:


  這次忽蘭忽失溫戰役雖然並不是什麼決定性的戰役,但卻很值得分析,因為這個看似普通的戰役中蘊涵了一些明軍作戰的秘密和規律,是應該認真研究的。


  這次會議主要探討兩個問題。第一,為什麼明軍能夠戰勝?

  要知道,一場戰爭的勝負是由很多決定因素的,之前我們介紹過,明軍的騎兵個人能力不一定能夠勝過瓦剌騎兵,但為什麼明軍卻能在瓦剌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擊敗瓦剌呢?

  這是因為朱棣統帥下的明軍有一套極有技術含量的戰法和幾支高素質的部隊。戰法問題過於複雜,我們下面再討論,先說說明軍的高素質部隊:三大營。


  明軍三大營


  三大營是朱棣同志組建的部隊,這支部隊也是明朝的最精銳部隊,它們分別是: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


  先說五軍營,五軍營並不是指五個軍種,實際上,五軍營是騎兵和步兵的混合體,分為中軍、左軍、左掖軍、右掖軍、右哨軍,這支部隊是從各個地方抽調上來的精銳部隊,擔任攻擊的主力。


  下面說一下三千營,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五軍營是明軍主力,那麼為什麼還要單設一個三千營呢,這是因為三千營與五軍營並不相同,它主要是由投降的蒙古騎兵組成的。也就是說,三千營實際上是以雇傭兵為主的。


  之所以叫三千營,是因為組建此營時,是以三千蒙古騎兵為骨幹的,當然後來隨著部隊的發展,實際人數當不止三千人,三千營與五軍營不同,它下屬全部都是騎兵,這支騎兵部隊人數雖然不多,卻是朱棣手下最為強悍的騎兵力量,他們在戰爭中主要擔任突擊的角色。


  最後,我們要介紹朱棣手下最特殊的一支部隊,神機營。


  之所以說它特殊,是因為這支部隊使用的武器是火炮和火銃,在明朝時候,人們稱呼這些火器為神機炮,許多游牧民族的騎兵就是喪命於這些神機炮下,馬哈木同志就不要哭了,畢竟事情已經過去了。


  可以說,這支部隊就是明朝政府的炮兵部隊,朱棣同志之所以要組建這樣的一支部隊,那是有著深刻原因的。


  我們看到朱棣同志沉痛地點了點頭,沒有錯,在靖難的時候,朱棣同志主要使用的就是騎兵,但是盛庸先生卻大量使用火器襲擊他和他的軍隊,造成了極為不好的影響,朱棣同志自己也幾次差點在戰場上被幹掉。


  這也使得朱棣同志深刻吸取了教訓,在他後來組建軍隊時,便專門設置了這樣一個以使用火器為主的部隊,正是這支部隊在忽蘭忽失溫戰役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好了,以上我們介紹了朱棣的高素質部隊,但這並不是他獲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明軍獲勝的真正秘訣在於他們的戰法。


  下面我們就探討第二個問題:明軍使用了怎樣的戰法?

  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明軍的戰法是非常先進的,那到底先進到什麼水平?

  客觀地說,明軍的戰術雖不能說領先世界幾百年,但放眼全球,至少在當時,絕無可望其項背者。


  這並不是信口胡說,是有著充分的證據的,請大家坐好,下面我們將詳細介紹明朝軍隊先進戰法的發展過程。


  在朱元璋時代,明朝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十分優秀的騎兵將領,這些人使用騎兵作戰堪稱不世出之奇才,連靠騎兵起家的蒙古人也被他們打得狼狽不堪,但除了他們率領的騎兵之外,明朝在軍事上還有另一招看家本領,那就是火器。


  事實證明,中國人在發明火藥之後,並不僅僅用它製作鞭炮,經過上百年的演化改進,明代時候朱元璋的軍隊中已經開始大規模使用火器,包括火炮和火銃等,而相應於擅長使用騎兵的徐達等人,朱元璋的手下也湧現出了一大批善於使用火器作戰的將領。這些將領中的佼佼者就是鄧愈和沐英。


  鄧愈是偏好使用火器的,在洪都保衛戰中,他的部下就曾經使用火器重創過陳友諒的軍隊,但朱元璋時代,對火器戰術的運用達到登峰造極程度的,卻並不是他,而是沐英。


  在那將星閃耀的年代,沐英並不如徐達等人那麼耀眼奪目,但他也是一名十分優秀的將領,洪武十四年,他隨同傅友德、藍玉攻擊雲南,雖不是主帥,但他的排名僅次於藍玉,可見絕非等閑之輩,一年之後,雲南平定,傅友德、藍玉先後奉調回京,朱元璋下令,沐英暫不回京,鎮守雲南。按照當時的說法,這只是一個暫時的安排,然而沐英卻遲遲沒有等到調動工作的機會,慢慢地,他由臨時工變成了合同工,他留在了雲南。


  他死後,他的子孫也留在了雲南,接著執行祖輩與朱元璋簽訂的那份長期鎮守合同,從此沐氏就成為了雲南的鎮守者,而這份合同的年限也實在有點長——二百六十年,直到明朝滅亡。


  但也正是在這片土地上,沐英創造出了他獨特的火器戰法。


  沐英時代的雲南絕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所謂春城和旅遊勝地,實際上,當時的雲南還是一片蠻荒之地,少數民族眾多,且以造反為日常主要活動項目,雲南之地少平原,騎兵沒有多大作用,大部分的軍事行動要靠步兵,本來毫無組織的少數民族應該不是訓練有素的明朝步兵的對手,可偏偏當地有一種特產,而這種特產又是少數民族喜聞樂見,並極其樂於使用的。


  這種特產就是大象。


  話說大象這種動物,身高體胖皮厚,雖不惹事但也不好惹,連山中王老虎見了也要給它三分面子,當年象牙也沒現在這麼值錢,所以大象數量很多。當地少數民族造反時,總喜歡使用這種當地特產。


  明軍騎馬,反軍騎大象,這仗怎麼打?

  克制大象的方法還是有的,那就是火器,火銃和火炮不但能夠有效打擊大象,在開槍時發出的響聲還能起到威嚇的作用。事實上,這也是當年明軍唯一可以剋制大象軍團的方法。


  但事實總是不盡如人意,沐英時代所使用的火銃是洪武火銃,這種火銃射程不遠,且每次發射后都需要換黑火藥和鉛子,無法形成持續的殺傷力,發射火銃的士兵往往射完第一發子彈后就會被大象踩死,這種賠本買賣沐英是不會做的。


  在經過無數次失敗和思考後,沐英終於創造出了一種先進且足以克制大象的火器戰法。


  這種戰法根據敵軍大象兵打前陣的特點,將火銃兵列隊為三行,發現敵象兵前進后,第一行首先發射火銃,然後第二行、第三行繼續發射,在二三行發射時,第一行就可以從容裝好子彈,形成完備而持續的強大火力(置火銃為三行,列陣中……前行退後,次行繼之;又不退,次行退後,三行繼之)。


  這種開創性的戰術克服了當時火銃的局限性,三行輪流開火,沒有絲毫停歇,足以將任何敢於來犯之敵人(包括大象)打成漏斗。


  正是憑藉著這種戰法,沐英徹底平定了雲南境內的叛亂,這種戰法由於其使用的地域性,並沒有在明軍中廣泛流傳,但這並不能否定其在軍事史上的偉大意義。


  在沐英發明三行火銃戰法的百年之後,普魯士國王腓特列二世經過長期鑽研,發明了與之類似的三線戰法,其排兵布陣方法與沐英如出一轍,後來,他憑藉著這一戰法稱雄歐洲。


  當然,這位普魯士國王認為自己才是三線戰術當之無愧的首創者,如果此事發生在發明權和知識產權制度十分清晰的今天,我們是很有理由向這位國王收取專利權使用費的。


  沐英的三行火器戰法雖然並沒有在明軍中得以廣泛流傳和使用,但我們不需要為此感到遺憾,因為就在不久之後,一種威力更大、更先進的戰法將代替它的位置,在明朝乃至世界軍事史上寫下輝煌的一頁。


  發明這種戰法的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他就是我們熟悉的朱棣同志。


  在明朝永樂時期,由於早期的徐達、常遇春等一群猛將都已故去,新一代的騎兵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吃苦耐勞精神有所退化(並非玩笑),不如他們的先輩,明朝騎兵對蒙古騎兵的個體戰略優勢已經失去,想要剋制整日游牧搶劫的蒙古騎兵的衝擊力,必須配合使用其他武力手段。


  朱棣同志根據其長期武裝鬥爭的經驗,設置了三大營,並正式將火炮軍隊引入了明軍的戰鬥序列,他希望用火器來壓制蒙古騎兵的衝擊,但問題在於,騎兵不同於象兵,其速度極快,由於當時火器殺傷力和射擊距離以及換火藥時間上的限制,即使朱棣使用沐英的三行火器戰法,也是無法抵禦騎兵衝擊的。


  在總結經驗教訓后,明軍終於找到了一套能夠有效克制蒙古騎兵的戰法,本人給明軍使用的這套戰法取了一個名字,叫「要你命三板斧戰鬥系統」。


  「要你命三板斧戰鬥系統」使用說明書

  明軍的這個三板斧戰法是建立在三大營基礎上的,與「要你命3000」武器系統類似的是,明軍是對三大營軍事力量進行合理調配與組合,達到克制蒙古騎兵的目的。


  所謂的要你命三板斧戰法的操作過程是這樣的,首先,在發現蒙古騎兵后,神機營的士兵會立刻向陣形前列靠攏,並做好火炮和火銃的發射準備,在統一指揮下進行齊射。這輪齊射是對蒙古騎兵的第一輪打擊,也就是第一斧頭。


  神機營射擊完畢后,會立刻撤退到隊伍的兩翼,然後三千營與五軍營的騎兵會立刻補上空位,對已經受創的蒙古騎兵發動突擊,這就是明軍的第二斧頭。


  騎兵突擊后,五軍營的步兵開始進攻,他們經常手持制騎兵武器(如長矛等),對蒙古騎兵發動最後一輪打擊,這也是明軍的最後一斧頭。


  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完整的戰鬥系統,明軍使用火器壓制敵人騎兵推進挫其銳氣后,立刻發動反突擊,然後用步兵鞏固戰場(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后,步卒次之),這一系統的具體使用根據戰場條件的不同各異,其細節操作過程也要複雜得多,比如多兵種部隊的隊形轉換等,但其大致過程是相同的。


  以衝擊力見長的蒙古騎兵就是敗在了明軍的這套戰術之下,無論多麼兇悍的騎兵也扛不住這三斧頭,這套「要你命三板斧戰鬥系統」經常搞得蒙古人痛苦不堪,卻又無可奈何。


  此外,明軍使用的武器也是很有特點的,據考證,當時的明軍騎兵使用的兵器與蒙古騎兵也多有不同,某些明朝騎兵使用的不是馬刀,而是另一種威力更大的獨門兵器——狼牙棒。


  雖然騎兵多數使用的是彎馬刀,但據現代科技人員研究表明,高速移動中的騎兵在與敵方騎兵交鋒時,使用狼牙棒的一方是佔有優勢的,這是因為狼牙棒的打擊範圍廣,使用方便,馬刀只有單面開刃,狼牙棒卻是周面鐵刺,無論哪一部分擊打對手都會造成傷害,此外還兼具棍棒打擊功能,其威力實在堪比現在街頭使用的王牌武器——三棱刮刀。


  鬥毆時「要你命三板斧戰鬥系統」


  而且狼牙棒的批量製作費用低廉,沒有統一標準,在棍棒上加裝鐵釘、鐵簽等物體,幾十分鐘即可製作完成,簡單方便,還可自由發揮創造力,如個別心理陰暗者會加裝倒鉤、倒刺等,不死也讓你掉層皮,實在讓人膽寒,正是所謂價格便宜,量又足,他們一直用它。


  綜合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明軍的勝利絕不是僥倖,在他們輝煌戰績的背後,是對先進武器的研發、戰術的科學分析和戰鬥過程的細節編排,是無數軍事戰術科研人員的辛勤汗水的結晶。


  所以在我看來,科學技術是第一推動力這句話實在是極為正確的。


  和我們前面介紹過的沐英的三行戰法一樣,朱棣的這套戰法在後來的時代里也有很多類似品。


  三百多年後,一位矮個子開始使用與朱棣類似的戰法,他的戰術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先用大炮轟,再用騎兵砍,最後步兵上。


  可以看出,他的這套戰法和朱棣時代的明軍戰法是比較類似的,正是憑藉這套戰法,他征服了大半個歐洲,並最終找到了一份和朱棣相同的工作——皇帝。


  這位矮個子就是法國的拿破崙,他威震天下的資本正是他那獨特而富於機動性的炮騎結合戰術。


  天才總是有某些共通點的。


  會議開到現在,也該散會了,希望大家能夠從這個總結會議中了解一些明朝的戰術思想和技巧,也算沒白開這個會。


  對了,差點說漏了最重要一點,以上我們已經概括了明軍的戰術思想和戰鬥方法,雖然這些都是明軍取勝的重要原因,但先進的武器和戰術並不是影響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事實上,古往今來,所有戰爭的勝負關係都遵循著一個最根本的原理:

  最終決定勝負的是參加戰爭的人。


  馬哈木失敗了,他的挑釁行為終於換來了教訓,明白自己沒有與明朝對抗的實力后,他也步阿魯台後塵,於永樂十三年向明朝朝貢稱臣。


  不過總體看來,馬哈木這個人還是比較守信用的,至少比阿魯台強,或者說他很識時務,可能是那慘烈的一仗給他的心靈以沉重的打擊,他終其一生再也沒有侵犯過明朝邊界,這無疑是一件好事,但從史料來看,他也並沒有閑著,此後他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對子孫的培養中。


  很明顯,他認識到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以瓦剌目前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絕對不是明朝政府的對手,但他也明白,先進的武器和戰術從來都不是勝利的保障,統帥和參與戰爭的人才是最為關鍵的。


  事實證明,他確實培養出了堪稱英才的下一代。


  他的兒子叫脫歡,二十年後殺掉了韃靼首領阿魯台,最終統一蒙古。


  他的孫子叫額森,這位仁兄比他老子還厲害,干出了更加驚天動地的事,他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也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