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縱橫天下

  我們經常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怎樣才能獲得其他國家及其人民的尊重,在世界上風光自豪一把,其實答案很簡單,國家強大

  讓我們回到永樂大帝的時代,在朱棣的統治下,國泰民安,修書、遷都、遠航這些事情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此時的中國是亞洲乃至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如果考慮到同時代的東羅馬帝國已經奄奄一息,英法百年戰爭還在打,哈布斯堡家族外強中乾,德意志帝國四分五裂,我們似乎也可以把前面那句話中的「之一」兩字去掉。


  我們經常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怎樣才能獲得其他國家及其人民的尊重,在世界上風光自豪一把,其實答案很簡單——國家強大。


  明朝在這方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自元朝中期,國力衰落後,原先那威風凜凜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就已經成為了空架子,元朝皇帝成了名義上的統治者,很多國家再也不來朝貢,甚至斷絕了聯繫。


  生了病的老虎非但不是老虎,連貓都不如。


  而自從朱元璋接手這個爛攤子后,勵精圖治,努力發展生產,國力漸漸強盛,而等到朱棣繼位,大明帝國更是扶搖直上,威名遠播。


  於是那些已經「失蹤」很久的各國使臣又紛紛出現,進貢的進貢,朝拜的朝拜,不過你可千萬別把這些表面上的禮儀當真,要知道,他們進貢、朝拜后,是有回報的,即所謂的「錦綺、紗羅、金銀、細軟之物賜之」,要是國家不強盛,沒有錢,你看他還來不來拜你?

  之前我們說過,洪武年間,朝鮮成為了明朝的屬國,自此之後,朝鮮國凡冊立太子、國王登基必先告知明朝皇帝,並獲得皇帝的許可和正式冊封,方可生效。永樂元年,新任國王李芳遠即派遣使臣到中國朝貢,此慣例之後二百餘年一直未變。


  而鄭和下西洋后,許多東南亞國家也紛紛前來朝貢,不過其中某些國家的朝貢方式十分特別。


  按說朝貢只要派個大臣充當使者來就行了,但某些國家的使臣竟然就是他們的國王!


  據統計,僅在永樂年間,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東南亞及非洲國家使節來華共三百餘次,平均每年十餘次,盛況空前。而汶萊、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國每次來到中國的使團都是國王帶隊,而且這些國王來訪絕不像今天的國家元首訪問,待個兩三天就走,他們往往要住上一兩個月,帶著幾百個使團成員吃好玩好再走,與其說是使團,更類似觀光旅遊團。


  讓人吃驚的還在後面,在這一系列過程中,居然有多達三位國王在率團訪問期間在中國病逝,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們是如此的欽慕中國,在遺囑中竟都表示要將自己葬於中華大地。而明朝政府尊重他們的選擇,按照親王的禮儀厚葬了他們。


  貴為一國之君,死後竟不願回故土,而寧願埋葬於異國他鄉之中國,可見當年大明之吸引力。


  此外,當時的琉球群島三國:中山、山南、山北,也紛紛派遣使臣來到中國朝貢,其中中山最強,也是最先來的,山南、山北也十分積極,不但定期朝貢,還派遣許多官方子弟來到中國學習先進文化。


  參考消息


  琉球朝貢

  琉球有三國:中山為強,山南次之,山北最弱。永樂二年五月,繼中山王世子襲位后,沒有繼承人的山南王也派人請封從弟為儲。山南使者辦完正事兒之後,居然跑到景德鎮私購官窯瓷器,打算帶回國高價轉手。官窯生產的瓷器,僅供宮內使用,或由皇帝賞賜。私購官窯瓷器,按照大明律是要判刑的。朱棣知道后,極為大度地為他開脫:「大老遠來了,想賺點錢而已,不足論罪。」遂將其釋放。


  而亞洲另一個國家的朝貢也是值得仔細一說的,這個國家就是近現代與中國打過許多交道的日本。


  在當時無數的朝貢使團中,也有日本的身影,永樂元年,日本的實際統治者源道義派遣使臣到中國朝貢,當時朝貢國家很多,大都平安無事,可偏偏日本的朝貢團就出了問題。


  什麼問題呢?原來當時的明朝政府是允許外國使臣攜帶兵器的,但這些日本朝貢團卻不同其他,他們不但自己佩刀,還往往攜帶大量兵器入境。在完成外交使命后,他們竟然私自將帶來的大批武士刀在市場上公開出售,順便賺點外快(估計也是因為沒有其他的東西可賣)。按照今天海關和工商局的講法,這種行為是攜帶超過合理自用範圍的違禁品,並在沒有經營許可證的情況下擅自出售,應予處罰,大臣李至剛就建議將違禁者抓起來關兩天,教訓他們一下。


  在這個問題上,朱棣顯示了開明的態度,他認為日本人冒著掉到海里喂王八的危險,這麼遠來一趟不容易,就批准他們公開在市場上出售兵器(外夷修貢,履險蹈危,所費實多……毋阻向化)。


  可能有的朋友已經注意到了,我們在上文中並沒有說日本國王或是日本天皇,而是用了一個詞——實際統治者。因為之後我們還要和這個叫日本的國家打很多交道,這裡就先解釋一下這樣稱呼的原因,下面我們將暫時離開明朝,進入日本歷史。


  在日本,天皇一直是至高無上的統治者,但天皇實際統治的時間並不長,真正的實權往往掌控在擁有土地和士兵的大臣手上,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真正的統治者。到了公元十三世紀,隨著一件事情的發生,這個傾向進一步深化。


  這件事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源平合戰,源平兩家都是日本著名的武士家族,當時源氏的領軍人物源賴朝在他的弟弟、日本第一傳奇人物源義經的幫助下打敗了平氏,獲得了日本的統治權。


  源賴朝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後來的德川家康一直奉此人為偶像。他為了更好地控制政權,在京都之外建立了幕府,作為武士統治的基地。由於幕府建在鎌倉,日本史稱鎌倉幕府。源賴朝還給了自己一個特別的封號——征夷大將軍,這就是後來日本歷史上所謂幕府將軍的來歷。


  而那位永樂年間來朝貢的源道義就是當時的日本將軍,當然,在明朝和之後的清朝史書中都是找不到日本將軍這個稱呼的,對於這個來歷複雜、不清不楚的將軍,中國史書全部統稱日本王,這倒也是理所應當的,畢竟名分再怎麼亂、怎麼複雜,那也是日本自己的事情。


  也正是由於這一原因,日本的國家政治和發布政令(包括發動侵略戰爭)都是由佔據統治地位的將軍或實權大臣(如豐臣秀吉就不是將軍,而是關白)主使的。


  當然了,近現代發動甲午戰爭和侵華戰爭的那幾位仁兄除外(明治維新之後,天皇已經掌握了實權)。


  但在當時,在強大的明朝面前,日本還是表現得比較友好的,雖然這種友好只是表面上的、暫時的。


  永樂三年,日本國派遣使臣向明朝朝貢,此時中國沿海一帶已經出現較多倭寇,他們經常四處打家劫舍,殺人放火,朱棣大發雷霆,他嚴厲質問日本使臣,並讓他帶話回去,要日本國王(將軍)好好管管這件事情。這番辭令換成今天的外交語言來說,應該是,如果日本不管,由此造成的一切後果將由日方負責等。如果按照朱棣的性格直說,那就是,如果你不管,我替你管。


  當時的日本將軍是個聰明人,他明白朱棣這番話的含義,便馬上發兵,剿滅了那些作亂的人,並把其中帶頭的二十個人押送到了中國,朱棣十分滿意,他也給足了日本將軍面子,又讓他們把這些人押回日本自己處置。


  可是朱棣沒有想到的是,使臣走到寧波時,覺得這些人帶來帶去太麻煩,佔位置不說還費糧食,就地把他們解決了,還是用比較特別的方式——「蒸殺之」。


  從此事可以看出,當時的日本是很識時務的。


  但好景不長,不久之後,明朝派遣使臣去日本,日本將軍竟然私自扣押明朝使臣,此後,日本停止向明朝朝貢,兩國關係陷入低谷。


  總體而言,當時的大多數國家與明朝的關係都是極為融洽的,而在明帝國的西北部,西域各國也與明朝恢復了聯繫,並開始向明朝朝貢。


  此時的明朝,疆域雖然不及元朝,但已北抵蒙古,西達西域,東北控制女真,西南擁有西藏,並有朝鮮、安南(今越南)為屬國,其影響力和控制力更是遠播四方。


  如此遼闊之疆域,如此強大之影響力,當時的大明已經成為堪與漢唐媲美的強大帝國。


  在大明帝國統治下的百姓們終於擺脫了戰亂和流浪,不再畏懼異族的侵擾,因為這個強大的國家足可以讓他們引以為傲。


  西南邊疆的陰謀

  雖然明帝國十分強大,但搗亂的鄰居還是有的,也多多少少帶來了一些麻煩,而最早出現麻煩的地方,就是安南。


  安南(今越南),又稱交阯,漢唐時為中國的一部分,到了五代時候,中原地區打得昏天黑地,誰也沒時間管它,安南便獨立了,但仍然是中國的屬國,且交往密切。明洪武年間,朱元璋曾冊封過安南國王陳氏,雙方關係良好,自此安南仿效朝鮮,向大明朝貢,且凡國王繼位等大事都要向大明皇帝報告,得到正式冊封後方可確認為合法。


  然而在建文帝時期,安南的平靜被打破了,它的國內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由於有人及時封鎖了消息,大明對此一無所知。


  永樂元年,安南國王照例派人朝賀,朱棣和禮部的官員都驚奇地發現,在朝賀文書上,安南國王不再姓陳,而是姓胡。文書中還自稱陳氏無後,自己是陳氏外甥,被百姓擁立為國王,請求得到大明皇帝的冊封。


  這篇文書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破綻,事情似乎也合情合理,但政治經驗豐富的朱棣感覺到其中一定有問題,便派遣禮部官員到安南探訪實情。


  被派出的官員名叫楊渤,他帶著隨從到了安南,由於某些未知原因,他在安南轉了一圈,回朝後便證明安南國王所說屬實,並無虛構。朱棣這才相信,正式冊封其為安南國王。


  於是安南的秘密被繼續掩蓋。


  事後看來,這位楊渤如果不是犯了形式主義錯誤,就是犯了受賄罪。


  但黑幕終究會被揭開的。


  永樂二年,安南國大臣裴伯耆突然出現在中國,並說有緊急事情向皇帝稟報,他隨即被送往京城,在得到朱棣接見后,他終於以見證人的身份說出了安南事件的真相。


  原來在建文帝時期,安南丞相黎季犛突然發難,殺害了原來的國王及擁護國王的大臣,此後他改名為胡一元,並傳位給他的兒子胡,並設計欺騙大明皇帝,騙取封號。


  裴伯耆實在是一等一的忠臣,說得聲淚俱下,還寫了一封書信,其中有幾句話實在感人:「臣不自量,敢效申包胥之忠,哀鳴闕下,伏願興吊伐之師,隆繼絕之義,盪除奸凶,復立陳氏,臣死且不朽!」


  裴伯耆慷慨陳詞,然而效果卻不是很好,因為朱棣是一個飽經政治風雨的權場老手,對這一說法也是將信將疑。而且從裴伯耆的書信看來,很明顯,此人的用意在於借明朝的大軍討伐安南,這是一件大事,朱棣是不可能僅聽一面之詞就發兵的。於是,朱棣並沒有馬上行動,而是安排裴伯耆先住下,容后再談。


  然而同年八月,另一個不速之客的到來打破了朱棣的沉默。


  這個人就是原先安南陳氏國王的弟弟陳天平,他也來到了京城,並證實了裴伯耆的說法。


  這下朱棣就為難了,如果此二人所說的是真話,那麼這就是一起嚴重的政治事件,必須出兵了,可誰又能保證他們沒有撒謊呢,現任安南國王大權已經在握,自然會否認陳天平的說法,真偽如何判定呢?

  而且最重要的問題在於,朱棣以前並沒有見過陳天平,對他而言,這個所謂的陳天平不過是一個來歷不明的人,萬一要聽了他的話,出兵送他回國,最後證實他是假冒的,那堂堂的大明國就會名譽掃地,難以收拾局面。


  這是一個政治難題。


  然而朱棣就是朱棣,他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解開了難題。


  大凡年底,各國都會來提前朝貢,以恭祝大明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安南也不例外,就在這一年年底,安南的使臣如同以往一樣來到明朝京城,向朱棣朝貢,但他們絕沒有想到,一場好戲正等待著他們。


  使臣們來到宮殿里,正準備下拜,坐在寶座上的朱棣突然發話:「你們看看這個人,還認識他嗎?」


  此時陳天平應聲站了出來,看著安南來的使臣們。


  使臣們看清來人後,大驚失色,出於習慣立刻下拜,有的還痛哭流涕。


  一旁的裴伯耆也十分氣憤,他站出來斥責使臣們明知現任國王是篡權賊子,卻為虎作倀,不配為人臣。他的幾句話擊中了使臣們的要害,安南使臣們惶恐不安,無以應對。


  老到的朱棣立刻從這一幕中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他拍案而起,厲聲斥責安南使臣串通蒙蔽大明,對篡國奸臣卻不聞不問的惡劣行徑。


  在搞清事情經過後,朱棣立刻發布詔書,對現任安南國王胡進行嚴厲指責,並表示這件事情如果沒有一個讓自己滿意的答覆,就要他好看。


  朱棣的這一番狠話很見成效,安南現任胡氏國王的答覆很快就傳到了京城,在答覆的書信中,這位國王進行了深刻的批評和自我批評,表示自己不過是臨時佔個位置而已,國號紀年都沒敢改,現在已經把位置空了出來,誠心誠意等待陳天平回國繼承王位。


  這個回答讓朱棣十分滿意,他也寬容地表示,如果能夠照做,不但不會追究他的責任,還會給他分封土地。


  然後,朱棣立刻安排陳天平回國。


  話雖這樣說,但朱棣是個十分精明的人,他深知口頭協議和文書都是信不過的(這得益於他早年的經歷),因為當年他自己就從來沒有遵守過這些東西。


  為保障事情的順利進行,他安排使臣和廣西將軍黃中率領五千人護送陳天平回國,按照朱棣的設想,陳天平繼位之事已是萬無一失。


  可是之後發生的事情只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聳人聽聞。


  黃中護送陳天平到了安南之後,安南軍竟然設置伏兵在黃中眼皮底下殺害了陳天平,還順道殺掉了明朝使臣,封鎖道路,阻止明軍前進。


  消息傳到了京城之後,朱棣被激怒了,被真正地激怒了。


  真是膽大包天!


  陽奉陰違也就罷了,竟然敢當著明軍殺掉王位繼承人,連大明派去的使臣都一齊殺掉!

  不報此仇,大明何用!養兵何用!


  安南平定戰


  殺掉了陳天平,胡氏父子安心了,陳氏的後人全部被殺掉了,還順便幹掉了明朝使臣,他雖然知道明朝一定會來找他算賬,但他也早已安排好了軍隊進行防禦,並在顯要位置設置了關卡。


  只要佔據有利地勢,再拖上了幾年,明朝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地位。


  這就是胡氏父子的如意算盤。


  算盤雖然這樣打,但他們也明白,明朝發怒攻打過來不是好玩的,於是他們日夜不停操練軍隊,布置防禦,準備應對。


  但出乎他們意料的是,過了三個多月,明朝那邊一點動靜都沒有,莫非他們覺得地方偏遠,不願前來?


  存有僥倖心理的胡氏父子沒有高興多久,戰爭的消息就傳來了,明朝軍隊已經正式出發準備攻取安南。


  這早在胡氏父子的預料之中,所以當部下向他們報告軍情時,父子倆還故作鎮定,表明一切防禦工作都已經預備好,沒有什麼可怕的。


  這對父子之所以還能如此打腫臉充胖子,強裝鎮定,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這父子兩個並不知道為何明朝要過三個月才來攻打他們。


  那是因為軍隊太多,需要動員時間。


  多少軍隊需要動員幾個月?


  答:三十萬。


  當然了,根據軍事家們的習慣,還有一個號稱的人數,這次明軍軍隊共三十萬,對安南號稱八十萬,胡氏父子從手下口中聽到這個數字后,差點沒暈過去。


  帶領這支龐大軍隊的正是名將朱能,此人我們之前已經介紹過多次,讓他出征表明朱棣對此事的重視,朱棣期盼著朱能可以發揚他靖難事後的無畏精神,一舉解決問題。


  參考消息


  臨行交代兩件事


  出征安南時,朱棣向朱能交代了兩件事:第一,雖然安南天氣炎熱,但夜間很涼,晚上不蓋被子容易生病,所以軍中人人都要帶上棉被;第二,當地人喜歡下毒藥,所以要時刻提高警惕,官兵喝水要親自鑿井,而且飯要自己做著吃,不亂吃陌生人的東西。有這麼細心體貼的領導,想不打勝仗也難。


  可惜天不如人願,估計朱能也沒有想到,他不但沒有能夠完成這次任務,而且連安南的影子都沒能看見。


  明軍的行動計劃是這樣的,分兵兩路,一路以朱能為統帥,自廣西進軍,另一路由沐晟帶領,自雲南進軍。


  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軍事計劃,凡是攻打安南,必從廣西和雲南分兵兩路進行攻擊,這幾乎已經是固定套路,從古一直用到今。


  可是意外發生了,朱能在行軍途中不幸病倒,經搶救無效逝世,這也難怪,因為大軍出發走到廣西足足用了三個月。一路上顛簸不定,朱能的所有精力在那場驚天動地的大戰中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再去參加一場戰爭也太苛求他了,應該休息休息了。


  朱能的位置空出來了,代替他的倒也不是外人,此人就是被朱棣稱為「靖難第一功臣」張玉的兒子——張輔。


  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因為朱能的突然去世讓很多人對戰爭的前景產生了憂慮,而這位威信遠不如朱能的人能否勝任主帥職位也很讓人懷疑。


  令人欣慰的是,在這緊急時刻,張玉似乎靈魂附體到了張輔的身上。張輔繼承了張玉的優良傳統,在這場戰爭中,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張輔在接任統帥位置后,面對下屬們不信任的目光,召開了第一次軍事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他詳細地介紹了作戰方針和計劃,其步驟之周密精確讓屬下嘆服,在會議的最後,張輔說道:「當年開平王(常遇春)遠征中途去世,岐陽王(李文忠)代之,大破元軍!我雖不才,願效前輩,與諸位同生共死,誓破安南!」


  在穩定士氣,準備充分后,張輔自廣西憑祥正式向安南進軍,與此同時,沐晟自雲南進軍,明軍兩路突擊,向安南腹地前進。


  事實證明,安南的胡氏父子的自信是靠不住的,張輔帶兵如入無人之境,連破隘留、雞陵兩關,一路攻擊前行,並在白鶴與另一路沐晟的軍隊會師。


  至此,明軍已經攻破了安南外部防線,突入內地,現在橫在張輔面前,阻礙他前進的是安南重鎮多邦。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安南有東、西兩都,人口共有七百餘萬,且境內多江,安南沿江布防,不與明軍交戰,企圖拖垮明軍。


  張輔識破了安南的企圖,他派出部將朱榮在嘉林江打敗安南軍,建立了穩固陣地,然後他與沐晟合兵一處,準備向眼前的多邦城進攻。


  多邦雖然是安南重鎮,防禦堅固,但在優勢明顯的明軍的面前似乎也並不難攻克,這是當時大多數將領們的看法,然而這些將領們似乎並沒有注意到,在歷史上,輕敵的情緒往往就是這樣出現並導致嚴重後果的。所幸的是張輔並不是這些將領中的一員,他派出了許多探子去偵察城內的情況,直覺告訴他,這座城池並不那麼簡單。


  張輔的感覺是正確的,這座多邦城不但比明軍想象得更為堅固,在其城內還有著一種秘密武器——大象。


  安南軍隊估計到了自己戰鬥力的不足,便馴養了很多大象,準備在明軍進攻時放出這些龐然大物,突襲明軍,好在張輔沒有輕敵,及時掌握了這一情況。


  可是話雖如此,掌握象情的張輔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來對付大象,這種動物皮厚、結實又碩大無比,戰場之上,倉促之間,一般的刀槍似乎也奈它不何。該怎麼辦呢?


  這時有人給張輔出了一個可以剋制大象的主意,不過在今天看來,這個主意說了與沒說似乎沒有多大區別。


  這條妙計就是找獅子來攻擊大象,因為獅子是百獸之王,必定能夠嚇跑大象。


  我們暫且不說在動物學上這一觀點是否成立,單單隻問一句:去哪裡找獅子呢?

  大家知道,中國是不產獅子的,難得的幾頭獅子都是從外國進口的,據《後漢書》記載,漢章帝時,月氏國曾進貢獅子,此後安息國也曾進貢過,但這種通過進貢方式得來的獅子數量必然不多,而且當年也沒有人工繁殖技術,估計也是死一頭少一頭。就算明朝時還有獅子,應該也是按照今天大熊貓的待遇保護起來的,怎麼可能給你去打仗?

  那該怎麼辦呢,獅子沒有,大象可是活生生地在城裡等著呢,難不成畫幾頭獅子出來打仗?

  答對了!沒有真的,就用畫的!

  安南平定戰


  你沒有看錯,我也沒有寫錯,當年的張輔就是用畫的獅子去打仗的。


  張輔不是瘋子,他也明白用木頭和紙糊的玩意兒是不可能和大象這種巨型動物較勁的,不管畫得多好,畢竟也只是畫出來的,當不得真。作為一名優秀的將領,張輔已經準備好了一整套應對方案,準備攻擊防守嚴密的多邦城。


  其實到底是真獅子還是假獅子並不重要,關鍵看在誰的手裡,怎麼使用,因為最終決定戰爭勝負的是指揮官的智慧和素質。


  張輔的數十萬大軍在多邦城外住了下來,但卻遲遲不進攻,城內人的神經也從緊繃狀態慢慢鬆弛了下來,甚至有一些城牆上的守兵也開始和城邊的明軍士兵打招呼,當然了,這是一種挑釁,在他們看來,自己的戰略就要成功了,明軍長期待在這裡,補給必然跟不上,而攻城又沒有把握,只有撤退這一條路了。


  安南守軍不知道的是,其實明軍遲遲不進攻的理由很簡單:刀在砍人之前磨的時間越久,就越鋒利,用起來殺傷力也會更大。


  事實正是如此,此時的張輔組織了敢死隊,準備攻擊多邦城。他所等待的不過是一個好的時機而已。


  在經過長時間等待后,明軍於十二月的一個深夜對多邦城發起了攻擊,在戰鬥中,明軍充分發揮了領導帶頭打仗的先鋒模範作用,都督黃中手持火把,率隊先行渡過護城河,為部隊前進開路,都指揮蔡福親自架雲梯,並率先登上多邦城。這兩名高級軍官的英勇行為大大鼓舞了明軍的士氣,士兵們奮勇爭先,一舉攻破外城,安南士兵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平日毫無動靜的明軍突然變成了猛虎,如此猛烈之進攻讓他們的防線全面崩潰,士兵們四散奔逃。


  戰火蔓延到了內城,此時安南軍終於使出了他們的殺手鐧——大象,他們驅使大象攻擊明軍,希望能夠挽回敗局,然而,早有準備的張輔拿出了應對的方法。


  考慮到畫的獅子雖然威武,但也只能嚇人而已,不一定能嚇大象,張輔另外準備了很多馬匹,並把這些馬匹的眼睛蒙了起來,在外面罩上獅子皮(畫的),等到大象出現的時候便驅趕馬匹往前沖,雖然從動物的天性來說,馬絕對不敢和大象作對,但蒙上眼睛的馬就算是恐龍來了也會往前沖的。與此同時,張輔還大量使用火槍攻擊大象,殺傷力可能不大,但是火槍的威懾作用卻相當厲害。


  在張輔的這幾招作用下,安南軍隊的大象嚇得不輕,結果紛紛掉頭逃跑,衝散了後面準備撿便宜的安南軍,在喪失了所有的希望后,安南軍徹底失去了抵抗的勇氣,明軍一舉攻克多邦城。


  多邦戰役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安南的抵抗意志,此後明軍一路高歌猛進,先後攻克東都和西都,並於此年(永樂五年)五月,攻克安南全境,俘獲胡氏父子,並押解回國,安南就此平定。


  在安南平定后,朱棣曾下旨尋找陳氏後代,但並無結果,此時又有上千安南人向明朝政府請願,表示安南以前就是中國領地,陳氏已無後代,希望能歸入中國,成為中國的一個郡。


  朱棣同意了這一提議,並於永樂五年六月,改安南為交阯,並設置了布政使司,使之成為了中國的一部分,於是自漢唐之後,安南又一次成為中國領土。


  安南問題的解決使得中國的西南邊界獲得了安寧和平靜,但明朝政府還有著一個更大的煩惱,這個煩惱纏繞了明朝上百年,如同噩夢一般揮之不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