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可怕的對手

  這兩個人都是當世之豪傑,如果他們分別出現在不同的朝代,應該都能成就大業,可惜,歷史註定要讓這個時代熱鬧一點


  這兩個人都是當世之豪傑,如果他們分別出現在不同的朝代,應該都能成就大業,可惜,歷史註定要讓這個時代熱鬧一點。


  這是一場淘汰賽,只有堅持到最後的人才能獲得勝利。


  根據顧愷之吃甘蔗的理論,我們先介紹弱一點的:


  張士誠,男,1321年生人,職業是販私鹽,泰州人。在這裡要先說一下販私鹽這一封建時代長期存在的行業。鹽是國家管制的物品,非經允許不能販賣,但海水就在那裡放著,不曬白不曬,不賣白不賣,所以很多人都看上了這條發財之道。


  根據經濟學的理論,壟斷必然造成行業的退化和官僚化,古代鹽業也不例外,老百姓只要花三分之一的價錢就可以買到比官鹽好得多的私鹽。為了嚴格控制這一行業利益,歷代封建政府,無論是漢、魏、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也不管他們治國的方法是道家、儒家還是法家,在對這一問題的處理上,他們都無一例外遵照了韓非子的理論。


  這一理論認為:老百姓明知去河裡撈金要處死刑還要去干,是因為存在著僥倖心理,所以要加大處罰力度。


  對待販賣私鹽的處罰也是不斷地加重,到了隋唐時期,販賣一石(約一百斤)私鹽就要處死刑。大家知道,程咬金就是私鹽販子,看他的塊頭,應該不止賣一百斤私鹽,居然還能通過大赦出獄,確實讓人費解。


  那麼張士誠的性格應該就清楚了。首先他應該是一個不怕死的人,怕死就不能幹這個;此外,他應該是一個比較有錢的人,有錢就能交到很多朋友;最後,他對元朝統治應該有著刻骨的仇恨,因為這個政府不讓他賣私鹽,還處死了他的很多朋友。


  至正十三年,張士誠在泰州起義。他是私鹽販子,所以他的起義兄弟也大都是干這行的,他不屬於以貧苦農民為主的紅巾軍序列,這就為他和朱元璋的長期矛盾埋下了伏筆。


  作為當時眾多起義者中的一個,張士誠是通過一場艱苦卓絕的戰役決定他的歷史地位的。


  最艱苦的戰役——高郵之戰


  至正十三年,張士誠起兵后,連續攻佔泰州、興化等地,在高郵建都,稱誠王,國號大周,以天祐為紀年。


  現在看來,這個天祐的名字實在是取得好。


  張士誠的王位還沒有坐多久,元朝就派兵打來了。其實元朝的官員們也是認死理的,誰稱王就去打誰,要是碰到個埋頭造反不稱王的,他反倒是不理的,朱元璋就是佔了這個便宜。


  我們上文提到過的元朝名臣脫脫率領百萬大軍(注意,這個是實數)攻擊高郵,所謂「出師之盛,未有過之者」(《元史》),此時私鹽販子張士誠表現了他的勇氣和決心。


  當時很多人都建議放棄高郵,張士誠考慮良久,說出了一句話:「我們還能去哪裡呢?」


  是啊,還能去哪裡呢?

  死也要死在這裡!


  元軍用各種武器攻城,包括多種火炮,張士誠和他的兩個弟弟張士義、張士德就在城樓上堅守,所有的將士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更重要的是,這些起義者的心中有著這樣一個信念:

  參考消息


  十八條扁擔起義


  買賣私鹽,沒辦法光明正大地上門收錢。正因如此,一些會佔便宜的有錢人家長期地用鹽不給錢,全「記在賬上」。再加上鹽場兵員邱義經常索賄,張士誠終於不堪其擾,率親弟三人,鹽友十四人,成立了一支由十八人組成的臨時武裝,毆死了邱義后,前往各路財主家要債。有些富戶集結護院、組織反擊,或被起義軍所殺,或被趕下海溺死。這段故事,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十八支扁擔起義」。


  投降也是死,抵抗也是死,不如抵抗而死!至少死得悲壯!

  於是,看似柔弱的小城高郵就在這種精神的支持下抵抗了百萬元軍三個月,這就是敢於拚命的力量。


  正在高郵即將被攻下時,元朝政府內部出現了問題。


  在以往的史書中,我們總是看到很多奸臣,這些人只顧自己不顧國家,是大家痛恨的對象,比如秦檜,比如賈似道,總是在關鍵時刻來那麼一下,壞了國家大事。事實證明,少數民族政權也有奸臣,也會來這麼一手。


  之後的內容就是俗套了,小人向皇帝進讒言,皇帝擔心外面的將軍造反,限令立刻回來,於是脫脫撤離了高郵,他挽救元王朝的努力也就這麼付之東流。


  關鍵時候有天祐,名字固然取得好,但如果不能堅持那三個月,也不會有最後的勝利,所以決定張士誠命運的不是好的年號,而是他的勇氣。


  此戰之後,張士誠名揚天下,他再接再厲,連續攻克江蘇、浙江的富饒地區,成為佔地不是最大,卻最富有的人(不愧是做私鹽生意的)。


  然而從此之後,張士誠就變了,從來都是做小本生意的他,突然間有了全國最富的地盤,再也不用販私鹽了,有錢了,有房子了,拿著饅頭,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紅糖蘸紅糖。


  朱元璋對他有一個精準的評價:器小。


  這個人確實沒有大志向,但他的的確確是個好人,還是個大好人。他生來就沉默寡言,待人寬大,免除了江浙一帶的賦稅,江浙一帶的百姓受了他的恩惠,紛紛為他修建祠堂。但他的過於寬大和無主見也使得他無法成為梟雄,而只能做一個豪傑。


  參考消息


  元政府的重大失誤

  高郵之戰是元末農民戰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此,元軍喪失了對農民軍的優勢,元政府轉而主要依靠各地的地主武裝對付起義軍。而各地起義軍利用元軍的大失敗,重新壯大自己,原已處於低潮的起義開始轉入高潮。


  下面我們要介紹的陳友諒是一個真正的梟雄。


  但在介紹他之前,我們必須介紹他原來的老闆徐壽輝。


  徐壽輝,出生年月不詳(死期倒是很精確),湖北羅田人,是個布販。據說小夥子長得很精神,而且為人正直,是羅田第一美男子,由於經常被元朝的官吏勒索,所以對元朝心懷不滿。至正十一年,劉福通起義經過他的家鄉,徐壽輝長期積累的怒火終於壓抑不住,準備造反,他的手段還是宣傳封建迷信,這次是明教。


  為了搞宣傳,他還找了兩個幫手,一個是在麻城打鐵的鄒普勝(強人),另一個是江西和尚彭瑩玉(大家應該熟悉)。在宣傳明教幾個月後,他在大別山區發動起義,一舉攻克羅田。他是紅巾軍的支流,所以也戴紅巾,起義軍連續作戰,先後攻克黃州和浠水,並最終定都浠水縣城。


  他的國號很值得一提,堪稱自古以來最為奇特,叫天完(不是年號)。這國號是怎麼來的呢?請大家和我一起做一個拆字遊戲,把天完兩個字的上面去掉,就可以發現是大元,這位布販子唯恐自己的國號不能壓制元朝,就想了這麼個餿主意,在字上面討個便宜。我每次看到這個國號總覺得是過幾天就完蛋的意思。


  當時徐壽輝的地盤很小,只有黃州和浠水這一片地方,但他的排場卻很大,元朝有的機構他都有,才那麼幾千人,就設置了統軍元帥府、中書省、樞密院、中央六部,真不知道他手下還有沒有兵,估計是都去當幹部了。鄒普勝為太師,倪文俊為領軍元帥,此時一個浠水人參加了他的隊伍,此人相貌不凡,寫得一手好字,正是陳友諒。


  厲害的陳友諒

  在那些元朝末年的起義軍中,很多的領袖沒有抵擋住元朝糖衣炮彈的攻擊而被招安,即使是朱元璋也曾經與元朝暗通消息,只有這個人從頭到尾反抗元朝外族統治,敢做敢當,不屈不撓,堅持到底,端的是一條好漢!

  陳友諒,男,1320年生人,原姓謝,工作是漁民,沔陽(今湖北仙桃)人。曾經在縣裡干過文書,當徐壽輝起義軍來到他的家鄉后,他參加了徐壽輝的部隊。由於他很有文化,外加有計謀,很快得到了徐壽輝和當時的丞相倪文俊的信任。


  至正十三年,由於當時徐壽輝已經稱帝(不識時務),元統治者調集幾省軍隊,圍剿徐壽輝,攻破國都,彭瑩玉戰死。徐壽輝這才清醒過來,他率領部隊退到湖北黃梅一帶打游擊,同時對軍隊也進行整頓。然後紅巾軍大舉反攻,重新奪取江西、湖南,並於漢陽縣城(今武漢漢陽)重新建都,改年號為太平。


  當時的徐壽輝整編部隊的手法實在厲害,他在每個士兵的背後寫下了一個佛字,並說這樣可以刀槍不入。這個謊話似乎容易被揭穿,因為士兵到了戰場上就會發現不是真的(不信扎你一槍試試);這個謊話還有下半部分,如果你不幸陣亡,那並不是這個字不靈,而是因為你的心不誠。也就是說沒有死就是因為我寫了字,死了怪自己,誰讓你心不誠!


  這種類似「第二十二條軍規」的荒唐邏輯在當時倒是很有市場,所以他的士兵在上戰場前都要念經,搞得很多元朝政府軍也莫名其妙,還以為是碰上了和尚。


  與之相對的是他的將領們,這些人可不是吃素的,都是一等一的名將。在徐壽輝手下有所謂四大金剛之稱,分別是鄒普勝(總司令)、丁普郎(狂人,原因後來會說到)、趙普勝(雙刀無敵)、傅友德(從來沒有打過敗仗)。此四人帶領部隊橫掃元朝軍隊,創立了天完政權。


  在徐壽輝的部隊里,兄弟義氣是為人看重的,如果有誰背叛了兄弟,是要受到大家的鄙視和懲罰的,這種組織體系很容易讓我們想起著名的洪興幫。可是有講義氣的就一定會有不講義氣的,自古以來從無例外。


  丞相倪文俊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一直在徐壽輝身邊,深知此人除了長得帥,並沒有什麼突出的才能,而自己是博學多才、文武雙全,憑什麼在徐壽輝手下幹活,於是他企圖暗殺徐壽輝,篡奪帝位。卻被人捅破,沒有辦法,只能自漢陽逃往黃州,因為黃州是陳友諒的老巢。


  參考消息


  彭和尚


  彭瑩玉,袁州(今江西宜春)慈化寺僧人,至元四年與其子弟周子旺起義,後周子旺犧牲。至正十一年跟隨劉福通,為徐壽輝軍師。生年不詳,卒年一說是至正十二年杭州戰死,一說至正十三年瑞州戰死。后教徒尊稱為彭祖,時人謂之彭和尚。因勇猛無匹,在小說《倚天屠龍記》里被參照史實改寫為明教中的武功高手。


  倪文俊一直很相信陳友諒,他不但是陳友諒的領導,還提拔了陳友諒,讓他成為了軍隊中間的高級幹部,可以算是他的師父。


  可他忘記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話,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


  陳友諒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用八個字可以形容他,心黑手狠,膽大妄為。從他後來的行為看,確實沒有什麼是他不敢幹的,別人把義氣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他卻把義氣當成狗屎。


  別人不敢殺上司、殺兄弟,他幹起來毫不猶豫,幹完后還大大咧咧地承認,就是我乾的,你能怎麼地?

  要分析這個人物,需要從他的童年說起。他本是漁民,而且還是那種最低等的漁民,這種漁民在元代一般不上岸,吃住都在船上,村民都不和他們打交道,因為他們身上總是有著揮之不去的魚腥味。陳友諒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


  從小就飽受別人的歧視、唾罵,以及那種看見他就躲得遠遠的行動和眼神,使得他心中有著深厚的自卑感。對他而言,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只有靠自己!


  他努力讀書,終於在當地縣衙找到了一份寫作文書的工作,但這個工作並沒有給他帶來尊嚴,那些瞧不起他的人依舊瞧不起他,時常聽見的低語聲和議論聲讓他發瘋。


  原來讀書也無法改變自己的身份,在長時間的思考後,陳友諒似乎終於找到了一條可以讓別人敬重自己的方法。


  往上爬,不斷地往上爬,直到那最高的頂點,那些瞧不起我的人最終要在我的面前低下頭來。


  於是,當徐壽輝的起義軍來到家鄉時,本是元朝政府公務員的陳友諒參加了起義,將矛頭對準了發工資給他的元朝。他參加起義的動機明顯與那些貧苦農民不同,這動機是一個信號,代表著在陳友諒的心中,信義和忠誠不存在。


  在他的心中,唯一重要的就是權力和地位,是當他高高在上的時候,無人再敢藐視他!

  在陳友諒所學習的東西中,四書五經和經史子集都是不重要的,他掌握得最好的是「殺人滅口」、「斬草除根」、「無毒不丈夫」之類的人生哲學,厚黑學應該也是他的專長。倪文俊欣賞的也就是他這一點,但他想不到的是,有一天,陳友諒會把這一招用在自己身上。


  倪文俊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地跑到陳友諒處時,陳友諒仍然友善地接待了他,為他準備了房間和換洗的衣服,陪他談話。倪文俊頓感自己沒有看錯人,便把內幕和盤托出,越說越氣憤,流下了眼淚。陳友諒平靜地看著他,問出了關鍵的一句話:


  「趙普勝他們怎麼樣了?」


  聽到這話,倪文俊更是悲從心中起:「他們那幾個人,你還不知道,都是徐壽輝的死黨,不過,我們聯手,一定可以打敗他們。」


  好了,這就夠了,我不用再問了。


  一天之後,漢陽的徐壽輝收到了倪文俊的頭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