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佛道之爭
張昭一旁心中暗笑,步騭啊步騭,大家雖同為道門,你終究是儒家思想,竟然一心求和。難道不知劉備現在已是氣勢如虹,軍容頂盛,如何還是曲節求和能解決的了問題的?
孫權卻大覺有理,連聲稱好,正要降旨,卻聽殿下張昭清了清嗓子道:
「大王,不可!老臣以為,依現今的戰況來看,大王求和不過是自取其辱。」
孫權對素來主降的張昭這番言論頗為驚訝:
「哦?此話怎講?」
「蜀軍勢大,又逢新勝,士氣如虹,在此種情況下,劉備絕不會答應大王求和,大王又何畢降尊屈膝自取其辱呢?」
孫權微為所動,不禁嘆道:
「那依子布之見,當何以處之?」
張昭一拜道:
「大王,現下東吳缺的是一場勝仗,若有這一場勝仗,無論是求和還是再戰,都可水道渠成;否則,俱是痴人說夢。我東吳缺的不是萬千兵馬,而是一員能指揮若定的國之上將啊大王!」
孫權哪裡不知道這個道理?苦著臉道:
「子布所言極是!世人皆言荊襄多才俊,想我東吳昔日何其昌盛,良將無數,公瑾、子敬、子明、公奕(蔣欽字,天庭危機方過,眾星本應歸位,只是些許與人間關聯甚深的一時未歸位。而三皇界口諭傳諭三界,蔣欽與長江水宮關聯甚深,唯恐禍及,因而不敢滯留人間,在東吳偷襲荊洲后便歸位了。)……哪一個不是國之上將?可如今,孤卻不得不承認,我東吳確是將帥乏人,已至要屈節受辱的境地。」
說罷連連苦笑,一番話說得眾人無不垂頭自醒。
張昭卻朗聲大笑:
「大王,誰道我東吳無人?昭願舉薦一人,定可力挽狂瀾一挫劉備銳氣。」
眾臣無不側目,孫權更是長身而起走下階道:
「卿舉薦何人?」
張昭直視吳王,一字一句道:
「山陰侯賀齊!」
人群中一陣竊竊私語,諸葛謹也心中嘀咕,賀齊是什麼來歷?張昭舉薦他?
諸葛瑾雖是道門中人,但到底身份卑微,道法平平,很多人的來歷他卻不知道。但諸葛瑾在東吳有今時今日的地位,與他的情商是密不可分的。做了這百餘年的坐騎,自有幾分揣摩人心的本事。
諸葛瑾雖然不知道賀齊的來歷,但知道此人來歷的卻大有人在。
糜芳與趙咨交換了下眼色,糜芳因臨陣倒戈,助東吳擒關羽,在佛門中地位大升,便連須菩提也沾了不少光。因此,糜芳對東土傳經的重任也多了不少,很多密事自然也知曉了。只是,糜芳自知自己地位低下,畢竟自己不同於其他宿將,自己只是個降將,為道門所不齒,便連華佗的弟子虞翻也對其甚是鄙夷,若是貿然開口極易成為眾矢之的。
後者自是會意,孫權正在權衡之際,趙咨朗聲道:
「臣以為不妥!山陰侯雖是上上之選,爭奈曹魏虎視眈眈不得不防。山陰侯要兵防長江,督扶州到皖城水域,若是臨時換將,只恐為曹魏鑽了空子。」
佛門諸臣聞言都覺有理,紛紛聲援表示反對。諸葛瑾不知賀齊底細,也不敢出言強辯,道門一時間反倒落了下風。
張昭見勢高聲道:
「大王!老臣敢已項上人頭擔保,若有賀齊,必能力挽狂瀾,挽救我東吳危局。」
趙咨冷笑道:
「只怕賀齊難以服眾吧?」
這一句話已無異於威脅了,誰都知道此東吳生死存亡之機,關係重大,主帥的人選很可能左右佛道日後在東吳的地位。
若是佛門得到主動權,東吳佛門地位將再無法撼動;而若是道門爭取到主動權,日後很可能便與佛門平起平坐,那個時候,佛門多年苦心經營恐怕便要付水東流了。
孫權一時間也難以權衡,自己要仰仗佛道兩門,東吳道門自己不好得罪,東吳佛門就更不好得罪了。畢竟佛門是自己依託,只是眼下佛門明顯是找不出一個能肩此重任的上將來了。
眼看殿下已經亂成一鍋粥了,佛道兩門雖未在殿上動手,但雙方已經開始打起口水仗了,唾沫星漫天飛。趙咨怒目猙獰,口水幾乎都要噴到自己臉上了;張昭眉須皆立,鬍子都快吹上天了。
孫權萬般無奈下只得大為無奈地望了一眼闞澤,畢竟闞澤是長江水宮的人,那可是自己娘家人。此時,孫權只能寄希望於闞澤,希望他能想出個兩全齊美的辦法來,先過了劉備這關才好。
闞澤也心亂如麻,佛道兩門都已形成勢力,自己誰都不好得罪。自己入世前,長江龍王就跟自己說過,長江水宮人微言輕,切不可與人結怨。便是個小妖小怪也要查了底細,再行動手,更不用提佛道兩門了,那是絕對不能得罪的。
不過,闞澤卻也記得長江龍王千叮萬囑:此次長江水宮既在人間展露頭腳,便勢必要成大事。自己是退無可退,想到此處,忽然一個人影在腦海中浮現開來,闞澤登時大喜,出班奏道:
「大王!現有擎天之柱,如何不用?」
這一聲有若一道驚鴻,撥雲見日,登時把大殿的聲音都給掩蓋了。
眾人都用猜疑的目光看向闞澤,認誰也想不出闞澤究竟能有什麼人來選可以左右逢源?更何況還能抵擋蜀國虎狼之師,甚至稱的上東吳的擎天之柱?
孫權卻像抓住一棵救命稻草一般急問闞澤何人。
闞澤環顧眾人道:
「荊州陸伯言!」
眾人面面相覷,卻聽闞澤續道:
「伯言雖為儒生,實有雄才偉略,此人之才絕不在周郎、魯肅之下。昔年,呂子明能奪回荊州,亦有伯言為之出謀劃策。大王若能用此人,必可救東吳於危局。」
對於陸遜這個後生晚輩,張昭並不熟悉,但對於江東陸家,他卻頗為了解,這卻是東吳世族。張昭不由望了眼諸葛瑾等道門中人,眾人雖未搖頭明確表示,但眼神中分明都透著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