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五章 辛氏兄弟
武吉失意之下,駕雲落寞而行,抬頭間,卻不想雲遊至渭水河畔。一時間,萬般過往匯至腦間,不由觸及往事,按落雲頭,來至河畔,信步長游。當年姜太公垂釣之處早已不在,此情此景亦觸動傷心事,憶起往昔,感慨良深。
日頭炎熱,武吉便坐於柳樹之下休息。不想,微風撫來,那柳枝搭在自己身上,引起武吉注意,武吉一見不由訝然,這柳樹卻是舊物,竟已活了千年之久!當下不由大為驚訝,但看這柳樹頗具靈根,再過個千年便可化作人形了,武吉嘆道:
「當年師父在此直鉤釣魚,我得此基緣,承師父收我為徒,想來也受了你不少恩澤。也罷,今日,我便也點化點化你。」
當即拿手一招,卻見手**現了一把扁擔,那扁擔黑不溜秋,也不知是什麼材料製成。武吉當即祭起此物,武吉口中念念有詞,但見那扁擔竟自己浮在半空,眨眼間無數烏光撒下照在柳樹身上,那柳樹登時如沐春風,根葉俱漲了一圈,武吉這才收了扁擔。他道行本就不高,自是大費周章,汗水都打濕了衣衫,喘了口粗氣,拍了拍樹道:
「柳樹啊柳樹,你我也算有此緣分,他日自會有機會再見。」
說罷縱了雲頭便回了天庭。
卻說那柳樹,不幾年,果然化成了人形,卻也是個文質彬彬的洒脫公子。但他與身旁的柳樹相識多年,如今自己早一步得道,自欲想辦法點化這位摯友,於是這柳樹便潛心修行以期他日可以點化自己這位摯友,與其共入仙門。
王莽竄漢年間,渭水河畔卻來了一頭猛虎,但見那虎渾身白斑點點,甚是怪異。那猛虎來至渭水河畔,獨自賞玩了許久,忽覺一股濃濃的怨氣飄過,不由心生感應,側頭看去。卻見一棵柳樹,但見這柳樹靈根甚重,不想卻怒氣衝天。那猛虎不由掐指一算,當即便明白了其前後因果,淡笑一聲,拿手一點那樹便自化成了人形,卻是一個黑衣少年,也是個儒雅威風的公子,那柳樹拜謝猛虎道:
「多謝大仙救命之恩,敢問大仙法號,他日成道,定將后報。」
那花斑虎聞言,哈哈一笑,好似人般擺了擺手,便自走了,只道:
「知不知,只自在,何需尊號?多立功果,他日定成大道!」
這柳樹連連拜謝,再抬頭間,卻哪有那花斑虎的蹤跡?自此這柳樹便在此修行。東漢末年,靈帝年間,卻不想先前武吉點化的那柳樹卻自已回來了,不見了自己故交,當即傷心難當。正此時,卻聽背後一男聲溫聲道:
「道兄,別來無恙?」
那柳樹回頭望去,訝然道:
「你……」
再細看間,不由驚喜道:
「想不到道兄竟有如此際遇!真可喜可賀!」
說罷執起那男子手仔細打量了一番,只覺他道行深不可測,當即更是為他歡喜,想來兩人一同修道,相交自是深厚,有若兄弟一般,也不生妒意。那男子淡然一笑顯然不願談及此事,道:
「你我相識已久,今日共化人形,實為不易,眼下妖星現世,何不同往人間走一遭,立些功果,他日也好成道。」
那柳樹點頭道:
「正是此理,故而前來尋你。可惜,愚兄道法微末,不能助賢弟一臂之力。本來此番便欲入世修些功果,前途坎坷,恐有不測,這才來見賢弟這一面。不曾想,賢弟卻自己修成了人形,當真可喜可賀!既如此,你我正可同去!」
於是二人一同入了世,武吉點化那人便是辛評,而那白斑虎點化的則是辛評的弟弟辛毗。二人入世后,先至冀州,見那韓馥道法高明,他兄弟二人便輔佐韓馥。
但兩兄弟見的非凡,見韓馥非是成大事之才,便欲令尋名主。恰此時袁紹**冀州,韓馥棄了冀州令尋出處。辛評與辛毗見那袁紹天神下凡,出身極為不凡,便隨了袁紹。不想竟碰上武吉(也就是袁譚),辛評自此便忠心於武吉。而辛毗見袁紹雖為天神下凡,卻非是成大事之人,屢勸辛評離開,但那辛評卻如實以告辛毗,自己恩公在此,當報大恩。卻不想禍從口出,他卻哪知辛毗的想法?
辛毗素來沉穩善言,袁譚雖未曾見過其人,但後來父親身隕,他將辛評調至青州視為心腹,便常聽辛評提及自己弟弟才學遠勝於已。
袁譚本欲加封,但一直沒有時機。這次卻也正好,當即令人將辛毗請至府上議事,眼下**危急,袁譚自是如實已告:
「素聞先生能言善辯,勞煩先生走這一遭。」
辛毗聞言躬身道:
「將軍有命,自當前往,將軍放心,辛毗定不辱命。」
辛毗轉身間,嘴角輕輕上揚,露出一絲詭異的微笑。袁譚怎知,辛毗早就恨極了武吉,當初若不是他,自己又怎落得孤零零一人在那渭水河畔苦挨?只是當年自己投靠無門,也無機會血恨,便隨著辛評跟著袁紹,直至今日。辛毗暗下決心,此次定要血恨。
當夜,袁譚親筆書信一封,又令三千軍士護送辛毗,殺出了一條血路,去尋曹操。
卻說曹操,此時正發兵劉表,欲圖劉備。還未與劉備交鋒,卻聞袁譚處有使者求見,當下,自知情況有變,忙令人將其請至寨中。
雙方續禮畢,曹操笑道:
「袁譚差你前來所為何事?」
辛毗呈上書信恭敬道:
「回丞相,眼下我家將軍與袁尚決戰南皮,我家將軍力不能敵,望丞相可以出手相助。」
曹操聞言略為驚訝,展信一看,不由心中暗笑:早知你兄弟二人定會內鬥,卻不想竟如此之快。同時暗贊袁尚,早看這少年不同凡響,不想竟在這麼短的時間,就能把袁譚逼至如此境地。
當下合上書通道:
「先生先在寨中歇息,此事我自會考慮。」
曹操當下安排辛毗住在寨中,送走辛毗,忙聚文武商議袁譚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