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二章 于吉本相

  大喬見孫策看向自己,眼中綿綿深情厚意。直到此刻,終於輪到與這生死相依的戀人決別了。大喬更不能忍,號啕一聲撲將過去,當下哭出聲來,再不忍看孫策模樣。


  孫策撫摸大喬柔發,指尖從中遊離,緩緩道:

  「我與你相識桃花樹下,一見傾心,只恨眼見陰陽相隔,不能再相守望,你要好好代我伺候我母啊。」


  大喬聞言,淚若雨下,只是一個勁的點頭,孫策方要閉眼,忽又道:


  「若小妹前來,你可托她囑咐周瑜,盡心輔佐我弟,莫要負我與他相知的雅意。」


  說話間已是耗盡了最後一口真氣,當下心火復燃,眨眼之間,化作一片虛無……


  吳國太等修真之人眼見此情此景,哪還忍隱得住,當下哭作一團。此番端的是再不能相見,空留一片虛無。


  可憐江東小霸王,死時方二十六歲,端的是可悲可嘆。


  但死者已矣,生者卻更痛苦,吳國太、孫權等人自此皈依,又立了佛門一處根基。


  想畢大家都清楚這于吉是何人了,不錯,于吉正是那觀音菩薩所化。


  到底是那觀音菩薩厲害,一出馬便立了佛門的基業,也難怪後來傳經之時選那觀音菩薩,正如如來說的那句,也需得你去。


  想那觀音菩薩本是闡教金仙慈航道人,後來在九曲黃河鎮中被雲宵的金蛟剪消去了頂上三花,胸中五氣,道行一泄千里。


  他畢竟是叛教之人,哪有臉面見那闡教的首席弟子?故而屢屢阻止孫策進玉清觀拜見廣成子,否則孫策若得廣成子蔭奉,自己是萬萬不能再對其動手的。


  這卻要說起一段往事,想當年封神一戰,通天教主被四大聖人(太上老君、元始天尊、西方二聖)困住,鴻鈞老祖親至人間,才將通天教主帶走。


  自此,通天教主一直在隨鴻鈞老祖在離恨天修行,以消其戾氣。直到一件事後,才泄了其心中戾氣令其回了碧游宮。


  當年,闡教十二金仙中四大弟子有幸前來拜會鴻鈞老祖,聽其論道。


  通天教主性情高傲,自不願見這些闡教後輩,便自離了離恨天四處遊逛。


  待其掐算闡教弟子應該離開離恨天的時候,方自回了離恨天,卻哪料到,經過鴻鈞老祖駕前時,卻仍見闡教四弟子在聽老祖講道,正值老祖翻看天冊道:

  「佛教當興。」


  通天教主聞言臉色不由一變,佛教當興的意義,便是闡教將要受大挫折,有朝一日自會丟了今朝的超然地位。通天教主算來,也當是五十六億年再現殺劫之時,卻不想,竟會來得如此之快,果然是報應啊。


  但通天教主知鴻鈞老祖素來疼愛自己,自未全信。


  卻不知,當時坐下聽道這四個人都是元始天尊的弟子,分別是普陀山珞珈洞慈航道人,九宮山白鶴洞普賢真人,五龍山雲霄洞文殊廣法天尊,夾龍山飛雲洞懼留孫,鴻鈞老祖說出這樣的話后,四人聽完講道各歸洞府之時,卻不想碰到了西方的准提道人。


  這四人昔年曾被雲宵在九曲黃河鎮中消去了頂上三花,胸中五氣,道行一落千丈,雖有大羅金仙之名,卻早無其實,哪比得上雲中子這般好命,殺劫之中落個全身,反成了實質名歸的大羅金仙。


  四人早聞西方有道,轉世輪迴可以重修法身,那准提道人口吐蓮花,遊說四人。那四人本就有心皈依,但都自顧麵皮,未當即表態。待四人散了去,那懼留孫卻自駕了個土遁回來,皈依了佛門,歷經十世輪迴,還了本來面目,果然回復了先前大半道行。雖未全復,卻也有十之八九。


  而其他三人過了百十年光景見此情境,也就皈依了佛門,背了師門去了西方。正是因此,懼留孫先一步成了懼留孫佛,而其他三人卻只是菩薩。而那慈航道人第十世輪迴之時卻又不小心落了女胎,本來大好男兒卻化作了一個女兒身,但他這般境界的人早已不分陰陽,卻也無所謂。


  若非鴻鈞老祖有此一言,就算是給四人莫大的膽子,又哪敢背叛師門?(要知道我們凡人的規矩,多是聖人立得,背叛師門在人間便是大罪,在仙界中更是大為不逆),這四人也自知自家事,自此便隱在西方,不敢與其他闡教門人相見。


  鴻鈞老祖的話其實本是說給通天教主聽的,否則,以通天教主這種聖人之能,又怎能掐算不準?想那通天教主是鴻鈞老祖的愛徒,而那通天教主在昔年聽道中根基也是最好,所以通天教主在鴻鈞老祖的三個弟子中是最厲害的(這就是一個循環,因為通天教主夠聰明悟性好,所以深得鴻鈞老祖的喜愛,而鴻鈞老祖講道他悟性又高,所得便多,所以厲害)。


  此時通天教主受盡欺凌,身上的戾氣極重,為了化解通天教主身上的戾氣,鴻鈞老祖才泄了這天機。這其實就是一種心理,當年截教門徒眾多,可謂天下第一大教,而後來的通天教主可以說是被闡欺負慘了,基本上所有弟子都被闡教給弄死當了神了(我們不要以為成神是什麼好事,對於像黃飛虎這等凡人死後成神那自然是好事,但對於像趙公明這種快飛仙的人來說那就是降了級了的,可謂修行盡毀)。而現在鴻鈞老祖這樣一說,意思是闡教也會衰亡,通天教主自然心理上會好受一些。


  而事實上也正是如此,一來,通天教主跟隨鴻鈞老祖在混沌中的紫宵宮中修行日久,戾氣已然有所減,而聽到這樣的話自然便大解心頭之恨。而自從闡教四弟子轉投了佛門之後,通天教主更是大為解氣。


  事後發展也正是如此,果然是佛教當興。不過,聖人算計,又哪在短短數年,佛教當興,不過又是一個截教的下場罷了,想那太上老君與那元始天尊都有先天靈物陣教,哪是那般容易毀去基業的?但五十六億年的大劫,是非要有殺劫不可,必有人要應這劫,佛教二聖既無立教之本,也當應這劫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