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才濟濟
孫策遠遠望去,那領軍之人卻是位故人。原來此人不是旁人,正是三國的風雲人物,風流倜儻的周瑜周公瑾,但見周郎身長八尺,面若冠玉,看似年紀不大,只在弱冠上下,但舉手投足間卻有說不出的飄逸,仿若出塵的世外高人一般,一身道行端的是深不可測,此等異人,自然大有出處。
昔日九竅玲瓏心的孫臏,可曾記否?
原來孫臏身後卻有高人護應,早有仙位,只是雙膝被挖去,卻成了殘疾。孫臏卻沒有後來鐵拐李那般心境,而其身後的高人,更不忍自己的弟子這般模樣。於是孫臏便請了宏願,立一大功德方為仙,其實此時已登仙位,修為早在地仙一級,凡夫俗子難進得其身。而一切過往之事,自然瞭然於心,自己被害的前因後果,更是清楚明白,所以恨透了姜子牙,一心想著復仇,早已暗暗關注姜子牙。如今卻是知道姜子牙下世而來,當下授師尊之意,也下世修得功德。
孫臏已是地仙一級,又極善交際,更何況其師尊更是高人,陰府上下哪敢怠慢?那閻殿帝君自是給孫臏投了個好胎,將來便已此身修得仙位。下世之後投落周家,自生便若冠玉一般,煞是喜人,長大后,便是英姿不凡,當真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年方九歲,其師尊親臨凡間點化,開了神識,修為便已在地仙一級。
周瑜此人大方非常,交友廣闊,孫策便是其中一個。昔年,十八路討伐董卓之時,孫策也曾隨軍,大軍路過舒城之時,便曾在此駐紮數日。當時周瑜與孫策年齡相仿,又都是帥哥,且均是文武全才,更具雄才大略,當下相談甚歡,自是英雄相惜。而且兩人性格都甚為豪爽,當下便結為昆仲。
後來孫策曾向周瑜借過糧,周瑜家裡有兩個大穀倉,周瑜就直接給了孫策一個大穀倉,可見其大度義氣。
孫臏一直非常欣賞孫策,又覺江東孫家華貴非常,隱有真龍之氣,眼看此人有成王之相,正好輔佐此人與那姜子牙做過一場,方顯本事,以報昔日斷膝之仇。
如今聽說孫策有爭霸天下之心,自是大喜,周瑜洞悉天機,早知漢室江山必不長久,正是建功立業之時,孫策得周瑜相助自是大喜,只道:
「得公瑾相助,大事必成!」
當下,孫策將周瑜與眾人引見,周瑜儀錶非凡,一身道行深不可測,眾人均為之嘆服,周瑜當下道:
「兄長,既欲圖大事,可知江東二張?」
孫策戎馬疆場,屬於草莽英雄,哪聞得當世名士,便虛心求教道:
「何為二張?」
周瑜笑道:
「一人彭城張昭,字子布;一人廣陵張紘,字子綱。二人皆有經天緯地之才,江東名士中素有其言,若得二張,必可雄踞江東。」
張昭之名在江東可謂名滿江東,這張昭卻有一顆七竅玲瓏心,聰慧非凡,確有治世之才。而此人正是文財神轉世,更是神仙一流。
這文財神卻是何人?此人乃是商約之時國相比干。三國亂局各方神魔勢力割據,比干曾有國相之稱,逢此亂世,自是受天命降世,以解天下大難,輔佐名主。但三國亂局,天相已大亂,誰也看不破這天道,所以張昭一直隱居江東等待名主顯世。
陶謙聽聞張昭大名,原欲招攬張昭,可當時神佛正不相容,獅子精大鬧南天門,張昭自是不肯,陶謙更狠,借著官威,將張昭下獄。當然陶謙不敢殺張昭,所以後來此事只能不了了之。
我們看三國演義的時候不要總認為張昭不厲害,事實上在孫策死時,不僅有那句「外事不明問公瑾,內事不明問子布」,託孤之時曾說過與劉備託孤極其相似的話,那便是「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可見張昭內政之才,是被孫策所嘆服的,幾可與諸葛亮相辟的。當然,其中之事蹊蹺異常,孫策此言也大有文章,但由此可窺一斑。
比干轉世雖以此為名,但其下世卻有公差私出之嫌,當下卻還有另一個目的。因為當年比干好友微子也轉世在三國,遙想當年封神,紂王昏庸,受妲已等狐女所惑,恰被比干看破。當下比干直諫,誅了青丘一脈,毀了妲已根基,自己也終被妲已所害,幸好封神榜上有喪命,一絲真靈不滅飄往封神台而被封神,卻也是因禍得福了。但當時與自己並為三賢的微子、箕子卻因保全了性命而只落了個人間富貴。
商朝滅亡后,箕子不願背叛商朝,便帶著五千隨從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史稱「箕子朝鮮」。
而微子接受了武王的分封,留在了中原,此番比干下界便有點化微子之意,更疏通關係使微子在三國轉世,建立功業,期冀能在鬼道重建中為微子謀個一官半值。
微子轉世投胎,便是張紘。
微子有治國安邦之能,所以張紘以固國安邦名震江東。比干則善於直諫,這性情卻一直未變,轉世后仍是固我。可惜的是他已經與帝王沒什麼關係了,雖有丞相之實,可惜終其一生未居丞相之位,這全賴其性情所致。當然,那時孫家上下已屬佛門勢力,張昭便更無出頭機會。當年孫權治下的江東,不止有一次有人提議張昭為相,但孫權都未使張昭為相,後來孫權曾言此事:
「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
由此可見,張昭雖有經緯之才,卻未能成為像諸葛亮般的東吳首席謀士,雖隱有佛道教統之爭,但與其性格也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的。
孫策聞言大喜,便去拜見江東二張,請其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