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萌軍風雲> 第五百九十二章:再度下水!日本人加入一戰!(三十一)

第五百九十二章:再度下水!日本人加入一戰!(三十一)

  指揮官貝蒂拒絕對德國人投降,與艦同沉,整支分艦隊只有『獅號』與『瑪麗女王號』負創逃離了戰場,不知去向。


  德國艦隊總共只有一艦戰沉,兩艦重傷。


  如果這是整塊戰役的結果,無疑德國人得到了一次重大的勝利。


  然而德國艦隊在大勝之下,指揮官希佩爾也放鬆下開始大意,結果在準備回程的時候,突然遭到英國另一支分艦隊的襲擊。


  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中,這次襲擊來得是如此突然,以致於德國人直接被打得懵逼,一個照面就有一艦戰沉,一艦負創。


  這支英國分艦隊的主力戰艦是「無敵號」和「虎號」,他們也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忽然間出現,並直接切入了德國人的陣形,將他們截作兩段,然而橫過了艦身,對著因為鬆懈而幾乎沒有防備的德國艦隊狂轟濫炸。


  德國指揮官希佩爾不得已之下,只好作出一個決定,讓「戰略價值比較低」的德國潛艇挺身而出,上前擋槍眼。


  還剩下17艘的德國潛艇全數浮上水面(技術限制,他們只有浮上接近水面的深度才能發射魚雷),與英國艦隊短兵相接,用魚雷對拼英國人的艦炮。


  英國人目前也沒有專門的反潛武器,不過整支艦隊中,那不計其數的副炮和速射炮,用來對付十幾艘原始的德國潛艇倒也足夠了。


  一翻對拼之下,德國潛艇部隊戰沉十三艘,剩下小貓兩三隻打光了攜帶的魚雷,倉皇逃竄。


  惡劣的天氣幫了英國人的大忙,英國人在這一番炮雷對決中損失極低,只有三艘戰艦中了魚雷,並且都不是要害部位,沒有一艘戰艦戰沉。


  德國艦隊終於在潛艇部隊慘重的傷亡中重整旗鼓,再一次與英國人展開了艦炮的對決。


  這一回英國人在數量上稍佔優勢,而德國人噸位和口徑佔據上風。


  兩國艦隊在狂風暴雨中浴血奮戰,因為惡劣天氣的緣故,命中率都很低。


  麾戰了很長時間,當海面氣候進一步惡化,逐漸變成風暴的時候,德國指揮官希佩爾終於決定撤退。


  第二階段的對戰,雙方成績都差不多,都是兩艦戰沉,數艦受傷。


  對於德國艦隊的撤退,英國人猶豫片刻,還是決定不追擊。


  這一次英德兩國的海上決戰就這麼草草結尾,但兩國艦隊的實力都遭到了重創,英國人的損失尤在德國人之上,如果不是因為惡劣氣候中能見度很低,讓他們的分艦隊突然出現在德國艦隊身邊,奇迹一般地突然襲擊,打了個第二回合的話,他們已經是慘敗了。


  饒是如此,英國人「海上帝國」的光環在這次大戰中也受到嚴重削弱,有些風光難再之感。


  至於德國人,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他們一戰近乎打光了威廉二世陛下這麼多時間的積蓄,數十萬噸的鋼鐵和德國海軍的精英沉入了大海。


  海軍剛剛想雄起一下,轉眼就被打回到解放前。


  整個德國海軍的實力一下子殘了一大半,如果不是還有天下無敵的德國陸軍在撐著場面,德國人可以說是一戰中第一個負傷流血的列強。


  現在也是血流不止,就算有威廉二世拚命的叫囂,要重新建造這麼一支強大的海軍,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好在陸軍還給力,進展比較不錯。


  德國人托施里芬計劃的福,一戰爆發沒多久,德軍已成功地侵入比利時和法國東北。


  德軍先鋒直接進逼巴黎,法國政府被逼撤退至波爾多。


  在後世歷史上的情況也跟這差不多,只不過德國人打得沒這麼堅決,或許是這次戰爭爆發的時間提早了一點,威廉二世的年紀小了那麼一兩歲,幹勁比較足?


  後續的發展也就完全不同。


  德國施里芬計劃由德國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擔任總參謀長期間(1891年至1906年)提出,德國總參謀部所制定的一套作戰方法。其主要目標為在未來的戰爭中,應付來自德國東西兩面的兩個敵國—俄國與法國(英法聯軍)的夾攻。


  施里芬在輔佐老毛奇與瓦德西時,便對兩大強敵法國與俄羅斯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經歷了拿破崙戰爭的法國,雖然在普法戰爭中失敗,並失去了盛產鐵礦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其陸軍卻雄風不減,在歐洲處於領先地位,是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在歐洲大陸上最大的敵人。


  反觀俄羅斯,雖有600萬常規部隊,但裝備落後,戰略思想仍舊停留在冷兵器時代。當德國的克虜伯大炮、毛瑟槍已經馳名世界,德國參謀本部正在著重研究馬克沁機槍的價值時,俄羅斯的士兵不少還以綁了尖刀的木棍作為唯一裝備。


  同時,俄羅斯廣闊的領土、落後的鐵路網和老化的戰爭動員機制使得俄國的戰爭反應速度大打了折扣。但同樣,落後的道路也大大不利於德軍在俄羅斯廣袤領土上的征伐,同時寬廣的東西長度提供的戰略縱深與漫長的補給線、惡劣的冬季環境、數量巨大的『蒸汽壓路機』都將使俄國戰場成為持久戰。


  在仔細研究了雙方力量對比之後,施里芬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構想:利用德國兵力動員迅速的優勢,先行擊敗法國,而後回頭集中力量對抗俄羅斯。


  施里芬判斷,俄羅斯落後的軍事動員體制使得俄國至少需要6到8周才能完成對德國的軍事集結。而在這段時間內,擁有毛奇時代主持修建的密集鐵路網與高明的智慧,德國完全有能力迅速完成軍事集結調動並打敗法國。這就是「施里芬計劃」的基本戰略思想,以三個字來概括,就是「時間差」。


  1891年,也就是出任德軍參謀總長的第一年,施里芬便提出了一份「備忘錄」,被稱為第一號備忘錄。在這份備忘錄中,施里芬採用了軍事學家所罕見的「劇情排演」的方式,推演了未來歐洲大戰的基本過程,提出了「時間差」的戰略構想與實施方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