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自古紅樓出才子> 第1355章 身為朝庭大員還有閑心參加武舉(第一更)

第1355章 身為朝庭大員還有閑心參加武舉(第一更)

  第1355章


  不過,在寫這策論之前,王大官人還是好好的回憶了一番現如今大宋朝庭對於西南地區的那些諸夷聚集地所採取的政治策略:羈縻政策。


  所謂羈縻,「羈」就是用軍事和政治的壓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經濟和物質利益給以撫慰。


  即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特殊的行政單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數民族原有的社會組織形式和管理機構,承認其酋長、首領在本民族和本地區中的政治統治地位。


  任用少數民族地方首領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隸屬於中央王朝、經濟上有朝貢的義務外,其餘一切事務均由少數民族首領自己管理。


  該政策起源於戰國時期秦滅巴之後。「秦惠王並巴中,以巴氏為蠻夷君長,世尚秦女,其巴氏爵比不更。」秦昭王與巴人盟誓,「秦犯夷,罰黃龍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鍾。」


  秦統一天下仍以「巴氏為蠻夷君長」,統領舊地。漢高祖時,「酉、辰、巫、武、沅等五溪」之地,巴氏五兄弟「各為一溪之長」(《十道志》)。


  因「高祖有天下,三邊外畔……會高祖厭苦軍事,亦有蕭張之謀,故偃武一休息,羈縻不備」(《史記·律書》)。


  經歷隋朝至唐代,羈縻發展成為制度,正式推行。唐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專此下詔:「畫野分疆,山川限其內外,遐荒絕域,刑政殊於函夏。是以昔王御宇,懷柔遠人,義在羈縻,無取臣屬,朕祇應寶圖,撫臨四極,悅近來遠,追革前弊,要荒蕃服,宜與和親。」(《冊府元龜》卷174)自此,確立了「懷柔遠人,義在羈縻」的民族政策,使在「遐荒絕域、刑政殊於函夏」的羈縻府州制度得以推行。


  宋朝統一中原大地之後,順應了五代時期形成的這種情勢,攝唐制並使羈縻政策更加完善。「樹其酋長,使自鎮撫」,並進一步籠絡少數民族首領,對「其有力者,還更賜以疆土」。


  羈縻政策成為宋王朝統治大宋諸邊少數民族地區的一項極為重要的政策。作為整個治國安邦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長久以來,這些諸多羈縻州縣之間,卻又會因為其實力的變化而導致許多的紛爭,甚至進而形成了戰爭與禍亂的源頭。


  另外,隨著大宋的人口越來越多,許多的人口開始向南自發的遷徙,如今漢人與夷族之間早已經不像過去那般涇渭分明,已然成了犬牙交錯的雜居狀態。


  這樣一來,導致了更多的問題的產生,戰亂時有發生,實在是讓大宋頭疼不已。


  而王洋沉知熟慮了一番之後,擬定了新的題目,那就是,以羈縻佐以流官之策,一步步的削減羈縻州縣,增加流官,增加大宋對於這些南部疆域的控制力,最終,自然是讓那些原本隸屬於各部落酋長所掌控的諸夷,變成能夠尊大宋之律法綱紀的大宋子民……


  不過,這樣一來,這工作量可就大了,哪怕是王大官人奮筆疾書,如舞龍蛇,可還是足足的寫了將近一個時辰,這才把這篇洋洋洒洒兩千餘字的治理南疆策給寫罷。


  相比起文狀元出身的王大官人,在場的武進士之中,真正能夠做得到胸有成筆,筆下千言的,怕是連十指之數都不到。


  更多的人都是把玩著毛筆,差點把筆尾給啃禿一截,這才絞盡腦汁的寫出七八百字來。不外呼就是怎麼派出兵馬,去平定那些背叛,或者是興兵作亂的異族,然後再示之以柔云云。


  一個半時辰的時間,就到了停筆的截止時間,這畢竟是武舉,而非文舉,再加上考慮到這些武進士們那不太飛揚的文采,所以,哪怕是給出再多的時間,相信這幫子貨色也只會幹巴巴的寫出一堆數據文,而非是流傳千古的精彩文章。


  在鐘聲敲響之後,自有宦官快步到每一張案幾跟前,將那些試卷謄錄之後再行糊名。


  寫,是需要思考,但是抄寫,則要快捷得多,沒有花太長的時間,五十八份試卷便謄錄糊名完畢,呈遞給了一干考官。


  而一干考官們,自然就在一旁的偏殿裡邊審卷,閱卷,之後,再將那些試卷,依照他們覺得的優劣高低按順序排列好,然後呈到天子御前。


  至於王大官人等一干考生在考完了之後,自然是沒有資格繼續等待消息的,審卷和閱卷之後,第二天一大早才會呈給天子,由天子批示之後,這才會詔告張貼,向世人宣告今科武進士的殿試排名。


  #####

  第二天一大清早,王大官人便趕到了驛館,見到了那位昨日欲尋自己而不得見的仁多宗保。


  看到了一身朱紫之色的王洋,仁多宗保不知為何,總覺得有些哭笑不得。「王大人,您如今也是宋國大員,居然還有這等閑心去參加武舉,實在,實在是讓老夫佩服。」


  「老大人,王某這麼做,可不僅僅只是為了王某自己,而是為了我大宋。」王洋呵呵一笑,說得那樣的理直氣壯。


  「我大宋直立國以來,一向是揚文抑文,其實這樣的策略,雖然不錯,但是,過猶不及,這也是為何我大宋開國之後不久,國雖富庶,但卻軍力贏弱的原因。」


  「如今,我大宋天子少年登基,一心要銳取進取,光復漢唐之盛世,若是再一昧的揚文抑武,那可不行,所以,王某這位昔日的文狀元,就想為我大宋的千萬學子們做一個表率。」


  看著王洋在自己跟前侃侃而言,意氣風發的模樣,仁多宗保撫了撫自己那斑白的長須,真有一種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被拍死在沙灘上的悲涼之感。


  若是宋國因他王洋的表率作用,多上幾十個這種文武雙全,銳意進取的才俊,再加上那位好戰的天子趙煦。大夏又哪裡還有半分恢復昔日榮光的機會。


  「昨夜,本官聽聞禮部的官員知會,說是仁多大人有事尋我商議,今日正好要開榜,不如,就請仁多大人隨王某一同前去看榜,一邊商議?」


  「如此也好,若是王大人能夠在這武舉再奪魁首,那麼老夫到時候可就可以第一個道賀,順便討杯喜酒喝喝。」


  兩人登上了王洋的四輪馬車,然後便徑直朝著那發榜之地趕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