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7章 孫兒還是覺得要站在王巫山這邊(第二更)
第1197章
隨著沈括以及一干教員的到來,總算是讓那些熱切得過頭的太學學子們恢復了理智,漸漸地退散開來。
而此刻,被那些熱切的太學學子們給擠得帽歪衣亂的王大官人那狼狽的形象,卻顯露了出來。
看到王洋手忙腳亂地在那整理裝容,沈括不由得興災樂禍地笑了起來。「賢弟你果然厲害,你看這些太學學子們對你的態度,就知道他們對你有多仰慕。」
「沈兄你就不要在埋汰小弟了行嗎?這些學弟們,太過熱情,我怕是得先撤了,這攤子,你才是太學的學正,可得由你來替小弟收拾。」王洋好不容易這才理好了自己的衣襟,沒好氣地道。
「也好,你若是繼續留在這裡,怕是這些學子們根本就沒有心思入齋室聽課。」沈括轉過了頭來,打量著那些在教員們的驅趕之下,仍舊不情不願不太想離開的太學學子們。
「對了,王大人,下官還有一事請求。」沈括眼珠子一轉,突然轉過了身來朝著王洋恭敬地一禮大聲地道。
沈括的話,頓時把所有人的注意力給吸引了過來。
「沈兄您這是……」王洋有些不明所以的愣了愣,莫明其妙的露出了一張公事辦公的嘴臉,著實讓王洋有些摸不著頭腦,不明白這哥們想要搞什麼鬼。
「不知我太學能否有幸得到王大人您方才的那副楹聯?」沈括的話,頓時讓那些太學學子們紛紛兩眼一亮。
甚至不少人都迫不及待地高聲叫嚷了起來。「還請王師兄(王大人)賜字……」
「對,這麼一副發人深省的楹聯,就該張貼在我太學處,讓天下人知曉我輩學子之心聲。」
「沈學正言之有理,還請王大人賜字……」也有教員深以為然地加入到了請求的行業。
王洋看著這一張張熱切的臉龐,不禁下意識地撓了撓自己那張厚度堪比城牆拐角再加磚的臉皮。
「既然諸位如此誠心,那王某也就厚顏獻醜了……」
「太好了,你們還愣著幹嘛,還不趕緊拿紙筆來,你,趕緊去招幾個工匠來,到時候,把王大人的墨寶拓刻在木牌之上,懸挂在我太學之中,以供我太學學子瞻仰領悟……」
#####
不遠處,幾個正在做買賣的商販將這一切都盡收入眼底,其中兩人交換了一個眼神之後,一人擔起了擔子,晃晃悠悠地離開了這裡。
而很快,皇城司那邊就將太學前所發生的這一場變故詳細地落於紙上,傳遞入了宮禁之中。
很快,在太學前所發生的變故消息,就落到了馬尚馬公公的手中,只是此刻太皇太后正在探望著那已經臨近了預產期的皇后孟氏,而天子也正蹲在那裡,祖孫三人齊樂融融。
太皇太后樂呵呵地看著兩個粉雕玉琢的小人兒在身前玩鬧,一面跟大腹便便的孟氏正在那裡逗弄著這兩個小傢伙。
而天子則更像是透明人,很難在這樣的事情上插得上嘴,只能時不時地咧咧嘴角示意自己也很開心,很享受這樣祖孫其樂融融的時光。
不過很快,天子便注意到了站在屋外鬼鬼崇崇的小馬公公,乾脆便輕手輕腳地走到了房門口處沖馬尚挑了挑眉頭。「何事在這裡鬼鬼崇崇的?」
「陛下,皇司城的消息,太學那裡出了件事,是事涉王安撫的,所以奴婢不敢……」小馬公公可憐巴巴地眨了眨眼,然後雙手將那封來自於皇城司的情報給遞了過去。
「太學?他去那裡做什麼。」天子微微一愣,將情報接到了手中仔細一打量,原本微沉的面容卻很快便被欣賞與讚許之色溢滿。
「好一個王巫山……」特別是看到了王洋當著數百學子的面,大聲的誦讀出來的那副令人心懷激蕩的檻聯之後,天子不由得按捺不住地輕喝了一聲。
天子在門口的喝呼之聲,自然也傳入到了殿內,太皇太后高滔滔兩耳微微一動。「官家,官家,王巫山那小子又做了什麼事了?」
天子趙煦這才省起屋裡有人,有些不太好意思地摸了摸鼻子,走到了太皇太后高滔滔跟前一禮。
「方才是孫兒失態了,王巫山之前剛剛去了一趟太學,想要招募太學和其他國子監諸學學子為吏……」天子趙煦一面解釋一面將皇城司的情報呈上。
太皇太后高滔滔一抬手臂,旁邊的徐得功自然是十分識趣地將眼鏡呈上。戴上了眼鏡,打量著那份條理分明,述說詳細的情報,太皇太后高滔滔也不由得眉角揚了起來。
坐在一旁的皇后孟氏此刻也不由得兩眼放光,小聲地念叨出聲來。「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巫山先生……實在是大材啊。」
「好一個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他王巫山為了我大宋,為了百姓,如此殫精竭力,陛下果然沒有看錯他。」太皇太后高滔滔也眯起了兩眼,感慨萬千地道。
「只是,他這麼做,怕是朝中又要議論紛紛嘍……」
「皇祖母放心,此事,孫兒心中已經有了計較,不管那些朝臣是如何想法,孫兒都覺得此事上,孫兒要站到王巫山這一邊。」
「哦?官家為何有此念頭?」太皇太后高滔滔笑眯眯地打量著跟前的孫兒。
「因為王巫山本就已經得罪了太多的朝中大臣,不論新黨,還是舊黨,皆不容於他。」天子不禁有些噓唏地道。
「他王巫山回到京師數月,可是朝中諸多臣工要麼就是對王巫山入朝赴任之事避而不談,或者推諉,要麼就是設法舉薦王巫山到地方就任的原因。」
「而今,安撫安置那數萬流民之事,雖說是國政,可實際上卻是朕與朝臣之間的一場較量。朕希望我大宋能夠乘著西夏虛弱,北遼內亂之際,加強我大宋武備,以待來日。」
「可朝中那些臣工們早已經忘了太祖皇帝與太宗皇帝光復燕雲十六州之志……」
天子很憤怒,卻也很是無奈,他空有一腔抱負,可是,身邊卻沒能夠得到支持,反倒被那些臣工們拖累。
而唯有王巫山,他明白自己所思所想,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才會願意站出來,散盡家財,以助自己解決目前的憂患。
但是這樣的做法,卻讓滿朝文武臣工認為王巫山為了拍天子馬屁而喪心病狂到了極點。
只有天子才明白,王巫山的所作所為,為的,不是他一已之私,而是為了大宋。不然,他如何能夠寫得出像這幅令無數太學學子心動震動,熱血沸騰的檻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