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5章 每年能夠節省出三百八十萬貫之巨(第二更)
第1025章
「你們幾個,彈劾王巫山?」天子趙煦有些蛋疼地看著擺在了御案上的奏摺,打量著那三名一臉正氣,昂然而立,彷彿他們才是大宋最忠心耿耿臣子的御史。
「不錯,微臣之所以彈劾王大人,是因為王大人妄顧朝庭律令,居然在那陝西北路,擅自辦學,而且學院之中,不教授四書五經,盡習一些工商之事。若是朝庭不採取行動,那日後那些商賈之士有樣學樣,日後世風浮燥,這還了得?」
「不錯,臣亦是認為王經略在陝西北路置辦此等學院,實不妥當……」
「微臣也亦二位大人一般想法,還請陛下下旨申斥王經略,著其停辦那什麼技工培訓學校,以彰國法。」
「三位卿家,朕只是好奇,這王巫山,在那陝西北路辦學,到底是觸犯了我大宋律的哪一條律法了?」天子趙煦已然冷靜了下來,眯起了兩眼,慢條斯理地詢問道。
「陛下,雖然不違律法,但是其卻藐視聖賢之學,在那學校之中,只授那些工商之事,這難道還不是有背大宋以儒為本,以孝治國之道嗎?」
自然,敢跳出來攻訐,王洋,好歹也得編上一些合理的,至少能夠說得過去的理由,而現在這個,倒還真是挺合情合理的。
天子也頗為蛋疼,之前,但凡是有對王洋王巫山的彈劾,他都能夠直接懟回去,可是現在,這幫子御史攻擊的點,實在是讓他有種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的感覺,可偏偏,他又不知道該怎麼懟回去。
想了想,天子趙煦,清了清嗓子。「朕會親自詢問王巫山,此事就先這樣吧,嗯,陳卿,如今已過了元旦,不知去歲的朝庭稅賦收入如何?」
天子的目光,落在了戶部尚書的身上。
戶部尚書掃了一眼那三名悻悻退下的御史,這才越眾而出,朝著天子一禮之後開始侃侃而言。
去年雖然在陝西之地發生了一場天下震驚的大戰,但是還好,戰事一直沒有出現什麼大問題。
而且去年,大宋境內也算得上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稅賦收入比起前年甚至還稍有上漲。
不過,去歲因為陝西路北方的大戰,軍費開支陡然增加了一百五十萬貫之巨,聽到了這個消息,天子趙煦的心都在滴血。
不過,就在天子趙煦的小心肝剛剛滴了幾滴血,陳尚書的話又再一次讓天子趙煦回過了神來。
「……去歲開始,陝西北路有七萬廂軍轉籍為民,按每名廂軍軍餉照禁軍軍餉減半給之,一年約合一百九十六萬貫,也就是說,單單是去歲半年之期,我大宋就節約了九十八萬貫的軍餉。
加上今年廂軍的轉遷工作都進行得十分的順利,如果後續這十二萬廂軍能夠在四月之前,轉遷為民的話,我大宋預計今年,可以節省達四百五十萬貫左右的軍餉,等到了明年,這個數字將會變成五百三十二萬貫……」
陳戶部面無表情地站在朝堂之上,侃侃而言,聽到了這個消息,朝中的諸位大佬,無不紛紛色變,甚至還有人驚呼出聲來。
而安然地坐在御案之後的天子趙煦,饒是已經仔細地盤算過了這個數目,可是現如今,他也忍不住想要深吸了一口氣,每年能夠節省出五百三十二萬貫的軍費。
這可真不是小數目啊,要知道,現如今大宋的其中一項重要的稅賦:茶稅,每年的收入也才不過是二百五十萬貫左右。
而王洋在那陝西北路六州之地,很單純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遷徙廂軍以填六州之地。十數萬廂軍轉籍為民,讓陝西北路多了近百萬百姓勞作,亦讓大宋少了差不多七成廂軍的沉重負擔。
這還是受到了各路各州的強烈反對,在與天子的反覆討價還價之下,最終才確定的人數。
只是誰也沒有料想,王洋沒有向朝庭要一粒糧食,一貫錢的補助,就只是依靠著售賣荒田,便湊足了遷徙與安置這十數萬廂軍連同其家眷的費用。還讓大宋每年可以減少五百三十二萬貫的支出。
這樣的功勞,實在是,至少滿朝文武之中,那些對於王洋王巫山充滿了惡意與惡感的大臣們,此刻內心真可謂是羨慕妒忌恨。
誰也沒有想到,當初,王洋提及讓廂軍遷徙鹽、宥、洪那三州之地時,滿朝文武第一個想法就是覺得那傢伙瘋了,第二個念頭就是,行啊,你能耐你來,看你丫的能做成啥樣,到時候滿朝文武正好看你這個年輕而又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年輕人的笑話。
結果,這貨居然鼓搗出了那什麼軋花機,能夠輕而易舉的將那過去只能手工費神費力的精除棉籽的棉花,變成了可以走入尋常百姓家中的一種新織物。
重要的是,當水力軋花機和水力紡織機的出現,讓天下人都愕然的發現,那玩意居然讓棉織品的製作工序,遠遠的低於了麻製品。
於是乎,價格低廉而又結實耐用的棉製品,已然開始經由那三州之地,開始向著大宋境內輻射開來。
而更令人們無奈的便是,鹽、宥、洪那三州之地,地處苦寒之地,大部份地區乾旱少雨,但又偏偏日照充足,於是乎,那裡的荒田,成為了種植棉花這種喜旱作物最好的產地。
於是,借著賣荒田,王洋完全地解決掉了遷徙數十萬人的經費,並且還能夠對那六州之地的城池要道進行著翻新與建設。
如今,鹽州之地,不但陝西路的商販們蜂湧而至,就算是東京汴梁,甚至是江南一帶的商販們,談論得最多的,便是鹽州的青鹽,以及那種品質優良,物美價謙的棉製品。
而現在,王洋不但完美的解決了遷徙數十萬百姓的費用問題,還替朝庭節省出了三百八十萬貫的軍費。
「去歲與遼夏之間的作戰,導致我大宋的軍費支出多了一百五十萬貫,但是廂軍遷徙節餘了九十五萬貫,另外,停掉了向西夏支出的歲賜約合十二萬貫之數,所以收支相抵,只相當於是多用了四十三萬貫之數,至此,去歲我大宋的稅賦盈餘,約為十七萬貫……」
「十七萬貫,還真是……」天子趙煦砸了砸嘴,一臉吡了狗的表情,自嘲地一笑。「看來今歲的稅賦,花銷得夠可以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