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自古紅樓出才子> 第745章 一面青樓打工一面苦讀詩書(第一更)

第745章 一面青樓打工一面苦讀詩書(第一更)

  第745章


  「那怎麼辦?蕭兀納這條老狗狡猾無比,死咬著不鬆口,若不給點甜頭,只要他不首肯,我大夏,又能夠拿出什麼樣的條件去說明大遼出兵?」


  「何況,咱們目前割讓給北遼的這片土地,也不過權益之計罷了,只要待我大夏能夠奪回三州之地,養精蓄銳三年五載,必能夠覓得良機將這些屬於我大遼的土地奪回。」


  「仁多卿,你這話該不會只是為了寬慰朕吧?」聽得此言,原本一直陰沉著臉不言不語的李乾順人不住抬起了頭來看向仁多宗保道。


  「陛下,老臣豈敢相欺於你,陛下您想想,若是北遼興大軍南下,替我大夏奪取回這三州之地也就罷了,那片土地就算先予北遼又如何?」


  「到了那個時候,宋國的主要敵人就不再是我大夏,而是北遼了,如此一來,我大夏的壓力就能夠得到緩解……」


  李乾順在仁多宗保的解釋當中,亦然漸漸地明白了過來。對啊,北遼殺氣騰騰的興兵來伐,那個時候,就是北遼與大宋之間當面鑼對面鼓的正面硬剛。


  雙方必然會在鹽、宥、洪三州之地暴發大規模的戰鬥,且不去計算輸贏,北遼和宋國之間維持了數十載的和平將會盡化飛灰。


  嵬名阿吳也是深以為然的連連頷首不已。「北遼若勝,我們便將那片地盤割予北遼,使我大夏與北遼的地盤連成一片,如此一來,我大夏三州有警,北遼兵馬便可以朝發夕至。」


  「而若是北遼敗北,想必宋國也不會太好過,而我大夏就算是拿不回三州之地,至少也不需要擔憂短時間之內宋國會興師北伐,而可以專心的養精蓄銳……」


  「所以,短期之內,看似我大夏吃了一個大虧,可實際上,從長遠而言,卻對我大夏有利。所以老臣才會相勸陛下您答應下來。」


  「仁多卿辛苦你了。是朕考慮不周,險些因小失大……」李乾順點了點頭,臉上漸顯輕鬆起來。


  而同樣,蕭兀納回到了住所之後,便運筆如飛,詳細地將與西夏國主之間的約定寫下,並且還附上了雙方蓋下印契的盟約。


  思吟了半晌之後,蕭兀納又再一次提筆,給朝中與自己交好的重臣,參政知事,樞密院事耶律儼寫下了一封長達千言的長信,這才召來了心腹屬下,讓他立刻攜文書趕往上京,無論如何也要在第一時間送入到大遼天子的手中。


  「千萬不能再耽擱,時間越久,對我大遼和西夏而言都十分不利,還有這一封信,務必要親自交到樞密院事耶律儼大人的手上,告訴他,我大遼能否安然渡過此事難關,就只有拜託於他了。」


  「老大人放心,下官一定會以最快的速度送抵上京,並會將您的話告之樞密院事。」心腹屬下朝著蕭兀納深深一禮,接過了那份盟約和書信,這才快步而去。


  直到了此刻,蕭兀納似乎心情才稍稍好轉,揉了揉因為飲酒過量而顯得發漲的太陽穴,蕭兀納開始在書房之內走動起來。


  自己堂堂大遼北院宣威使,自上京南下,到兩日前抵達西夏興慶府,在宋國境內,足足呆了兩三個月的光景。


  這一路行來,著實讓蕭兀納感觸良多,相比起明顯民生凋零,北部戰患不寧的大遼而言,宋國明顯要比大遼富庶強盛得太多。


  過去,大遼之所以一直能夠在軍事上佔據巨大的優勢,究其原由,主要還是在大遼擁有著廣博到幾乎無邊無際的草原,亦擁有著難以計數的良馬和騎兵。


  而宋國至西夏立國之後,其國幾乎再無養馬之地,立國之初尚能夠有十萬騎卒,至得英宗年間,宋國騎兵僅僅剩下了不足兩萬之數。


  之後宋國的神宗皇帝精勵圖志,銳意變法,使得宋國的騎兵不降反增,達到了三萬餘。可是神宗過世之後,高滔滔那位老太婆耳朵根子太軟,神宗的許多利國利民之政,幾乎盡被廢除。


  而之後,宋國的文臣越發地肆無忌憚,而宋國的武裝力量雖然看似極為龐大,則實臃腫無比,又久疏戰陣,對於大遼的威脅不足。


  身為大遼重臣,卻一直對於北宋的政治局勢十分關切的蕭兀納那個時候可是與不少忠心於大遼,卻又關心天下社稷的大遼臣工們彈冠相慶不已。


  並向耶律洪基數次提出南下進攻宋國的建議,可偏偏,所有的建議,都被大遼天子所否決,認為大遼應該與大宋和平相處,不可輕起邊釁。


  可是把不少的大遼臣子給氣歪了鼻子,卻也無可奈何。而今,宋國少年天子趙煦臨朝親政。其手腕志向,肖似過去的神宗皇帝。


  這讓蕭兀納敏銳的查覺到了強烈的危機感,趙煦的銳意進取,如果無有名臣良將相佐也就罷了。


  可偏偏,蘇東坡這位大名遠播海外的名臣尚在,如今更是主政陝西路,還有那種家將、折家將等人材未絕。


  另外,還有一個不得不著重需要提及的人物,那就是之前在鹽州反覆的打了許多次交道的王洋王巫山。


  王洋王巫山,據稱是宋國東京汴梁人士,出身於低賤的青樓館閣,未發跡前,居然就只是一名青樓老鴇的侄兒,在青樓裡邊打工,一面苦讀詩書(??)

  去歲之時,因為怡紅樓與其他青樓之間的衝突發生,王洋終於開始嶄露頭角,正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王洋王巫山所竄起的速度,簡直快到令人害怕。


  「去歲至今,不足一年,便已經從一個一無所有的白丁,成為了開國郡公,三州經略安撫使的實權大臣,而且深受大宋天子和太皇太后高滔滔的寵信。」


  「在京師之際,據傳其改良了宋國鐵甲,研製了元祐弩,又發明了那種只需一日,便可以堅硬如磐石的建築材料,咱們之前抵達了宋都汴梁之後,那條彷彿猶如整塊巨石構建而成的街道,正是用了其發明的建築材料,而後其又改良了宋國的冶鐵之法……」


  蕭兀納跟前圍坐著的那些心腹手下原本因為大遼即將出兵而顯得輕鬆下來的表情漸顯凝重起來。


  「至其隨蘇東坡到了陝西路后,連出詭謀,致西夏梁后兵敗洪德寨前,數萬大軍盡成宋國之俘,而後,又夜襲鹽州,說降梁乙逋率十萬之師歸宋,獻宥、洪二州之地。」


  「這樣的人,到底是神是鬼?老夫遍閱史書,也從未聽聞過此等驚才驚艷至斯的人物……」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