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來啊元祐,又是元祐……(第一更)
第464章
隨著王洋的分析與講述,趙煦除了點頭還是點頭,因為王洋的分析和講解可以說是無懈可擊,再加上旁邊還有張署令從旁佐證,以及之前派去的宦官打聽到了情況。
一切都說明,王洋並沒有說謊,也就是說,只要大宋願意,那麼一年下來,單單隻是汴梁的軍器監督甲坊署,就能夠製作精良堅固的大宋元祐甲四萬兩千餘副。
而且都還是那種堪比只有西夏最精銳的兩萬鐵鷂子才會裝備的西夏瘊子甲相媲美的大宋元祐甲。
據趙煦所知,一副西夏瘊子甲的打造時間,不比大宋鐵甲的製作時間短,甚至還要更長一些,而且西夏的制匠工匠相比起大宋而言更是少得可憐。
當聽聞,經過了規模化和流水線作業生產之後,每一副大宋元祐甲的成本又下降了兩成有餘。計算下來,一副大宋元祐甲僅僅需要八千一百三十二錢。
趙煦的嘴皮子也有點哆嗦的架勢,不過還好他還年輕,承受能力要遠遠強於那位盧大人。
「過去一副大宋鐵甲需要三十餘萬錢,這麼說起來,一套大宋元祐甲的成本,幾乎僅僅相當於過去一副大宋鐵甲的四分之一……」
「四萬副大宋元祐甲,相當於過去的一萬副鐵甲的成本,重要的是這種大宋元祐甲之堅固,猶勝過鐵甲許多。」
「我大宋各路工匠總計有十餘萬之數,若是皆造此甲,一年豈不是可得數十萬副?只需兩三載,便可得百萬帶甲虎賁……」
趙煦越說越是激動,一副恨不得現在就下詔讓大宋十數萬工匠一起超英趕美的架勢,看得王洋不禁深感蛋疼。
而旁邊的高滔滔不禁蒼眉微微一皺,正要開口,卻聽到了身邊的王洋已然搶先開口。「陛下,這可萬萬使不得……」
趙煦不禁一愣,下意識地反問道。「這有何使不得的?」
「陛下,我大宋制甲工藝得到了提升,對於我大宋而言,絕對是一件大大的喜訊,可是對於我大宋周邊諸國而言,卻等於是他們的噩耗與喪鐘。」王洋看著這位動不動腦袋一熱就想要大躍進的少年天子,只能耐著性子解釋道。
「他們肯定會坐立不安,甚至是會用武力相要脅,或者是耗以重金,想方設法的從我大宋竊得我大宋元祐甲的各種機密……」
趙煦一臉恍然的模樣。「你是擔心我大宋諸路之工匠,可能會因為看守不嚴而泄密……」
「不僅僅是這個問題,陛下您可知道,這流水線作業法還有一樣什麼好處嗎?」王洋笑眯眯地看著趙煦說道。
不等滿臉迷茫的趙煦以及高滔滔等人回答,王洋就自己給出了答案。「所有參與流水線工作的工匠們,每一個工匠,只掌握到他所工作的那個崗位上的秘密。」
「而微臣之所以要在甲坊署推行流水線生產作業,第一,是為了能夠以最簡單,最快捷的速度生產出最優良的大宋元祐甲,第二就是出於保密。」
「小王卿家,你說有三十多道工序,那對方想要得到大宋元祐甲完全的秘密,這難度可比僅僅只需要收買一兩名工匠大得太多太多……」高滔滔一臉讚許地頷首不已。
「這一招,怕是天下間還真沒有誰能夠想象得到,僅僅只是把所有的工序拆分開來,居然還能夠有這等奇效。小王卿家,哀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誇你才好了。」高滔滔實在是不知道該怎麼表達自己的情緒了都。
平時這傢伙看起來愣頭愣腦的,可是辦起有些事情來的時候,卻又奸滑似老鬼,例如這流水線作業法所起到的作用,就連高滔滔都極為心動。
「那個,盧大人因為驚喜過度病倒,微臣心裡邊著實也有些內疚,不過,微臣還是希望娘娘和陛下能夠恩准,能夠在軍器監甲坊署內全盤推行流水線作業法。另外就是收回大宋各路州府的制甲之權利,收歸京師汴梁。」
「此法可使得我大宋的制甲工藝得到保密,又還能夠極大的提高制甲的速度和降低成本,哀家豈有不允之理。何況單一個汴梁的軍器監甲坊署就能夠一年之內製甲四萬兩份千餘副……」
「如此一來,其他各路的制甲作坊,哀家倒覺得可以依你之言裁撤一些,一來減少朝庭的支出,這二來,還能夠讓那些工匠們能夠減少役務……」
「畢竟,制甲之耗費可不是一個小數目,若是再多的話,朝庭上的那些官員們,怕是又得多嘴多舌,官家你覺得呢?」高滔滔仔細地分析了一番之後,目光也落在了趙煦的身上。
趙煦不禁有些錯愕地抬起了頭來看向高滔滔。
過去,皇祖母一向都是有了什麼決定,便自己直接拍板,幾乎不會向自己解釋緣由,更不會詢問自己的意見。
現在高滔滔突然這麼問向趙煦,還真是讓趙煦有一種受寵若驚之感,半晌,回過了味來的趙煦認真地考慮了一番之後,點了點頭。「皇祖母言之有理,孫兒也覺得如此行事最好。」
見到天子接受了自己釋放的善意,高滔滔心底也不禁暗鬆了一口氣,目光落在了王洋的身上。
若非是這小子,自己與官家之間的關係,怕是很難能夠緩和到今天這樣子。「好,那哀家就准了小王卿家所奏,唔……既然那盧卿家因病將養,這甲坊署之事務,小王卿家你就全權作主,若是有什麼問題,只管來尋陛下或者哀家。」
「對了王巫山,你那流水線作業法,莫不是又喚著元祐流水作業法?」趙煦這個時候心情極好,忍不住半開玩笑地問道。
王洋愕然之後,趕緊一禮道。「微臣之前忙於公務,還真沒有取名,既然陛下御口已開,那麼此法便叫元祐流水作業法。」
「……哈哈,也罷,就由著你們吧。」趙煦哭笑不得地搖了搖頭,雖然有點不太好意思,但更多的則是沾沾自喜,有了這麼多的功勛與成果的加持。
怕是千百年之後,仍舊會有無數人記得元祐這一年號,亦會記得自己這位大宋天子。
「恭喜官家,能夠得到王巫山上這樣的蓋世之才輔佐,看來,我大宋怕是不僅僅能復立國之初的強盛……」待那王洋與張署令退去之後,高滔滔不禁感慨地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