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明朝打工皇帝> 第四十一章 張惟賢

第四十一章 張惟賢

  紫禁城,西華門外

  一頭戴八梁玉蟬冠,身著赤羅紫金朝服,腰纏玉革帶,年約六十餘歲的老者,好整以暇的在門外踱來踱去,時不時的還翹首朝門內看去,似在等什麼人,守門的侍衛每當老者翹首時都屏氣凝息,大氣都不敢喘一聲,生怕驚擾了這位老者。

  片刻后,一名白白胖胖面白無須的太監從宮內急匆匆的走了出來,來到老者身邊行禮道:「英國公,陛下召見,請隨小人一同前往乾清宮。」

  原來這老者就是英國公張惟賢,張惟賢祖上曾隨永樂皇帝靖難有功,后又多次立下大功,永樂六年平定安南之後,進封英國公,傳至張惟賢時已是第七世了,而張惟賢本人更是曾在天啟繼位前後的「移宮案」中立有大功,在天啟朝一眾勛戚之中地位最為顯赫。

  張惟賢聞言,略一拱手,說道:「請公公帶路。」

  從西華門進入皇宮,行至武英殿時張惟賢見大殿四周多了許多侍衛,疑惑的看了一眼后也沒有多問,穿過重重宮門,來到乾清宮殿外便停下了腳步。

  前面帶路的太監聽到身後的英國公停下了腳步,便回頭笑著說道:「陛下吩咐過了,國公爺不必等通稟,直接進去就好。」

  張惟賢心中頗為感激,隨太監入了大殿,見皇上一身便袍正坐在龍椅上手上拿著一份奏疏認真的讀著,時不時的皺皺眉頭,渾然沒有注意到有人走進了。

  太監正欲上前通稟,張惟賢連忙擺了擺手,耳語道:「別驚擾了陛下,本公候著便是」

  說完靜靜的站在一旁,悄悄的打量著朱由校,他還是第一次見皇上如此認真的處理公事。回想起來自從皇上落水被救上來之後彷彿變了一個人似的,如今不僅事事躬親,甚至行事風格也大變,變得雷厲風行起來,以往無朝堂上大小事都爭論不休,難以決斷,最後只好附之廷議,但近來皇上愈發顯得果決起來,在許多事情上乾綱獨斷,比如最近朝中議論最多的軍器研究院。

  軍器研究院的建立實際上受到很多朝臣的反對,理由是太耗費錢財,詔旨剛剛下發工部主事掌軍器研究院事孫元化就在石景山附近的一處山谷內選定了一片將近千畝的土地大興土木,作為日後軍機研究院和火炮試射場的基地,朝中就有人彈劾孫元化侵佔良田,而且石景山附近有許多寺廟,許多朝臣家眷會來此進香,有人便以火炮試射會驚擾佛祖、香客為由彈劾孫元化,但這些彈劾的奏疏全都被皇上批駁了一番,並嚴詞苛責,這才平息了下來。

  但事情遠沒有結束,戶部、兵部皆以缺錢為由遲遲不向軍器研究院撥銀,戶部以太倉銀庫需因應京營及九邊軍餉欠額無餘錢可撥,兵部的理由就更加讓人無法反駁了,當初皇上親自定下的規矩,兵部向軍器廠置辦兵器需下單採買,軍器研究院如今連房子都還沒蓋起來,沒有理由先付錢。

  朱由校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只好從內帑中撥了十萬兩白銀給孫元化,命其先將基地建起來再說。

  如此過了一刻鐘后,朱由校終於從將手上的奏疏放下來,起身舒展了一下僵硬的臂膀,一抬頭這才發現英國公張惟賢在不遠處站著,不好意思的笑道:「讓英國公久等了。」

  張惟賢這才上前行禮,說道:「陛下政事繁忙,老臣等候是應該的。」

  「來人,給英國公賜座。」

  張惟賢謙讓一番后見皇上堅持便欠了欠身子坐了下來。

  待張惟賢坐下后,朱由校便開口說道:「英國公長久以來一直掌著五軍都督府,朕今日是來有事相詢。」

  「陛下請問,老臣知無不言。」

  京營久疏戰陣,占役、冒餉、缺額,弊端重重,朱由校在與孫承宗、李邦華、袁可立等人商議過後,便打算儘快重整京營,首先清理占役、冒餉、裁汰老弱,從中抽檢年輕力壯者重組新軍。但與孫承宗等人商議了幾天後,便發現如想順利清理占役、冒餉,首先需要面臨的阻力就來自於京營中的勛戚們。

  張惟賢長期執掌五軍都督府,雖然自「土木堡之變」后,勛臣集團受到沉重打擊,自此之後幾乎喪失了以往的政治地位,五軍都督府掌印只能從數十位紈絝子弟中挑選年齡稍長者充任,這些人與父祖不同,從小錦衣玉食,別說行軍作戰了,就連邊疆情勢都所知甚少,在朝堂之上更是毫無發言權,使得五軍都督府最終論為各地衛所與兵部之間的傳遞公文的擺設。

  雖然勛戚們的兵權如今被大大削弱了,但這些公侯伯們的子孫後代們卻依靠祖輩餘蔭長期寄身於京營之中,這些人平日里養尊處優,崇階厚祿指日可待,讀書習武的積極性自然不高,但卻能一直執掌京營,自然引起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的不滿,比如劉瑾掌握大權時竟曾立了一個規矩,讓公侯伯們襲爵的子孫送入武學,如果三年仍沒有所成,就將爵位降低一等。文官們也不遺餘力的想控制京營,不止一次的提出京營總兵官應從將士中挑選而不是由勛戚世襲。

  然勛戚畢竟是與朱家皇室休戚與共的,這點歷代皇帝還是知道的,最終只好宦官集團、文官集團、勛戚集團各分一杯羹,將京營權力一分為三,總督京營戎政由勛戚擔任,協理京營戎政由兵部尚書或侍郎擔任,內府也派一名太監提督京營。

  「日前禮部尚書丁紹軾,工部尚書徐光啟、禮部侍郎李邦華等人上疏,言京營久疏戰陣,占役、冒餉嚴重,請朕重整京營,朕想聽聽你的看法。」

  這些弊政一直以來都有朝臣提出來,所以張惟賢也沒有在意,不假思索的回道:「京營確實存在這些問題,幾位大人公忠體國,老臣也贊同此議。」

  「京營的這些問題存在了上百年之久,歷代君臣都曾清理重整過,然始終無法徹底解決,英國公可知這其中緣由?」朱由校皺著眉頭問道。

  張惟賢曾任過總督京營戎政,現在又執掌著五軍都督府,管理著各都司衛所的兵籍,其中的弊政自然了如指掌,只是他身為勛戚之首,而京營的許多問題都跟勛戚脫不了干係,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想了想覺得還是照實說的好。

  「陛下,京營占役的問題由來已久,無論是修築邊牆,大修宮殿,宮中各內監匠作局也都從京營調撥,甚至許多文臣武將修造府院、看家護院也從京營調撥。」

  朱由校一時無語,曾追隨永樂大帝五征蒙古,立下赫赫戰功的京營,如今竟成了職業工匠,朱棣假如泉下有知,估計氣的能把棺材板掀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