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章 浮華是灰(一更)
我全家都是穿來的最新章節
在青樓這麵結賬,花了一百三十七兩銀。
不足斤的,馬老太沒和老鴇子細算,基本上都給湊個整。
按整數那麽給錢。
比如鹽不夠百斤,差那麽點兒,她給按百斤算。
雞蛋不足千個,大致的數了數,裏麵有碎的,整體數也差幾個,馬老太是按一兩銀錢給的。
地窖裏的菜就更是了。
老鴇子有時間讓她細數,她都沒時間細數,將菜盡快從地窖裏折騰出來就且得一陣。
不過,好人不能白當。
馬老太一邊心疼自個打腫臉充胖子。
這種時候,正是用銀錢之時,她竟然還裝。
一邊嘴上振振有詞,拍打著老鴇子手:
窮家富路,雖不能特意多給老妹子錢,自個能力也確實是有限,但是湊個整,這點添頭,還是能做到的。
老鴇子一看馬老太這樣:
“油壇子醬壇子你們直接搬走,別說壇子錢了,那醬我都白送,要不你們拿啥裝。
你們要是能將大水缸搬走,留幾個水桶給我們這幾日使,水缸也不要了。
自個劃拉,看看還有啥能用得著的,通通可以拉走。
對了,我給你們找幾條用不著的被子捂菜上,路上別凍了。”
那馬管事回來,能不能埋怨你呀?
所以你們得快著些啊。
噯噯。
馬老太小聲囑咐宋福生和大郎,先將值錢的米麵糧油豬肉絆子倒動到門口,反正就是值錢的先堆到後門,然後再下地窖去撈菜,心裏有點兒數,她這就回去碼人。
噯呦,那些在街上亂溜達的快回來吧。
另外,老太太背著一筐雞蛋,兩手也拎雞蛋,匆匆出後門的時候,又囑咐了句:“幹活啥的小點兒聲,別驚擾到別人。”
一個是別驚擾外麵走的。
一個是別驚擾樓裏的姑娘們。
那樓裏的姑娘們一個個的,估計不僅在收拾東西,而且應是給自個在忙著做路上穿的棉衣呢。平日裏她們也不需要穿太厚的棉衣,那都恨不得啥少穿啥。
……
多少年後,有人喊米壽去青樓玩。
米壽一點不敢興趣地搖頭:玩什麽呀?老子去青樓玩的時候,你們還用尿和泥巴。
此時,米壽抱著一顆大倭瓜,晃晃悠悠正往門口運。
可給他累壞了,小短腿緊著倒動,爭分奪秒抱一切能抱到門口的。
姐姐有說,這些吃的能讓他們大夥挺到開春,隻要順利弄到家,這是兩個半月的量。
宋福生和大郎正從庫房往後門一袋袋背糧食,沒一會兒幾大步就超過了走道劃圈的米壽。
而宋茯苓是在地窖裏,往袋子裏、往土籃子裏塞白菜。
等奶碼來人,就可以一袋子一袋子往上拽,提前裝好了,這麽多人手,十幾個來回就能給地窖倒空。
一向很懶的宋茯苓,從下了地窖腰就沒直起來過,不停地搬,不停地裝,深挖的地窖裏全是她倒氣的聲。
與此同時,馬老太那麵也挺順利。
郭婆子才幫她將肩膀上的筐小心卸下,高屠戶和鐵頭他們就牽著牛車回來了。
進屋才要說,也沒有啊,外麵沒有開張的麵食店了。
馬老太就說:“快跟我來,買著啦,能讓咱吃兩個來月。”
高屠戶急忙將牛車拾掇拾掇,牛車上隻留能捆東西的一大團麻繩,幾個人才出來,另外一夥郭老大帶幾個小子也被凍得受不住,拐彎回來了。
這些人立刻往青樓去。
郭婆子在店裏也沒閑著,規整,空出不顯眼的地方,等待這些人將糧食運過來就有地方擺放。
路上,馬老太囑咐幾人好些事。
比如,一定要快。那個馬管事回來了,以免廢話。
比如,運輸過程中,甭管是用牛拉車的,還是自個背糧背肉的,假如一旦遇到巡邏的問,幹啥的,別怕,就說是點心店的。
點心店能不需要許多糧食嗎?對不對?存的,不夠用啦,往店裏拉。
高屠戶:“要是問之前存哪呢。”
“齊鳴家,齊捕頭,不信讓他去問,反正齊鳴也不在。哎呀,沒事兒,瞅你們這點小膽兒,沒等別人查,自個先害怕。在城裏巡邏的都是齊捕頭手下,你給人當手下會去問哪?”
“那人家要是問齊捕頭家在哪呢,詐咱怎辦。”
“我曉得呀,在右四巷子口,拐彎第三家,門是黑色大鐵門,你都能對上,咱還有店,身上有具保書,你怕啥。”
高屠戶服了,齊鳴當時在城門說牌匾時,是當他們大夥麵說的,結果他們這幾人一個也沒留心,尋思有福生。這老太太就能在旁邊留心記住。
這些人一到,幹活就快了。
宋福生心想:你們幾個再不來,他腰就要累折了。
一百斤一袋子的米,從庫房背到後門,後院還很寬闊,隻跑十幾個來回就感覺要不行,在咬牙堅持。
一想到地窖裏還有那麽些菜,不僅要背百十多斤,還要爬梯子上下,就覺得離腿軟從梯子上摔下去不遠了。
很順利,順利到超乎想象。
上麵蓋著棉被,一牛車一牛車往店裏拉,跟車人也一趟趟往回背,竟沒怎麽碰到人。
可能押車的大郎領的是繞道走?
他妹子當初就是東躥躥,西瞅瞅,這麽一路串胡同走羊腸小道無意間到這的,大郎就隻能死記硬背這一條路線,之前差點給自個繞丟。
醒目的路線就一小段路,也快到店裏了,所以沒遇到人盤問。
當牛車上捆綁住水缸,馬老太他們也都跟著出來了,這是最後一趟。
一個個身上背著,懷裏抱著。
馬老太背著不到五十斤的白糖,懷裏揣著老鴇子給她的雲中縣信物。
一個香囊,一大盒茶葉,讓轉交雲中縣的老鴇子,說那位是她的老姐妹,可以去找,也順便將茶葉和香囊轉交。
馬老太對老鴇子說,“一年半載後,我定會來尋你,咱還得再見麵呀。”
“好。”
青樓的後門關上了。
馬老太和宋茯苓她們此時不知,從此後,生活裏再也沒有這些人了。
老鴇子壓根就沒有到老家,就被馬管事在路上處理埋了,攢的銀錢,包括賣糧的137兩都進了馬管事的兜。
而曾經那兩位靠向男人們撒嬌比拚買生辰蛋糕的姑娘,翠柳和芙蓉,一眾姑娘們的命運更是風雨飄搖。
主家怎麽可能會找一個大莊子白白供養這些姑娘們一年甚至更久,在開十幾家青樓的主家看來,不夠費事的。一幫嘰嘰喳喳的要人伺候又不掙錢了,白吃飯。
不如送到營裏,去犒勞那些命運也不知會如何的小頭頭,還能混個好名,這也算是貢獻嘛。
如果有人問:等穩定下來,青樓需要姑娘啊,這些姑娘就都不要了?需要有經驗的老鴇子啊。
主家會付之一笑:這世道,別說老鴇子了,姑娘不多的是。想再開張,會有更新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