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定閩軍氣候初成
隆興二年的閏十二月,只有二十三天。
因此閏十二月二十,劍州府三岡縣裡,便已經有了濃重的過年氣息。
已經沉寂蕭條了大半年的東市,幾乎人頭攢動,賣年貨的吆喝聲、孩童奔跑玩耍的嬉笑聲、市井氣十足的鬥嘴聲、鐵勺翻炒花生瓜子的嘩嘩聲響成一片。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人圍在一張告示前,七嘴八舌地議論著。
有過路的不識字,踮著腳看了一眼,急著問:「這上頭寫的什麼呀?」
「說是又要招募兵勇了!」
「賀大富這是搞什麼名堂!他那五百個兵,不是早就招滿了嗎?!」
「就是!不怕七司老爺們回來,治他冗兵的罪嗎?!」
「瞎說什麼呢!不是賀大富招守城的兵,是定閩軍又要募兵!」
「……這是終於要打劍州城了吧?!」
「還要募兵?!縣裡那還有這麼多青壯啊?!我家已經送了小二去當差,要把老大也送去,我們老兩口也別活了!」
「想什麼呢!縣裡這麼多木頭都閑著,當兵吃餉的美事,你便是擠破了腦袋,也輪不上咯!」
「你說誰是木頭呢?!出來!剛才是哪個說的?!」這回赤紅著臉盯著人群的,是個三十齣頭的精瘦漢子,一個月前,還是三岡縣裡的眾多木頭之一,眼下卻已經生龍活虎。
剛才說了「木頭」的那位,頓時不敢吱聲。便有人出來當和事佬,將那位被激怒了的漢子勸了回去。
差不多的場景,在三岡縣的許多條大街上,陸續上演著。遠在寧陽、永定兩縣的百姓,也都看到的同樣的告示。
過了午時,不少百姓照著告示上說的,聚集到了縣衙前,單單三岡縣,便聚了兩千多人。
縱然沒有朝廷任命,卻早已將自己視作了三岡縣丞不二人選的賀大富,仍帶著人馬,不斷地從四處收攏百姓,將他們都趕到了縣衙前。
人越聚越多,眼看著已經摩肩接踵了。
一座臨時搭成的高台上,洛輕亭估摸著底下快站了三千來號人了,便不再等,清了清喉嚨,朗聲道:
「父老鄉親們!都靜一靜!聽我說!」
底下不少人認得這位七司的洛姑娘,知道她是步爺跟前的紅人,頓時都閉上了嘴——坊間有傳言說,七司步爺往後是要做劍州知府的,眼前這位洛姑娘,想必也要做大官,比知縣老爺還要大的大官。
「兩個月前,我頭一回來三岡縣時,大街上連個人影都沒有,路邊都有爛掉的屍首沒人收拾!這趟回來,看到縣裡已經人丁興旺,日子是一天好過一天啊!」
眾人紛紛附和,都說是拜了七司步爺所賜,也拜了洛姑娘所賜。
洛輕亭等到喧鬧聲安靜了一些,才突然拔高嗓音道:
「可這太平日子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此言一出,頓時全場噤聲,沒有人知道洛姑娘要說什麼。
「你們可知道拜月邪教為何橫行無阻?!為何官府又它它毫無辦法嗎?!」洛輕亭頓了頓,大聲道:「只因七閩道布政使張承韜那個老賊,暗中與拜月邪教勾結呀!」
底下一片嘩然。
「那老匹夫拿著朝廷的俸祿,竟干出這等傷天害理之事!」
「怪不得妖邪們大搞祭祀,知縣老爺視而不見呢!原來那張承韜老賊,早被拜月賊人買通了!」
「滅他九族都不夠!非得活剮了不成!」
……
永定縣裡,張瞎子的話,與洛輕亭如出一轍,只不過這瞎子擺攤算命時,練就了一張好嘴皮,此時痛陳張承韜的罪狀,更是惹得底下百姓,群情激奮。
「可是七閩道天高皇帝遠啊!你們可知,張承韜的小兒子已經帶著大軍往咱們劍州府來了!他們這是要給拜月妖邪報仇!再把妖邪們請回來!祭祀的火柱子再架起來!咱們百姓才過了幾天好日子,他們便看不下去了!」
張瞎子的破嗓音,有一股特殊的凄苦勁兒,聽得底下百姓,個個動容。
「咱們過不下去!他也別想好!」
「就是!跟他們拼了!」
「要死也拖個墊背的!便是舍了命去,也把這老賊拖下馬!」
張瞎子見火候差不多了,忽然哽咽起來,一雙瞎眼裡,幾乎要擠出眼淚來:「便是前天夜裡,七閩道都指揮使宋尹廷的兵,來勸咱們步爺,說是識時務者為俊傑,讓咱們七司不要螳臂當車,趕緊暫避鋒芒,退到泉州府去……」
剛剛還群情激奮的人群,頓時都不說話了,一片鴉雀無聲。
「步爺他整整一宿都沒睡下,起來之後,只對那官兵說了一句話。他說,宋老大人怎麼著,咱們管不了,可七司……」
張瞎子側著頭,梗了梗脖子,咬牙切齒,聲嘶力竭般喊道:「可七司要與劍州百姓共存亡!」
轟的一聲,人群彷彿沸騰了一般。
……
寧陽縣裡,七司眾人看著底下沸騰的百姓,胸中熱血也彷彿被點燃了一般。
鄧小閑咽了口口水,背在身後的雙手猶自顫抖著,微顫的嗓音更是增添了煽情的效果:「大伙兒興許有人看見了,步爺昨日傍晚,便帶著他的書童獨自進山了!他是探查敵蹤去了!他臨行前吩咐說,別告訴百姓!讓他們過一個好年!因為這可能是許多人的最後一頓年夜飯了!」
底下百姓們,已經有人抹起了眼淚。
「縱然步爺不讓說!我們也非說不可!」鄧小閑忽然大臂一揮,用靈力催發的嗓音,幾乎傳得滿城皆知:「因為我說什麼不信,咱們劍州府的百姓,就全是一群待宰的羊!等到步爺回城的那天,大伙兒也讓他瞧瞧,寧陽縣裡有沒有懦夫!」
沸騰的人群彷彿炸裂一般。
鄧小閑卻已經如癲如狂:「誰要讓百姓過不下去,等著他的便是成千上萬的鐮刀鋤頭!誰要讓這寧陽縣血流成河,咱們便讓他後悔到這世上走一遭!」
……
這一日,劍州府寧陽、三岡、永定三縣,募兵五千四百餘人,定閩軍初成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