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玄幻奇幻>一步偷天> 第135 我有三計平四海

第135 我有三計平四海

  之前儒服老者稱這高老頭為宋公,在宋國公府,能被稱作宋公的自然就是此間主人。既是地主,又是長輩,更兼地位尊崇,人家都說當浮一大白了,步安便恭敬不如從命,很知趣地端起酒杯一飲而盡,繼而去抱酒壺,斟滿各人面前的杯盞,唯獨漏過了靈隱寺的老和尚。


  老和尚只當沒看見,等步安放下酒壺,自顧自拿來給自己倒上。


  宋公看在眼裡,笑道:「舍難大師今日怎麼這般好脾氣?」


  老和尚搖搖頭道:「我若要他倒酒,他必故作驚奇,說僧人為何飲酒。」


  一旁儒服老者笑道:「五戒之中,酒為遮戒,大師已入諸相非相之境,豈會因為飲酒而犯戒。」


  步安聽到「諸相非相」四字,心裡不由得一驚,原來這老和尚竟是修行到了第五層境界的高人,與余喚忠一樣,都是佛門不動明王。


  被稱作舍難大師的靈隱寺老和尚仍舊搖頭,卻不說話,旁人都看得稀奇,宋公笑著問步安道:「大師可是有什麼把柄落在了你手裡?」


  「老大人言重了,哪有什麼把柄。」步安攤攤手道:「前些日子偶遇富春江畔,大師曾讓渡與我,晚輩哪敢僭越,大師便說自己日日念經,已清心寡欲……」


  日日念經、清心寡欲的高僧自然不會貪杯,此間都是雅士,一聽就懂,懂了便大笑不止。


  靈隱寺老和尚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搖頭道:「小輩牙尖嘴利,讓他倒酒,還不如我自斟自飲來得清靜。」


  步安知道大師明裡是罵,實則是捧;就像之前說他「寫得詩、剿得賊、堵得嘴」一樣。但步安也知道,「牙尖嘴利」可以是一句玩笑話,也可以當真,到底是玩笑還是當真,全憑他如何應對。


  這水榭中一個國公,一個靈隱寺高僧,一個看似儒官,剩下一個也必與這三人地位相當……四人把他喊來作陪,必有考教的意思。步安琢磨著,假如今日落下一個「牙尖嘴利」的評語,對他往後的官場生涯,絕不是什麼好事。


  於是他旋即抱起酒壺,一直等到大師將杯盞放下,才為他堪堪倒滿米酒。舍難大師這才嘿嘿一笑。


  倒酒引起的小插曲告一段落,宋公等人拋下拜月神帝不提,又聊起湘楚反賊與燕雲戰亂。


  步安自知人微言輕,不敢隨便插嘴,只是豎著耳朵去聽。不多久他便發現,宋公稱儒服老者為浩言兄,另一位便服老者稱這位「浩言兄」為藩台大人……這儒服老者竟是江南東道布政使孔浩言!


  而孔浩言稱便服老者中丞大人……中丞這個稱呼在大梁朝只有一個意思,督察院右副都御史!


  督察院左都御史余喚忠監察天下修行人,右都御史駱成捷監察朝廷百官,余、駱兩人是貌合神離的一對對手;眼前這個便服老者,就是駱成捷的副手了。


  布政使從二品,右副督御史正三品,但御史來了江南,便是替天子巡察,因此孔浩言也得稱他一聲「大人」。


  這都是當官快當到了頭,在整個江南都可以橫著走的大人物,他們一口一個宋公,由此可見這位宋國公來頭有多大。


  身處這些人中間,步安難免有些壓力,但轉念想到屠瑤的父親是當朝右相,官居一品,便又覺得輕鬆了些。


  照玲瓏坊花姑娘的意思,邪月臨世天下就要大亂,能在大梁朝分崩離析之際,做成了盤踞一方的大員,便是有了問鼎天下的資格。步安琢磨著,右副督御史算不上一方大員,江南東道布政使肯定能算,宋國公雖然沒有實際官職,但這老頭看上去影響力很大。


  假如自己真以問鼎天下為目標,這兩人說不定以後得是死敵。一念及此,步安又覺得這些都太遠,他如今不過是越州鬼捕七司的頭頭,能夠忝列這間水榭,都是別人禮賢下士。


  這時,大人物們的話題轉到了逐月令。


  宋國公說:「聖上命禮部鑄一十三枚逐月令,倒正合神州天下一十三道。」接著又笑道:「老夫妄揣聖意,中丞大人不會參我一本吧?」


  便服老者笑道:「宋公說笑了,一十三枚逐月令正對一十三道,自然不是巧合。」


  孔浩言道:「中丞大人此番南下,莫非正為此事而來?」


  這三人相互試探的時候,老和尚只是優哉游哉地喝著米酒,看著風景。步安猜測和尚這付漠不關心的樣子,多半是裝出來,十有八九也和他一樣,正豎著耳朵細聽。


  早在天姥書院時,步安就聽宋青說起過,當今皇帝用七斤六兩天辰鐵,鑄造一十三枚逐月令,要分發天下有能者,共襄逐月大計。所謂天辰鐵就是隕鐵,但這世界的隕石鐵有些特別的名堂,是造器大師夢寐以求的靈器材料。


  一枚逐月令,半斤天辰鐵,拿來鑄一柄靈劍都不夠,照理天下修行人也不至於太趨之若鶩,但聽右使中丞的意思,隆興皇帝似乎要搞一個逐月大會,選出十三名修行人來,各負責一省(道)的逐月事務。


  孔浩言作為江南東道布政使,相當於之江省一把手,當然不願意突然冒出來一個持著逐月令的修行人,對他指手畫腳,干涉一省政務,因此言語之間對逐月大會有些意見。


  便服老者身負替天巡察之責,站在皇帝的立場。兩人各自引經據典,幾句話下來,氣氛便有些不對勁。


  這時宋國公突然哈哈一笑道:「步安小友對逐月大計可有高論啊?」


  步安心說,自己果然是被拉來調解氣氛的,這位宋國公真是個人精,他不早也不遲,偏偏今日讓宋蔓秋上門相邀,必是知道孔浩言與右使中丞意見相左,難免會鬧得不愉快,需要一個緩衝。


  舍難和尚被他請來,大約也是充當這個角色,但和尚精得很,平常嘻嘻哈哈沒個正經,今日卻只帶著耳朵,沒帶著嘴,一副「諸事與我無關」的超然神情。


  和尚無欲無求,自然能置身事外,步安卻不一樣,他是來賺政治籌碼的——宋國公也好,孔浩言也罷,他都無心投靠,但偶爾給個面子,充當個棋子,換個小小人情,往後關鍵時刻說不定用得上。


  所以這不是謙虛的時候,說什麼「天下大計不敢置喙」是駁了宋國公的面子;倚小賣小,胡言一通,惹眾人一笑,才是他的工作。


  「我有三計,可平四海,保社稷、鎮邪月!」他胸有成竹地說道。


  「哦?」宋國公果然毫無怪罪的意思,笑著問道:「是哪三計,說來聽聽!」


  兩人這一問一答,便將孔浩言與便服老者針尖對麥芒的對話給打斷了,連舍難大師都一臉笑意地看著步安。


  可步安別說三計,就是一計現成的都拿不出來,只能現編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