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 瓦匠,石匠,農民
三教合一是中國的特有名詞,是指儒教、釋教、道教三個教派的融合,其中有儒家立場的三教融合、道家立場的三教融合和佛教立場的三教融合三種類型。對於此種現象,學者多以三教合一統而論之。然而,從三教並立到三教合一,則有一個過程。元明間「三教合一」一詞的出現可以說是三教間關係已經具有內質的演變。
三教合一第一次出現是在五代十國的梁武帝時期,在三國以前是沒有「三教合一」這個名詞的。之所以在梁武帝時期出現「三教合一」的情況出現,原因有兩個:
1、 兩漢時期道家的興起和普遍的群眾基礎,道家學說雖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但是道教真正的確立是兩漢時期,早期統治階級的思想是道家思想為主導,隨著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劉徹採納,並形成了「霸王道雜之」的統治手段,在統治階層形成了儒家替代道家思想事實。但是這樣的替代並未得到廣大人民的認可,通過幾次農民起義,例如黃巾起義讓道教得到相當的群眾基礎。兩漢時期佛教的進入,尤其是梁武帝的篤信佛教,讓三教達到三足鼎立的情況。
2、 梁武帝本人從小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早年他曾撰有《周易講疏》《春秋答問》《孔子正言》等二百餘卷,對儒家和道家都有極深的研究,晚年開始信仰佛教,著有《涅萃》《大品》《凈名》《三慧》等數百卷佛學著作,在此基礎上,他把儒家的「禮」、道家的「無」和佛教的涅槃、「因果報應」揉合在一起,創立了「三教同源說」。皇帝的力量總是無窮的,梁武帝從《大般涅槃經》中找到理論根據,下令僧人必須吃素。從此,漢傳佛教,也就是中國佛教形成吃素的傳統。所以梁武帝提出了「三教合一」「三教同源」更是成了很多人的依據。
有兩個事情說明一下,第一,全世界所有佛教徒,只有中國佛教的佛教徒吃素,這是中國特色,所以,吃素與否,不是衡量一個佛教徒的標準,吃素完全是一個胡扯出來的東西,第二,有專家學者經過所謂的研究,認為中國的老子西行,到了印度教會了釋迦牟尼,從而造成了佛教產生,老子再繼續西行,遇到了耶穌,從而成就基督教。我無法評價這些專家學者,因為我不會和沒腦子的人計較。
中國文化是包容的,從而形成了三教的不斷融合,著名的例子就是曇鸞的故事。
曇鸞,生於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476年),雁門(今山西省代縣)人。從小學習儒家學說,求學中途積勞成疾,為了治療氣疾出門尋訪名醫,毅然長途跋涉赴南朝梁地求訪苦求道教名士陶弘景。陶弘景被其誠意所感動,傳其仙經。陶弘景傳給他服氣法。精神抖擻的曇鸞辭別陶弘景,北歸途經洛陽時,遇印度僧人菩提流支。曇駕向對方誇耀自己學得長生不老術,對方大喝一聲,訓戒說:佛教里有《觀無量壽經》。於是曇鸞便拋棄服氣法,皈依凈土念佛,就此奠定了凈土教的基礎。
從曇鸞開始,中國曆朝歷代都有大量的高僧,從儒家入,經過道家,最後成為高僧,直到到了元朝,王重陽和丘處機的出現,再次將三教合一拔高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尤其是丘處機,被元朝皇帝稱為神仙。
中國自古用儒家求學,道家養身,佛家求法的人很多,但是兩千多年,從未有人得道。哪怕一些成了高僧,也毫無建樹。反倒是那些專於道家或者佛教的人,成就卓越,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很簡單:佛道不能同修。
馬跑得快,大象力氣大,你希望馬和大象交配產生一個即能跑又有力氣的物種,這只是可笑的一廂情願。
還是那句話,道家治幻,佛教求真,這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你只能求一面,如果要硬幣豎起來,那麼你就什麼也看不到。
隨著西方文化的入侵,基督教在傳入,儒家逐漸被基督教取代,尤其是在百姓的心中,更是如此。近些年中國傳統文化的沒落,很多人「痛心疾首」,其實大可不必,如果一個文化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那麼它必然會受到追捧,當一個文化不適應了社會的發展,別拋棄也是必然。
當今社會開始鼓勵什麼《弟子規》,這是個多麼可笑的事情啊,第一,所謂的《弟子規》不過是清朝不入流,在鄉里教書的秀才用了《論語》中「學而篇」第六條的意思寫了個順口溜,不要說清朝,就是在建國以前,被所有學者不恥,認為是走夫的東西。在2000年以前,中國大陸《弟子規》的普及率,幾乎為0,只有台灣有部分人學習。第二、《弟子規》的普及和一個傳奇和尚分不開,那就是凈空法師,2004年,凈空的「廬江文化教育中心」在江西廬江湯池奠基,2006年開始對外招生,到2008年解散之間,總共耗資2億。這是個多麼龐大的「事業」我們不得而知,根據鳳凰網當年的數據,這個企業在短短的兩年間獲取了70倍的收益。請注意,是70倍!超過世界上所有的生意,包括軍火和毒品。且不說賺錢是不是有罪,讓一個和尚講解儒家的東西,這和讓一個外國人給中國人講唐詩宋詞有什麼區別?
【扯遠了啊。對不起,覺得這一章被騙了,花錢冤枉的讀者,請聯繫我,我退給您。】
基督教隨著西方文化進入華夏,迅速取代了儒家的位置,為什麼呢?因為效果,中華文化幾千年,孔子被稱為聖人,可還是人,而老子成仙了,佛陀成仙了,上帝本來就是神,如果你家人生病了,你要燒香,是拜神仙還是人呢?
人需要一個寄託,尤其是在無助的時候,希望有一個無所不能的存在來幫助自己,所以,神永遠比人靠譜,當你貧窮的時候,儒家告訴你安貧樂道,而基督教告訴你,這是主安排的,是對你的考驗,上帝讓小鳥都有東西吃,花朵都有美麗的衣裳,你是神的兒女,他怎麼會忘記你呢?(參見馬太福音),你更能接受哪種呢?當我聽到這一段的時候,我覺得基督教好牛逼啊。這一大碗心靈雞湯啊,讓人好舒服啊。
世界上認為的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佛教和*教,但是在華夏修道界,主流三教是道教、佛教和基督教。為什麼沒有*教?因為基督教和*教是同宗同源,都是起源於古猶太教,他們有共同的祖先亞伯拉罕,甚至有共同的耶穌,其求道法門大同小異。
依然是同樣的情況,佛教和道家都有人悟道,因為教義的原因,基督教只有基督和先知,而神力掌握在教廷中,所以可以推斷有悟道者,但是不為人知,因為屬於教廷。但是三教都學而悟道的,古今也沒有一位。因為不同的理論構成不同的系統,基督教是唯一神論的,學了基督教,你又如何看到道家的漫天神,佛教的漫天佛呢?
這就像用中醫的診斷,西醫治病,比如中醫告訴病人,腎虛啊,西醫過來把腎割開,沒找到虛的地方,或者西醫診斷中醫治療,西醫說病毒性感冒,中醫不知道是病毒是風寒風熱,根本沒法開藥方。
白靈槐在乾元閣呆了一千多年,從來沒有在哪本書里記載一個修道之人可以佛道雙修,在一個人的神識世界里同時出現軒轅皇帝和佛陀,自己正要問個明白的時候,這又冒出個要修教堂的耶和華,主啊,老天啊,如來啊,你們這是要聚到一起玩鬥地主啊。
軒轅黃帝用鋤頭拄著下巴:「這個老外昨天下午來的,來了啥也不說,就是弄石頭,老臉一直綳著,就像誰欠他錢一樣!」
昨天下午?那不就是和死神在基督教堂打鬥的時候嗎?
乾元閣里關於基督教的書籍不多,對基督教的修行法門沒有一個字的記載,難道修行基督教法門的人,神識世界里就會出現耶和華?那麼魏猛後背上的基督烙印,和這個有沒有關係呢?
「魏猛,你信基督教嗎?」白靈槐看著往河邊蹭的魏猛道。
「信啊,怎麼不信啊!我還指望著平安夜能和奚羽月共度晚餐呢!」魏猛一邊說,兩隻腳一邊往河邊移動。
「你給我滾回來,你要敢下河,我就打你一百拐杖。」白靈槐把拐杖拋到空中,拐杖在空中舞動得像個風車一樣,圍著魏猛轉悠,「虎視眈眈」地盯著魏猛的身體,魏猛無奈地往地上一坐:「白老太太,你這樣有意思嗎?咱們不是都練完了功嗎?你咋還說話不算數呢?你該不會還想玩一次雙修吧?」魏猛說著眼睛往白靈槐的胸部掃去,剛才抱得緊,充分體會了一下白靈槐的「有料」,只可惜只能是在神識世界里才能看到白靈槐這副熟女性感的模樣,在現實世界,要麼是個小蘿莉,要麼是韓老師,哪有現在這副模樣好啊。
「滾犢子,你給我老老實實地打坐!」不用白靈槐說,魏猛真不敢動,拐杖一直圍著他轉,在這地方他的黃巾力士的神力啊,飛天夜叉皮的神速啊,都沒有了功能,他很不明白,為啥自己的神識世界,白靈槐有法術而自己偏偏沒有呢?
白靈槐起身朝著軒轅黃帝和佛陀施禮道:「二老,我有個問題想問二老,可能這個問題很幼稚,請二位能給我指點迷津。」
白靈槐想問一下,過去有沒有過軒轅黃帝和佛陀一起出現的情況發生,書上沒有記載未必歷史上沒有出現過,可不等白靈槐問出她想問的話,軒轅黃帝便道:「小丫頭,我和這個和尚也是第一次見面,過去他踢我走,我踢他走的事情時有發生,可就這麼在一起相安無事,這還是第一次。當然了,多加個外國的瓦匠,更是破天荒第一遭啊。」
「我不是瓦匠,我是上帝!」耶和華背著一塊石頭從眾人身邊走過,他停下腳步,也沒有看眾人,就扔下這麼一句話,徑直走過小河,走到茅草屋後面,放下石頭,繼續去弄石頭。
「看見沒?看見沒?就這幅德行。說他是瓦匠他還不願意了,我是個農民,他是個石匠,你是個瓦匠怎麼了?都是勞動人民。」
「對,勞動人民最光榮!」魏猛扯著脖子喊了句。
「小夥子說的對,勞動人民最光榮,不勞動吃啥,不勞動喝啥,吃穿都沒了,他還臭美啥。」
魏猛聽了哈哈大笑,沒想到這個老頭還是個小品迷,趙本山的台詞張嘴就來。
「軒轅皇帝,正常的人福田是九塊,就是三清祖師也不過三十三塊福田,為什麼這裡的福田一望無際,無窮無盡呢?」白靈槐問道。
「我說了,這是玉皇大帝的福田,我知道,你想說玉皇爺也不應該比三清祖師的福田多,可是你別忘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玉帝的福田不是他一個人的,而是三界眾生的福田。」
「我的也是啊,彌勒佛的須彌山最高,代表了六道眾生的佛緣。」
「那為什麼魏猛運功你們才能種田鑿台階呢?你們不是說這裡是玉帝的福田,彌勒佛的須彌山嗎?魏猛修行,應該種他自己的福田啊,而且魏猛沒有修行佛教的法門,運功周天是道家法門,為什麼佛陀您也要鑿台階呢?」
「這個就要問老天爺了。我們也不清楚。」
「魏猛關係著三界眾生的福田和佛緣,多明顯!」耶和華背著石頭從眾人身邊走過,依然沒停下,依然沒看眾人一眼,徑直地走了。
「你看把他能的,啥都知道,啥事他都知道。瓦匠,你知不知道你為啥來這兒啊?」軒轅黃帝朝著耶和華的後背喊著,可是耶和華就像沒聽見一眼,把石頭放在,繼續弄石頭。
白靈槐看看耶和華,看看佛陀,又看了看軒轅黃帝,一個瓦匠,一個石匠,一個農民,這個組合倒是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