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千萬美元片酬時代
「他為什麼要這麼做?我跟他是同學,我們一起上課,一起討論劇本……」喬治·格蘭特面對鏡頭淚眼婆娑,賣慘是他們最重要的武器。
「去年,也差不多是這個時候,我在南加大圖書館,聽喬治·格蘭特說他的《紐約假日》劇本,雖然那個劇本寫得很爛,但是我把他當同學,耐心的聽他講解完,結果他卻說《洛奇》是他的劇本,他的父親不但想霸佔我的作品,還夥同約翰·哈伯德開除了我,簡直想置我於死地,如果有的選,我真希望沒有他這樣的同學。」
從法院回來,李瑞傑又趕去夢工廠,正碰到雪莉·蘭辛親自送一個五十歲左右的男人出來。這個人留著濃密的絡腮鬍,但是頭頂的頭髮卻又很稀疏,濃濃的黑眼圈,讓他的眼袋看起來非常顯眼,雪莉·蘭辛小心的陪著笑,好象沒有看到李瑞傑一樣,直到將那人送到電梯口,才返回。
「斯坦利•庫布里克來幹什麼?」雪莉·蘭辛返回辦公室,李瑞傑忍不住問。
「他是來拉投資的。」
自1973年5月,斯坦利•庫布里克就投入了根據英國十九世紀著名作家威廉·馬克佩斯·薩克雷的小說《巴里·林登的回憶》,改編的電影《巴里•林登》的製作中,但是這部電影製作卻非常不順利,斯坦利•庫布里克對影片質量的要求近乎苛刻,每場戲都至少拍二三十條之多,很多場景甚至拍了五十條以上,不少戲份拍好了,又廢棄,讓劇組上下苦不堪言。
最過分的是,斯坦利•庫布里克堅持採用蠟燭照明,為了尋找適合低亮度的鏡頭,攝像師在全球各地奔波了3個月,最後不得不找上了NASA用來拍攝月球的鏡頭來拍攝,因為鏡頭體積過於龐大,劇組還專門從美國請來工程師將鏡頭改造成了攝影機,這樣折騰的結果,自然是預算徹底失控,製片成本也一加再加,製片方華納公司都受不了了,斯坦利•庫布里克不得不親自出面拉投資,雖然他吹的天花亂墜,但是雪莉·蘭辛卻沒有上當,在這個年代,一部電影製作周期拉長到2年,根本就別想有任何利潤可言了。雪莉·蘭辛好不容易把斯坦利•庫布里克送走,還故意裝的不認識李瑞傑,省的他纏上李瑞傑。
斯坦利•庫布里克的大名,前世李瑞傑也是如雷貫耳,聽人吹捧之下,他特意去看了被稱為神作的《2001太空漫遊》,給他的感覺是,這部電影被人被過於神話了。《2001太空漫遊》最被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關於那塊黑石石板的設定,但就是這個設定卻根本就不合理,電影中,黑色石板一出現就引得猿人們的驚嘆,進而忍不住撫摸,這根本就是不合理的,因為電影開場,那些猿人連工具都還不會用,更不要說製造,以它們的認知,根本就不明白加工出那樣一塊規整的石板需要多麼高超的技術,所以在它們眼裡,那塊石板應該是跟普通石頭沒有任何區別的,不信,你找塊石碑放到動物園裡的猩猩館試試,猩猩們肯定照舊該吃的吃,該玩的玩,說不準還會跑到上面拉一坨翔。還有斯坦利•庫布里克的另外一部電影《閃靈》,也明顯是被神話了。
雪莉·蘭辛做法是對的,前世李瑞傑完全沒聽說過有這樣一部電影,這部《巴里•林登》應該是既不賣座,也不叫好的那類。
雪莉·蘭辛向李瑞傑彙報了《007》系列電影的版權問題,以及《星球大戰》電影的談判狀況。
由於夢工廠和聯美的競爭,《007》的價格已經被炒到了2800萬英鎊,這比版權所有者哈里·薩爾茨曼最初的要價還要高300萬英鎊。而喬治·盧卡斯看到夢工廠的第一目標是《007》后,終於有點坐不住了。這是好事,只是希望雪莉·蘭辛別做過頭,真的把《007》買回來就好。
「老闆,總經理,午餐!」麗薩捧著一個披薩盒進來,盒子上面放著兩杯咖啡,一疊報紙,李瑞傑老實不客氣的拿起咖啡和報紙,中午出版的報紙一般是早晨截稿,所以習慣早晨讀報的李瑞傑有些消息難免會滯后一些,比如這張報紙上的一則消息李瑞傑就還不知道——就在昨天《火燒摩天大樓》的北美票房突破了5000萬美元(由於比原歷史上多了一個最佳女配角獎,《火燒摩天大樓》的北美票房要比原歷史上高了幾百萬美元)。
《火燒摩天大樓》的海外發行也進展順利,由於製作精良,又有保羅·紐曼、史蒂夫·麥奎因兩名一線影星加盟,在金球獎拿下最佳男配角獎和最佳女配角獎的加持下,再加上華納和福克斯兩大電影公司賣力發行,1月31日,《火燒摩天大樓》在英國一經上映就票房火爆,按照過往的經驗,這部電影最少在海外能拿下北美同等,或者比北美票房更高的票房。這代表《火燒摩天大樓》第一輪的票房總額最少要過1億美元。
而兩位主演保羅·紐曼、史蒂夫·麥奎因出演《火燒摩天大樓》的片酬均為100萬美元外加影片票房的7.5%,一旦票房總額達到1.2億美元,兩人就能得到900萬美元的票房分成,從而使總片酬達到1000萬美元。
就算第一輪達不到,《火燒摩天大樓》通過第二輪、第三類放映,再增加個幾百上千萬美元,根本不是難題。
實際上,關於兩人的片酬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兩人的片酬都是100萬美元,加10%的票房分成。
但無論是哪一種,兩人都能憑藉《火燒摩天大樓》,輕鬆拿到1000萬美元以上的收益。這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好萊塢演員片酬正式進入了千萬美元時代。
自1917年,卓別林和第一國家電影公司,簽訂下8部電影總額120萬美元的片約,平均每部電影的片酬達到15萬美元,1918年卓別林的好友,10年代頂級女明星瑪麗·璧克馥出演的《斯泰拉·馬利斯》,拿到25萬美元片酬,好萊塢頂級影星片酬進入十萬美元時代。到1961年,伊麗莎白·泰勒以100萬美元接拍《埃及艷后》,宣告片酬百萬美元時代到到,足足用了40年以上,但是從百萬美元到千萬美元,卻只用了十幾年。雖然這其中有石油危機,美元貶值的因素影響,但是好萊塢千萬美元片酬時代無疑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