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大明國師> 第542章 震動

第542章 震動

  第542章 震動

  一江之隔,揚州府。


  揚州作為此時漕運江北段的起點,可謂是繁華無比。


  都察院和錦衣衛這次聯合辦案,都察院左都御史陳瑛,錦衣衛指揮使紀綱,這對永樂帝座下鷹犬齊齊出動,足見規格之高。


  不過秉持著「悄悄進城」的原則,不管是都察院的還是錦衣衛的,都沒有穿官袍,而是便裝打扮。


  從南京順江而下到不遠處的揚州,不過是個把時辰的工夫,倒也方便得很。


  「這城還挺擠。」陳瑛仔細端詳后說道。


  「確實。」


  紀綱接話道:「揚州城只有南京城的五分之一大小,這麼點的城池裡,擠了四十萬人,能不嫌擠嗎?」


  兩人坐在船上,正從東門到小秦淮河一線穿行,這裡兩岸房屋極其密集,甚至有的房屋半居河中,半在岸上,外圍花架,中設窗欞一路上透過房屋也可以看到岸上不同規格的巷子和街道,最窄的僅有一兩步,最寬的也就五六步的樣子,而這種小巷子在揚州城裡有六百多條,所以揚州城也有「巷城」的叫法。


  不僅陸路密集,水路也密集,兩側全都是以船為家的百姓,像是後世兩側停車把路都給佔了的車道一樣,船隻只能被迫從中擦身而過。


  「這麼點的河道,一年要過三百萬石漕糧,真是不敢想象。」


  「十條河呢,南北向六條河,蒿草河、二道河、頭道河、玉帶河、小秦淮河、城北古運河;東西向四條河,邗溝、潮河、北城河、城南古運河。」


  饒是如此,陳瑛還是不太能理解這種龐大運輸總量與狹小運輸通道之間,是怎麼達成奇妙平衡的。


  「張信在哪?」


  「瘦西湖別業。」


  揚州城池裡,如果非要嚴格劃分一下區域的話,大體可以分為鹽商聚集區、商業市區、衙門辦公區、官吏居住區、百姓居住區、園林別業區等等。


  除了田家巷市、井巷口市、鈔關市這些沿路所見的集市,順著河行船,陳瑛和紀綱兩人所見最多的就是與尋常百姓家截然不同的豪華別業,這些園林別業往往與河湖、山林相結合,哪怕僅僅是驚鴻一瞥,也足見其中匠心。


  作為漕運總督,張信所居住的別業,更是瘦西湖中風景最好的位置。


  當大隊便裝錦衣衛迫近的時候,張信正在別業中視察今年上半年的斂財成果。


  別業佔地約一千多畝,前院是會客廳和書房,中院是卧室和庫藏,後面是幾處花園,前後院外面還有不規則的廊道,沿湖畔一側修建著涼亭,就連廚房都有大小七處,分別供應著別業內不同等級的人用餐。


  除了這些,臨湖還建了一座湖心島,湖心島上有小閣,上下中三層,中層是供奉佛龕,上層憑欄望水,專門供待客之用,除此之外由於湖心島位於瘦西湖中,還有一個小型碼頭,碼頭上面搭建了短短的木質簡易棧橋,看上去倒是頗為幽靜。


  而連接湖心島的,卻是一座直通的長長拱橋,這座閣樓,是張信在揚州最喜歡待的地方,也是他的私人領域。


  此時張信正脫了鞋襪盤坐在蒲團上,聽琴師彈琴。


  而這時卻有人大煞風景地打擾了張信。


  「侯爺,不好了!」


  張信睜開眼睛,蹙緊了眉頭看著來人:「什麼事慌慌張張的?」


  「侯爺,有大隊錦衣衛闖進來了!」


  「什麼錦衣衛?」


  張信眉頭皺的愈發厲害:「揚州什麼時候有大隊錦衣衛了?」


  那人急的滿頭大汗,聲音都顫抖了起來:「侯爺,不知怎麼回事,這些錦衣衛忽然闖入別業,護院家丁根本攔不住,還有許多人在搜查侯爺您。」


  「哦?」


  張信聞言,眼中寒芒一閃:「竟有此事!」


  張信雖然現在持寵而驕的厲害,但其人畢竟是武將出身,還是有幾分勇氣的,此時並未逃走,而且覺得自己是漕運總督,如何能讓一群錦衣衛肆意妄為,而且還在他的別業里把他抓走?

  這些人膽子可真不小。


  「去看看。」


  說完,張信站起身,赤著腳穿上鞋,隨手披上外衫,徑自走下湖心島的閣樓。


  「侯爺,小心啊!」


  那人見狀急忙提醒道。


  張信擺了擺手,拎著牆上架起來的刀,不以為然道:「有什麼大不了的,難道本侯還怕了這區區錦衣衛?」


  別業裡面一片混亂,大隊錦衣衛撕下了偽裝蜂擁而入,開始搜查,一個個屋檐下,對著一間間房屋挨個破門。


  這些錦衣衛都穿著飛魚服,看上去很威風。


  張信剛走出湖心島,立時便有一名親信快速迎了上來,抱拳施禮道:「侯爺,錦衣衛在找您。」


  張信目光環顧周圍,只見別業內的僕從、侍女都躲避著自己的視線,有人甚至都已悄悄溜掉了。


  張信微微頷首:「召集人手,帶本侯去瞧瞧。」


  「喏!」


  很快,守護張信安全的甲士開始集結。


  雖然民間有「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的諺語,但大明制度,勛貴之家是允許合法擁有一定數量的甲胄的,這個數量根據爵位不同而不同,從數十人到百人出頭不等。


  這些甲胄的裝備者,屬於勛貴的親兵,平日里養在府里,戰場上要跟著主家一起上陣,源自於明初洪武開國時各將領的私人部曲,朱元璋將其極大削弱又保留了極少的一部分。


  這些披著扎甲的甲士帶著刀盾列陣向前的時候,持刀的錦衣衛們也有些慌亂了。


  他們此行前來,最多就帶了些手弩,連牛皮甲都沒有。


  若是真起了衝突,說不得錦衣衛們真就要用人命去堆了,不然根本奈何不得。


  陳瑛和紀綱交換了一個眼神,還好他們還有備用計劃。


  「不知諸位來本侯府上有何貴幹?」


  張信看著眼前的錦衣衛,道。


  紀綱排眾而出。


  「本指揮使奉命緝拿嫌犯,閑雜人等速速退開!」


  張信臉色一沉:「如果本侯沒記錯,這裡是本侯的別業,不是詔獄。」


  這時候陳瑛乾笑了一聲,走了出來。


  「隆平侯,談談吧。」


  「陳憲台。」


  張信眼皮抬了抬,同意了陳瑛的提議,而陳瑛也不畏懼,跟著張信往後面走去,二十幾名甲士讓開了道路。


  後面是一處小院。


  小院位於別業後部正中央的位置,周圍是一圈環繞的圍牆,整棟樓都由青磚砌築而成,樓外有庭院,有假山,還有一座假山後的小池塘,小池塘裡面養著各色的鯉魚。


  在這棟樓的四角,還分別栽種著幾株陳瑛叫不出名字的樹,長得頗為茂盛,綠油油的葉片,還散發著淡淡的清香,讓人聞之陶醉。


  「這裡真是好地方啊!」


  看到這裡,陳瑛感嘆一聲,目光中滿是欣羨。


  「陳憲台若喜歡,我送你一座。」


  張信笑道。


  「不必了,沒這命。」


  「好吧,那就隨你的意吧。」


  張信微微搖頭,其實一開始他也覺得自己一個武將,也不是貪圖享受之輩,應當沙場立功,他也知道錢財乃身外之物,可這些東西,明白歸明白,一旦安逸的生活過上了,錢帛田宅不斷地置辦,真就停不下來了。


  陳瑛看著院子里的桂樹,眼珠一轉,問道:「這桂樹,是隆平侯弄的嗎?」


  「對。」


  陳瑛讚賞一句:「桂花是個好東西,尤其是在秋天的時候,更是好得不得了,可惜現在不開,否則的話,咱們倒是可以一邊吃酒一邊賞花。」


  張信笑了笑,沒有回答,只是問道:「陳憲台不愧是被諸公稱為口蜜腹劍,此時說著吃酒,怕是心裡想著如何拿本侯去踮腳陞官吧?」


  陳瑛的笑容漸漸冷了下來。


  張信扶著刀,斜睨著陳瑛:「可惜,就憑你們,還弄不倒本侯。」


  說罷,從懷中掏出一物來。


  「陳憲台,伱可識得此物?」


  陳瑛瞥了一眼:「丹書鐵券,如何不識得?」


  洪武開國,朱元璋用大明律規定了丹書鐵券的頒授對象僅限於立有軍功被封為公、侯、伯的勛臣,而明代的丹書鐵券分為七等,其中公爵分為一等,侯爵分為二等,伯爵分為三等,各等鐵券大小不一,最大的公爵一等鐵券高一尺,寬一尺六寸五分,其他各等鐵券大體是每等在高和寬兩方面都遞減五分,最小的伯爵二等鐵券高七寸,寬一尺二寸五分。


  所有的鐵券都是一式兩件,一件授予獲賜者,另一件藏於內廷,在需要查驗時,只要將它們放在一起,便可真偽立辨。


  洪武三年的時候,朱元璋大封開國功臣,李善長、徐達、李文忠等三十四人都被賜予丹書鐵券,而永樂元年,朱棣也大封靖難功臣,同樣發下去了二十六人份的丹書鐵券。


  與前代相比,明代丹書鐵券的券文已有明顯變化,一是謀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二是免死只限本人,子孫不免死。


  張信囂張就囂張在這裡。


  「本侯有丹書鐵券,既未謀逆,不過是置辦些產業,你能奈我何?」


  就在此時,院外一道不屑的男中音傳來。


  「這玩意我家裡有好幾塊留著吃灰呢,若是隆平侯以為光靠一塊丹書鐵券就能橫行天下,那洪武朝那麼多公侯,豈不是死的太冤枉了。」


  張信抬眼一看,卻是李景隆搖著摺扇大搖大擺的走了進來,而在他身後,黑壓壓的甲士已經徹底包圍了院落。


  李景隆帶的兵馬,自然就是陳瑛和紀綱的備用計劃了。


  作為此次江南清田的典型,張信是一定要被吊起來當靶子打的,所以抓捕張信歸案,也一定要萬無一失才行。


  為此姜星火特意讓最能鎮得住場子的李景隆親自前往。


  張信面色陰沉:「曹國公這是什麼意思?難道曹國公要跟陛下作對不成?」


  李景隆嗤笑一聲早有準備,袖子抖了抖,從中滑出一道聖旨。


  「隆平侯張信接旨。」


  張信心頭咯噔一聲,卻沒有半點猶豫,跪了下來。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隆平侯張信,不知禮節,恃寵而驕,肆意妄為,荼毒黎庶,今去漕運總督之位,押解入詔獄待審。欽此。」 張信膝行上前幾步,雙手呈接聖旨。


  這道旨意,就算張信想推脫,也是沒有餘地的。


  「隆平侯,你可還有異議?」


  李景隆笑眯眯地看著張信,這句話是他代表皇帝問的。


  張信搖頭:「臣無異議。」


  李景隆笑道:「那就請隆平侯即刻啟程吧!」


  他隨即轉身吩咐道:「來人!」


  院門外的錦衣衛應諾了一聲,自有馬車備好。


  「這是為隆平侯準備的,你們將隆平侯送去南京即可。」


  李景隆看著張信:「隆平侯,我勸你還是不要抵賴的好,你的罪名現在罪不至死,可要是冥頑不靈,那真就說不準了。」


  這時候幾個錦衣衛想要上前按住張信,張信卻一手攥著聖旨,一手拔出刀來。


  「你們誰敢?」


  張信眼睛眯縫了起來,殺氣涌動,他最討厭的就是別人威脅他。


  後面的錦衣衛上前幾步,手中的手弩和手銃指向張信。


  紀綱嘆了口氣:「隆平侯,你這是逼我動手啊!」


  「哼!」


  陳瑛也冷笑道:「隆平侯你想要造反嗎?」


  「哎,別動刀動槍的。」


  李景隆這時候反而笑道:「來,本國公親自送隆平侯上路。」


  說罷,走上前去按住張信的手,又附耳說了什麼。


  「我娘真是這麼說的?」


  「老夫人親口交代,不信回南京一問便知。」


  張信一聲長嘆,這才「哐當」一聲棄了刀。


  雖然張信這人腦子不多,性格是標準的小人得勢后的飛揚跋扈,可他有一個優點,那就是聽媽媽的話。


  ——————


  隆平侯張信被解除了漕運總督的職位,押解進南京詔獄受審,這個消息一傳出來,很快就掀起了軒然大波。


  而姜星火也不再忍耐,去年兩淮鹽使司鹽稅貪墨案沒做到的事情,這次一併就做了。


  不僅漕運系統被大整頓,而且左右參政、左右參議全部去職,原布政使平調到湖廣當布政使,從內閣出來的黃淮則轉了一圈調回南京,姜星火則把自己考察過後信任的優秀官員,安插了幾個到黃淮布政使司的中高層。


  最關鍵的是,正在路上的朱棣,批准了姜星火的舉薦,跟姜星火有過合作的平江伯陳瑄,被從北面調了回來,擔任新的漕運總督。


  這樣姜星火對地方的影響力,就從江浙擴大到了黃淮中原。


  除了這些廟堂上的事情以外,隆平侯張信的倒台,同樣意味著清田工作在高層上,再也沒有了任何公開的阻力。


  勛貴們該退的田都退了,而文官們即便有些人在老家的田產利益受到了影響,眼見著備受恩寵的張信都倒台了,原本叫的歡的,這時候也是一聲不敢吭。


  張信這種侯爵加漕運總督,不僅是寵臣勛貴,還是地方實力派,因為阻撓清田,都被姜星火毫不留情地除掉了,還有誰敢當出頭鳥?或者說,還有誰覺得自己比張信還有實力,還更得聖眷?

  張信的倒台,給予了所有反對清田的人充分的震懾。


  這些保守派的文官,開始重新審視起了姜星火的力量。


  哪怕是隆平侯張信,因為阻撓了姜星火的變法,都說丟官就丟官了,這種像是隨手拍死蒼蠅一樣拍死一個頂級國朝大員的能力,實在是讓很多人不寒而慄。


  經此一事,姜星火的威信無形之中大漲,這肯定要充分歸功於張信這隻被當做「殺雞儆猴」里的「雞」。


  既然高層的阻力都沒了,那中下層更不是問題。


  對於江南四府的胥吏,姜星火一手提著血淋漓的屠刀,另一手則給予了足夠的利益。


  胥吏們既畏懼砍腦袋的下場,不敢不認真公正地清田,又覬覦士紳地主們的家產和從吏變成官的前途,所以同樣掀起了一股檢舉之風。


  姜星火說話是算數的,只要這些胥吏檢舉士紳地主的「投靠」問題屬實,那麼在送士紳地主全家充軍流放的同時,士紳的土地和錢帛也會分給檢舉的胥吏一部分,至於剩下的,則在退還給農人後,全部歸公。


  蘇州府的胥吏們在確認不僅有土地錢帛可以瓜分,而且還能進大明行政學校,以後能當官之後,馬上就從一開始的猶猶豫豫,化身成了嗅到鮮血的狼群,對於士紳這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利益施捨者,開始了瘋狂的撕咬。


  大量的士紳被檢舉,很多胥吏從中獲得了原本努力半輩子也獲得不了的利益。


  而隨著蘇州府士紳們破家蕩產,消息像是龍捲風一樣,傳到了周圍的府縣,士紳們見到姜星火玩真的,見到這些原本跟他們親密無間地站在一起的胥吏差役,開始背叛他們,開始向他們的后腰捅匕首,都再也坐不住了。


  被檢舉,那是要全家的命。


  自己主動自首,那隻需要把「投靠」的田還給農人,損失的只是利益。


  孰輕孰重,他們還是分得清的。


  因此,士紳地主紛紛向官府自首自己的不法行為,一時之間成為了風潮。


  而且一個個生怕自己交代的不夠徹底,生怕自己還有遺漏,甚至還有多退田產的,只求自己不被盯上。


  姜星火的外號,也順理成章地多了一個,變成了「姜閻王」。


  那些無處不在的稅卒,自然就成了「姜閻王」手下的「小鬼」。


  被士紳們恨得咬牙切齒,姜星火併不在乎。


  倒是很多府縣的胥吏,發現士紳們都自己主動交代了,自己手裡的哪些「秘密」換不來利益了,反而紛紛咒天罵娘,怨恨起了士紳們。


  蘇州府長洲縣鄉下。


  姜星火特意來到了姚廣孝的老家,他的姐姐和侄子還在家裡。


  姜星火拉著老和尚的姐姐正在土屋的屋檐下聊天。


  「朝廷肯定是講道理的嘛,只要我們清丈田畝完成,以後就沒有這麼多事了,農人交多少田稅,中間不會被反過來要求補繳,也不會有現在這些雜稅,能把農人的負擔降到最低。」


  聽了這話,姚老太頓時鬆了口氣。


  她咧開豁牙的嘴巴,笑道:「那就好,那就好。」


  姚老太今年七十多了,看著比老和尚要蒼老得多,一輩子都在農村的田間地頭裡生活,沒怎麼離開過故鄉,因此看待問題的方式,跟姚廣孝肯定不一樣。


  但有一點是一樣的。


  正如姚廣孝從杭州寄信過來,要姜星火替他看望一下鄉下的老姐姐一樣,這位老姐姐,雖然壓根不讓姚廣孝進門,把他打罵了出去,甚至斷絕了關係,但也同樣在心底里,默默地關心著這個叛逆了一輩子的弟弟。


  「那他還好嗎?」


  「好得很,腿腳利索,現在還在杭州修路呢。」


  聽到姜星火這話,姚老太眉眼上的皺紋,似乎都淡了些。


  「那就好、那就好」她喃喃自語著。


  而這時,姚老太的兒子,也是五十多歲的老人了,問起了他自己關心的問題。


  「那咱夏稅,比以往交的少了?」


  「肯定的,而且不會有士紳再侵佔田產,讓農人替自己繳稅了。」


  姚老太的兒子長舒了一口氣。


  他們這些年下來,可真沒靠姚廣孝,都是自己努力過日子,前幾年姚廣孝是二號反賊的時候,他們沒靠,現在姚廣孝成了二號功臣,同樣沒靠。


  但不管怎麼樣,雖然一年到頭辛苦,可是也攢下來些糧食,作為一個普通的農人,如果朝廷能給所有人都「免除稅賦」,哦不,這樣說不準確,應該說「減少交稅時的中間費用」,那麼這些田間地頭的農人都能多攢下來一份養家糊口的糧食,何樂而不為呢。


  而之所以他們願意跟姜星火溝通,主要原因就是,姜星火在民間的名聲確實不錯。


  是的,名聲這種東西,也是處於薛定諤狀態的。


  姜星火一邊被叫著「姜閻王」的同時,也有很多百姓自發地稱他為「姜菩薩」,指的是姜星火的變法措施,確實是以雷霆手段,存菩薩心腸,給百姓交稅減輕了很多的負擔。


  這種負擔的減輕是肉眼可見的,胥吏和差役不敢延遲賦稅從中牟利了,豪強們不敢侵佔他們的田產了,士紳們不敢通過各種千奇百怪的手段玩「投靠」轉嫁賦稅負擔了。


  雖然朝廷收的稅額一分不少,但這些額外的東西被減少甚至消失以後,普通農人的肩膀上,真就像是被搬去了大山一般。


  「那,我們今年夏稅的實際稅收,大約會減免到多少?」


  姜星火想了想,道:「按照我們清丈田畝的成績來算,一般情況,應當減免到三成左右吧。」


  「三成左右?」


  聽了這個數字,連姚老太都不由得愣了一下。


  「這個成績,也太嚇人了。」


  「是呀,我也覺得這個成績非常不錯了。」姚老太的兒子,也就是姚廣孝的侄子姚繼附和道。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姚繼最後在姚廣孝病逝前,會被過繼為養子,繼承榮國公的爵位。


  而姜星火此行,無疑是大大地推進了這個進程。


  姚老太這時候忽然膝蓋一軟。


  姜星火臉色不禁大變,他連忙扶起,看著姚老太道:「您這是何意?」


  「後生,你也知道我們這裡窮,沒有糧食,稅收又不高,所以這幾年我們都是靠著積蓄勉強度過。」


  姚老太說著,聲音有些哽咽了,接著道:「這個稅收,是朝廷的,我不能擅自動,但是這個收成,也是我們自願交給朝廷的。」


  老人的話語有些凌亂,但大概意思,姜星火還是聽懂了。


  談話的最後,姚老太交給了姜星火幾雙鞋墊。


  「後生,給你的;還有,給他的。」


  看著老人的背影,姜星火又低頭看了看手裡的鞋墊,忽然放到了胸口,感覺挺暖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