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農耕文明的真正成因
第111章 農耕文明的真正成因
朱高煦不曉得張天師此時的大腿有多腫,他撓了撓自己的大鬍子,猜測地問道。
「至少四種?」
「說說看。」姜星火鼓勵道。
「東南風、西南風、東北風、西北風。」
「我覺得有八種。」李景隆一本正經道,「還得加上東西南北風。」
姜星火莞爾一笑,他繼續在自己的文字地圖上畫了兩條線。
\
\
西域丨沙漠丨草原丨遼東
隴西丨河套丨山西丨河北
漢中丨關中丨河南丨山東
蜀地丨南陽丨淮西丨淮東
巴地丨荊襄丨江西丨江南\
雲南丨廣西丨廣東丨福建\
姜星火開口道。
「你們說的其實並沒有錯,確實日常生活中有八種風。」
「但是,我這裡所指的【風】,不是你們平常感知到的風,而是『季風』。」
「正是季風的風向,造成了華夏大地上不同的氣候和不同的降水量。」
在這裡,姜星火沒有給他們講解更為複雜的氣壓帶和風帶的概念,只是講了對華夏大地影響最大的季風。
但即便如此,也足夠讓隔壁張天師掐紫兩條大腿了!
「果真是風水學!」
跟之前的淡定完全不同,現在的張天師目露難以遏制的興奮。
之所以張宇初張天師的表現跟大皇子朱高熾和戶部尚書夏原吉截然不同,便是因為,小冰河期導致大明滅亡,不關他的事啊!
從曹魏至今,都滅亡了不知道多少個朝代了,龍虎山還是那個龍虎山,天師府還是那個天師府,你大明滅亡了跟我有啥關係?
所以朱高熾和夏原吉感到擔憂、凝重的時候,張天師最多跟著裝一下。
但是「風水學」這東西,對於張天師來說,那可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了!
畢竟,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不傳之秘啊!
如果自己掌握了這門學問,哪怕只能掌握一點點,也足夠改變整個道門的歷史了吧?
從此以後,自己的身份將不僅僅是龍虎山正一派第四十三代天師,而是能夠靠著這門學問,就能自己獨立於龍虎山開宗立派的風水學祖師爺!
對於張宇初來說,小冰河期跟他沒關係,而風水學才是他最寶貴的收穫!
「風水學?」朱高熾皺了皺眉。
朱高熾總覺得,姜先生講的東西,跟風水師口中的風水,完全就不是一個概念。
見大皇子有疑惑,張宇初連忙解釋道。
「所謂風水一說,最早下定義的便是晉代的郭璞,在其名著《葬書》中有云: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也就是說,風水之術就是相地之術。」
「當然了,這也僅僅是『術』這個層面的東西而已風水術、風水學,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風水學是『道』。」
朱高熾似懂非懂,胖胖的臉上看不出變化,顯然不是很明白風水術和風水學之間一字之差所蘊含的深意,但是張宇初卻知道,真正的「風水學」現世的意義絕對非比尋常!
因為正一派傳承千餘載,從祖師爺五斗米教教主張道陵那代開始,懂得河洛圖諱的張教主就已經將他所掌握的殘缺的風水術視作絕密,只有在每一代天師之間進行傳承,絕不能為外人知曉。
而這,還僅僅是殘缺的風水術而已。
當世有幾家道門流派,便以各自不一的風水術而立足。
風水一術,歷史悠久,玄妙莫測,更是包涵了許多極為難懂東西,這些東西,普通人根本無法理解。
但這些能養活一個門派吃飯的秘術,在姜星火所講的東西面前。
一文不值!
張宇初作為龍虎山正一派天師的嫡傳後裔,自小接觸的都是一些天師道傳承下來的風水術。
但是對風水術的其他部分,他卻了解甚少。
張宇初也曾試圖請教同樣精研風水術的幾位其他門派的長老,可惜每個人都諱忌莫深,不願與他多言,這些都是他們門派傳承的東西,怎麼可能跟外人分享。
直至今日,姜星火的出現讓張宇初看到了希望。
張天師彷彿找到了一條前路。
他的內心在狂笑。
「本天師直接學仙人的風水學了!」
「伱們這群老東西帶著老掉牙的殘缺風水術進棺材去吧!」
「道爺我馬上就要成了,哈哈哈!」
姜星火指著文字地圖說道。
「其實影響大明的【風】主要只有兩種,一種是西北季風,一種是東南季風。」
「而這兩種風也很好分別,因為它們出現的時間不同。」
「西北季風,出現在冬季,是從漠北吹向海洋,所以是西北走向。」
「東南季風,出現在夏季,是從南面的海洋吹向陸地途徑大明東南。」
地圖上畫得很簡單,幾乎一眼就看懂了,但李景隆卻並不滿足,作為專業的托,他必須要把每個問題都打破砂鍋問到底。
「這兩股季風,都是怎麼來呢?」
朱高煦奇怪地看了他一眼,風就是風,當然是吹來的啊,還能怎麼來的?
他顯然沒有理解李景隆的深意。
這也是隔壁張天師正在屏住呼吸等待的答案。
風,尤其是如此大規模、有規律、能影響整個華夏大地的風,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風水學,需要知道的肯定不止是表面上的那些歷史經驗,否則的話,依舊是「術」這個層次,只有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稱之為「道」。
面對這個問題,姜星火罕見地沉思了片刻。
要講,當然能照本宣科地講。
但是以他們的認知水平,百分之九十九是聽不明白的。
如果姜星火再把海陸四循環的四個壓力點一畫,估計他倆就直接蒙圈了。
所以,要講明白,但是有些東西可以省略,最好用他們日常能理解的方式去講。
而有些概念,譬如「冷高壓」,可以不是那麼較真,嚴格意義上來講,高壓或者低壓是氣壓概念,不能跟寒冷或者炎熱綁在一起,會造成誤導並不是說冷的就是高壓,熱的就是低壓。
但是姜星火決定先不講的那麼教條、刻板,先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講出來,日後等補充的知識多了,他們自然也就明白了。
所以姜星火認真地沉思后,捋了捋思路,開口說道。
「為什麼會形成風,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其實我們剛才在講蒙古人征服世界的時候,就已經講過了。」
朱高煦遲疑地問道:「姜先生是說,那、那個『比熱容』?」
「對。」
「先說冬季的西北季風。」 姜星火指著文字地圖問道:「在我們正常的認知里,大明的田地已經極為廣袤、遼闊了,是不是?」
朱高煦和李景隆點了點頭。
這自然是沒什麼問題,而且符合常人認知的。
李景隆補充道:「而且不只是大明,大明的西面,還有近乎無窮的陸地,蒙古人曾經探索過,但即便蒙古人遠征了幾萬里,光是趕路都要花費數年,卻依舊沒有向西探索到世界的盡頭倒是向南的方向,唐朝的玄奘就有記載,天竺的最南部比我們的最南部要更向南,但是並不算極遠,天竺向南的陸地也是有盡頭的。」
姜星火的手指,在文字地圖的右側,畫了一個奇大無比的圈。
「那如果我告訴你們,我們東側的大海茫茫無際,比我們已知的陸地都要寬廣,你們信嗎?」
兩人剎那猶疑,對視一眼后,反而都同時點了點頭。
「傳說中,東面的大海蒼茫無際,即便是徐福等準備充分的船隊,出海遠航依然無法探索到大海的盡頭,東面的大海,確實有可能比我們認知里的陸地還要大,否則一代代人出海,總該是有人看到盡頭的。」
兩人思維的開明程度比姜星火觀念里的古代人似乎要高一點,他們很容易接受新的概念和事物,只要講的言之有理,他們能聽得懂就能接受。
「信就好。」
姜星火點點頭,下了個定義道。
「季風的本質,就是海洋和陸地因為比熱容不同,形成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導致的。」
姜星火首先打了個補丁防止抬杠:「我們先不糾結海洋和陸地誰更大的問題,因為你們很難觀測或感知到海洋的大小所以我們先做個不那麼正確的假設,就假設海洋和陸地的大小是完全相同的,這樣排除了干擾,更容易讓你們明白季風形成的原理記住,僅僅是為了讓你們方便理解,不代表海洋和陸地是真的大小相同。」
兩人表示理解,這樣就不用糾結推導過程受到陸地和海洋大小不等導致的差異了。
「你們都知道,我們剛剛已經講過了,那就是水體的比熱容,要大于田地,也就是說,海洋的比熱容,總是大於陸地的,沒問題吧?」
姜星火的推導過程顯得極為謹慎,他必須要一步一步來,用盡量簡潔、清晰的話語進行這個邏輯鏈的構建,防止過於複雜的概念把兩個學生繞暈了。
「沒問題,水體的比熱容是很大,剛才朱煮沸不了的水,已經舉例了。」李景隆全神貫注的思考,差點讓他說漏嘴,朱高煦瞪了他一眼,李景隆頓時有些后怕。
對於姜星火不知道他們身份的事情,嗯,最起碼是姜星火表現的是不知道他們的身份,這件事兩人一致認為,就當姜星火確實不知道他們的身份,因此需要繼續隱瞞下去。
最好能隱瞞到出獄,甚至是出獄之後的一段時間。
為什麼要進行這種隱瞞?
李景隆和朱高煦的理由主要有這兩點。
當先最重要的一條,自然是兩人擔憂如果姜星火知道了他們的身份,那麼必然會產生顧忌,畢竟,兩個普通的勛貴二代,跟大明的二皇子、百官之首曹國公,肯定是不一樣的。
有些話說給熬鷹斗狗的勛貴二代說沒事,說給二皇子、曹國公,那肯定是有事的,還是大事。
雖然他們也確實需要姜星火這些講的這些東西來搞出大事.
但總歸,讓姜星火知道了他們的身份,很多話姜星火可能就不會這麼如實地說了。
變相的,他們和整個大明都要損失很多知識,這些無比寶貴的財富,是他們無法承擔損失的,所以必須要隱瞞身份。
至於第二個原因嘛,其實隱藏身份並非只是為了隱瞞姜星火,同時也是為了保護他。
在他們看來,姜星火既然是超越世間凡俗之人的存在,而且也願意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識告訴他們,那麼他們自然是不希望姜星火再受到任何凡間意義上傷害的。
這種傷害,既包括了身體上,也包括心理上。
畢竟,姜星火無意中在講課時指點江山所說出的這些東西,其實已經逐漸對外界的大明產生了不可逆轉的影響。
別的不說,就說「攤役入畝」這件事。
要是讓天下的士紳、儒生知道了,這條使他們覺得斯文掃地而且再也留不住佃農,使得他們直接損失了許多財富的計策,就是姜星火提出的,那麼你猜猜姜星火會面臨什麼?
極端一些,姜星火他本人會遭到刺殺,這種刺殺,不一定是陰謀論里有什麼大人物指使的,也有可能就是受到「攤役入畝」政策影響的落魄書生,氣憤之下行博浪一擊。
這種事情,如果真的發生了,誰說的清呢?
而姜星火不知道他倆的身份,在詔獄里自然是安全的,畢竟藩王謀反試圖圍攻詔獄的事情,大概率不會再發生第二次了。
如果出了詔獄,朱高煦把他請在身邊,有這位天下第一猛將的保護,還有許多的驍勇護衛,想來姜星火的人身安全是有保障的。
而心理上,那就更直接不過了。
朱棣這個新皇帝都天天挨罵!
而且士紳罵你、損你,毀壞你的名聲,你有什麼辦法呢?
這就跟後世的網路噴子一樣,嫉妒你比他過得好,就會在網路上無限地污衊、造謠你。
只有幾個人還好,你還能一個一個地去反駁,證明他們的污衊是錯的,維護自己的聲譽。
可如果他們是有組織、有規模的匿名行動呢?就連訴諸法律,都會變得非常困難。
須知道,眾口鑠金、三人成虎,這些詞可不是假的。
網路暴力是真真切切地能殺人的。
在這個時代,一樣如此。
所以他們認為,姜星火不知道他們的身份,哪怕是出獄了,他們同樣也會假裝不知道姜星火這個「為大明提出了無數重大政策」的身份,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好姜星火及其家人的聲譽。
否則,一旦被士紳階層知曉,並用詆毀聲譽的辦法拿來泄憤,那無疑是會對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的人,造成極為強烈的心理壓迫。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朱棣那樣,坦然地面對千夫所指、萬人痛罵的。
朱高煦和李景隆之間的眼神交換,姜星火自然是有察覺的。
但是這種察覺,卻並沒有聯想出更深遠的東西,姜星火眼下的狀態,正處於大腦極度專註的講授模式。
當然,這是因為他顧不上想,若是講完課後,或許遇到某些事情、看到某些信息,就會自然而然地聯想起兩人的不對勁來。
姜星火繼續說道:「既然你們也同意了海洋的比熱容大於陸地,那麼一個很簡單的邏輯就可以推導出來,在冬季的時候,海洋與陸地的氣溫都會下降,但是陸地由於比熱容低,所以陸地的降溫比海洋更加明顯,對不對?」
他講述的邏輯鏈條非常完整,李景隆和朱高煦不約而同地點頭同意了這個說法。
「冷的地方,空氣的壓力更高;熱的地方,空氣壓力更低。」
李景隆略微思考了片刻,便示意自己已經理解了,其實只需要把空氣也看成是某種物體就好了。
「而風的形成,便是由空氣壓力高的地方,向空氣壓力低的地方吹拂。」
「綜上所述,在冬季,由於陸地的比熱容低所以氣溫更低,也就是更冷,形成了高壓力的地區,而海洋則正好相反,於是冬季的風,就是從空氣壓力高的陸地,吹向空氣壓力低的海洋,也就形成了寒冷乾燥的西北季風。」
姜星火覺得自己的講述已經比較通俗易懂了,兩人又沒有提出明顯的質疑,於是繼續講了下去。
「同樣道理,夏季陸地跟海洋相比,由於比熱容小,增溫強烈,海洋比陸地氣溫低,更冷的海洋是高氣壓,於是向更熱的陸地吹風.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海洋上充滿了水汽,而且同樣是風,因為夏天氣溫高,夏季的風就是比冬季要熱,也就導致形成了溫暖濕潤的夏季季風。」
「而這兩種不同的季風,讓華夏大地形成了以下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我們的農耕文明!」
姜星火頓了頓說道。
「那就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同時雨熱同期、四季分明。」
「正因如此,才有了春種夏熟秋收冬藏的華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