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科幻靈異>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252.第252章 搞預警機也要有備無患

252.第252章 搞預警機也要有備無患

  第252章 搞預警機也要有備無患

  「技術換技術……」


  郭林重複了一遍常浩南說的這個概念。


  在過去,這當然是華夏方面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但現在卻做到了。


  而且竟然還是跟空中客車這樣一個與波音齊名的龐然大物。


  ……


  三人的談話是在14所內部的機關灶進行的,能進這裡吃飯的人保密級別都不會低,加上話題本來就是新聞裡面已經播過的內容,因此也沒有特地避開其他人。


  於是,就在他們準備收拾餐具離開的時候,有兩個一直坐在不遠處角落裡的人起身走了過來。


  其中一個稍微年長一些的率先開口問道:


  「不好意思,打擾一下,請問這位是常浩南同志么?」


  三個人的目光幾乎同時被吸引了過去。


  「沒錯,我是常浩南,請問您是……」


  「王院士?」


  常浩南話音未落,旁邊的郭林直接站起身,同時驚幾乎是語無倫次地叫出了對方的身份:

  「我怎麼完全不知道……您怎麼突然……」


  儘管常浩南和徐洋兩個人還是有些懵逼,但聽到郭林的稱呼,二人為表尊重還是站起身來。


  「王院士這次是來咱們14所是考察一下幾種新型雷達的預研情況,一切從簡,就沒有通知到不涉及項目的人。」


  跟在後面的那位是14所的副所長羅群,這段時間出現過幾次,主要是慰問和發福利,所以常浩南印象比較深。


  「你們坐著就好,我過來是想要和小常同志聊一聊。」


  被稱為王院士的人話音剛落,羅群便從旁邊搬來兩張椅子,於是五個人又重新坐回了桌邊。


  也就是在這個功夫,常浩南總算反應過來了對方的身份。


  電科集團出身的工程院院士王曉模。


  日後華夏三型預警機:空警200、空警500、ZDK03的總設計師和總顧問。


  目前應該是擔任電子科學研究院的常務副院長,正好能和郭林剛剛的稱呼對上。


  14所在電科集團內部的地位類似601所/112廠在航空工業內部,很多兄弟單位都是三線建設時期從它這裡分出去的,所以儘管王曉模算是38所出身,但其實年輕時也在14所工作過。


  這個名字對於常浩南而言自然是如雷貫耳的,只不過這是他第一次看見不到60歲、還算是年富力強狀態下的真人,所以一時間沒認出來。


  「您是……王曉模院士?」


  儘管已經基本確定自己的猜測,但出於禮貌,常浩南還是詢問了一下。


  「你認識我?」


  王曉模有些好奇,他自問自己的名聲應該還沒傳到電科系統以外才對。


  「本來是認不出來的,但郭工剛才的稱呼讓我猜出來了,以前聽過383雷達研製過程中的故事,所以知道您的名字。」


  常浩南的語氣不卑不亢,但三兩句話就拉近了二人之間的距離——


  383型三坐標雷達是王曉模在黔省大山裡的得意之作,還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就算他現在已經算是功成名就,但聽到有年輕人提起這個型號,心情還是會好上不少。


  這就跟一個父親聽別人誇自己孩子一樣,不高興那是不可能的。


  當然,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說這番話的人。 換個14所普通工程師在這裡,就不可能起到同樣的效果。


  「我是前些天跟南鄭182廠梁紹修總師開會的時候,從他那了解到小常同志你的名字,還有一些事情。」


  王曉模首先解釋了自己為何能認出常浩南來,然後又繼續道:


  「剛剛聽你們聊天,好像說起了技術換技術的事情?」


  聽到這個問題,常浩南用最快的速度盤算了一下華夏預警機發展的時間線。


  顯然,王曉模正是被有關技術引進的話題所吸引的。


  或者更準確地說,應該是被常浩南那句「花錢買技術和市場換技術都不靠譜」所吸引的。


  現在是1997年3月,剛好是圓環工程,也就是用伊爾76機體和大衛國「費爾康」系統結合搞預警機的項目正式立項后不久。


  目前大概處在總體方案確定之後、雷達設計生產階段。


  根據前世的解密資料來看,王曉模本人對於這次合作沒有那麼樂觀,多次提出要同步安排國內配套研製,不能把希望全都寄托在外方。


  後來的事情證明他是對的。


  2000年,大衛國單方面撕毀合同,停止了研發項目。


  儘管他們全額退還了華夏提前支付的經費,但即便不考慮1992年到2000年之間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這一來一回耽誤的多年時間也是難以彌補的。


  而現在,王曉模就坐在常浩南面前,並且已經表現出了他的擔憂。


  天賜良機,總得做點什麼才行。


  「是啊,用我們的技術去換對面的技術,這樣手裡就相當於有一張底牌,讓對面不敢隨便掀桌子。」


  常浩南沒有機遇轉移話題,而是順著對方的問題回答道。


  「聽小常同志的意思,是不太信任歐洲方面?」


  王曉模的語氣中聽不出太多情緒,如果坐在這裡和他說話的是另一個人,恐怕就要花上一段時間才能判斷出他的立場傾向。


  但對於知道歷史走向的常浩南來說卻不用。


  他明確知道對方此時已經開始計劃同步研製的事情了,因此和自己的態度應該是一樣的。


  「本來就是利益合作關係,倒也談不上信任不信任,有備無患吧,畢竟我們航空工業之前在這方面吃過虧了。」


  常浩南當然不可能直接跳大神說大衛國三年後不靠譜,只能從側面入手:

  「從當年的和平典範,再到組裝MD82飛機,花錢買和用市場換這兩條路,我們算是都試過一遍,結果簡直撞得頭破血流,賠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現在我們也算是痛定思痛,雖然國內的航空工業水平總體上還比較落後,但有和沒有之間就是質的變化,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理念沒問題,只是兩條腿走路的原則不能丟,必須得保證獨立自主的路線和型號不受影響。」


  年屆六十的王曉模自然不可能跟個年輕人一樣喜怒形於色,但是在聽到跟自己幾乎完全思路相通的回答之後,還是免不了感到心情舒暢,整個人的神情和姿態也放鬆了不少。


  當然,二人都知道,這個話題也就言盡於此了。


  圓環工程的基調是90年代初就定下來的,而且連錢都已經給出去了,別說常浩南,就算是總師王曉模本人也不可能在這時候說要終止合作。


  這也是後者一直苦惱的事情——


  國內配套研製雖然在持續推進,但這並不是圓環工程的既定部分,沒有項目就意味著沒有錢。


  但是在聽到常浩南關於大飛機兩條腿走路的說法之後,王曉模突然有了個大膽的想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