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常侍> 第26章:人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章:人脈

  隨著楊賜一聲記名弟子落下,書房內眾人皆是神色各異。

  楊彪有些不可思議,他原以為楊賜會恩厚張奉些東西后,斷絕與他的關係,畢竟楊家作為世家的代表,一向是與宦官勢力劃清界限的。

  所以,楊彪在聞聽楊賜願意收張奉為記名弟子時,也是十分詫異。

  而這室內四人中,最驚訝的莫過於何進了。此時他猶然錯愕的張著嘴巴,愣神的看著楊賜,良久,才嘴巴閉合看向張奉。

  畢竟,即便如他何進這般的外戚,想要拜楊賜為師,還是託了劉宏說辭,數次登門拜訪,才得以拜入楊家門牆。他實在沒有想到,張奉居然能夠拜的這麼輕鬆。

  倒是此刻的張奉顯得頗為鎮定,抬頭看向上位的楊賜,二人眼神碰觸,張奉忽然面露笑容,和煦朗然道:「多謝楊公成全!」

  輕手捋了捋頜下白須,楊賜與張奉對視著,點著頭,緩緩起身,轉身從書架上抽下幾分書簡,來到張奉跟前遞給他。

  「此乃我近些年註解的儒家典籍,你且拿去好生研讀,若有不解之處,隨時可以前來問我!」

  雙手舉過頭頂,張奉低頭,聲音有些激動,「謝先生贈書!」

  見張奉接過書簡,楊賜又道:「如今你已經入我楊氏門牆,求學儒家經典,我楊家家學雖然淵源,卻也並非任何人都教授的,既然你能入我眼,必然是有可取之處的。

  我念你為人赤誠,行事果敢,往後也將是常伴君王身側之人,如此人物且不能無儒家經典熏陶。為君王計,為天下百姓著想,我且收你為記名弟子。望你從此以後,發奮努力,用學識充實自己,不求你能與先賢比肩,但求能伴隨君王身側時,時時糾察君王疏漏!」

  「奉謹記先生教誨!」低頭俯首,張奉聽完楊賜的一席話后,朗聲轟然回應。

  微微頷首,楊賜伸手將張奉虛扶起來。

  張奉也不會當真等著楊賜去攙扶,連忙從地上站了起來。

  當下,楊賜又轉身指向一旁的何進謂張奉道:「遂高,你當知曉,乃我弟子,今後你二人既是姻親也是同門弟子。至於其他,你的一些同門師兄弟,待我遇到后再與你引介!」

  「多謝老師!」躬身立在楊賜身側,張奉表現的極為懂事。

  隨著楊賜正式將張奉收為記名弟子,書房內的氛圍又再次活躍起來,雖然記名弟子沒有入室弟子來的親切,但也算是楊家的門生,所楊彪自然也熟絡起來。

  此時,何進也逐漸緩過神來,看著張奉笑呵呵道:「認識同門師兄弟之事,你且放心,此事我後面必會與你引介的!而且,此番三署郎補入郎官,同門中數位不願出仕的俊賢,亦可藉此機會,進入朝堂為國家效力。」

  何進一番話出口,楊彪隨即瞪眼看過來,他才發現自己失言,連忙扭頭目光瞧向楊賜,見他依舊面色泰然自若的端坐在案幾之後,當下,也緩緩放下心來。

  其實,楊賜一直以來的宗旨就是反對與宦官產生齷齪,雖然同為四世三公家族,楊家與袁家在士林中的名聲卻是不一樣的。

  袁家當年為了討好宦官,還將袁赦列入汝南袁氏的宗族族譜中,這也是袁氏被人詬病的一點,雖然袁氏歷經數代,在朝野中門生故吏遍布,但真正說起來清望還是不如楊家的。

  因為楊家一直堅持不同宦官同流合污,然而此刻,何進所言之事,從張奉之前的身份來看,似乎此刻就是為了補入郎官而與宦官勢力妥協商議的場景。

  張奉也是人靈鬼精,眼見何進說錯話,氣氛開始變得詭異起來后,他便直接開口道:「其實奉不過太醫令,得陛下看重為諸位郎官檢查身體,自然當以郎官身體為主要判斷,至於郎官們的才學,當然要以太尉為主的三公們來決斷!」

  一句話,直接將所有的決定權都交給了三公。而言語中特意提到的太尉官職,自然是在向楊賜表達,只要他不點頭,雖然三公有三人,但其餘兩位在太醫苑這裡是過不去的。

  書房內都是聰明人,聽張奉這般說,自然都明白其中的隱含意思。當下,楊彪便又打哈哈的閑聊起其他話題。

  一番聊天下來,張奉才震驚發現,拜入楊氏門牆后,他的人脈關係,拓寬的可不是一星半點,首先他與劉宏關係更親近了,因為都屬於楊賜的學生。

  其二,楊賜的其他的學生,也會念在同門之宜,即便不幫助張奉也不會與他對著幹了。像弟子王朗、掾屬孔融,這些只要張奉不去故意怠慢他們,就必然不會招惹到他們的麻煩。

  其三,楊氏家族這些年來積攢下來的人脈,也會為楊賜的門生們照撫一二。其中,張奉剛剛得知的桓氏,便也算其中一個。

  原來楊賜的夫人出自桓氏,當年楊賜師從桓焉,而桓焉的弟弟桓良之女,便許配給楊賜為妻。而桓焉又是桓典的祖父,所以今後張奉與桓典之間又多了曾關係。

  而當年楊賜師從桓焉時,也是有同門師兄弟的,其中一人乃東漢名臣黃香之子,黃瓊。黃香是後來載入「二十四孝」中「扇枕溫衾」的主人公。至於黃瓊,其女嫁給了劉焉為妻。其孫亦是當朝名臣,黃琬!

  這些卻只是楊家作為大漢頂級士家人脈底蘊關係的冰山一角。

  其實從傳承與底蘊而言,楊家在兩漢四百年間,真的不輸任何一家。

  當然,這些都是楊家的人脈,而楊家之所以能傳承如此之久,也正是因為其門風清正,並不會以門生故吏去行鑽營取巧之事,所以長久以來,才一直為人所重。

  張奉也真的到這一刻,才清楚的認識到黨人的勢力關係到底是如何的龐大。難怪從桓帝開始,就進行黨錮的政策。畢竟,若按照這種模式發展下去,朝堂的官員系統將徹底被幾個強大的世家大族所把持。

  而作為天下之主的天子,卻只能祈禱所有的世家都是如楊家這般,不結黨營私,不鑽營取利的。然而,事實卻並不會總是如人所願的。

  以眼下的頂級世家來說,相比與楊家,袁家在門生故吏這方面就積攢了很大的聲望。不像楊家只專註與儒家經典,袁家卻重在家族積累。

  從袁安開始,袁氏一直以汝南袁氏的名義廣納賢才,說好聽些是為了朝廷選用人才,說的難聽點,那些徵辟入三公的門生故吏,最後都將成為受了袁氏恩惠的門徒。

  在這個門第出身極為嚴重的時代,受人舉薦之恩,就如同再造父母,或許被舉薦之人,就要用畢生來償還這份恩情。這也導致袁氏越來越強大,尤其是在當代袁家青年一點,德才輩出的時機,袁氏在洛陽的風頭已經蓋過了所有家族。

  相比與桓氏的凋敝,楊氏的儒學低調,而袁氏傳家的在數代人的經營下,已經積攢出大量門生,又有袁紹、袁術這等青年才俊,袁家已經有超越楊氏,成為定價家族的趨勢!

  當然,楊家與袁家的競爭只能說是兩大頂級家族之間的較量,而隨著袁氏聲威越來越強大,楊氏已經隱隱有些安耐不住了。

  好在楊賜作為當今天子的帝師,在如今的朝堂上,還無人可以撼動楊氏的地位。只是,楊賜終究是年邁了,待其百年之後,楊彪登台,比之袁隗終究還是有些稚嫩的。

  所以,楊賜在自己離世前,必須要確保楊家派系中能夠有人站出來,代表楊氏發聲,顯然這人數年內不可能是楊彪。那麼楊家就要儘可能收攏力量,所以何進成了楊賜的弟子,張奉也被楊賜收為記名弟子。

  或許,他們沒有意識到,但楊賜卻是知道,在不久的將來,這兩人必然會攪動洛陽乃至天下的風雲。

  至於袁氏二子,比之何進,或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畢竟,從目前的情況的來看,袁氏二子的手腕怎麼可能比得上外戚!

  在互相的暢聊間,時間過的飛快,張奉從太醫苑招來的老醫匠們,也都紛紛進入了楊府,隨後,老醫匠們也依次為楊賜診斷,之後,眾醫匠連同張奉一起,替楊賜擬了份靜氣凝神的方子,稍微滋補一下他的身子。

  終究楊賜也是上了年歲,醫匠們也不敢保證太多。

  接下來,張奉與何進再在楊府中聆聽了一些教誨后,也一同離去。

  與張奉一同返回,這次,何進對他的態度明顯更和藹了些,言語中不斷為張奉介紹著洛陽城內的各大家族以及各大族的賢才名士。

  畢竟,何進辛苦這麼久,就是為了能融入世家圈子的。

  雖然他不知道他與楊家之間只是各取所需,但這並不妨礙他推動何家成為世家大族的野心。

  而知道何進即將發跡的張奉,也並沒有拂了他的意思,全程笑容滿面的與他加深關係。

  讓何進也是開懷不已,欣慰的認為何家多了個棟樑之才。

  可何進沒有想到,在皇宮內里已經有人開始籌謀對付他何家棟樑之才的計劃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