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第234章 鑄錢與銀元
李贇聞言,點頭表示明白。
「父親放心,兒子明白!」
李睦持這才滿意的頷首。
但還是繼續開口詢問道。
「對了,招募水手,準備出海的事情籌備的怎麼樣了?」
李家家大業大,僅僅一座紡織工廠可滿足不了他的胃口。
李睦持非但想要借著朝廷鼓勵工商發展的風口起飛,也不想錯過朝廷開海的另一個風口。
想要培養一支自家的船隊出來!
李贇聞言,神色鎮定的開口說道。
「回父親的話,還在籌備,但這件事情是真不好做!」
「不管是船,還是人都很缺……」
因為滿清長時間的海禁,現在中國對於海洋是真的兩眼一抹黑。
沒船,沒人就是最大的問題!
不管是能跑近海的船隻,還是熟練的水手,現在都是搶手貨。
大部分的熟練水手都被官府給收攏了去,要用於編練水師,擴充大明朝廷的水面力量。
剩下的那些人根本不夠分的!
這也就使得,像是李家這樣的士紳,實在是很難招募到足夠的水手。
李睦持聞言,深吸一口氣說道。
「找不到能跑外海的水手,內河的水手也可以嗎,無非就是我李家的船在出海之後,沿著沿岸走就是了……」
聽李睦持說完,李贇開口說道。
「父親,兒子我還有一個想法,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李睦持聞言,將眼神瞥了過來。
然後微微頷首道。
「說吧,什麼事情!」
李贇開口說道。
「父親,兒子是這麼想的。」
「既然現在大明到處都缺能跑遠洋的水手,那我們辦一所專門培養合格水手的學校如何?」
「想必,只要這學校能辦起來,便不會缺了學員……」
「這學校一辦,一是可以為我李家培養水手,二也是可以盈利,豈不是一舉兩得嗎?」
李睦持聞言,臉上的表情明顯意動。
頗為讚許的看了一眼自己的兒子,李睦持開口說道。
「我兒所言不錯,這事情確實可以琢磨琢磨。」
……
廣州城內,大明皇帝行宮。
朱簡灼坐在上首位置,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而在他的面前,大明內閣的諸位大員皆在,一群人熱火朝天的討論著政務。
見大家討論的差不多了,朱簡灼清了清嗓子,開口提出了一個新的話題。
「關於朝廷發新錢,以及靖垵上奏的鑄造銀元進行發行的事情,大家可有什麼意見?」
現在大明立國,鑄新錢是應該的。
畢竟,大明總不能繼續用滿清的錢吧?
這也不合適啊!
是故,鑄造新錢之事,對現在的大明來說,就是迫在眉睫的。
更何況,鑄錢可從來都不是一個賠錢買賣。
而是很有賺頭的一件事情!
而鑄造銀元,則是朱靖垵的建議。
現在的中國是一個銀本位的國家。
雖然黃金也有流通,但白銀還是主要的貨幣。
但是,問題來了!
一個銀本位的國家,卻是沒有固定幣值的銀元,而只是使用成色不一的銀錠來進行交易。
這正常嗎?
這應該嗎?
答案是否定的,不正常,更不應該。
所以,朱靖垵有了想要讓大明官府著手鑄造一批幣值穩定的銀幣的想法。
因為這事情是一舉多得的。
首先就是鑄造銀幣對朝廷來說是有利可圖的。
將銀錠變成銀幣,中間會有一定額度的火耗,這些火耗,就是鑄幣的利潤。 二則是鑄造銀幣的話,則是可以真正的做到廢除火耗。
極大程度上的減少貪官污吏對底層百姓的盤剝,減輕底層百姓所面臨的生活壓力。
而雍正所搞的火耗歸公,說白了其實只是將貪官污吏想征多少就征多少的火耗,給定了個定額,歸到了正稅之中。
等這筆錢收上來之後,用於給官員發養廉銀!
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減輕了百姓的負擔,但和大明的直接鑄造發行銀元比起來,這個力度就大大不如了。
畢竟,朝廷都發銀元了,百姓交稅直接拿銀元就能交,而不是交散碎銀兩。
如此的話,火耗自然也就沒了。
總不能朝廷鑄造好的銀元,你當官的還要拿去再鑄造一遍吧?
臉這麼大的嗎?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惟有將貨幣的幣值給確定下來,金融業才有發展的可能性。
才能以金融為支點,進一步的撬動大明的社會發展與生產力進步!
是故,朱靖垵便提出了鑄造銀元以發行的主意。
內閣首輔王順聞言,站出來開口說道。
「啟奏陛下,老臣同意鑄造新錢的事情,但是,發行銀元的事情,老臣持保留態度。」
說罷自己的態度,王順又開口解釋道。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華夏神州從來都沒有過鑄造銀元的事情,以往的歷朝歷代都只聽說過銅錢,又何曾有過銀元?」
「朝廷若貿然發行銀元,後果實在是不好說!」
「恐成害民之舉啊!」
王順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教育,性格很是保守,對於創新改革的事情,向來都不熱衷。
朱簡灼聞言,開口反問道。
「首輔所言或許有理,但若是不鑄造銀元,首輔可有解決火耗之法?」
王順聞言,張了張嘴,但還是說道。
「老臣對此依舊採取保留態度,認為鑄造銀元之事該當緩行。」
「太子殿下這個鑄造銀元的主意或許不錯,但就是太著急了,治大國若烹小鮮,像是這種關乎國家命脈的事情,絕不能著急推行。」
王順的性格雖然保守,但他的話其實不算有錯。
改革這種事情,向來都是很困難的。
哪怕是微小的改革,也會遇到既得利益者的抵抗,也會遇到極大的阻力。
很多時候,真的是越著急越容易出錯。
一旁的李沐也是開口說道。
「回陛下的話,老臣也認為此事該當緩行!」
「朝廷可以先小規模的鑄造一批銀元出來,用於核算成本和利潤,並釋放到市場上用於檢驗一下市場的反應。」
「等確信鑄造銀元之事沒有問題之後,再大規模的推行下去。」
說白了,也就是在大規模改革之前,先搞一批試點工程。
緊接著,何壽等人也是紛紛開口附和,表示應當緩行。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現在的大明朝堂上,大部分都是保守派的一員。
真正的改革派,其實只有朱靖垵一個。
唯有他對於改革之事是發自內心的迫切!
其他人的態度則是能緩則緩!
因為只有朱靖垵知道,當今世界正處於風起雲湧的浪尖之上,中國在大航海和工業革命方面,較之西方本來就已經落後了。
若是再不奮起直追,那可就真的是要來不及了!
當然了,大明的臣子們說是保守派,其實也不盡然。
在大明這個新生的集體中,並不存在真正的保守派。
大家其實也都是願意改革的。
他們反對的不是改革,而是朱靖垵這麼大手筆的,大跨步的搞改革而已。
希望朱靖垵能夠放緩速度,慢慢來。
也就是說,他們的這個保守派,只是相對於朱靖垵來說顯得保守。
和滿清的那些固步自封的高層碩鼠比起來,還都是較為開明的。
最起碼,大明這邊,從上到下都能意識到改革的必要性!
也都能意識到對外開放,以及發展工商的必要性。
這就已經很不錯了!
自宋朝開始,理學興盛,整個中國的社會發展便有積極進取,對外開擴,變成了保守向內。
好幾百年的社會發展下來,整個中國的社會風氣都是趨於保守的。
好不容易到了明末時候,思想有點進步,社會有點向前發展的意思了,結果碰上了滿清入關。
一腳給踹回了原位!
甚至,自滿清入關以來,這一百多年的文字獄,奴化教育,閉國鎖國的海禁,更是使得整個中國進一步的划向深淵,變得越發保守。
朱靖垵想要短時間內扭轉這個社會風氣,絕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