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第264章 杯酒釋兵權(劉秀的氣魄)
第264章 杯酒釋兵權(劉秀的氣魄)
洛陽大殿內,劉秀坐在皇位上,下面滿是各種大將軍,都是跟隨他一起立過功的,大多是後來的雲台28將,如吳漢、鄧禹、耿純、馬武、王霸、馬成、蓋延、朱祐、耿弇、賈復……
劉秀端起酒杯說道:「如今我大漢天下初,眾愛卿功不可沒,朕都重重有賞。」
眾多將軍也端起酒杯,「謝陛下,陛下聖明!」
「眾愛卿,朕今日在此,為各位慶功。」
大家喝得高興的時候,劉秀進入正題了。
「朕希望你們放掉手中兵權,讓給那些能治國的賢才。」
可能想不到,杯酒釋兵權的發明者竟然是劉秀,看來宋朝的老趙得給漢朝的老劉交專利費。
看著眾人面面相覷,劉秀繼續說道:「你們為大汗流了血,盡了力,朕再敬你們一杯。」
眾將一臉蒙圈,依舊搞不清楚劉秀葫蘆里裝的什麼葯,可能也的人猜到了,但假裝不知道。
「朕今天請伱們來,有一件事情我想和諸位商量商量。」
劉秀單刀直入,說自己想學漢高祖。
「朕也想學高祖!」
眾臣傻眼,你也要兔死狗烹殺我們嗎?
劉秀笑了笑,「朕學的是高祖治國之道,而並非治人之道啊,朕希望你們放棄朝廷高官,放掉手中兵權,讓給那些能治國的賢才,你們看呢?」
眾臣還是不解,劉秀繼續解釋,「心操得少一點,飯吃得多一些,頤養天年,這樣不是更好嗎?」
眾臣這才明白,慌忙交出手中兵權。
鄧禹第一站起來,行禮,恭敬的說道:「請陛下收回臣手中的將軍授印。」
吳漢也站起來行禮,「請陛下收回臣手中的將軍授印。」
接著,一個又一個的將軍站起來了。
「眾愛卿且收回授印,封鄧禹為高密侯,吳漢廣平侯,賈復膠東侯……食邑皆有增加,皆以列侯就第,加位特進,朕在此謝過諸位啦。
朕自幼立志以讀書之國,卻被王莽逼上窮兵之路。十數年南北征戰。連綠林守昆陽,滅赤眉攻長安,幾經生死,終滅莽興漢。
然站立於此,卻不見當年並肩拼殺之左右,朕心痛不已。朕深知民為立國之本,民亂國亂,民泰則安,為民至上,方為富國之道……」
劉秀推心置腹,一番暢談,賞賜,喝酒,把兵權收回來了。
教員曾經評價過:劉秀是歷史上最有學問、最會用人、最會打仗的一位皇帝。
他的大方是絕無僅有的,在剛剛打完統一戰爭之後,劉秀就立刻「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開始論功行賞、加官進爵、一口氣對有功之臣封土調整增加的共計三百六十五人。
外戚及加恩分封的,有四十五人,封賞力度空前絕後、慷慨大方、揮金如土。
劉秀用超高規格的榮譽和封賞,讓當初為他出生入死、四處征戰的功臣宿將交出兵權、「集體轉業」、回到封地。
要麼「棄武從文」學習儒家經典;要麼當一位「富甲一方」的「大財主」。
轉而大膽啟文臣、新人,用「重新輸血」的方式完成「領導幹部」的新老接替。
可能也人疑惑,光武帝劉秀才剛剛打下江山,內部時局動蕩、人心不穩,各種「反動復辟」勢力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在「蠢蠢欲動」、伺機「死灰復燃」。
外部風雨飄搖,匈奴在不斷挑釁、侵擾、步步緊逼,西域還「孤懸海外」、沒有回歸。
他就敢將這些為他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的雲台二十八將都「棄之不用」?
如此一來,他的對外穩定邊疆、甚至開疆拓土的開國征戰行為不就到此為止、甚至還有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毀於一旦的危險嗎?
是他膽大包天、不怕外部勢力的搗亂、顛覆?還是他胸有成竹有應對方案?
或者說?他根本就沒有將匈奴、西域等外部勢力放在眼裡?
總之,開國之後就立刻讓功臣宿將「集體下崗」、啟用新人,光武帝劉秀是歷史第一人,也是惟一的一位!
他的理由很充分:自從王莽篡漢以來,這二十多年一直戰火不斷、狼煙四起。兵燹之禍、生靈塗炭、百姓流離失所、背井離鄉。天下疲敝、百廢待興,據說天下人口已經是西漢末年「十有二存」了。
光武帝劉秀認為當下最緊迫的任務就是:放下刀槍、精兵簡政、休養生息、恢復國力。集中精力大力恢復生產、鼓勵農耕、發展經濟、輕徭薄賦、穩定民生。
不僅如此,這些功臣基本不讓他們參與朝政,簡直是一擼到底。
劉秀敢這麼做,因為他有兩個優勢,第一是年紀優勢,如今的劉秀才42歲,想他劉秀28歲起兵,30歲稱帝,42歲統一天下。
他一統天下的年紀,他的祖宗劉邦還沒有起兵呢。
在這一年之前後,雲台二十八將榜單當中,寇恂、岑彭、馮異、祭遵、景
丹、鉍期、傅俊、任光、萬脩、邳彤、劉植,這十一個人,大多已經去世了,而有的病重。
也就是說,在劉秀想讓這些開國功臣,全部退休回家的時候,已經有將近一半的人,沒有死,但離死不遠了,常年的征戰透支他們的身體。
而剩下的那一半人裡面,又有不少人,因為傷病無法參與朝政,或者年齡已經偏大,工作有心無力。
如此一來,劉秀讓他們回家頤養天年,是非常不錯的,
其次,劉秀的戰功太強大了。
從稱帝到一統天下,你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經常都是某某將軍,在前線作戰不利,或者被敵人擊敗了。
然後,劉秀帶著人過去了,御駕親征,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厲害如鄧奉,被雲台二十八將中許多人圍毆,還打贏了,但劉秀一去,他就涼涼了。
因為劉秀實在是太能打,東漢統一過程當中,超過一大半的硬仗,以及所有的決定性戰役,幾乎都是劉秀自己打的。
這一切都使得導致劉秀本人,對軍隊的控制力極強!就算是那些開國武將,也很難拿軍隊當籌碼去和劉秀談判。
他彷彿成為了人們心中的戰神,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就像是當年的劉瀚和霍去病,敵人聽到他們的名字都會發抖。
所以在其他朝代,如果皇帝硬要把開國武將,趕回家退休。那接下來,皇帝多半就要面對軍隊嘩變的局面了。
可是在劉秀這裡,下面的那些中層將領,甚至是底層士兵,都不太可能因為將軍被強制退休,就去找劉秀鬧事。
另外,早在幾年前,當時劉秀已經掃平了中原大部分區域。只剩下隴西和四川,當時還沒被拿下了。
這個時候,劉秀就下旨說自己每征一兵,白頭髮就多一絲,所以裁撤了當時東漢超過一半的軍隊!
從國家角度來說,劉秀這麼做,自然沒毛病。因為接下來,不管是隴西還是四川,就算打起來,也不需要那麼多軍隊。
這樣一來,解散大部分軍隊,只留下部分精銳,讓士兵們回家種地,休養生息,誰都挑不出錯。
可問題就在於,在解散軍隊的過程當中,劉秀有意無意的把那些跟著開國武將一路殺過來的老兵,都給遣散回家。
或者讓他們直接由武轉文,脫離軍隊系統。
這個有意無意是非常巧妙的,直接削弱了那些將軍對軍隊的控制力了。
還是光明正大的,你一點毛病都挑不出來,這便是他劉秀的厲害。
當然,這些事在史書上記載的極為隱晦,不仔細看,看不出來。
但顯然,經過這次裁軍之後,基本上所有的開國武將,都失去了自己的嫡系軍隊。在這之後,東漢的軍隊體系當中,其實也出現了兵不識將的現象。 很多開國武將,在這之後就再也無法憑藉個人威望,直接控制軍隊了。
年齡優勢,軍功優勢,再加上早早裁軍,這三個結果加起來,就導致劉秀可以輕易壓制開國武將團體。
武將老實了,文官們自然也就同時消停了。接下來劉秀再聊讓他們退休回家的時候,阻力自然就小了很多。
另外,在之前的戰爭時期,又有三個特殊事件,讓這些開國功臣們無法抱團。這三件事,分別是彭寵之亂,劉楊謀反案,以及河西五郡歸降。
簡單來說,當年劉秀招撫河北的時候,曾經有漁陽太守彭寵,上谷太守耿況,以及真定王劉楊,帶著麾下全部的勢力,整體倒向了劉秀。
而在雲台二十八將當中,很多人最初其實也都是他們的下屬。
所以,如果這三個人此時都還在世的話,那麼當年他們麾下的部將,一定會追隨他們,形成不同的政治團體。
一旦形成了團體,那麼接下來,他們就會抱團和劉秀爭取權力,這是不可避免的。
但問題是,就在劉秀登基一年多以後,彭寵就造反,劉楊也被扣了一頂謀反的帽子,直接被殺了。
只有耿況,後來堅決站隊到了劉秀這頭,並且幫助劉秀滅了彭寵。
不過,等到彭寵被滅之後,耿況也被劉秀接回了洛陽。雖然後來,劉秀給了耿況最好的生活待遇,但確實沒有再讓他掌握太大的權力。
反倒是他兒子耿弇,後來被劉秀重點提拔了。
這兩個案子,直接導致一個結果。那就是東漢統一天下之後,原屬於彭寵或者劉楊的舊部,
很難再團結起來,組成一個強大的政治團體,簡單來說就是所謂的河北派系被削弱了。
就比如彭寵這邊,彭寵的舊部里,後來地位最高的,是雲台諸將當中,排名第二的吳漢。
但即便如此,其他的彭寵舊部,依然有人不願意尊吳漢為老大,大家一起抱團。
這其實就是一個心態的問題。
當年我們都是平級,甚至有可能吳漢還是我的下屬。如今你混的好了,我們抱團取暖,保護自己的利益,這沒問題。
但是組成一個強大的政治團體,去和劉秀爭權,這肯定不行。
另外,後來在劉秀攻略河西的時候,河西五郡的帶頭人竇融,直接帶著整個河西五郡,成建制的投降了。
而他們投降之後,整個河西派官員,自然也就全都以竇融為老大。而河西派的出現,勢必會侵佔很多原本開國功臣團體的位置。
但同時,河西派的官員,有一個算一個,都不是開國功臣。這樣一來,劉秀就能借力打力,借著河西派官員的力量,去壓制其他開國功臣。
這三個特殊事件,直接導致開國功臣團體的權力,被壓縮到了一個極低的水平。
而且,這一切,都是發生在劉秀正式讓他們退休之前。所以,當劉秀開始準備讓他們退休的時候,他們就完全沒能力,去和劉秀進行博弈了。
以上這些,基本上就是劉秀能夠讓這些功臣,全都退休回家的原因。
至於說為什麼劉秀這樣做了之後,這些功臣們沒有任何反抗,原因就更簡單。
第一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劉秀給的實在太多了!
如果用現代的話來說,劉秀的手法,其實就是股權換管理權。在早在劉秀徹底統一天下之前,劉秀就已經開始大封功臣,後來又不斷加封。
就比如雲台諸將之首的鄧禹,後來直接拿到了四個縣的封地!自此之後,他們家只要不犯大事,基本上就衣食無憂了!
當然,這四個縣的封地,鄧家只有享受稅賦的權力,沒有直接管理的權力。不過就算是只有分紅權,這個誘惑也相當大了。
所以,劉秀這種操作手法,其實就是經典的『分紅權換管理權』。從這時候開始,大多數的開國武將,都變成了股東,而不是打工人。所以從心理上來說,這個結果他們是能接受的。
第二個原因,相對來說則是比較隱晦,但同樣重要,那就是東漢初期的功臣們,學歷普遍比較高。
還活著的東漢開國功臣,這裡面有相當一部分人,當年都是上過太學的,屬於是高級知識分子。
就比如說功臣之首的鄧禹、此時寫推薦信的朱佑,當年就都曾經是劉秀的太學同學。
被推薦的賈復,當年也是儒生出身,而且據說特別擅長《尚書》,曾經被他老師稱讚為「將相之才』。
學歷高,其實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事情。
因為這意味著,他們放棄權力之後,可以去轉而搞學問,在學術上消耗自己的精力。
其實不妨換位思考一下:絕大多數人,做官或者追求權力,到底是為了什麼?在古代的社會環境下,這個答案其實很簡單。
最基本的,就是為了錢和資源,為了生活的更好一點。
而財富自由之後,下一步他們追求的,就是個人價值,或者說是一個能夠消耗自己精力的工作。
作為開國功臣,地位自然不用多說。而劉秀大肆分封之後,給出去的分紅權,也基本上滿足了這幫人的財富需求。
再之後,他們唯一需要的,其實就是自我價值的實現。換做其他朝代,開國武將的文化水平,一般都不會太高。這也就意味著,他們一方退休回家,將會面對一個無事可做的狀態。
而東漢這時候則不一樣,很多開國功臣,原本的志向,其實都是搞學術。
比如鄧禹和朱佑等人,原本如果沒有新朝末年的混戰,他們正常的人生,都是去鑽研學術,
然後被推舉為地方官。只不過後來的亂世,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而已。
所以,如今他們退休之後,反倒是可以從事學術研究,繼續發光發熱。如此一來,很多人其實反倒願意退休。因為退休之後,他們還有其他的事情可以做。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最後,在劉秀提出讓他們退休之後,東漢的開國武將,以及其他一些開國功臣,才會順利退休回家。雖然有個別人不太願意,但是在劉秀的皇權面前,依然只能乖乖聽話。
不得不說,劉秀對待開國功臣,真的是挺不錯了。這個結局,也基本堪稱完美了。
椒房殿內,郭聖通看向劉瀚,「如今武將解甲歸田,朝中職位有空缺,正是像你父皇邀功請功的好時機。」
劉瀚白了他一眼。
郭聖同鼓著腮幫子,氣呼呼的,「你這眼神什麼意思呀,本宮還管不了你了?你是太子,翅膀硬了吧?不認本宮是吧?」
「母后息怒,郭家已經受封無數,功同異賞,母后也是學識不淺,難道不知道亢龍有悔?
越是在高位越易遭災難,這外戚之家苦於自己不知進退,嫁女就要配侯王,娶婦就盼著得公主,故木秀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富貴總有個頭,人應當知足,人心不足,遲早玩完,前漢不就是因為外戚專權,導致王莽野心膨脹,篡位所滅亡的?
當年霍光但凡有心思,也可能成功,他也是外戚。
有這個經驗,父皇可不的嚴防死守,咱們郭家實力越大,他越不放心,我太子之位越不穩固。」
劉瀚口中的前漢自然是西漢,只是現在大家都這麼叫。
郭聖通沉默了,他看向劉瀚,臉上全是哀愁,「是母后誤會了,那如今怎麼辦?不爭,難道眼睜睜看著他陰家越來越強大?這樣下去,咱們郭家,還有你,遲早玩完,自古廢太子就沒有好下場的。」
「我自己培植勢力吧,但不能喝郭家牽扯太多,郭家勢力越大嗎,父皇越不方向。。」
「唉,只能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