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武帝的偏愛
第127章 武帝的偏愛
公元前110年,歲次辛未(羊年),在華夏又稱元封元年,這一年,漢武帝47歲,他當皇帝三十年了,三十而立呀。
這一年,大漢發生了許多大事,劉瀚平定了閩越,南方大定,漢武帝御駕親征,十八萬大軍出塞外,匈奴遠遁。
回望過去,執政三十年,劉徹感慨萬千,他已經做了太多事情了。
劉徹從一個備受掣肘的少年皇帝,變成內修政治、外攘四夷的宏圖大略的漢武大帝,漢朝亦從一個內憂未滅、外患不斷的國家,變成了更統統一、更強大、更具文化魅力的大漢帝國。
現在的大漢,無論國土面積,還是人口,經濟,威名絲毫不比秦朝巔峰的時候差,甚至更強。
他詔舉賢良,納賢才,廣攬天下有識之士;
他興太學,置明師,養儒士,推明儒學,鼓勵興辦學校;
他推恩令,平叛亂,酎金奪爵,集權中央,夯實了統一的大漢江山!
他更是不拘一格任用衛青、霍去病、劉瀚等人,驅逐匈奴,逼退強敵,北部邊境迎來了久違的安定;
他平西南夷,南定兩越,這些與中原淵源甚深的民族與漢融合,南部邊境也實現了統一。
而從長安到西域的那條商路上(絲綢之路),大漢的威名隨著使者和商隊,遠揚到了世界上更遠的地方.
這一切的的一切,無不昭示著大漢的偉大,於是,漢武帝準備泰山封禪了。
《莊子》言:「人生天地之間,如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一個人最可悲的是,無論他多麼厲害,他終究是要死的。
故而,能夠在有限的人生里做出一番功績,幾乎是所有人心照不宣的崇高人生理想。
泰山封禪,亦是每個帝王最崇高的理想,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自古以來只有天降祥瑞或者太平盛世時,帝王才可以到「天下第一山」泰山舉行封禪大典。
當年齊桓公稱霸之後想要舉行封禪典禮,管仲卻勸阻了他,說:「古代泰山封禪的伏羲、神農、炎黃等人,他們那時候封禪,有嘉禾生出、鳳凰來儀,種種祥瑞不召而至。」
齊桓公聽過之後,想到自己在位期間,並沒有那樣的福氣得見天降祥瑞,便只能作罷。
而由此也可知,封禪一事在古人心中的莊嚴與神聖。
第一個泰山封禪的帝王是秦始皇,他自然有資格,劉徹現在也有這個資格,而他之所以想,還是因為一個人,那便是後世非常有名的司馬相如。
這個人和卓文君的故事,怕是後世每個人都聽過,鳳求凰,私奔,富家女,寡婦,才子……
種種結合在一起,簡直太吸引人眼球了,放在後世妥妥的熱搜第一。
卓文君那可是古代四大才女之一呀,《怨郎詩》、《白頭吟》都很不錯。
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不提卓文君,司馬相如更是相當厲害的,人家是漢賦四大家之一,被譽為「賦聖」、「辭宗」。
《子虛賦》、《上林賦》、《司馬相如上書諫獵》、《長門賦》、《鳳求凰》都是人家的,乃至在司馬遷眼中,他的文學天賦和成就都超過了漢初的賈誼(寫《過秦論》那個牛人)。
其中《上林賦》怕是最出名的,字多,還生僻難寫,後世網上還調侃,寫上林賦,得意中人,得不得不知道,難寫是真的難寫,4000多字,一半不認識,筆畫還特別多。
「騊駼橐駝,蛩蛩驒騱,駃騠驢騾,漸離,鰅鱅鰭鮀,蜼玃飛鸓,蛭蜩蠼猱,獑胡豰蛫……」
類似於這樣的字還不少,關鍵它講的還不是什麼愛情故事,人家只是誇讚漢武帝上林苑中的水勢、水產、草木、走獸、台觀、樹木、猿類之勝,然後寫天子獵餘慶功,最後寫天子悔過反思。
九年前,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司馬相如大概知道自己離死期已經不遠,時日無多,他振邦濟國的心卻沒死,或者說那顆不甘凡俗的心還在跳動,所以全力以赴地完成自己的一樁宿願,寫一了篇《封禪文》。
也正因為司馬相如臨終的這篇《封禪文》,讓劉徹有了封禪的念頭。其實司馬相如本意是「勸百諷一」,但其文中大篇幅記敘了劉徹在位期間的祥瑞之事和政治功績。
劉徹看過之後,很高興,也些心痛,司馬相如要死了,「朕懂了,不會辜負愛卿的」,便計劃這封禪了。 這個司馬相如,劉瀚十年前見過的,不過那時候他白髮蒼蒼,老頭一個,也就看看了,連卓文君他也看過,或許是老了,早已經是老太婆了,看著一點都不漂亮了,但很優雅,身上也特別的氣質。
卓文君死得更早一些,那時候劉瀚忙著和霍去病準備漠北之戰,就匆匆拜訪了一下,等打完仗劉瀚還想去拜訪,得知人已經死了,遺憾是有的,可歷史充滿了遺憾。
公元前116年,民間有人偶然挖出一隻巨鼎並獻給劉徹,劉徹用這個巨鼎祭祀時,竟看到鼎中升起一片黃雲,而後還憑空出現一隻狍子從旁經過,大臣們紛紛附議此乃詳兆,方士公孫卿此後便進言:「寶鼎出世即可通神,應當舉行封禪大典。」
對於這個祥瑞,劉瀚可以明確說是假的,鼎是有的,是不是偶然發現的他不知道,但很懷疑是早有預謀的,至於祭祀的時候,鼎中有一片黃雲,那純屬瞎扯。
漢武帝祭祀的時候,他就在旁邊,他是啥也沒有看到,他眼神可好得很,百米外都能射中馬。
但漢武帝說看到了,就只能看到了,還有那狍子,後面他打聽過了,羽林軍從上林苑中抓的,還是他曾經帶過的部將親自去抓的,然後在祭祀的時候偷偷放出來。
類似於這樣的祥瑞,這幾年不少,劉瀚想笑,但也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後來,劉徹命儒生們在古籍中確定封禪流程和禮儀,聽聞古代帝王在封禪前都會收兵止武,所以等南方微微平定后,他就御駕親征,專門率領十八萬士兵巡至朔方舉行了閱兵,閱兵之後便在須如遣散了軍隊。
等這些都準備完畢之後,封禪之事,便正式提上了日程。
這年十月廿九,劉徹的封禪大典,正式開始。漢武帝帶領百官,劉瀚卻沒有到,他還在閩越,正在往回趕,漢武帝也不能為了他拖延這準備了多久的封禪,如果是霍去病,也許有可能。
一萬多羽林軍,還有文武百官,先抵達泰山下的一座小山樑父山,劉徹在那裡祭祀地神,即為「禪」禮。、
在場的儒生頭戴白鹿皮帽,腰間用絲帶系了笏板,先舉辦了射牛典禮,而後在泰山下的東方設壇,白鹿、豬、羊和氂牛等作祭品,用江淮一帶所產的三脊茅草編織成草席,用五色土作封土,在壇下埋玉牒書以向天神傳達心意。
等「禪」禮完畢后,劉徹看著百官,「這封天,你們就不要去了,朕帶著朕的奉車子侯去就可以了。」
「走,跟朕走。」漢武帝笑著,拉著霍嬗的小手,此時的霍嬗一臉茫然,他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漢武帝要給上天,給先輩,給聖賢訴說他大漢的威武和功績,這是多麼榮耀的事情,百官誰不想要?
父司馬談因病未能隨漢武帝行封禪,作為太史官的終生遺憾,臨終前「執遷手泣」,悲嘆,「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邊夫!」
百官雖然都想去,可漢武帝一言九鼎,他們也無法阻止,只能眼睜睜看著漢武帝拉著霍去病十歲的兒子霍嬗的小手,一步一步,慢慢登上泰山之巔,在泰山絕頂舉辦了「封」禮。
當然,這山頂「封」禮的過程,全部對外保密。
泰山絕頂,無限江山盡收眼底,威風徐徐吹來,漢武帝似乎又回到了從前,「你知道朕這些年都幹了什麼嗎?」
霍嬗只是搖頭,他還小,不知道泰山封禪意外著什麼,也不知道漢武帝帶他上來是多大的榮耀。
「朕呀……」
漢武帝把這些年做到功績一一列舉,
「陛下真厲害。」
漢武帝繼續笑了笑,隨即看向霍嬗,伸開手,輕輕摸著他的臉,「你和伱阿翁真的很像很像,看見你,朕似乎又看到了他,朕記得初見他的時候……」
漢武帝眼中帶著懷戀,開始講述其過往,還有霍嬗父親霍去病的豐功偉績。
二十幾歲封狼居胥,飲馬瀚海,是多少名將窮盡一生都不能達到的頂峰。可天妒英才,誰人能不惋惜呢?
武侯北伐,世宗宏願,武穆莫須有,都是僅僅差一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