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袁紹的人格魅力怎麼這麼高
第133章 袁紹的人格魅力怎麼這麼高
自打得到了公沙穆都尉的大力支持后,袁紹便開始了按部就班的進行發育。
身為長史,一如既往的需要替都尉處理屬國政務。
下面那些異族部落聚集之地多數都會安排有漢人官員來監督,有絲毫異動都會通過書信方式進而呈到昌黎縣,這裡屬於整個遼東屬國的核心地帶。
都尉似乎也有意多加培養袁紹,於是便將一些不算太重要的書信都直接命下面那些官員轉而送到了袁紹這裡來。
而袁紹本身就屬於門門都通,但卻都不算絕對出眾的方面。
武力比起顏良文丑差的不是一丁半點。
智謀比起許攸這般狂士也是拍馬難及。
內政方面比起荀諶這類人才而言也是遠遠不及。
索性,袁紹也就順勢發揮每個人的特長,對於這些關乎民政內政方面的決策盡數都交給了荀諶去處理,只需要在最終拿不定主意時再由袁紹進行決斷。
荀諶也樂得其中,他平日里其實很是清閑,除了時常翻閱點書籍來便是百無聊賴,如今有了事情做,他內心頗為歡喜,能夠幫助到袁君,對他而言,可不單單隻是他一個人的利益,自己身上還背負著整個荀氏的希望。
在這邊塞之地,天高皇帝遠,就連任免官員的權利,實際上基本上都是都尉的一言堂,只要看誰不順眼,又或是看不慣其做事風格。
憑藉都尉的權勢,只要不是長史這個朝廷命官,還需皇帝本人親自簽發任命文書的級別,都尉都可自行決斷。
於是乎,從雒陽的官職上被拔下來的荀諶,立馬又被袁紹進而徵召入府,成為一名府丞。
自打他赴任以來,便是一直呆在都尉府內,除了吃喝拉撒,其餘時間都在處理政務。
按照荀諶的理解,將這個書信依次都分批次放置,按照緊要程度再來觀閱。
時間久了,就連公沙穆這個屬國都尉都發現了荀諶的存在。
看著其處理政務時滴水不漏的姿態,出口成章的文采,都尉頓感發現了大才。
遂親身前來面見荀諶。
他想要將其招納進自己的內府中,替自己處理整個遼東,乃至邊塞的政務,這可不單單隻是那些已經依附大漢的異族,處理邊塞政務,也就意味著可以參與到關於邊防建設。
荀諶其實很想做出這個決定,來替袁紹提前一步落實好這一步。
但是細細一想下來,自己如今的身份只是袁紹幕府內的一名謀士,自己決然不能越俎代庖,無論袁紹是否需要走這一步,這一切都需要袁紹本人來決定。
當荀諶提出這事要提前問過袁紹后才能做決定時,公沙穆有些疑惑,他不明白,自己身為都尉,來徵召一個府丞怎麼還能牽扯到長史袁紹。
荀諶回到道。
「在下乃是經由袁君方才來到此地,無論如何,自己也需謹遵袁君之令,待其做決定後方能答應。」
公沙穆一臉震驚,望著眼前年齡不過二十左右的荀諶,心裡對於那袁紹的艷羨之意越來越多。
不單單隻是荀諶,就連一直護衛在袁紹身旁的顏良文丑,其實也早就被他發現。
當顏良文丑二人毫不費力,赤手空拳就打倒了三四十人的消息傳到他耳朵里時,他就明白,對於邊塞而言,這類武力值極高的人意味著什麼。
只不過,當他滿懷信心的前去找長史想要提出將這二人充軍,予以重任時,就如荀諶時一般。
袁紹並沒多說什麼,反倒是那忠心護主的顏良文丑二人率先出言。
「顏某兄弟二人唯伴袁君左右,生死不離,還望都尉莫要強求。」
公沙穆碰了一鼻子灰,他實在是想不明白,這個袁紹究竟有什麼樣的魔力,使得這麼多的人才盡數聚攬在其麾下,哪怕自己給出遠遠高出其俸祿級別的賞賜,都無濟於事。
閑暇時分,公沙穆特意將不算太忙的袁紹喚來,想要借著酒勁來好好探探他的口風。
喝到興起時,公沙穆突然開口問道:「老夫聽那友若口中得知長史曾於雒陽為官?何故要選擇外遷至這苦寒之地任職?」他實在是想不明白,若非像他們這類邊塞之人,幾乎是沒有什麼機會能夠前往雒陽這個天下中心,哪怕是費勁萬般代價他也要選擇前往雒陽,而不是一直留在這與異族苦戰到底,永遠看不到晉陞的機會。 他做這個遼東屬國都尉已經有十餘年了,這期間大小戰爭也能有個兩手之數,就連僅有的幾次大勝仗他也參與過,那是跟隨著度遼將軍毫無退縮的在塞外與異族血戰拼出來的。
或許是年紀大了,又或者是心性發生了改變,公沙穆已經沒有年輕時的那般勇往直前的拼勁,若非袁紹一語點醒了他,恐怕就連現在他依舊要選擇固步自封的政策。
袁紹愣了一下,他總不能將自己早就打算將這裡當做自己的戰略儲備點托盤而出吧,無論如何,這遼東,乃至整個幽州必須要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組織了一下語言,看了眼一臉期盼的公沙穆。
「若下官說,其實在這邊塞之地到處都是軍功,不知都尉是否認可?」
公沙穆兩隻眼睛死死的盯著眼前的袁紹:「何出此言?」
其實他對於這句話是頗為肯定的,若說想要建立功業,邊境之地天生都有著極大地優勢,異族時常會選擇南下劫掠侵擾,身處邊境的士卒自然也就有著許多機會斬獲軍功。
然而,與那些從內地調派而來的將軍校尉而言,似乎這些邊境之地的軍士就像是後娘養的,功勞都被內地空降而去的人全數拿去,而血戰疆場,揮灑熱血的那些普通士卒,其實所能獲取的功勞微乎其微。
就像那位被他奉作當代兵法大師的度遼將軍,雖然其本身就戰功赫赫,對待異族時的戰術足矣彪炳千秋,引領著他們這些人一而再再而三的獲取諸多軍功。
然而,最終下發的功勞名單上,從內地派遣而來的那些所謂軍事顧問團的校尉將軍卻盡數分走了,只留下一些微末旁支的賞賜,就這還是那位度遼將軍毅然決然的選擇捨棄本屬於自身的賞賜,進而選擇分發給了這些邊境將士。
而那個人便是李膺,一度使得鮮卑烏桓望風而逃的恐怖存在。
公沙穆對於李膺的推崇已經近乎達到了天際,這些年來他從未遠離過遼東之地,也不知道那時的雒陽在發生著足矣改天換地的巨變。
袁紹會說出此言,就像當初那位度遼將軍李膺所說一樣,此地遍處都是軍功。
而唯一的區別就是那李膺早已名滿天下,袁紹只是一個無名小卒,哪怕出任長史,對於他而言依舊是隨意拿捏的小人物罷了。
「那些異族對於我們而言,不就是行走的軍功。」
「若非都尉此前執行避戰休戰的政策,使得昌黎縣,乃至整個遼東屬國少了些戰火焚燒,恐怕現在昌黎縣東門懸挂的異族頭顱已經佔據了整個牆頭。」
異族騎兵雖強,且擅長打一槍就換個地方,這等戰術往往頗有奇效,在面對防備不足的城池,又或者邊塞時,這些異族往往收穫很是豐厚。
然而,大漢騎兵在這些年的磨礪之下,加上大漢四大養馬地源源不斷的供給戰馬,使得邊塞的將士其實若掄起軍事素養,比起異族也不遑多讓,便是面對面來正面碰撞,大漢也鮮有敗績,唯一的不確定性因素大概率可能就是需要及時注意天時地利。
沒有人會像霍去病那般,哪怕是迷失方向,也能靠著自身的軍事才能長驅直入,直搗黃龍乃至封狼居胥。
在這塞外,迷失方向往往就意味著死亡。
久居塞外的異族也深受其害。
公沙穆的情緒也被這股豪言點燃,眼中的戰意沸騰,他也很想看到昌黎縣的城門上到處都懸挂著異族頭顱,此舉不單單是展示著大漢天威,也同時說明他這個遼東屬國都尉做的是否稱職。
對於此地的黎庶黔首而言,哪怕是付出一些血的代價,從而使得那些異族損失慘重,公沙穆依舊會得到擁護,得到無與倫比的名聲。
而恰恰公沙穆沒有選擇這條路,或許是與他一向廣施仁政,善待於民有所關聯,然而這裡是邊塞,並非是幽州那些內地的郡縣,這條路是走不通的。
隨即他就將這道目光投到了袁紹身上,他從這個年輕人身上看到了不一樣的態度,對於那些異族狂熱的態度,他明白,自己如今已經漸漸不如這些年輕人了,一如那荀諶,又或顏良文丑,恐怕自己的行為在他們眼中幾乎已經於軟弱掛上了對等符號。
「若是將整個遼東屬國的騎兵盡數歸你統領,你有幾分把握可以獲取勝利?」公沙穆嘗試性的問出這個看起來為時尚早的問題,在他看來,袁紹頗具大將之才,也有著足夠的人格魅力。
但其年紀畢竟是個硬傷,年少就意味著沒有經歷過那麼多的場面,沒有體會過那些戰場上的殘酷。
古時那些紙上談兵的人還算少嗎?
他不希望袁紹是個只知道耍嘴皮的人。
袁紹笑起來了。
「或許不久后,都尉就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