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我國民風到底是強是弱(二)
第102章 我國民風到底是強是弱(二)
明朝。
朱元璋看了天幕上的視頻,嘴裡連連誇讚:「不愧我華夏的好兒郎。」
自南宋被滅,元朝建立,漢人的地位就一再降低,南方的漢人更是被稱為兩腳羊。
面對這種情況,有著無數人在反抗,最終他朱元璋奪得了這天下。
就是因為他經歷過這些,才越是明白。
每當華夏至暗的時刻,就會有人用自己的生命點亮前方的路,讓華夏的天空不至於昏暗下來。
這不是因為他們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們明白,只有血和淚才能讓他們在華夏建立新的太平。
也只有血和淚才能讓別人知道,華夏並不是那麼好欺負。
如果想欺負華夏,那將面對著整個至死不休的報復。
俗話說的好:「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元朝就是這種情況,在他奪取天下之後,就不斷的在消滅元朝殘餘勢力。
同時這種情況,在天幕上了解更多核實情況之後,朱元璋也在自己的小本本上,增加了很多的敵人。
如果不知道這些敵人也就罷了,既然知道他們,那這些麻煩又豈能留給後世之人?
……
朱棣看著天幕上的視頻,他大聲呼喊著叫『好』。
在朱棣看來,只有這樣武德充沛的民間,國家才是最強大的。
有這樣武德充沛的民間,如果有敵對勢力敢攻打大明,只怕讓他有來無回。
同時想到即將出發的北伐,朱棣覺得應該多加宣傳。
也只有這樣,軍隊的士兵才能士氣高昂。
他同時想到即將再次攻打的漠北,雖然現在有了加了糖的無煙火藥,可是為了適應這種火藥的火器,才剛剛開始改進。
雖然也可以利用老的火器,只是老式火器並不能承受太久的就會報廢。
難道這次北伐要等待一下?朱棣想了想,最終下定了決心。
等新式火器大量製造出來,再去攻打那漠北。
這樣不只能減少士兵的傷亡,也能試驗一下先是火器的效果。
只是對此,朱棣還是有些不滿意。
他很想知道後世的武器具體是什麼樣子,這樣他就可以仿造出來,也就可以快速的武裝到部隊,再次征討那漠北。
……
朱厚照看到天幕上的視頻,他表示對天幕上所說很是贊同。
他的曾祖父朱祁鎮在土木堡喪失20萬精兵,才讓整個大明的軍隊勢力不斷的萎縮。
到了現在,他大明的軍隊更是只有幾個國公在支撐。
他早年期間雖然自封為威武大將軍,可並沒有帶來軍隊實力的提升,獲得更多的是文臣的反對。
只是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了『尚武精神』,那個整個國家在面對威脅的時候,只能和那大宋一樣,不斷的納貢求和。
可他大明自建國以來,太祖朱棣就立下規矩。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為了這個目標,整個大明都在努力。
朱厚照更是從天幕上知道,哪怕後世他的子孫,面對滅國的威脅,也沒有向後退一步,而是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
作為他的祖宗,又豈能落後於他的子孫。 在讓王陽明攻打建奴,就是他朱厚照再一次培養軍隊的實力,也是再次培養民間的武德。
朱厚照覺得,只有民間也充滿了尚武精神,才能讓大明永遠不被人欺負。
朱厚照想了想,在豹房下達了一個新的旨意。
前往遼東居住者,賞30畝薄田,在遼東建功立業者,三五十畝薄田。
同時朱厚照想起興王之子,他的堂弟朱厚璁。
朱厚照覺得,既然天幕上說他為未來的帝王,而這遼東又是百廢待興,那麼就需要他去鎮壓。
想到這裡,朱厚照下了旨意,讓朱厚熜就藩到遼東,鎮壓遼東一切不法之徒。
才十歲多一點的朱厚璁,接到朱厚照的旨意,看了下裡面的內容,他哇了一下哭了起來。
本來很久以前,他在天幕上看到自己繼承了堂哥的皇位,他還是很高興,隨後更多的是惶惶不安。
要知道從古至今帝王之家無兄弟情義,更何況他只是當今皇帝朱厚照的堂弟。
只是他忐忑了很久,也沒有等待朱厚照的照見。
就當他稍稍的把心放在肚子里的時候,沒想到從京城來了一個這樣的旨意,讓他就藩於遼東。
遼東是什麼地方?那簡直是苦寒之地,如果去了那裡,只怕小命不保。
可是面對著朱厚照的旨意,朱厚璁並不敢反抗。
他只能接受聖旨,帶領他父親興王給予的兵馬,遠赴才安定下的遼東落藩。
……
朱由檢看到天幕上的信息,他滿臉的憂愁。
每當國家危難時刻,總有人跳出來。
可是對現在風雨飄渺的大明來說,簡直是給朝廷找麻煩。
如果這就是武德充沛的表現,那麼他更希望他大明下的百姓沒那麼武德充沛。
不過想想現在的大明,朱由檢知道,這一切的一切還是因為朝廷並沒有把百姓照顧好。
如果朝廷在大災之年,能夠快速的振災,讓老百姓們不至於飢餓致死,只怕這天下就沒有這麼多『武德充沛』的人。
同時他又想起早上送來的奏章,上面所說災區紅薯的長勢。
他覺得後世之人,果然沒有欺騙的他,那紅薯雖然能吃的只有嫩葉,可長勢讓人大喜。
你也配合少量的麵粉,也能讓那受災之人減少飢餓之苦。
朱由檢相信,如果明年大量種植紅薯,他大明的百姓就算災荒之年,也不再受飢餓之苦。
清朝。
李鴻章看著天幕上的視頻,讓他想起了戊戌變法的那些熱血青年。
雖然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他們的行動,簡直是觸犯了慈禧太后等守舊派的利益。
導致光緒皇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逃到國外,譚嗣同等六君子被殺,整個戊戌變法存在不過百天時間。
可是譚嗣同等人的死,也讓更多的人意識到大清如果不變法即將滅亡。
譚嗣同等人死後,最後是更多的變法之人,甚至出現了想推翻大清的革命之人。
李鴻章不知道這種情況是好是壞,可是李鴻章知道,這腐朽的大清,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