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諸葛亮揮師進犯(6)
第267章 諸葛亮揮師進犯(6)
司馬懿一怔,臉色立刻變得凝重起來。關於永安宮郭太后與當今陛下之間恩怨情結,他也是相當清楚的。但他萬萬沒有想到,這段時間來郭太后與陛下之間的隔閡與矛盾惡化到今日這般境地!自去年四月以來,陛下就不再到永安宮向郭太后問安,這已顯現了他倆之間的關係極其緊張。而郭太后召見諸位元老大臣示以「以孝治國」之言,更是在不動聲色地用「不孝之名」來影射當今陛下。至於她要求提升郭表為大司馬,則顯然是在擴充郭氏實力,以備不測。這種種跡象表明,魏宮帝后兩黨的殘酷鬥爭,已然浮出水面。孫資今日這麼直截了當地問他這些敏感問題,分明就是在試探他在這場宮廷鬥爭中的立場表態。
一念及此,司馬懿也面色肅然堅定有力地說道:「這些事老夫確實不知。但是,太后此舉實在是不妥,老夫身為輔政大臣,必當於廟堂之上持理公然反對!先帝有詔,『婦人參政,乃亂國之本也。自今而後,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太后不得擅召群臣問政。后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以此詔傳後世,若有違背,天下共誅之。』大司馬之位,非輔政大臣與國之重勛不得擔任。郭表他何德何能何功堪當此位?
「所謂『以孝治國』之說,本就在我大魏『忠、孝、仁、義』四字朝綱國紀之中。老夫以為,應當四道并行,不宜單單偏重一個『孝』字,更何況還有那文武百官立身處世的根本——『忠』字高懸其上!先帝遺詔亦已表明,『忠』比『孝』更大!老夫明日上朝,便要請陛下重申先帝遺詔,警示群臣!」
孫資一聽,大喜道:「司馬公錚錚風骨,耿耿直言,足以彪炳千秋!有司馬公這樣的骨鯁之臣以身作則垂範於天下,擔任我大魏社稷之棟樑,則天子完全可以垂拱朝堂而化流四海矣!」贊罷,他又極認真極嚴肅地說道:「既是如此,孫某也就放心了。司馬大人,孫某要向您交代一件極機密極要緊的事情,請附耳過來!」司馬懿一見,不敢大意,急忙附耳過去。孫資臉色凝重,以極低極低的聲音在他耳畔悄悄說了幾句話。
司馬懿聽罷,臉色大變,轉過頭來,驚訝地盯視著孫資,滿臉疑雲地問了一句:「聖意已決?!」孫資臉色肅然,迎視著他的雙眼,一言不發,用力地點了點頭。
司馬懿緊盯著孫資:「朝廷禁軍不可用嗎?」
孫資的目光略略低了下去:「雖然內廷羽林軍和銳士營有曹爽、秦朗等把持,但郭表他們也在其中設有暗線……若是調用內廷禁軍,陛下有些擔心打草驚蛇……」
「唔……所以,陛下就想到了從外地藩鎮調派死士,給郭黨以驚雷一擊?」司馬懿明白過來,頓時心潮澎湃,難以自抑,便埋下頭來在書房裡急速踱了幾個圈子,終於一咬牙站定了身形,緩緩說道:「好吧!老夫就讓昭兒留在京師,任由孫大人差遣。孫大人所言之事,昭兒定會幫你辦得天衣無縫。」
「二公子看似儒雅溫和,恐怕做不來這等殺伐決斷之事吧?」孫資有些猶豫,「孫某有些擔憂二公子難以當此重任。」
「知子莫若父。昭兒隨老夫出生入死歷練多年,立身行事外柔內剛、氣度沉雄,而且臨機果斷,從未失手。」司馬懿慢慢捋須說道,「孫大人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使用他。另外,老夫即刻密調江南銳士營中三千名親信精兵偽裝成市井之徒潛入京師,散布民間,萬一事有突變,則可及時召用!」
孫資聽罷,神色一斂,深深一躬,道:「司馬大人不愧是值得陛下推心置腹、榮辱與共的社稷之臣。孫某代陛下謝過司馬大人了。」
「為天子分憂,為社稷解難,本就是老夫身為顧命託孤大臣之責,陛下於老夫何謝之有?」司馬懿喟然長嘆一聲,躬身還了一禮,「孫大人,請轉告陛下,無論將來發生什麼事情,老夫都一如既往竭力支持陛下,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震懾張郃
魏國的顧命託孤大臣通常都有一文一武兩種身份:出外征伐便為將為帥,入朝輔政便為相為侯。司馬懿一般在外疆動用的只是他那個「驃騎大將軍」的職務,誰曾想他還會使用那個兼職的「御史中丞」的身份入朝議政了呢!這御史中丞之權極大,掌管對全國文武百官進行紀檢監察和糾舉彈劾的事務,上至諸侯公卿,下至州郡小吏,無不懼他三分。所以,當司馬懿陡然以御史中丞的身份向陛下建議在朝野之中重申先帝關於后族之家不得濫賞的遺詔並藉機整頓綱紀,又牽頭聯繫了太傅鍾繇、司徒王朗、司空陳群、太尉華歆等元老大臣,公然否掉了郭太后關於要求將中壘將軍兼國舅郭表晉陞為大司馬一事的提議時,所有的人都驚呆了。他們這才深深懂得了以前東阿王曹植關於司馬懿「魁傑雄特,秉心平直,威嚴足憚,風行草靡」的贊語確非虛言。
正當文武群臣為司馬懿公然得罪了郭太后而捏了一把冷汗時,司馬懿出任關中統帥的詔書卻悄然而又驟然地在朝堂上公布了。這宛如一個晴天霹靂,震得文武百官無不為之動容。
先前,何人出任關中主帥一直都是朝野上下所關注的「焦點」。然而,就在一夜之間,司馬大將軍駁了郭太後面子一事,又成了朝野臣民更為關注的「焦點」。圍繞著這個「焦點」,不少奇談怪論是紛紛揚揚從天而降:有人說,正是郭太後為了一挫司馬大將軍的威風,才讓皇上調他到關中作戰,讓蜀寇教訓教訓他這個固執、自負的老臣;有人說,這是皇上為了平息郭太后之怒才不得已將司馬大將軍貶出朝廷任職;還有人說,司馬大將軍起先爭關中主帥一職是為了立功,而後來被任命為關中主帥則純系出外自保了……至少,很多朝臣認為,此番司馬懿出任關中主帥,無論對蜀作戰勝與不勝,都是凶多吉少的了。
但是,也有一部分朝臣並沒有被司馬懿駁了皇太後面子一事而沖亂了視線。他們一直在冷眼旁觀司馬懿出任關中主帥一事的動態,關注著最實質性的東西——司馬懿手中掌握著的權力的分量是在加重還是在減輕。這些人事先都不怎麼看好司馬懿,因為他本來在宛城當他的對吳作戰總指揮一直當得好好的,但一聽到曹大司馬去世的消息,便飛馬進京請命出征,完全是一派「捨我其誰」的作風,太張揚、太直白,極易引起皇上的反感。加上太尉華歆、司空陳群等元老重臣的強烈反對,司馬懿執掌關中兵權的不確定性更是大大增加了。然而,使他們大吃一驚的是,無論這其中的情節多麼曲折多麼複雜,司馬懿最終還是在這場關中兵權之爭中徹底勝出了,得到了他一直想要得到的東西。皇上在朝堂上當眾授予了他代表著可以在軍中像天子一樣行使殺伐決斷大權的黃鉞,同時又任命他的三弟司馬孚為專管西線軍需後勤補給事務的度支尚書並駐守長安負責接應。這一切,標誌著這位青年天子對司馬懿出任關中主帥的充分信任與極力支持。因此,在這一部分朝臣看來,司馬懿完全是在充滿爭議的表象下暗暗摘取了勝利的果實。而他們接下來,就是擦亮眼睛,等待著觀看司馬懿如何在那崎嶇險峻的漢中之地上演一出精彩異常的活劇來!
接到出任關中主帥詔命的第二天,司馬懿專門在府中設下酒宴,派自己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親自上門送帖,邀請了司空陳群、太尉華歆到席一聚。
而陳群與華歆也就真的應邀而來,到司馬懿府中向他祝賀。酒席上,在旁人看來,這三位名重天下的元老大臣談笑風生其樂融融,好一出魏國版的「將相和」的大團圓喜劇!誰又曾料到他們三人在暗地裡那一場場無形無聲的惡鬥已臻白熱化的境地,大有你死我活之勢!
這一頓酒宴,至少當時在表面上是吃得和和睦睦熱熱鬧鬧的。然而,自次日起,陳群就請了三天病假沒有上朝,而華歆原來佝僂的駝背也就彎得更厲害了,枯瘦如柴的手似乎再也握不緊那根御賜的紫竹杖,老是像中了風似的顫抖個不停。
在場的人都看明白了,在這一出「將相和」的大團圓喜劇中,勝利者以勝利者的姿態營造了這一團和氣,失敗者以失敗者的姿態暫時接受了現實。嫌隙既已存在,雙方的角力就始終無法避免,只不過有時會浮出水面,有時會潛入幕後罷了。
三月二十三日,曹叡親率文武百官步行來到洛陽城正門為司馬懿前往關中赴任送行。這是曹叡登基以來第一次為大臣出外遠征而親臨送行,這種尊崇之極的待遇連當年的大司馬曹真都不曾享受過。司馬懿自然是感激涕零,連連拜謝,以堅毅果斷的言行信誓旦旦地表示了「不破蜀寇誓不還」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