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5)

  第51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5)

  「天之所棄?」崔琰聽到司馬懿開口如此貶低自己的主子袁紹,心下終是懷有一絲不甘,面色一變,沉吟有頃,慢聲而道,「司馬君,你此刻便言袁大將軍是『天之所棄』,似乎未免過早了些。此番前來許都之前,崔某與袁大將軍的軍師、謀主田豐大人有過一番交談。田豐大人講:『天下英雄之所爭者,「術」與「勢」二字而已。如今袁大將軍兵多、將廣、地大、糧足,據有國中之半,則佔了勢之所長;而曹司空身處四戰之地,兵不眾、將不多、糧不豐、地不廣,竟能擒殺呂布、剿平袁術、降服張綉,實是佔了術之所長。袁大將軍與曹司空一勢一術,各得其長,平分秋色,故能龍飛鳳翔、頡頏天下!』——曹司空、荀令君若想擊敗袁大將軍,只怕亦是術有餘而勢不足罷。」


  「袁曹之間的術勢之論,固然不失為田豐大人的高明之見,懿亦佩服。」司馬懿聽了,微微點了點頭,忽又語氣一轉,淡然而言,「不過,此論雖是精闢,卻似乎太過著眼於皮毛枝節,尤其是忘了一層更高更實的用兵行政之本,終未能脫出戰國策士之囿。」


  「小子大膽!」司馬朗在旁一聽,不禁聳然棱起雙眉變了臉色,厲聲訓斥司馬懿道,「田豐大人乃是何等見識超卓的名士大才?連荀令君都稱譽他為一代人傑!你有何等才識竟敢對他的高明之見評頭論足?當著崔大人的面,你真是貽笑大方了!」


  司馬懿被他大哥劈頭一訓,急忙閉了口,垂首無言。


  崔琰卻一擺手止住了司馬朗——他為官處世這麼多年,何事不能洞明?這司馬兄弟二人一評一訓之際,不過是將那些他倆奉曹司空、荀令君的密令所要講的話演上一出雙簧戲,彎彎繞繞、遮遮掩掩地講給自己聽罷了!於是,他淡然一笑:「天下大事,自有天下之人共見之,天下之人共議之。司馬主簿,君弟年紀輕輕,便有卓然獨立之見——你又何必沮之?仲達,你且將你先前的話講完,崔某素來不喜聽人只講半截話。司馬主簿,你不可再打斷了!」


  司馬朗賠上一臉笑容,又說了幾句「鄙弟膚淺之識,不足以污崔大人之雙耳」等推辭之話,後來見崔琰一意要聽司馬懿再講,便只得向他使了個眼色,沉沉而道:「也罷!二弟便將胸中淺見講出,恭請崔大人指教——但是,你須得拿捏好你話中的分寸尺度,切不可再行妄逞意氣之詞!」


  「大哥教訓得是。」司馬懿向司馬朗深深點頭而允,然後轉身朝著崔琰侃侃談道,「田豐大人於『術』、『勢』二字品評袁、曹二家,可謂鞭辟入裡。然而,依懿之見,這世間的行政用兵的關鍵之本,卻實非『術』、『勢』二字,而是『道』之一字。亞聖孟子之言說得何等的光明正大:『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川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曹司空、荀令君得道之所長,而袁大將軍失道之所長,兩者勝負已分矣!」


  「哦?曹司空、荀令君怎麼個『得道之所長』,而袁大將軍又是怎麼個『失道之所長』?」崔琰見司馬懿講得慷慨激昂,心底微微有些好笑,但臉上卻不形之於色,只淡淡而問,「仲達,還請你予以明示。」


  司馬懿也不管他是否真正用心在聽,便順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放開了一切的束縛,滔滔不絕地暢談起來:「依懿之見,以得道之大本大源而言,曹司空、荀令君奉天子而討不臣、續漢祚(漢朝的皇位和國統)而安百姓,早已佔了道義之名的優勢——袁術於淮南稱帝自炫,終至眾叛親離、無人相助,這便是明證。在此大本大源之上,曹司空、荀令君盡得道之所長,表現為『三重而三不輕』;袁大將軍既無尊王平亂、匡漢濟世之名義,且又失道之所長,而表現為『三重而三輕』。兩相對照,袁氏如何能與曹氏爭鋒?」


  「何為『三重三輕』?何為『三重而三不輕』?」崔琰聽到這裡,神色一肅地問道。


  「袁紹用人行政,重吏而輕民、重情而輕法、重力而輕德,此為『三重三輕』,皆為失道之所長而成敗亂之源。重吏,則吏有過而不加禁;輕民,則民有困而不肯濟——吏橫而民怨,豈能得人之助?重情,則左右亂法而不能止;輕法,則人皆徇私而不奉公——上塞而下蔽,豈能威令暢行?重力,則暴者恣行而弱者無輔;輕德,則偽詐成風而忠良難得——主暗而臣佞,內患四伏,豈有餘勢敢加於外?」


  司馬懿講到此處,崔琰突然仰天一聲長嘆,聳然動容:此君所言,不正是他在冀州多年所看到的一幅亂象紛呈的敗局之圖嗎?司馬懿身在河內一郡,居然也會對這一切窺覷得如此清晰明徹?只怕是他大哥司馬朗奉了曹司空、荀令君之命教他這麼說的罷?但崔琰暗暗瞥向司馬朗,見到他亦是一副詫然驚疑的表情,似乎他也沒料到,自己的這個二弟竟能如此高屋建瓴地講出這一番卓越之論來。這讓崔琰對司馬懿的驚人才識隱隱生出了幾分欣賞之意。


  「曹司空、荀令君的用人行政,恰與袁大將軍相反:重民而不輕吏、重法而不輕情、重德而不輕力,此為『三重而三不輕』,皆為得道之所長而成濟功之本。重民而不輕吏,是為仁以撫民、明以擇吏,以吏之清正而獲庶民之愛戴;重法而不輕情,是為剛柔兼濟、恩威並施,以法之嚴明而制奸、以情之親和而服人;重德而不輕力,是為以德而垂範天下、以功而擢才取士,故能仁者竭其誠、智者盡其謀、勇者獻其力,無人不思效忠而無功不可建樹!」司馬懿目光炯炯地正視著崔琰,侃侃談來,竟於言辭舉動之際流露出一股高蹈雄邁、揮灑風雲之豪氣來,「所以,冀州袁氏如何能攖其鋒?曹司空、荀令君如何不能匡濟華夏、一統中原?」 「好!好!好!」崔琰情不自禁地為他鼓起掌來,呵呵笑道,「司馬主簿——你這二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實乃卓異之器、超世之傑!只怕他將來的成就必是遠勝你我呀!」


  「鄙弟年少輕狂,何敢自炫於崔大人面前?實在是讓崔大人見笑了。」司馬朗卻是狠狠地瞪了司馬懿一眼,「仲達,你今日這番班門弄斧也實在太過無禮!還不快向崔大人拜服致歉」


  司馬懿窘紅了雙頰,急忙向崔琰屈膝拜倒——崔琰慌得跨上一步扶住了他:「仲達,崔某老朽之器耳,焉敢當你這等大禮?若是受了你這等奇才的如此大禮,豈非要折了崔某的陽壽?」


  崔琰目光徐徐而轉,看向窗外南方的天穹,悠然而道:「現在,袁雄、袁渾府中的所有糧囤都被你們扣下沒收了。司馬主簿,你可別以為崔某心頭懵懂——俗話講:『訓兵積糧,備戰之道。』只怕袁紹大將軍與朝廷之間的大決戰很快就會到來了罷……」


  司馬父子縱議天下大勢

  四海樓招牌上先前那個「袁」字,現在被抹得乾乾淨淨了,改成了一個大大的「官」字——表明了這座河內郡最大的豪華酒樓,真的已成了河內郡府署的官產。


  就在杜傳、杜和叔侄因貪污納賄之罪被斬首示眾的那天,魏種也被朝廷一道聖旨調離了,曹司空的親信大將曹仁被派到了這裡做了新任太守。曹仁一到河內任上,便與郡尉梁廣一道,全面更改了郡內所有軍事形勝要塞的設置,重新布設了戰備防線,對北方冀州袁氏的提防加緊了十倍。與此同時,司馬懿也升任了郡丞之職,替曹仁把郡府後勤庶務打理得井然有序。河內郡的一切,都呈現出了一種今非昔比的清新氣象:以前袁府的家丁和杜宅的僕人,走在郡城的大街上就像豺狼惡狗一般兇橫,百姓見了無不側目而行——而今,這樣的情形是一去不復返了。便是郡府里的差役們,在市集上巡視時也對百姓一改往昔地和氣了許多。


  這日晚上,司馬懿在四海樓上設宴款待劉寅、張二叔、田五伯等豫州流民客戶中的大姓代表。


  席間,杯盞交錯,笑語不絕,人人開懷暢飲。如今,曹仁、司馬懿等終於將朝廷屯田安民的國策徹底落實到位了:每戶流民都分得了二十餘畝良田良地,他們的身份也由先前袁家的佃戶轉成了官府的客戶,所繳租稅之負擔自然也減輕了許多。大家都樂滋滋地只想著在來年開春,甩開膀子種糧栽桑、積極自謀生聚之資。


  「司馬大人……」張二叔滿臉堆笑地舉著酒杯向司馬懿躬身敬來,「您真是咱們百年難遇的大清官!當初咱們沒離開河內郡亂投到其他地方謀生,就是相信您一定能解救咱們的生計之苦。果然,不到一年的工夫,您就趕跑了兩個袁老虎、除掉了兩個杜貪官,還給咱們分到了良田良地……咱們真是做牛做馬也報答不了您這偌大的恩情啊。」說到動情處,他竟將酒杯高舉過頭,撲通一聲當場給司馬懿跪了下來!

  他這一跪,田五伯等其他客戶大姓代表也齊齊聲淚俱下,跟著一起跪謝不起!

  「使不得!使不得!」司馬懿雙眼噙著晶光閃閃的淚花,揮舞著雙手,慌忙離席前來攙扶,「諸位父老鄉親!你們這麼做,可真是折殺本掾了!本掾不過是稍盡為官之責罷了,怎能受此大禮?快快請起!否則,本掾亦只有與你們一同長跪不起了!」


  說罷,他也一屈膝直跪而下,伏地不敢起身。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