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奇貨套裝(全八冊)> 第280章 奇貨:忽汗城(15)

第280章 奇貨:忽汗城(15)

  第280章 奇貨(Ⅵ):忽汗城(15)

  述律平為了讓耶律德光順利登基,在耶律阿保機去世之後沒多久,便宣布主少國疑,由自己來臨朝執政。當時的契丹女性參政的限制並不如漢王朝那樣嚴格,再加上原本她也是開國元老,有著皇后的頭銜,所以她宣布臨朝執政,滿朝文武無法反對。


  手握大權的述律平在執政之後,將耶律阿保機的舊臣召集在一起,問他們:「汝思先帝乎?」


  眾臣當然回答:「受先帝恩,豈能不思?」


  這個回答完全在述律平的預料之中,她立即回道:「果思之,宜往見之。」


  原本是一番再正常不過的一問一答,其中卻隱藏了殺機。任何一個皇帝去世,你要是問那些舊臣,你們想不想先帝呀?舊臣都會說想,太想了,做夢都想啊,先帝對我們有恩。


  換在其他的地方,恐怕皇后都會說一番感動的話語,但述律平不一樣,她的回應特別簡單——既然你們想,那你們就隨他去吧,這樣你們就能在下面天天見面,天天喝酒擼串,夜不歸宿都沒人管。


  述律平就通過這麼簡單的一問一答,直接將耶律阿保機的那些舊臣全部弄去給耶律阿保機陪葬了,瞬間就剷除了會阻礙自己二兒子耶律德光登基的最強勢力。


  歷史上還有另外一個版本,說述律平將那些舊臣的女眷都叫到自己宮中,告訴她們:「我是皇后,我現在守寡了,你們也應該效仿我,也守寡。」


  說完,就把舊臣們直接拖出去弄死了。


  哪兒有這種道理呀?我是皇后,我守寡,天下人都得陪著我守寡。當然,這只是她的一個無比可笑,又因為她的身份,無法反駁的卑劣理由。


  不管是哪個版本,都可以看出來,當時述律平為了給二兒子登基鋪平道路,那是不擇手段,想盡了一切辦法。以至於後來,她但凡遇到不服自己,或者質疑自己的大臣,都會在聽完對方的意見之後,告訴他:「你說得也許有道理,這樣吧,你幫我個忙,你下去問問先帝,看看他啥意思,然後你抽空託夢回來告訴我先帝的最終決定。」


  然後手起刀落,直接將反對者送上黃泉路,去陪已故的耶律阿保機了。


  第十四節 契丹先知

  述律平雖然很殘暴,但也是一個剛烈的女人,在她執政期間發生了一件讓整個契丹上下都震驚的事情,那就是她揮刀砍下了自己的右手,送入耶律阿保機的墳墓中去「從殉」。


  她為什麼要這麼做?

  當時剷除異己的述律平,遇到了一個棘手的漢官,這個人叫趙思溫,原本呢這人是平州刺史,幽州戰役中投降了耶律德光。按理說,他應該是耶律德光的心腹。但是,述律平因為一直提防著一心漢化的耶律倍,加上她一心想維護契丹的傳統,所以對漢族的官員都抱著不信任的態度。


  漢族人和契丹人不一樣,述律平只要張嘴對某個契丹人說,你去陪先帝吧,先帝昨晚託夢告訴我,他想你了,這些一根筋的契丹人基本上便會馬上自殺。而在這個趙思溫這兒,述律平吃了虧,在述律平向他提出陪葬的要求后,這個趙思溫直接告訴她:「皇后,先帝當年最親近的人莫過於你,你幹嗎不去陪葬呀?我們去,先帝不一定高興呀,你去,他肯定得樂夠嗆。」


  述律平一聽就愣了,滿朝文武也都傻了,覺得這個叫趙思溫的哥們兒牛×呀,只有他敢這麼說,但是述律平卻淡淡地回應道:「兒女幼弱,國家無主,我暫時不能相從先帝。」


  說完,述律平直接拔刀就把自己的右手給砍下來了……


  這一刀,直接震住了整個契丹王朝上上下下所有的人,也讓那個趙思溫啞口無言,這讓述律平從此之後在歷史上有了「斷腕皇后」的名號。


  述律平從此之後竟再沒有為難過趙思溫,也讓趙思溫忠於遼國,死後還被追封為太師、魏國公。


  此後,述律平順利地讓耶律德光登基成為皇帝,這個時候,遠在東丹國,也就是以前渤海國的耶律倍知道自己沒希望了,雖然自己仿照漢人制度成立了東丹王國。


  所以,知道自己毫無希望的耶律倍只得躲在東丹國裡邊裝作「樂不思蜀」,但事情哪兒有那麼簡單?東丹國太過於富饒,兵強馬壯,耶律德光擔心有一天耶律倍會謀反,一方面加強了對軍隊的控制,另外一方面直接將東丹國的國都從忽汗城遷到了東平郡(今天的遼寧省遼陽市),改名為南京。


  同時,耶律德光還將原渤海國的居民大量遷移,這就是忽汗城最終將變成一座死城的直接原因。


  當時耶律倍手下的軍隊大部分都被收攏在耶律德光的麾下,唯獨這支「宗主軍」還在他手中,一來是因為這是先帝賜給他的,二來這支宗主軍原本就是述律平娘家的軍隊,述律平也不可能拿娘家人開刀。


  但最讓述律平和耶律德光惱火的是,這支軍隊因為在先帝耶律阿保機跟前發過誓,要生生世世追隨耶律倍,所以即便他們有心想投靠皇帝耶律德光,也只能追隨耶律倍,一旦有人要加害耶律倍,哪怕是太后和皇帝,他們也一定會誓死反抗。


  所以,在耶律倍得到後唐皇帝李嗣源的邀請時,耶律倍還遲疑著要不要帶走這支宗主軍。但因為耶律倍擔心自己兒子耶律阮的安危,最終這支宗主軍留了下來,陪伴在耶律倍兒子的身邊,後來又被戲稱為「山騎」。


  為何要叫這個名字?完全是來源於耶律倍離開契丹之前所寫的一首詩——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


  在詩中,耶律倍將自己比作無力的大山,宗主軍後來「山騎」的稱呼也來源於此,也算是當時契丹內部對這支軍隊的戲謔之稱。


  但是山騎的戰鬥力在當時的契丹軍隊中卻是較強的,他們分為輕重騎兵兩種,重騎兵以近身突擊戰鬥為主,而輕騎兵則以遠距離攻擊為主,所以在當時被分別稱為狼首部與鐵鷹部。


  當然,這支山騎更沒有想到的是,皇帝耶律德光不僅對耶律倍的兒子耶律阮很好,對他們也與自己的嫡系部隊一樣。可是好景不長,多年之後,後唐皇帝李嗣源去世,其子李從厚和其義子李從珂為了帝位內訌,而當時的耶律倍已經有了一個漢名,叫李慕華,還被封了官。


  李從珂最終殺掉了李從厚,當了皇帝,但因為猜忌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將其逼得造反,石敬瑭乾脆一不做二不休,以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讓耶律德光出兵幫助自己。


  此時的耶律倍其實一直「身在曹營心在漢」,發了密信給自己的兄弟耶律德光,讓他答應石敬瑭的求援,因為這樣一來,就能為契丹南下創造絕佳的條件。


  當然,野史中還有另外一說,那就是耶律倍認為這是自己回到契丹奪回帝位的好機會,他密令自己的山騎,在耶律德光御駕親征與石敬瑭的軍隊南北合攻的時候,在契丹內部起兵。 可是耶律倍萬萬沒想到的是,李從珂看大勢已去,也不知道是嚇傻了,還是腦子抽筋,直接召了耶律倍到洛陽,讓他和自己一起攜手升天。


  耶律倍當然不幹了,認為李從珂就是個神經病,但身在洛陽,也毫無辦法,最終被李從珂直接弄死。


  庵古將師父的話複述到此的時候,刑術立即問道:「這個我們都知道,耶律倍是在38歲的時候死在洛陽的,但從我們得到的一系列線索來看,耶律倍並沒有死,也許死在洛陽的僅僅是一個替身而已。否則的話,怎麼解釋後來鑄鐵仙所留下的那些遺迹?」


  庵古搖頭:「這個我就不知道了,我師父只是說,山騎並沒有兵變,而是留下書信告訴耶律德光和耶律阮,告知他們到了追隨耶律倍的時候了,於是這支軍隊便離開了契丹境內,原本耶律德光猜測他們大概會南下,但一直沒有他們的消息,實際上他們來到了阿爾泰一帶。」


  連九棋聽到這兒,立即道:「難道說山裡邊的忽汗城,是耶律倍重建的?不過只是十來年的時間,他是如何做到的?」


  庵古道:「我師父說,當時這裡有另外一批人在等著他們,那批人的領頭者被稱為『亞達』,在古契丹語中就是『頌天』的意思,用漢語來說,就是『先知』。這個人騎著一匹白馬,手持一柄唐朝的官刀,也就是封冥刀,刀身之上還有青牛暗紋,與契丹神話中的青牛白馬完全相同,只不過神話中的先知應該是一男一女。」


  庵古的話,讓刑術等人沉默了,也糊塗了,因為沒有留下任何有連貫性的歷史資料和證據,所以這段歷史對他們來說完全就是傳說,不,傳說也許還有根據,但這個完全就是神話,幾乎沒有可信度。


  許久,墨暮橋才問:「然後呢?之後又發生了什麼?」


  當山騎到達阿爾泰見到先知之後,與先知一起進入了雪山之中。之後他們才發現在雪山內還有大批當年渤海國的遺民,這些人在山中發現了一個世外桃源,在那兒重新修建了一座城市。令他們驚訝的是,先知將這座山城命名為「忽汗城」,而且所用的文字竟也是漢字,同時還將流淌在山中的一條不凍河起名為「忽汗河」。


  「忽汗城的名字來自於忽汗河,而在現代,忽汗河也被指為今天的黑龍江,確切來說應該是黑龍江的南源,在《唐書》中忽汗河也指額爾古納河。」刑術仔細回憶著,「從地緣上來分析,這與契丹沒有太直接的聯繫,那個先知,怎麼會選擇在阿爾泰山區修建忽汗城呢?」


  庵古將這個疑問告知師父,師父回答他道:「那是因為,先知認為這裡是一切的根源,原本在這裡就存在一座古遺迹,被稱為十河城。」


  庵古用漢語重複了一遍之後,墨暮橋想起來了什麼:「在蒙兀兒斯坦地區相傳有兩座山,名字叫什麼我記不清楚了,總之蒙兀兒斯坦的意思就是指『蒙古人的地方』,北到塔爾巴哈台,西至伊塞克湖、巴爾喀什湖,東至阿爾泰山,南至畏兀兒的綠洲,而那兩座山就在阿爾泰山脈之中,曾經有一座修建在十條河流之間的城,很早之前就消失了,但那十條河卻被稱為『溫斡兒寒』,從突厥語中翻譯過來,就是忽汗河。」


  連九棋問:「你從哪兒看到的這些資料?」


  墨暮橋道:「拉希德丁所著的《史集》。」


  連九棋點頭道:「那個波斯伊爾汗國的宰相?」


  「對。」墨暮橋點頭道,「他所著的《史集》被稱為中世紀著名的世界通史,是研究蒙古歷史的重要著作,我沒有看完,因為裡邊太多的辭彙是游牧民族自身的語言,看起來特別吃力。」


  庵古又道:「先知在十河城的基礎上重建了忽汗城,城就修建在山谷之中,鑿山而建。但後來先知的突然消失,讓山騎和渤海遺民之間爆發了衝突。山騎認為是渤海遺民不滿先知讓他們修建忽汗城而謀害了先知,因為先知雖然消失了,卻留下了聖物封冥刀,而先知也一再說過,如果他遭遇不測,靈魂也會附在封冥刀之中,只要靈魂不滅,他遲早有一天會轉世為其他人……」


  先知的消失,讓山騎和渤海遺民之間的矛盾擴大,雙方都認為自己是最忠心先知的人,所以,應該由自己來守護先知留下來的遺物,帶著這些遺物等待著先知轉世歸來。


  渤海遺民雖然人數在山騎數倍之上,但他們沒有接受過戰鬥訓練,身體也沒有山騎強壯高大,在山騎的武力鎮壓下,只能眼睜睜看著山騎帶走了藏有先知靈魂的封冥刀。


  帶著封冥刀的山騎離開了忽汗城,半途中卻因為到底要在何處落腳發生了爭執。狼首部的人認為他們應該到達達湖一帶,一來是因為他們的祖先都生在草原,長在草原;二來是因為先知的轉世要進入四季山,必須要通過草原。


  鐵鷹部的戰士卻不同意,善用策略的他們,認為渤海遺民始終是個麻煩,他們應該守護在四季山之外,在那裡構築冰城,這樣既能等待先知的歸來,也能抑制那些隨時都可能下山來偷走先知遺物的渤海遺民。


  爭執沒有任何結果,雙方劍拔弩張,險些動武,最終商定下來,由狼首部帶著封冥刀在草原之中駐紮,等候先知。而鐵鷹部則在雪山之中,牽制住渤海遺民。


  開始的那些年,雙方還相敬如賓,不時還互相照顧著,就這樣平安無事地度過了近200年,這200年中,渤海遺民也從來沒有離開過四季山,狼首部和鐵鷹部也不敢貿然再進入忽汗城中。


  200年後,一支來自中原的隊伍打破了平靜。那支500多人的漢人隊伍浩浩蕩蕩地出現在草原上的時候,狼首部的勇士們拉開陣勢,並派人向鐵鷹部求援。


  等鐵鷹部的勇士趕到之後,看到的是狼首部的人對那支漢人隊伍「俯首稱臣」,在他們無比驚訝的時候,卻看到了立在那支隊伍最前方的那幅掛有封冥刀皮畫的畫架。


  此時,他們才知道,這支隊伍是先知的轉世派來的,但他們並不知道先知是不是在這支隊伍當中,只是護送著這支隊伍進入了四季山,可奇怪的是,這支隊伍並沒有帶走封冥刀,這樣的舉動讓狼首部和鐵鷹部認為,先知並不在隊伍當中,於是他們按照隊伍中那個祭司的要求沒有進入忽汗城,繼續留守駐地,等待先知的歸來,同時還將那幅皮畫交予了狼首部,還給了他們很多漢人的物品供他們使用。


  可是,意外再次發生,在那支隊伍進山十年後,原本在狼首部手中的封冥刀離奇消失,狼首部懷疑與鐵鷹部有關,雙方終於開始敵對,從昔日的戰友變成了今日的敵人,也是那次殘酷的部落戰爭,讓狼首部的人發現了深藏在達達湖下的那個洞穴,也發現了那支漢人隊伍在洞穴中修築的那艘巨大的煉鐵宋船。


  他們完全搞不明白那是什麼東西,狼首部只認為那是奇襲鐵鷹部的好機會,這次戰役如庵古從前所講,狼首部的人大敗而歸,但鐵鷹部依然不承認是他們奪走了封冥刀。


  刑術聽到這裡,問:「這麼說,封冥刀是被那支漢人的隊伍給帶走了,對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