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唐武皇> 第十七章 暫理朝中事

第十七章 暫理朝中事

  李亨一到長安后,就下令召開了朝會,

  在朝會上,李亨直接下令讓太子詹士李希言任平章事兼文部(吏部)尚書,為左相,執掌政事堂。朝廷突髮狀況,太子監國,東宮太子詹士升為宰相本就是國家慣例。李亨又讓太子太師陳希烈為右相,任平章事兼武部(兵部)上書。說句實話,李亨確實不想把這貨抬上去,因為他既沒有多大本事,又在歷史上投降安祿山,收復洛陽后被賜死,這讓李亨很膈應。

  可是眼下正是危機之時,長安城中就他一個人做過宰相,不選他選誰。李亨抓捕張漸等人之後,一些走過李林甫門路的人現在也依舊膽戰心驚,這不利於長安的穩定。楊國忠的黨羽確實是天怒人怨,李亨將他們抓了可以提振人心,但是李林甫的心腹黨羽早被楊國忠流放到千里之外了,現在的這些人不過是為了卑微地活著牆頭草而已。他們是誰勢力大就跟誰,李林甫在時候,跟著李林甫,楊國忠權勢遮天后就跟著楊國忠,當然,安祿山來了之後他們也會投降安祿山。李亨要做的是把這群人團結起來,而不是把他們逼反,誰也保不齊他們會為了有一條活路而開門迎敵。所以李亨只得選陳希烈,這位以前跟著李林甫打壓過李亨的應聲蟲,不過李亨依舊把他放在李希言之下。

  李亨讓太子太傅李暠為宰相,但他已年過七旬,俱辭不受,李亨遂加封為太傅。又讓李齊物為御史大夫,監察百官。

  李亨又下令讓李泌任東宮詹士府少詹士,將先前高力士主管的樞密房交給他,並把裡面的太監都換成了官員。樞密房是是聯繫天子與朝臣的紐帶,朝臣要給李隆基上的奏章都要經過樞密房,當然,高力士如果想要扣留那個人的奏章自然是可以的,所以李林甫、楊國忠即使是權勢熏天,也不敢得罪高力士。

  這也讓李亨的貼身太監李靜忠很是眼熱,李隆基時是由他的貼身太監高力士管理,那麼現在也應該由他來管了吧。李靜忠也曾跑到李亨面前表示要為李亨效力,幫他梳理一下機密。不過李亨只是打了個哈哈就過去了,這個官職李亨必定不會給他的,誰叫他在歷史上的名聲那麼臭。雖說太監是天子家奴,可是惡奴欺主的事更多。

  除此之外,李亨讓工部兼憲部(刑部)尚書苗晉卿為戶部尚書,武部侍郎蕭華為工部尚書,名相張九齡之子,扶風太守房琯加太子少傅,代理憲部侍郎,李亨打算過兩天再把他立憲部尚書,但現在房琯在憲部中品秩最高,又是李亨東宮官員,憲部的事情自然是以房琯為主。

  李亨並沒有任命高級官員的權力,即使他是監國,但現在是特殊時期,只能特事特辦。

  當然,也有人上箋讓李亨登基稱帝的人,這些人有東宮的,也有朝中的。雖然李亨自己也很想,但是現在稱帝一來時不我待,安祿山的鐵蹄不知什麼時間就會到,要是李亨稱帝了,但卻沒有守住長安,那讓李亨以後可怎麼活。二來不合法,又師出無名,李隆基可是沒有禪位詔書的,要知道李亨留在長安的旗號中有一條就是給李隆基拖延時間的,讓天子安全入蜀。可是李隆基前腳剛走,你就後腳稱帝,那算什麼,人抬屁股狗占窩,這麼迫不及待?這樣做會大失人心的。

  況且,李亨對稱帝也有著自己的想法,如果李亨迫不及待的想稱帝,在馬嵬之變是稍微操作一下,把李隆基搞死,帝位自然而然的落到了李亨的頭上。但是他想等到等到打贏這一仗,建立自己的威望后,再慢慢謀划稱帝。雖說李亨在十二日晚上,擅自領兵跑了,但跟沒有法定程序稱帝比起來,這沒真的沒什麼。

  在地方上,李亨以監察御史裴冕到咸陽縣組織收割糧食,名宰相張九齡之子,太子右贊善張拯為金城縣令,名相張嘉貞之子,太子左司御率府兵曹參軍張延賞為新豐縣令,裴冕是素有良政,但是張拯、蘇延賞的能力怎麼樣,李亨不知道,但是風評較好的,想來宰相之子應是不差。

  下午時分,李亨便與李俶、李倓以及李泌、王思禮等一幹將領開始商討軍機。李亨本來是叫他們來商量一下如何防禦長安,並且分配一下具體防務,本來大家都是這樣樣想的,安祿山將挾滅國之勢而來,自然要依託城防守,等待救援。但是有一個人卻提出了異議,這個人就是李亨三兒子李倓。

  與李亨只想在驪山拖延一下時間不同,李倓卻提出把主戰場預設在驪山。

  他認為,驪山下有華清宮,華清宮作為李隆基的常駐之地,自然是修的極為堅固,又有驪山為依託,易守難攻。安祿山從東面還是北面攻打長安,都必須通過漕渠運送糧草軍械,驪山向北二十里就是新豐縣城和漕渠,也可以與新豐縣相互呼應。

  可是李亨卻猶豫了,一來軍隊本就不多,質量更差,在分一次兵,李亨著實擔憂城中兵力夠不夠守衛長安。二來李亨擔憂新豐縣能不能守住,要是新豐受不住,斷敵糧道差不多要泡湯。而其他將領有的支持,有的反對,吵成一片,李亨只能把目光放到李泌的身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