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本感言
不惋惜,不呼喚,也不啼哭, 一切將逝去……,如蘋果花叢的薄霧, 金黃的落葉堆滿我心間—— 我已不再是青春年少。 ——俄羅斯田園派詩人葉賽寧 三年前的一天,當我偶然讀到這首詩時,突然意識到那充滿激情和傷痕的青春已悄然流逝。失去的是青春,但留下的卻是記憶。如何才能讓這段彌足珍貴的記憶永存,蕩氣回腸?成為困擾我一時的苦惱。相冊?影像?這些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模糊;自傳?回憶錄?顯然個人的成長經曆和生活閱曆還遠未達到如此高度。正在一籌莫展之際,隱藏在心底寫小說的夢想跳躍心頭。 然而文學藝術的基本創作方法很多,有古典主義、浪漫主義、自然主義、現實主義、象征主義等等。在眾多的藝術創作手法中,我毅然決然的選擇了現實主義,因為它具備三個特征,一是細節的真實性,二是形象的典型性,三是描寫方式的客觀性,這些特征符合我構建小說的故事架構,具有明確的社會目的和思想教育作用。 由於是首次寫小說,而且是長篇,對於故事情節、環境描寫和人物形象設定方麵存在很多盲區。在確定構建小說的創作方法後,我開始有針對性的翻閱部分優秀文學作品,先後拜讀了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的《古爐》、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以及他們的創作筆記,從中獲得了大量的創作信息和靈感,特別是《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孫少平在同城煤礦生活和戰鬥的地方與我目前的工作環境極為相似,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我創作的欲望和信心。 大學畢業後,我隻身來到這座秦嶺以南的偏遠礦山,一紮就是十年。十年間,從一個基層員工逐步走上幹部崗位,見證了礦工的喜怒哀樂和企業的發展曆程。這對於我創作小說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我開始抽絲剝繭般搜集、挖掘身邊這些原始素材,整部小說有40%的素材來自於親身經曆,30%來自於他人轉述,另外30%則是以實寫虛。 在收集、整理完素材後,又一個困惑產生了。任何一部現實主義作品都有其關注的曆史主題和社會焦點。比如《白鹿原》看似一部講述白、鹿兩家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實則表現了中國從清朝末年至20世紀70年代長達半個世紀的曆史變化;《古爐》雖講述的是一個叫“古爐村”十年間發生的懷舊故事,但卻關注的是上世紀60年代中國最大的曆史運動——文化大革命;《平凡的世界》則以孫少平、孫少安兄弟倆情感命運為主線,反映了上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土地改革、改革開放等社會曆史變革。而我要寫的這本書主旨是什麽?又要向讀者傳達什麽呢? 在這物欲橫流的時代,各種思潮泛濫成災,理想信念開始鬆動,青春夢想折戟沉沙。一番思索後,我決定以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為起點,以人工智能時代到來為終點,將關注焦點放在黨的十八大前後這段曆史變遷和國企改革的進程中來。同時以趙耀祖、李鵬程、喬英朗等主人公的愛情、婚姻、事業為主線,深入挖掘有關青春的騷動、迷茫和怒放。向讀者展現出新生代礦工那種不畏艱辛,臥薪嚐膽,對生活、對夢想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精神品質,以此鼓舞更多的年輕人堅定理想,敢於追夢! 很高興,我用了三年時間,克服了種種困難和挑戰,終於完成了人生首部長篇小說的創作。這對於我來講,不僅僅是人生夢想的實現,更是人生旅途中的自我突破!謹以此書緬懷那悄然流逝的青春,紀念這波瀾壯闊的國企十年!獻給那些熱愛礦山和生活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