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張居正(全4冊)(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第36章 馮公公讀折耍手腕 李太后吃茶識股肱

第36章 馮公公讀折耍手腕 李太后吃茶識股肱

  第36章 馮公公讀折耍手腕 李太后吃茶識股肱

  這些時,儘管京城官場裡頭,為胡椒蘇木折俸的事斗得驢嘶馬喘,各方人物都卯足了勁兒蓄勢待發。可是大內紫禁城中,依舊平靜如常。小皇上每日上午,在母親李太后等人陪同下聽馮保念各府州縣衙門呈上的條陳奏摺,下午溫書習字。這天上午辰時剛過,馮保反剪著手一步一搖地走進了乾清宮院門,遙遙看見宮前長廊上,小內侍客用正按著小皇上的腦袋,踮著腳瞧他的耳朵,孫海則嬉嬉笑著站在一旁湊熱鬧。馮保覺得這兩個小內侍太放肆,頓時人臉放下去,狗臉撿起來,快步奔過去,斷喝一聲:

  「大膽!」


  兩個小內侍一哆嗦,扭頭一看是馮保,客用趕緊鬆了手,與孫海退到一邊,勾頭垂手,身子已是篩糠一般。這兩個小大人雖貴為皇上身邊的侍應,但見了馮保,依然如同老鼠見了貓。由於這一聲斷喝太突然,不但孫海與客用嚇得靈魂出竅,就是小皇上朱翊鈞也嚇得脊背上直透涼氣,不由得驚恐地喊了一聲:

  「大伴!」


  馮保趕緊朝朱翊鈞打了一恭,歉意地說:「皇上,老奴嚇著你了。」接著又轉向兩位小內侍,惡狠狠罵道,「你們兩個小畜牲,好不曉事,萬歲爺的頭,是你們摸得的?」


  「吵什麼呀?」


  忽然一個女人的聲音插進來問,眾人抬頭一看,卻是李太后從乾清宮中走了出來。


  「太后,」馮保忙趨前行禮,說道,「奴才方才進來,見這兩個小畜牲按著萬歲爺的頭,便跑過來訓斥。」


  李太后「啊」了一聲,便款款地走了過來。


  馮保又朝兩個小內侍喝道:「還不快跪下!」


  孫海和客用哪敢吭聲,一刷兒跪了。


  走近前來的李貴妃,睨著兩個小內侍,問道:「你們兩個小奴才,為何要按萬歲爺的頭?」


  「是,是……」


  客用語不成句,勾著的頭又不敢抬起來。瞧他面如土色,朱翊鈞看不過眼,忙站出來說話:


  「母后,這不怪他們。」


  「為何?」李太后問。


  朱翊鈞答:「是咱的耳朵癢,好像飛了只蟲子進去,咱就讓客用看看。」


  「萬歲爺,老奴又要斗膽糾正您了,」馮保眯眼兒笑道,「在奴才面前,您不能稱咱,要威威嚴嚴的,稱朕!朕,這才是您的自稱。」


  李太后微微頜首:「鈞兒,你大伴說得對,你可記住了?」


  「記住了,母后,」朱翊鈞瞧著跪在地上的兩個貼身內侍,又說道,「朕讓客用看看,朕的耳朵里鑽進蟲子沒。」


  「啊,是這樣。」李太后表情釋然。


  見李太後有原諒的意思,馮保趕緊奏道:「萬歲爺,您的耳朵癢,可以坐下來,讓客用跪在凳子上給您瞧,哪能這樣站在走廊上,任一個小奴才來扳弄,您是萬乘之尊哪!」


  經馮保這麼一點撥,李太后豁然醒悟,喃喃說道:「是啊,這裡頭有規矩。」


  「規矩大著哪!」馮保一臉峻肅,藏著玄而又玄的神氣,說道,「奴才剛入宮時,就聽宮內老人講了一個故事,說的是孝宗萬歲爺在御時,好微服私訪,為的是洞察人心的向背。有一天夜裡,投宿在一間荒村野店裡,枕著塊石頭,睡在草席上。半夜裡,有兩個人在說話,一個在院子里,一個在隔壁屋中,孝宗萬歲爺支著耳朵,聽他們說些什麼。只聽得院子里那個人對屋中人說,『今夜,皇上老兒又出來了,咱看星象,當在民間中,頭上枕著石頭,睡在草席上。』屋中人笑道,『你沒看錯吧?』孝宗萬歲爺聽了覺得稀奇,便頭腳易位顛倒來睡。不一會兒,聽得屋中人也來到院子裡頭,看了一會天,說道,『你老兄果然錯了,皇上老兒哪是頭枕石頭,明明是腳踹著一塊石頭嘛。』孝宗萬歲爺聽了,不覺渾身冒汗。第二天回宮,命人前去訪求那兩個人,竟始終找不到。由此孝宗萬歲爺深信,身為九五至尊的人主之極,一舉一動,都有神靈窺伺。哪怕細微末節的小事,也絲毫馬虎不得。須知萬歲爺一句話就是聖旨,一個舉動就是萬世楷模。今日里,讓客用這個奴才按著萬歲爺的頭,設若民間的高人看了星象,說不定就是天狗吃日頭的大事。」


  耳朵癢了請人看一看,這在老百姓裡頭,原是極平常的一件小事,可是經過馮保搬經弄典這麼一擺乎,竟成了不可饒恕的欺君之罪。李太后頓時沒了主意,問道:

  「依馮公公看,這兩個小奴才該治罪?」


  「正是。」馮保覷了一眼李太后,答道,「若按皇上的家法,客用小畜牲怎麼討便宜,也得斫一隻手,但今天的事既是萬歲爺叫的,懲罰就輕一點,讓這兩個小畜牲跪在院子里的磚地上,曬一上午太陽。」


  「日頭老毒的,曬暈了么辦?」朱翊鈞瞧了瞧磚地上白晃晃的陽光,擔心地問。


  馮保立即回答:「萬歲爺,天底下生殺予奪大權,都在你手上,一味地慈悲,怎好當皇帝!」


  「馮公公說得對,就這麼辦了,走,萬歲爺,咱們去東煖閣。」


  李太后一錘定音,說罷牽著朱翊鈞的手,在兩名宮女的引導下,挪步向東煖閣走去,馮保緊隨其後。


  此時的東煖閣,早已被值事太監擦拭得窗明几淨,鑲嵌了幾十顆祖母綠的鎏金宣德爐里,也燃起了特製的檀香,異香滿室,聞者精神一爽。而在小皇上的御座與李太后落坐的綉椅之間,有一個小巧玲瓏的單盆花架,上面放了一個翠青六孔蓮瓣花插,那本是南宋龍泉窯的舊物。花插上插了六支猩紅欲滴的玫瑰,也分外奪人眼目。主僕坐定,李太后瞄了瞄小皇上几案前先已放好的十幾份奏摺,問馮保:


  「馮公公,奏摺還未拆封?」


  按規矩,所有呈給皇上的奏摺,先都集中到通政司,再由該衙門轉呈大內。奏摺寄呈時就已封套緘口,通政司收到后再加蓋火印關防。只有呈至御前,皇上下旨才能開拆,此前任何人不得予聞。新皇上登極之初,馮保就把這規矩說給李太後母子聽了。這些時來,也一直是這麼做的。今日李太后突然問這麼一句,看似無心卻是有意,馮保覺得這是李太后故意試探他是否對小皇上竭盡忠懇,便恭謹答道:


  「沒有皇上的旨意,奴才豈敢拆封。」


  「啊!」李太后嘴角微微一翹,微微笑道,「那就拆吧,你說呢,鈞兒?」


  「拆。」


  朱翊鈞的嘴中硬綳綳吐出一個字,他的心思還在那兩個罰跪的內侍上頭。


  馮保趨身上前,把那些奏摺逐一拆開並看了一遍題目,李太后問:


  「有無緊要的?」


  馮保答:「有三封摺子,皇上和太后想必願意聽聽。」


  「哪裡呈來的?」


  「一封是河南府新鄭縣令呈上的密札,備細稟報高拱回籍這兩個月的舉止動靜。」


  本來慵懶地坐在錦緞綉椅上的李太后,一聽這話迅速坐正了身子,急切地問:


  「這倔老頭子,回家后可老實?」


  馮保眯著眼,把那密札讀了一遍,大致陳述高拱回籍之後,足不出戶,閉門謝客,連當地縉紳前往拜望,也一概謝絕。他剛讀完,李太后就微蹙著秀眉問:


  「這個縣令的話可靠嗎?」


  「大致可靠,」馮保覷了一眼李太后,討好地說,「上次太后囑咐奴才,要把高拱盯緊一點,奴才就派人去了一趟新鄭,傳諭縣令,高拱回籍閑居,地方官要把他看管緊一點,有關高拱的言行舉止,須得定期寫密札向皇上奏報。為了萬無一失,除了縣令那邊,奴才還另外派了人監視。」


  「情況如何?」


  「誠如縣令所奏,高拱表面上的確足不出戶,但他總還有個傳聲筒在外活動。」


  「誰?」


  「他的管家高福。」


  「啊,可有越軌之舉?」


  「這高福早被高拱調教出來,滑得像條泥鰍。他三天兩頭離開高家莊,一忽兒到廟裡燒香,一忽兒到縣城采東購西,看起來忙的都是高家的雜務,其實,他還是見了不少的人。前兩天,有高福會見過的兩個人跑到了京城,還在廟右街的薰風閣酒樓上,會見了魏學曾和王希烈兩個。」


  「這不是高拱的哼哈二將嗎?」


  「正是,因此奴才捉摸著,這裡頭興許有陰謀。」


  「那兩個人是幹啥的?」


  「江湖玩雜耍的,是爺兒倆個,爹叫胡猻,兒叫胡猻子。」


  「抓住了?」


  「這兩傢伙武藝高強,抓著又跑了。」


  李太后秀眉一挑,埋怨道:「這辦的是啥事!」


  馮保趕緊滾下凳子,伏在地上連連自責:「奴才該死,是奴才辦事不力。」


  看著馮保一副驚恐的樣子,李太后搖頭嘆了一口氣,吩咐馮保坐起來回話,問道:

  「馮公公,你上次說唐朝有個姓李的,住在衡山上,卻把握著京城的朝政,這個人叫什麼?」


  「回太后,叫李泌。」


  「後人稱他為山中宰相,是不是?」


  「是的。」


  李太后突然從花插上拔出一支玫瑰,一折兩斷扔在地上,惡狠狠地說:

  「在咱萬曆皇帝當政的時候,絕不允許出現一個山中宰相。鈞兒,你說呢?」


  朱翊鈞仔細聽了這一番談話,一想到高拱鬍鬚戟張,目光嚴厲的黑煞星樣子,就不免心悸,因此答道:「母后說得對,大伴,那兩個人你務必抓住。」


  「是,奴才遵旨。」馮保欠身回答,又道,「山中宰相,之所以能呼風喚雨,是因為在朝中黨羽眾多,若一舉剪除,則可永保無虞。」


  李太后頻頻點頭,沉吟道:「高鬍子自恃先帝信任,總攬朝政幾年來,培植了大量黨羽,這可是最大的心頭之患啊。」


  馮保察言觀色,適時答道:「張先生提出京察,昨兒皇上例朝時宣讀的《戒諭群臣疏》,可謂是清除高拱死黨的絕妙良策。」


  李太后一笑莞爾,她的眼前閃過一個衣飾整潔五官端正進退有度的大臣形象,心裡頭又難免浮起一片燥動,但她很快剋制住並收斂了笑意,問馮保:

  「另外兩份要緊的摺子,是哪裡呈來的?」


  「一封是湖廣道御史黃立階呈上的,向皇上推薦已經回籍閑居四年的海瑞,說他是朝野聞名的清官,希望朝廷能夠重新啟用他。」


  李太后問:「這個海瑞,是不是當年抬著棺材向嘉靖皇帝上疏的那個人?」


  「正是,他上疏指責嘉靖皇帝寵信方士迷戀丹藥,懈怠朝政,嘉靖皇帝雷霆大怒,把他打入了死牢。」


  「先帝在的時候,不是放了他么。」


  「不但放了,還給他官升兩級,當了蘇州知府。」


  「怎麼又回籍了?」


  「聽說這位海大人過於孤介,人品雖好,卻不會當官,同僚與當地縉紳對他頗有怨詞。」


  「啊,鈞兒,你說這摺子該如何處置?」李太后問。 「發內閣票擬。」朱翊鈞答。


  馮保又拿起第三份奏摺,晃了晃說:「這是殷正茂從廣西慶遠剿匪前線寄來的。」


  「殷正茂,他抓到賊首沒有?」李太后淡淡地問。


  「沒有,但他已把叛賊圍在深山了。」


  馮保接著又把那摺子讀了一遍。當聽到「臣旬日前已將總督行轅移至荔波縣城。叛首黃朝猛、韋銀豹已被合圍於水 山中。目下臣正部署軍事,設計出奇制勝之良策,以期冬至之前搗毀匪巢,擒獲叛首,使西南妖氛清凈。為萬曆順世之展開,略獻臣之芹心……」這一段話,李太后滿意地「嗯」了一聲,問道:


  「高拱多撥給他二十萬兩銀子,到底是花了還是沒花,怎麼不見他的奏詞?」


  「是啊,」馮保隨話搭話,「若是有這二十萬兩銀子支撐危局,張先生也不會如此被動。」


  「張先生為何被動?」


  「還不是為胡椒蘇木折俸的事!」


  馮保巧妙地把話題引到這上頭,原也是煞費苦心的。章大郎失手打死王崧后,張居正只是寫了個條陳告知皇上,之後再沒有任何摺子呈進。這件事究竟影響多大,牽涉面有多廣,李太妃和皇上並不知曉,因此也就沒有對這件事進行查詢與深究,甚至連章大郎何許人也不甚清楚。對這件事,馮保本可作壁上觀。但因邱得用三天兩頭就跑過來求他,馮保也覺得心裡頭總擱著什麼。他原以為張居正會就這件事來找他,探探李太後有何口風。誰知等了十幾天,也不曾得到張居正的隻言片語。害得這位大內主管,挖著腦殼在想張居正究竟是何心思,有何招數。他這個人的稟性,本像是藥鋪的甘草,一時作冷,一時作熱。日子過得風平浪靜,他就感到無聊。思來想去,他決定擇機向李太后及小皇上「吐點實情」,既不傷害張居正,又要讓這位首輔喝上那麼一點點辣湯。


  卻說李太后聽了馮保的話后,心裡頭一驚,立即問道:「胡椒蘇木折俸,京官們反應很大么?」


  馮保答:「可謂是一片怨言。」


  「說些什麼?」


  「有的說這是張居正懷私罔上,藉此離間君臣情義。有的說不是太倉銀告罄,而是國庫陳年積壓雜物太多,張居正實物折俸,是酷臣寡義之舉。這事兒,在兩京各大衙門裡,已被吵得沸沸揚揚。」


  「這麼大的事情,張先生為何不向皇上稟報,而且,也不見兩京官員的奏摺。」


  「張首輔沒有稟報,依奴才看,也不是故意隱瞞。」馮保說著咽了一口口水,眼巴巴望著神色嚴峻的李太后,見李太后抬抬手示意他說下去,便繼續說道,「張先生同高鬍子不一樣,對太后與皇上竭盡忠懇,這一點不用置疑。這麼大的事情他之所以不稟奏,據奴才猜度,是因為張先生認為這不是大事。」


  李太后突然提高嗓門說道:「這還不算大事,那究竟什麼是大事?」


  「在張先生看來,京察才是大事。」


  「啊?」李太后一愣,停了一會兒,才又蹙著眉頭說,「張先生人品好,有能力,大小事情可以放手讓他去做。但遇上大事,總不能讓咱母子倆蒙在鼓裡。」


  聽話聽音,馮保已聽出李太后的話風中藏有某種擔心,心中得意的同時,又感到不能再挑唆下去,於是又改口說道:


  「其實,張先生不及時稟報,還另有隱情。」


  「是嗎?」坐累了的李太后,示意一旁侍候的宮女幫她捶捶背,捏捏腰,問道,「有何隱情?」


  「就為那個被刑部拘捕的章大郎。」


  「章大郎,章大郎是誰?」李太后問。


  一直靜聽對話的朱翊鈞,這時插話說道:「就是張先生上次的揭帖中,講到的失手打死儲濟倉大使王崧的那個人。」


  「鈞兒好記性,看看,娘倒忘記了。」李太后朝兒子笑了笑,又問馮保,「這個章大郎,不就是北鎮撫司的一名官員么,張先生為何在乎他?」


  馮保剛欲開口,突然發現小皇上一雙亮晶晶的眼睛死死地盯著他。他感到那眼神里藏了一種過去未曾發現的東西,不免心頭一驚,答話時就分外謹慎:


  「太后與皇上有所不知,這個章大郎是邱公公的外甥。」


  「邱公公,你說是邱得用?」


  李太后眼睛一下子睜大了,小皇上也霍地挺直了身子,東煖閣里頓時靜得可以聽見彼此的呼吸。


  這種反應在馮保預料之中,他繼續作戲,連連嘆氣道:「唉,千想萬想都不會想到,邱公公會攤上這麼個不爭氣的外甥。這些時,邱公公心都慪腫了。」


  「可是,邱公公卻一直不曾提起過。」李太后喃喃說道。


  「借十個豹子膽給他,他也不敢提呀,」馮保振振有詞,「邱公公服侍太后多年,太后也覺得邱公公是難得的好奴才,如今升任乾清宮管事牌子才一個多月,就出了這等醜事。他那一張臉,往哪兒擱呀。」


  「這倒也是……」


  李太后說了個半截子話就打住了,馮保聽不出下文來,又道:「處理胡椒蘇木折俸的風波,章大郎是關鍵。」


  「說說看。」李太后道。


  馮保接著說:「說實話,兩京各大衙門的官員,之所以敢有怨言,就看著章大郎受不著懲罰,如果把章大郎明正典刑,官員們便都會像秋後的知了,一下子全啞了。」


  「那張先生為何不這樣做呢?」朱翊鈞問。


  「投鼠忌器啊!」馮保挪挪身子,從窗欞里射進來的陽光,正好迷著他的眼睛,他用手揉揉眼皮子,才又說道,「張先生是有心人,他上次呈上的揭帖,說章大郎是失誤致死人命,就這一個『誤』字,就說明他有保全章大郎性命之意。」


  「究竟是不是誤傷呢?」李太后追問。


  「這個……這個,老奴也說不清楚。」


  「這個張先生,胸中倒藏得住千山萬水,」停了半晌,李太后才緩緩說道,「鈞兒,你要好好跟著張先生學一學。」


  朱翊鈞瞥了一眼地上被折成兩截的玫瑰花枝,又伸手理了理擺在面前几案上的那些奏摺,答道:「母后,兒正有事要請教張先生。」


  「那,你就傳旨接見他。」


  「您呢,母后,您陪兒一同接見。」朱翊鈞說此話時,幾乎是在撒嬌。


  「這……好嗎?」


  李太后側身望了望南牆一垂到地的絲幔,端莊秀麗的面頰上,忽然泛起了好看的紅潮。


  剛過未時,張居正走進會極門,沿著東邊甬道穿過會極中極建極三大殿。節令雖已過了處暑,可是大日頭底下依然暑氣蒸人。所以,張居正走完甬道來到雲台門口時,額頭上已是滲了一層細碎的汗珠。趁他揩汗時,領路的牙牌太監低聲說道:


  「請張先生稍稍留步,奴才先進去稟告一聲。」


  管事牌子剛進去,須臾間就有一個銀鈴樣的聲音傳出來,這是小皇上朱翊鈞親口說話:


  「請張先生進來。」


  張居正先習慣地整了整官袍,撫了撫本來就很熨貼的長須,然後才提起袍角抬腳進門。一進屋子,他就發覺李太后與馮保都在裡頭。三人所坐位置與上次會見時大略相同。他立即跪下行君臣之禮,朗聲說道:


  「臣張居正叩見皇上,叩見李太后。」


  小皇上答:「先生請起,坐下說話。」


  一名小內侍給張居正搬來了凳子,張居正剛坐定,朱翊鈞就開口說話了:「朕要見先生,是有事要請教。」


  張居正答:「臣不敢當請教二字,皇上有何事垂詢,請明示。」


  朱翊鈞看看馮保,馮保指指袖子,朱翊鈞會意,便從袖口裡掏出幾張小字條,那都是他今日要請教的問題。這是馮保給他出的主意,怕他小孩子臨時緊張,把要問的問題丟三拉四給忘了,故先都在紙條上一一寫好。朱翊鈞把手上的幾張紙條翻了翻,撿起一張來問:

  「請問張先生,通政司每日送來很多奏本要朕審閱,這些公文事體浩繁,形式各異,應該怎樣區別對待?」


  一聽這問題,張居正心裡頭一陣高興,小皇帝已經有心練習政事,熟悉掌故了,這實在是一件好事。便應聲答道:


  「皇上所問之事,乃宮府間移文方式,馮公公在司禮監多年,是再也熟悉不過了。」


  張居正的話意是要小皇上就近請教馮公公,這是在表示友好。馮保一聽就明,兩眼一眯笑著答道:「老奴雖在司禮監呆了多年,辦的卻都是具體事情。哪道摺子該怎麼批,外頭有內閣的票擬,上頭有皇上的旨意,司禮監只是看樣批硃,都是些省心事。昨日皇上問起,奴才也說不全,只記起上次張先生回答「龍生九子」之事,平常處就見先生的學問深厚,便建議皇上親自請教先生。」說罷一縮脖子一擠眼,越發像個沒骨頭的麵糰。


  比起十幾天前的第一次會見,朱翊鈞膽子壯得多了,接著馮保的話頭,朱翊鈞說道:「方才朕提的問題,還請先生快快回答。」


  張居正一直正襟肅坐,此時「嗯」了一聲,略一思忖,答道:「皇上在各類章奏上的批複或者御制文章,雖總稱聖旨,但因體裁不同,大略可分十類:一曰詔、二曰誥、三曰制、四曰勅、五曰冊文、六曰諭、七曰書、八曰符、九曰令、十曰檄……至於政府各衙門所上奏本,體制亦分十類:一曰題、二曰奏啟、三曰表箋、四曰講章、五曰書狀、六曰文冊、七曰揭帖、八曰會議、九曰露布、十曰譯……」


  接下來,張居正就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的各十種文體作了詳細的介紹說明,每種文體的法式、對象及作用都引經據典由淺及深剖析明白,朱翊鈞聽得很認真,沒有聽懂或心存疑惑之處便及時提問,這樣言來語往,不知不覺過去了大半個時辰。兩人話頭剛落,馮保連忙插進來說:

  「萬歲爺,該歇會兒了。」


  「啊,是的,先生累了。」朱翊鈞望了望透過西窗白色的柔幔照射到纏龍楹柱上的陽光,看看李太后,又朝張居正歉意地一笑,生澀地吩咐道,「看茶。」


  立刻就有幾位小內侍抬了四桌茶點上來,君臣四人一人一桌。張居正面前的小桌上,擺了三五種飲品和十幾種茶點,他只喝了一小碗冰鎮銀耳湯,吃了一小塊粻 ,便漱了口。


  就在張居正慢慢品嘗茶點的時候,細心的李貴妃一直從旁暗暗觀察,她發現張居正特別細心,吃的時候,一隻手始終按著下巴上的三絡長須,這是為防止沾上粻 的碎屑。而且,他咀嚼時也不發出任何聲響,只是慢吞細咽,一派斯文。這樣一些細節,難免讓她聯想到自己的夫君,已經冥駕的隆慶皇帝,每次用膳,鬍鬚上都難免沾上食物的碎末和湯水,而且碰上合口胃的飯菜,吃起來聲音很大,樣子難看。兩相比較,他更欣賞張居正的溫文爾雅。憑女人的直覺,她感到這種男人做任何事都會三思而行,見張居正不吃了,她便勸道:

  「先生多吃些。」


  「謝太后,臣用好了。」


  李太后指了指自己食桌上的一碟點心說:「這是先帝在世時最喜歡吃的蜜制羅漢果,張先生不妨品嘗幾顆。」


  張居正點點頭,伸手拿起一顆,正欲送進嘴中,忽然又放回到碟子里。


  「怎麼了?」李太后問。


  張居正長嘆一聲,說道:「先帝與下臣,有千古不移的君臣之誼。他既龍駕大行,吃不成他平生最愛吃的羅漢果,下臣又哪裡吞咽得下。」


  張居正說著就喉頭髮硬,斂眉唏噓。李太后大為感動,晶瑩的淚花在眼眶裡打轉,她假裝陽光眩迷了眼睛,拿出絲絹拭了拭,指著食桌,對候在門口的太監說:

  「撤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