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6)
第523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6)
唐康對大名府十分熟悉,他曾任大名府通判,參預大名府防線之修築,於此功勞卓著。大名府原本有宮城、外城,宮城周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外城周四十八里二百六步。在宮城與外城之間,還有牙城、隍城——這座大宋的陪都,乃是河北路最大、最堅固的城市。而自宋廷經營大名府防線以來,大名府再加改建,耗費緡錢無數,四十八里的舊城,被全部改用磚石加固,成為外磚石內土城之格局。城牆上炮台密布,上下交錯,裝備大小火炮共三百餘門,其中兩千斤以上的重炮十餘門,並有兩個神衛營駐守。各城門全部重建,不僅皆建有瓮城,而且皆有三重城門。原本接近廢棄的兩道水關——上水關善利關、下水關永濟關皆加修葺,並有炮台防衛。除此以外,四圍之王莽城、五鹿城、陽狐城等小城皆加修葺,屯兵置炮,在城北安平門、輝德門外,更修築了堅固的磚石牙城,各置火炮十餘門駐守。
因此,如今大名府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雄鎮。
因其城防過於堅固,為防晚唐五代魏博之患重演,大名府內外駐守之兩營神衛營、雄武一軍的兩個步軍營、飛武四軍的一個馬軍營,平時皆互不統屬。此外,雄武一軍、飛武四軍之軍部皆設於城內,一在城北,一在城南。無事之時,大名府知府與通判只統轄兩個神衛營與大名府巡檢,亦不令其握有雄武一軍與飛武四軍之兵權。而衛尉寺、職方司,皆在大名府設有分司,監察禁軍不法情事。除此以外,兩府更是立下法度——駐守大名之雄武一軍逢奇年與駐守磁州之雄武三軍換防,飛武四軍則逢偶年與駐守洺州之武衛一軍換防,如此一來,凡守大名之禁軍,皆兩年一換,徹底斷絕割據之隱患。
宋廷選擇大名府來苦心經營,不僅僅是因為其地埋位置極為重要,在軍事上是汴京之門戶,而且也是因為此地十分富庶——三四萬禁軍駐紮於此,糧草供給,完全可以自給自足,不必依靠轉運——至紹聖七年,大名府全境在籍人口近八十萬,因為大名府豪族勢家不可勝數,若算上隱戶,人口將遠遠超過百萬。而這北京城內,人口達到三十餘萬,若算上南來北往的商賈,則人數更多。
而即便需要轉運糧草軍需,大名府也兼有水陸之利。陸路上大名府與汴京有官道相連,水路上,大名府更有永濟渠與黃河經過——以大宋水軍之能力,即便遭遇圍困,大名府也可以是一座永不斷糧、永遠有援軍的城市。[224]
此刻,大名府的官員們齊聚在宮城的正南門順豫門迎接唐康,這裡還有很多官員認得當年的「二閻羅」,不過,知大名府孫路、通判游師雄,卻都是讓唐康感覺陌生的面孔。
孫路與游師雄皆算是舊黨,但二人雖都是進士出身,卻皆有知兵之名,孫路與刑恕關係極好,深受司馬光賞識,這幾年構築大名府防線,居功至偉,是個連石越也讚不絕口的能臣;至於游師雄,是關中大儒張載的弟子,幾年前他至政事堂敘任,被石越、范純仁大加稱許,當即改了他原本的任命,優差通判大名。石越曾私下裡對范純仁議論這二人,說道:孫正甫器具,最多一路轉運,游景叔縱做到河北安撫使,亦難盡其材。
因此之故,唐康對二人倒也不敢怠慢。與孫、游及大名府眾官員見過禮,便由孫路、游師雄引著他,進了宮城,前往河北路轉運使司。紹聖以來,河北並未設安撫使司,四司衙門中,提刑使司設在河間府、指揮使司設在真定府,只有轉運使司與學政使司在大名府。因此到了轉運使司衙門,只有河北路轉運使陸師閔與學政使陳元鳳在中廳前迎接唐康。
進了這轉運使司,唐康雖是人乏馬疲,但也不由得不提起精神來。這陳元鳳不必說,河北轉運使陸師閔,亦堪稱熙寧、紹聖年間的大宋官場中的一朵奇葩。此人出身名門,卻是死硬新黨,因為在益州強硬推行茶法鬧得怨聲載道,蜀中官員自二蘇以下,個個對他恨之入骨,但歷王安石、呂惠卿、司馬光、石越,無論兩府是誰在主政,他竟始終能轉禍為福,屹立不倒。想紹聖之初,他被御史中丞劉摯盯上,本來已經危在旦夕,不料王、馬、石合作,發行鹽債,因為這陸師閔為國庫增加收入的確是一把好手,他反而轉禍為福。司馬光、石越經營大名府防線,以河北豪族勢家太多,便將陸師閔升為河北轉運使,陸師閔到任之後,立即奏請對凡是不肯讓出土地修築要寨之豪族,徵收一定之「保境錢」,並設計了一個讓絕大部分人都摸不清頭腦的極為複雜之計算「保境錢」之方法,他對朝廷解釋時,這「保境錢」似乎極少,於是竟然順利的通過了給事中那關。誰知實際執行之後,按同樣之計算方法,他這「保境錢」,竟能將絕大部分的豪族鬧得傾家蕩產。朝廷發文讓他解釋,他竟回得朝廷啞口無言——他完完全全是按著朝廷批准之「保境錢」徵收方法進行徵收的。
唐康至今都沒明白他是如何辦到的這一點的。但他知道,兩府的相公當中,如李清臣,還有以前任兵書章惇,對陸師閔都十分賞識。連石越與范純仁都認為這樣的官員,總是有必要存在的。只有蘇轍與御史中丞劉摯,始終對他看不順眼。但是無論如何,陸師閔如今依然擔任著幾乎是大宋地方官中最重要的職務。[225]
「陸公、陳公。」與陸師閔、陳元鳳見過禮,唐康便直奔主題,抱拳道:「虜事急矣。康奉使前來北京,一是奉御前會議敕令,設北道都總管,以知大名府孫路兼,令大名府通判游師雄佐之,康則奉旨監軍。」他一面說著,已然起身,一個從人捧出一卷敕令來,孫路連忙躬身上前,接過敕令。唐康又道:「朝廷議定,權由北道都總管,統領大名府及磁、洺、博三州諸禁軍、廂軍、巡檢、義勇。朝廷不日將於大名府設河北宣撫使司,節制河北諸將,統兵作戰,這北道都總管司,便是要為宣撫使司,做好準備。」
唐康高聲說完,眾人臉上都並無意外之色。自遼人大舉入侵之消息傳至大名,陸師閔、陳元鳳等人,早已料定朝廷必會設安撫使司、宣撫使司之類的機構,節制河北兵馬作戰。唐康既然宣布了設立北道都總管司及相關人事任命,那麼眾人便已知道,唐康、孫路、游師雄三人,都是將來能入宣撫使司的人選了。陸師閔與陳元鳳雖然眼熱,但他們也自知朝廷不可能讓他二人來組建北道都總管司——二人身份不同,轉運使兼掌一路兵權,那實際便是安撫使了。這於將來宣撫使接掌權力,大為不便。
因此,陸師閔只是試探著問道:「那宣撫使會是……」
「此非康所能知。」唐康搖搖頭,不肯透半點口風,只是又說道:「樞府已經頒令調兵,令姚君瑞率雲翼軍前來北京集結。此外,樞府還抽調了龍衛軍、威遠軍、橫山蕃軍、環州義勇前來大名,吳安國的河套蕃軍將前往代州,渭州蕃騎則前往真定府。我來之前,西夏正使已向朝廷上表,稱他們對契丹南犯毫不知情,不會與契丹勾結東侵。不過蠻夷之言,難以盡信,是以樞府暫未調發振武軍與神銳軍。」他掐著指頭算了算時間,又補充道:「再過兩日,姚太尉便要先率拱聖軍北上,進駐河間府!」
唐康這番話一說完,眾人臉上皆露出欣喜之色。眾人都知道,他口中的姚太尉,指的乃是赫赫有名的「關中二姚」中的老大姚兕,而「姚君瑞」,則是老二姚麟。自從種家兄弟相繼去逝,年輕一代的種朴、種建中等人皆還未成氣候,二姚便成為西軍將門世家中聲望最高者。尤其是姚兕,官至正四品上忠武將軍兼拱聖軍都指揮使,位列樞密會議。由他統兵前來,無疑是給河朔諸軍吃了一顆定心丸。
陸師閔便即笑道:「有姚忠武先來,那我等便可放心了。只是前日所頒詔旨……」他突然提起這話頭,眾人的臉色都又變得凝重起來,一齊望向唐康。
唐康知道陸師閔說的,是朝廷日前頒布天下的《敕榜趙、冀八州軍民詔》。這道敕榜,是直接頒給河北趙、冀八州軍民,告訴他們契丹已經大舉南犯,朝廷已然召天下之兵北上禦敵,然恐契丹殘暴,殘害八州百姓,乃諭告諸州百姓,凡願意南撤者,朝廷將沿路設粥場提供食物,並在大名府、相州、衛州直至汴京,及黃河南流南岸之京東路諸州搭設棚帳,提供避難之所直至戰爭結束。
這份敕榜,毫無疑問是受到許多官員質疑的。但是兩府頒給各府軍州縣之敕令中,措辭嚴厲,勒令各級官員必須執行此詔,否則將以貽誤軍機論處,亦由不得他們反對。
然而,趙冀等八州的官員倒也罷了,詔書中提到的大名府等將要接收難民的府州官員,卻不得不面臨巨大的考驗。他們要防止大量的難民帶來的犯罪、暴亂、疫疾,就必須提供充足的糧食供給與足夠的住處,並且保證醫藥供應。可是他們誰也無法預測到將有多少難民到來,雖然敕榜中朝廷提供了指示,告訴哪些州縣的難民應該盡量前哪些州去避難——但實事上,人人都知道這難以做到。許多的百姓根本沒有任何地理知識,他們只會隨著最多的人群向南邊湧來。
而大名府則是首當其衝。
便聽陸師閔又說道:「自敕榜頒布以來,每日皆有數以百計的難民進入大名,以後恐怕還會更多。我們已經得到消息,章子厚在河間府,不準逃難百姓進城,數以萬計的百姓正沿著官道南下——如今官道根本無法北上。」陸師閔望著一臉平靜的唐康,繼續說道:「我已經給沿途州縣下令,反正他們也要南撤了,乾脆開倉賑濟,給那些百姓也提供糧食,免得他們餓死,發生疫疾。只是南逃的百姓不知道有多少,再加上朝廷頒布了敕榜,大名府儲糧再多,康時你剛才也說了,還有這許多大軍要來大名府集結,到時候少了軍糧,我這運使難辭其咎。可是我若不給這些逃難百姓吃的,朝廷敕令,我也不敢不遵。」
「漕節所言不錯。」陳元鳳接過話來,道:「最令人憂心者,是逃難百姓太多,阻塞官道,且對大名府防線,亦是極大隱憂。若契丹以姦細混於百姓之中進城,而以大軍緊隨百姓之後而來,只恐朝廷苦心經營之大名府防線,遼軍將不費吹灰之力而攻破……」
唐康不動聲色的聽二人說著,此時忽然問道:「陸公、陳公——康有一事不解。」 「康時請說。」陸師閔與陳元鳳交換了眼神。
唐康環視了四人一眼,緩緩問道:「方才二公道每日皆有數以百計的難民進入大名,為何康自進城一直到宮城,卻未見著一個難民?」
「這……」陳元鳳乾笑了幾聲,道:「不滿康時,在康時來之前,我四人已經商定下令,大名府境內諸城,皆不許南逃百姓進入。凡有禁軍駐守之要地,百姓亦不許近三里之內。」
孫路也點點頭,道:「除此以外,我等已令巡檢去清查官道,以保證南逃百姓,不會佔據全部官道。在館陶[226],我已令人在那裡檢查這些逃難百姓,凡是以鄉里藉貫結保者,許其南下。孤身或獨家獨戶逃難,皆要嚴加盤查,以防姦細混入。」
陸師閔笑道:「這也是迫不得已。大名防線事關重大,我等不敢掉以輕心。朝廷敕令亦沒說非得讓這些百姓進城。只是,現今逃難百姓還少,再過些日子,恐怕……」
唐康這時已然明白,陸師閔、陳元鳳們早已商議好了對策,絕不肯讓大名府防線冒一點兒的風險,但是又怕他這個朝廷派來的監軍不幹,因此一面訴苦一面交待他們所做的安排。唐康既可以默認他們的安排,也可以表示反對——只是那樣一來,唐康就得承擔後果,而他們也不用與唐康發生任何的爭執,用不著得罪這位眼見著就要炙手可熱的大紅人。
看起來,無論是陸師閔、陳元鳳這樣的新黨,還是孫路、游師雄這樣的舊黨,對於朝廷的南撤八州百姓之令,都是不以為然的。
唐康看了看這四人,發現只有游師雄一直沒有說話。他微微笑了笑,不置可否,道:「陸公、陳公,既是如此,在下想去一次館陶。」
「那也好。」陸師閔笑道:「康時先歇息一日,待北道都總管司之事辦得差不多……」
「不。」唐康笑著打斷陸師閔,「在下是想立刻去……」
「這……」陸師閔與陳元鳳皆意外的看著唐康。陳元鳳旋即笑道:「既然如此,那便由我便陪康時走一趟罷。」
「有勞了。」唐康笑道:「不過在下兩夜沒有合眼,實是再也騎不得馬了。還要借輛馬車。」他一面說,一面轉身對游師雄笑道:「孫大人身為北道都總管,事務必多。可在下還有個不情之請,游大人是否也能陪在下走一趟館陶,在下離開北京多年,許多事情,還要向游大人請教。」
游師雄驚訝的望了唐康一眼,連忙起身回道:「師雄敢不從命?」
君子館。
田烈武的五千雲騎軍進駐此地,已有七八日。雄州與霸州的形勢,依然不明朗,倒是在君子館西北的順安軍高陽關,幾日前出現了千餘騎遼軍,這隻遼軍燒光了高陽關外的幾個村莊,見高陽關守軍堅守不出,也不曾叩關,便繞道南下,直取永寧軍而去。
同時,從高陽關傳回一個噩耗,定州知州段子介率軍東援保州,於十八日在滿城大敗,三千兵馬全軍盡墨,段子介生死不明,定州局勢岌岌可危。
這讓田烈武更加憂心忡忡——難道遼軍的主力果真竟是自鎮、定南下?
這天的早晨,田烈武巡視完各營早操之後,照例帶上他的參軍們,登上君子館的城樓,遠眺北面的莫州。莫州依然十分的平靜,平靜得令人感到詭異。
通往莫州的官道上,不斷的有數十上百的百姓,扶老攜幼,背著包裹,趕著牲畜,向南行來。幾乎與官道并行的高河[227]之上,也可見到不少百姓划著小船,逆流而來。對於這些南下的百姓,官府早已懶得盤查,儘管田烈武還是派出了小隊騎兵盤查北上的行人,但他也並不指望他出現在君子館的消息,能瞞得過韓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