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5)
第448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5)
因此,吳從龍的思緒,總是不自覺的飄到自己寫給石越的那份札子上去……
那是吳從龍的興趣所在,雖然吳從龍並不知道石得一叛亂的更多內情,但他出色的政治嗅覺,讓他相信朝廷在此時刻,會格外的猜忌宗室。
一百多年來,大宋朝宗室人數眾多,也早已成為朝廷的隱患——大行皇帝即位之初,僅僅汴京宗室每月的日常開銷,便幾乎接近於汴京全部官員的每月用度的兩倍,相當於汴京駐軍軍費開支的六七成!這還不包括賞賜、各種補貼。因此,自王安石拜相后,才不得不推行對宗室之法的改革,取消對「袒免親」[163]以下宗室的賜名、授官,以節省開支,同時作為一種補償,允許他們進入宗學學習,並參加特殊的科舉考試。
但這種改革,卻是不徹底的。
吳從龍對此問題,比旁人有更多的興趣去了解、關注。大宋朝三大宗系,外加上濮王系,所謂的「袒免親」也是為數眾多。即使是袒免親以下,朝廷雖然不再讓他們輕易當閑官、拿俸祿,然而即便降低難度、單獨考試,能考上進士的也是少數,朝廷亦不得不給他們生活上的補貼。但即使如此,許多宗室依然生活困難,甚至包括許多袒免親以內的宗室,都不得不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富商之家,靠賣女兒維持家計。
另一個現實的問題,則是居住問題,原本大宋朝的宗室,全部聚居在汴京,住房為朝廷提供,然而,隨著宗室人口的暴增,日益擁擠的汴京城,已經無法提供宗室們足夠的住所,朝廷不得不嘗試讓部分宗室分散到西京、北京去居住,但顯然這也並非長遠之計,休說汴京宗室所住的坊區依舊擁擠,縱使分散到四京,遲早有一天,其餘諸京,也會面臨如開封一樣的窘境。
因此,吳從龍相信,眼前正是徹底解決宗室問題的良機。
他連夜寫了一篇札子,向石越獻策,在分析了宗室的現狀與未來的隱患之後,他在札子中提出了解決之策——用周官封建之遺義,將對帝室威脅較大的四大宗系的袒免親以內,分別安置於四京,如此汴京的宗室人數減少,將易於控制;而將無甚威脅的袒免親以下,分散到各路州居住,按人口授予一片田地,在那些地方,物價遠比汴京要低,應酬亦少,不僅朝廷可以節省一筆開支,宗室們也可以耕讀傳家,保證衣食無虞……
但吳從龍卻並不知道石越究竟有沒有看過他的札子。他只能抱著萬一的希望,繼續聽石越與曹友聞說著什麼結算錢莊。隨著石越與曹友聞談話的深入,吳從龍只覺他們口裡吐出來的字、詞,一個個的從耳邊飄過,他卻漸漸充耳不聞……
「……在婆羅洲的南面,有闍婆等國,東北方向,有摩逸諸島,而在摩逸、婆羅洲、闍婆國的東邊大洋之上,更有無數的島嶼。海上都傳說,女人國便在這萬島之中,只是無人知道究竟在何處;還有水手說,過了這上萬的島嶼,再往東去,便是東大洋海,崑崙仙山,便東大洋海的彼岸……」
不知何時,石越與曹友聞的對話,已經轉到了南海的風土人情上面。
「如摩逸島[164],以及隸屬於摩逸之三嶼、白蒲延、蒲里嚕、呂宋諸島,其中並無邦國。學生有一年曾被海風吹到呂宋島,知摩逸島實不及呂宋、三嶼大,學生以為,呂宋、三嶼等是否果真隸屬摩逸,亦不得而知。或是因中國之商賈,通常與摩逸交易較多,而有訛傳亦未可知。」
「故所謂南海諸國中,如交趾、占城、真臘、蒲甘、三佛齊、闍婆六國,皆一時強國也;這六國當中,又以闍婆釋家盛行,國力最弱,不過與被朝廷伐滅之勃泥國國力相當。至於其餘諸國,名之曰國,實不過一部族,一城邦也。只不過如丹流眉、蓬豐等國,臨近三佛齊、真臘,其地方雖小,卻夾於大國之間,有投鼠忌器之慮。而摩逸諸島,以及婆羅以東之諸島,薛侯經營以久,朝廷威信素著,而所有無人之荒島,更已視為皇家之私產,若有朝一日,朝廷欲收為州縣,亦反掌可定。」
曹友聞對於鼓動朝廷用兵,可謂念念不忘,不肯放過一切機會。
石越一心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卻沒留心他這點心機,愕然說了一句:「州縣?」旋即搖了搖頭,道:「所謂鞭長莫及,用兵雖不難,然而將來要收賦稅可是麻煩事,弄不好,又是一個西南夷之亂。而且,只怕沒有幾個人願意去那裡做縣官,縱有人去了,天高皇帝遠,難保不為非作歹,鬧出亂子來,還要朝廷收拾。此非凌牙門、歸義城可比,朝廷還可以謹慎的善擇守吏,朝廷沒那麼多好官吏可以派。」
石越說完,意猶未盡的又搖了搖頭,道:「不成!不成!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真要收為州縣,一定要屯軍、移民,背上三五十年的包袱,將來果真富饒起來,卻又留下割據之患。此非上策,此非上策!」
石越只顧自己說著,全沒注意到,曹友聞與吳從龍已經面面相覷——石越如此回答,無異於告訴二人,他的確曾經認真考慮過「收為州縣」的事!
二人頓時精神大振。曹友聞終於確信,說服石越對注輦國用兵,已非一件多麼遙不可及的事情。而吳從龍卻是腦中靈光一現,想起一件大事來——便在這一瞬間,剛才石越說的什麼「小馬駒」,在吳從龍的腦海中,都變得明亮起來。
「州縣固然不行,恢復封建之制呢?」吳從龍忽然插道。
眾人一時間都沒有明白吳從龍在說什麼,但只過一小會,所有的人都反應過來。
自潘照臨以下,所有人都被他的話驚呆了!
但吳從龍卻留意到,石越雖然做出驚訝之色,但他的眼神,卻與其他人全然不同——石越並不是真的吃驚。
吳從龍頓時又驚又喜,驚的是石越果然有此想法,喜的是自己終於找到了機會,他連忙又說道:「我記得相公曾經說過,正是因為周官封建之制,今日之東南,才能成為華夏。自古以來,便有在朝廷鞭長不及的地方,封建諸侯,為國家藩籬之慣例……」
「妙哉!妙哉!」曹友聞忽然也長吁了一口氣,贊道:「唐太宗未能恢復封建制,原因是貞觀諸臣認為封建制容易引發割據內亂,使手足相殘,更傷及國家之根本。若封建南海,則無此慮。諸侯們在南海稱王稱霸,另當別論,然若想自南海而威脅中土,四五百年之內,不必做此想……」
「允叔說得不錯。」此時吳從龍是絕不會允許別人來搶他的風頭的,「反而朝廷若有奸賊內亂,南海各諸侯卻可齊心協力,與國內之忠臣聯手,共扶帝室。封建南海,是有周、漢之利,而無周、漢之弊!」
「這不過是異想天開!」吳從龍沒料到,他話音剛落,潘照臨的一盆冷水,便毫不留情的澆了下來,「此議絕不可行,朝廷宗室,有幾個願意去南海那種瘴癘之地受苦?相公若提出此策,將比王安石更招宗室之怨氣。」
「先生所慮誠是。」吳從龍看著石越的眼睛,只覺渾身都熱血沸騰,他生怕石越被潘照臨說動,搶著回道:「然而在下以為,宗室中固然有人安於享樂,卻也不乏英俊才傑之士。朝廷為安全宗室,對宗室諸多限制,只怕也有不少人盼著有機會一展鵬翅。」
「子云說得極是,本朝宗室,猶多才俊,這亦是清議一向所惋惜的。」陳良也忍不住說道。 封建南海!即使是陳良這樣老成而無甚野心的人,也不由得被這「異想天開」所震撼!
也許,這才是趙宋萬世基業的開端!
「大鵬不過幾隻,麻雀卻有成千上萬,有這些麻雀在,太皇太后又豈會答應?!」不知為何,潘照臨似乎非常反對此事。
這令得石越都有點意外。
然而,吳從龍此時卻完全沒有去細想潘照臨為何會反對,他已經完全沉浸於自己提出來的這「異想天開」的構想當中。
「不試試又如何知道?在下願意上書朝廷,試探朝廷之意!在下相信,以太皇太后之英明,不必有觸龍,亦知道如此做才是為了趙家好!此乃千年之長策!」
潘照臨已是沉下臉來,厲聲道:「縱是千年長策,若惹得怨聲載道,又有甚好處?縱是吳大人上書,天下人又豈會不知這是相公之意?相公身居高位,更要避嫌疑,那些不滿的宗室,難保不會籍此造謠,污衊相公是藉此驅逐宗室,有不臣之心,又當如何?」
這話卻是說得厲害了,眾人一時都不敢做聲。吳從龍心裡甚是委屈,卻不敢再爭辯,只是漲紅了臉,望向石越。
石越也是一臉不解的看著潘照臨,說道:「先生所慮雖然不無道理,然我身居相位,既是有大利於國家的事,又豈能畏首畏尾,不敢作為?子云之策,我以為甚善。封建南海,實為一舉多得。兩千年之前,周人興於陝西,用封建諸侯,而將華夏勢力拓展至函谷關以東;西漢立國之初,亦是借諸侯王之力,控制關東、長江以南。華夏版圖中最為穩定之部分,封建之功,絕不可沒。漢武以後,后儒不知封建本意,只知封建之害,卻不曉封建之利,故恢復封建,遂成迂腐之論。然漢唐經營西域,不用封建之策,歷時千年,中國強盛則有之,中國衰弱則失之,經營千餘年,不僅今日西域不歸中國所有,甚至連西域之民,也絕少漢人。其中之原因,豈不值得深思?故我亦以為,今日若要經營南海,非有封建之策,絕不能使南海華夏之。封建之制,有周制、有漢制,以形勢論之,今日之形勢類西周,世人亦以為周制勝過漢制,故吾用周制!」
「周制?!」吳從龍幾乎忍不住要驚呼起來。儘管大宋朝絕大多數的儒生都知道要恢復周制是不可能的,但同時恢復周制,亦是無數儒生的夢想。
「不錯,我將建議朝廷,用西周封建之制!」石越的臉色,也因為興奮而隱隱變紅了,「封建南海,除為了經營南海外,還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宗室問題。」他轉向曹友聞,「海商們的抱怨,亦可迎刃而解!諸國封建,海上之商機,將百倍於今日!」
曹友聞點了點頭。他心裡當然知道,這將是多大的機會。對他曹家來說,尤其如此——到時候,所有諸侯國,最需要的,除了糧食布匹,就是兵器!什麼注輦國,它可以去死了!
「此乃解決東南危機最好的辦法!」石越幾乎已經忘記了這是國喪期間,忘記了趙頊死去的悲痛,他臉上露出一種神往的微笑,「它不僅是我華夏的另一匹小馬駒!」
沒有人知道石越這句話的意思,沒有人注意到他說的是「不僅」,在石越看來,封建南海,還可以解決他更多的難題——比如,他不必再擔心人亡政息,因為他將開啟一個華夏文明內部競爭的時代,這將是一個全新的時代,一個「非徒君擇臣,臣亦擇君」的時代。他將華夏文明變成了許多個的雞蛋,放到了不同的籃子里,而且,這些「雞蛋」還會相互競爭。歷史告訴石越,過一二百年,南海的諸侯之間,會相互爆發戰爭,這些戰爭會曠日持久,最後只有強者能夠生存。而在這一二百年之內,諸侯們會一致對外,向「非我族類」進行擴張,同時,其中必有許多出色的諸侯,會竭盡所能的招攬人材——這甚至會讓大宋朝感到壓力。
也只有在這種文明內部競爭的環境中,才會有所謂的「百家爭鳴」存在。而最重要的是,對於華夏文明內部的秩序,這還將是一個相對和平的時代——新的西周時代。在這樣的時代,士大夫的地位會得到質的改變,大宋朝的士大夫地位雖然極高,但是,他們依然沒有選擇權!儘管儒家的價值觀是一種「天下價值觀」,但華夷之辨,兼之有風俗語言文化之不同,還是會讓他們不那麼願意投靠被視為夷狄的遼夏等國。但是,將來的南海諸侯們卻不同,他們都屬於華夏!擁有選擇權的士大夫,將是什麼樣的風貌——石越非常的期待那一日的到來,因為,他只在古籍中,讀到過春秋戰國的士的風采。
另外,石越還會得到一份贈品——他再也不用擔心海外……噢,不,是海上貿易會在有一天被權力者中止,因為,在大海之中,將有了與大宋朝緊緊聯繫的血脈。
名副其實的血脈!
石越已經意識到,他很快將迎來他人生中,最波瀾壯闊的時刻。
這亦將是大宋朝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時刻!
為了這個時刻的到來,石越會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遊說高太后與兩府。他知道眾人需要什麼,石越相信自己擁有足夠能打動高太后、司馬光、王安石、范純仁的籌碼。
「子云,我讀過你的札子,子云熟知歷代典制,子云回去后,可擬一個章程出來,送到兩府。其餘的事,我自有辦法。」
「是。」聽到石越的吩咐,吳從龍在一瞬間,彷彿看到了一條由青色的雲彩鋪成的大道出現在自己眼前。
4
熙寧十八年,一月十日晚。石府。
石越似乎還沒有從白日的興奮中緩過來,換過葯后,他又叫侍劍找來一張南海的地圖,放在桌上認真的研究起來。
其實遠在《地理初步》之前,已經有一小部分的宋人,已經知道婆羅洲以東有無數的島嶼,島嶼以東叫東大洋海,東大洋海的東邊,則被視為太陽升起的無人之境。他們也知道,在三佛齊與天竺之間,有細蘭海,在天竺與大食之間,有東大食海,在大食的西邊,有西大食海,西大食海的彼岸,有無數的國家存在,而這些國家的更西邊,則被視為太陽落下的地方。
也就是說,有一小部分的宋人,已經知道從太平洋到大西洋之間的天下。人們的知識,並不如後人想象中的那麼貧乏。當然,也不能低估《地理初步》的功勞,因為它將這些只有小部分人知道的知識,普及給了多數人。
也許,這才是最重要的。
總之,在《地理初步》出版十餘年後,宋朝的地理學,又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由白水潭發起的《博物全書》計劃,便代表著很多學科的最高水平。因此,西湖學院能夠承擔東南卷與海外卷的編撰,絕非僅僅只是它地處杭州的原因,其對東南諸路與海外的認識,與十餘年前相比,實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