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新宋·大結局(全15冊)> 第296章 賀蘭悲歌(5)

第296章 賀蘭悲歌(5)

  第296章 賀蘭悲歌(5)


  「正是。敵我之優劣甚明。當秋高馬肥,弓矢勁利之時,是賊雄我劣,若戰於敵境,則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在敵,智者所不取。當此之時,賊兵長驅深入,彼則聚而攻,我則分而守。至冬深水枯之時,賊馬無隔夜之草,是其弱之時。然冬季苦寒,進攻不易,此兩不利之時。至春深,賊勢更弱,而我則練兵秣馬,可乘便而出,此我雄而賊劣之時。是故四月出兵,我軍可得天時。」當折可適看到沙盤的那一刻起,他在心裡就完全承認了石越有資格擔任大軍的主帥——也許石越不是最好的,但是總比那些完全不懂軍事的人要強。所以,他此時的語氣,更象是希望借著這個難得的機會,向石越提出自己的建議。


  石越在心裡暗暗讚許。這番道理,潘照臨和他說過,種古、種誼、李憲、王厚、劉舜卿、章楶都和他說過。的確從軍事上來說,最恰當的開戰時間,是四月無疑。但是,戰爭的時間,並不僅僅是由軍事上的因素來決定的。


  石越拉著折可適的手,勉勵道:「男兒建功立業之時,致果當好自為之,勿負折氏威名。」


  81

  派人將折可適送往驛館之後,石越稍稍喘了一口氣。


  已經三歲多的石蕤的可愛程度,窮盡石越以前想象力的極限,也無法描敘其萬一。毫無疑問,這是個精力旺盛得可怕的小傢伙。但是石越還是很喜歡和她呆在一起。


  「爹爹——」遠遠的望見石越走進內室,石蕤就拖著長長的尾音大聲叫了起來,一面伸著胖嘟嘟的雙手,一顛一顛地跑了過來。


  石越一天的疲勞在這一聲含糊不清的叫聲中,立即消失得無影無蹤。他笑吟吟地望著女兒,緊走了兩步,一把抱起來,讓女兒騎在自己肩上,笑著問道:「璐璐有沒有聽媽媽的話?」依當時的習俗,大戶人家的女孩子通常都會有個小名,一般稱呼沒有出閣的女孩子,或者便喚她的排行,或者便喚她的小名。當今皇太后高氏的小名,便叫「滔滔」。石越夫婦依著當時的風俗,也給石蕤取了個小名,叫「璐璐」。「璐」者,寶玉也。


  「璐璐最聽話了。」小石蕤立即奶聲奶氣的大聲回道。


  梓兒笑著望著這父女倆,心中充滿了幸福的感覺。


  「有明前新採的散茶,給學士泡一壺來解解乏。」梓兒一面吩咐著阿旺,一面迎著石越進屋坐了。宋人制茶飲茶方式與後人不同,除剛剛開始出現的花茶外,最常見的是散茶與片茶。所謂散茶,是采芽焙乾后所得;所謂片茶,亦稱餅茶或團茶。其製法是將蒸熟的茶葉榨去茶汗,然後將茶碾磨成粉末,放入茶模內壓製成形。在宋時,片茶是茶之上品,得到人們普遍的喜愛,士大夫中時興的鬥茶、分茶,也都須用片茶。但對於石越而言,飲食習慣難以改變,他更喜歡的,反倒是在當時被人們輕視的散茶。梓兒在蜀中出生、長大,當時廣漢的趙坡茶、合州的水南茶,峨眉的白牙茶,雅安的蒙頂茶,都是片茶中的珍品,梓兒從小喝慣的都這樣的好茶;而分茶、鬥茶,梓兒也是個中能手,但是因為石越的習慣,梓兒也不再喝片茶。於是,這石府上,竟漸漸只有來了客人,才會用片茶招待。此事傳出去后,不知內情的人還道是石越節儉,不免又成為一樁美談。


  阿旺答應著去泡了茶。未多時,便托著茶盤進來,分別給石越和梓兒沏了茶。石越將女兒放到自己膝上逗弄著,見茶來了,端起茶先給女兒餵了一口,方才自己輕啜一口。


  「爹爹,璐璐今天背會了九九歌!」石越的這口茶還沒來得及咽下去,小石蕤又大聲向父親叫喚起來。


  「我女兒真了不起。」石越方待與梓兒說幾句話,沒來得及開口,便忙著把茶咽了,趕緊先來哄女兒了。


  「大姐兒將九九歌背給爹爹聽聽。」梓兒輕聲笑道。但凡石府的稱謂,大多循的是開封的習俗,譬如將大女兒稱作「大姐」,又如小石蕤喚父親為「爹爹」,母親為「媽媽」。若依陝西風俗,父親在當時是被喚為「老子」的。西夏人稱范仲淹和范雍為「小范老子」和「大范老子」,其意便是尊其為父。而若依著河北一帶的習俗,則子女稱父親為「爺」或「爺爺」,如金兵稱宗澤為「宗爺爺」,岳飛為「岳爺爺」,亦是尊之為父的意思。而在許多地方,子女又將母親喚作「娘娘」。但是石府現在畢竟也稱得上鐘鳴鼎食之家,這些俚俗的稱呼一般也難以進府,便是給小石蕤請的乳母,雖是長安人,但在石府之內,也只敢學著說汴京官話。


  「好!」石蕤聽到母親吩咐,立即坐在石越的大腿上,大聲背誦起來:「一一如一,一二而二,二二而四……」


  石越含笑聽著,中國的九九乘法表,自春秋以來,都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而且持續一千多年,也沒有「一一如一」這一條[114],直到南宋末年,才開始翻轉過來,有了後世的九九歌模樣。石越本來也不曾注意過這些細節,但一輪到自己的女兒學習,便立即發現其中的彆扭,立時將它糾正過來,還為此寫了一封公開信給《白水潭學刊》,指出這其中的問題。


  小石蕤的「九九歌」背得甚是熟練,很快便背到了「九九八十一」,石越一面歡喜的哄著女兒,一面在想自己三歲多時究竟能不能背得「九九歌」,但是想來想去,卻只覺得一片茫然,竟是全然不記得了。他在心裡搖搖頭,嘆息道:「還真是老了。」口裡卻不忘誇著女兒:「璐璐真聰明。」


  「大姐兒真是冰雪聰明,不愧是學士的女兒,不止九九歌,連唐詩,現在也背得十多首了。」石蕤的乳母汪氏也在一旁奉迎著,這汪氏本是沒落的官宦家小姐,也是能斷文識字、吟詩作畫的。


  石越高興得連連親了女兒兩口,梓兒忙趁著這個當兒說道:「前日接到清河郡主帶來的禮物和書信……」


  「哦?」石越一面和女兒互拍著手掌,一面支唔了一聲。


  「郡主在信中說離別日久,甚是想念。又說淑壽公主出落得越發討人喜歡了,整日和聖人說想看看石家大姐兒是什麼樣子。聖人因養著延安郡王和信國公,也很是喜愛小孩子,問過幾次郡主咱家璐璐的事情。郡主因問,眼前見著陝西可能又要打仗,問我想不想帶著大姐兒回汴京小住幾個月,一來算是回娘家探親,二來兩家孩子也能有個玩伴兒,三來柔嘉縣主在太皇太后駕崩后,一直鬱鬱不樂,連性子都變了許多,常常一個人發獃,又與郡主說想去永安替先太皇太后守陵,郡主甚是擔心,我也是能和縣主說得上話的,回京住一陣,或者能勸勸……」梓兒輕聲細語地說著,石越聽著聽著,臉色就變了。


  「是啊,陝西又要打仗了……」石越淡淡嘆了口氣,輕描淡寫的說著。但是他話中諷刺的語氣,梓兒卻是聽出來。她溫柔地微笑著,善解人意的說道:「依我說,我回一次汴京也好。說真的,離家久了,也甚是想念。我也想看看我侄兒子長什麼樣了哩……」


  「我知道你的心思。」石越伸出手來,輕輕握住梓兒的手掌。「你是說著這些話來寬慰我的。」石越乾澀地笑了笑,自我解嘲地說道:「我是捨不得我的寶貝女兒。」說罷,狠狠地在小石蕤的臉蛋上親了兩下。


  「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的。」梓兒輕聲說道,「從郡主的信來看,大哥為帥應當是八九不離十的事情。否則亦不必有這些話。果真大哥能為帥,解除國家邊患,我雖是女流,也知道是利國利民的好事,至少這陝西一路千千萬萬的百姓,也可以息肩幾年了。況且這是青史留名的事情,豈可因為家眷而拖累了。依我說,郡主說也沒錯。若我和大姐兒在長安,大哥總不免分神……我擔心的,是沒人照顧大哥。阿旺是使喚久了的,我想不若將她留下,我帶著汪娘子和幾個丫頭回汴京便好。」


  「那倒不必。」石越一面撓著小石蕤的庠,逗得她呵呵大笑,一面強作笑容,說道:「你知道我一向不要侍婢照顧的。況且阿旺現在也是個女博士,你帶她回京師,看看能不能讓她挑個可意人……」一句話說得阿旺臉羞得通紅,低聲道:「奴婢不願意嫁人。」


  「這才是傻話。」梓兒笑道,「我這幾個大丫頭,雖名為主僕,卻情同姐妹。若是你找到中意的人,我總當是妹子出嫁一般。」


  「正是。」石越笑道,又裝作一本正經地說道:「況且我還有個小器的心思——有你這個女博士在,待璐璐大點兒,也有個人教她大食文字,省了我專程去西湖學院請西席的錢。」


  「大食文字?」梓兒瞪大眼睛,驚訝的問道:「讓大姐兒學這個做什麼?」


  連阿旺也是十分吃驚,也道:「學士是取笑奴婢罷。」 「我是認真的。」石越能理解兩人的驚訝,解釋道:「我家女兒可不管什麼『女子無才就是德』,我巴不得她變成才女。」


  「那也用不著學蕃文呀?縱是想讀夷文,也有譯經樓。華夏這多東西,夠她學的了。」梓兒還是不能理解。


  「多學點東西,總是學問。」石越笑道,「這個世上,真稱得上文明的,眼下便只有大宋與近西大食諸國。女兒還小,總不要局限了她。將來她要對大食沒興趣,不學便是。俗語還說『藝多不壓身』哩。其實以學問來說,越有學問的人,越是處在低處,並不敢以學問驕人。你看那大海,因在低處,百川才能匯聚其中,成其博大。咱們華夏,在別處倒不妨自矜,在這學術上,卻不妨以大海之胸懷,自居低處。若是以為咱家學術甚好,便說別國別族便一無可取之處,閉耳不聞,那終是成不了大器的。故此,不僅我女兒,將來有朝一日,我還盼著大宋所有的讀書人,都能有知道外國外族是何模樣的本事。休說大食這等大國,便是高麗、日本國、交趾,乃至蒲甘、三佛齊,都未必一無可學之處。」


  「大哥說得甚是。」梓兒雖然不知道高麗、日本國有何可學之處,但是石越說的道理,卻是極其淺顯而明白的,她便也接受了這思想。


  夫妻倆正在聊著這些事情,忽見侍劍走了近來,在門口說道:「學士,豐參議求見。」


  石越立即起身,梓兒忽的「呀」了一聲:「學士還沒有吃飯呢……」


  石越苦笑了一下,將小石蕤遞給梓兒,說道:「顧不得了。你先想好,看看哪天起程……」


  「是。」


  「夫人要出門?」侍劍吃了一驚。


  石越點點頭,他心裡一百個不樂意,但若果真他是主帥,他統軍在外,家屬居然不在汴京做人質,只怕汴京城的三公九卿、諫官御史們都會鬧將起來。這種事情,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清河郡主的書信,雖然說得委曲,但以清河的謹慎,八成是承了上意的,這是給石越和朝廷都留體面的做法。因此石越心裡雖然不怎麼高興,卻也只能接受現實。


  隨著侍劍到了公廳后,石越才發現,公廳內外戒備之森嚴,竟比平常嚴密了一倍。公廳中的守衛,本來都是石越親兵中的親信,但此時已經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不認識的士兵,石越仔細看去,這些守衛竟然全都是衛尉寺的。這些衛尉寺的士兵,全部穿著標誌身份的紅底黃邊綉著黑色獬豸圖案的背心,一個個面容嚴肅,用狐疑的目光審視著每一個人,似乎廳中的每個人,都是不可信任的對象。石越吃了一驚,回去看侍劍,卻見侍劍也是一臉茫然,顯然他來傳報之時,也不知道這裡的情形。參議豐稷一直站立在公廳之外,見到石越過來,忙大步走到跟前,低聲在石越耳朵說了兩句。石越心頭一震,向侍劍擺擺手,示意他留在外面,便隨著豐稷往公廳走去。


  進到廳中,便見大廳之內標杆一般挺直的站坐著幾個一絲不苟的軍官。他掃眼看去,只見公廳左邊依次站立著的是兵部職方司陝西房知事許應龍、衛尉寺陝西安撫司監察虞候任廣、樞密院職方館陝西房主事李賡芸。在他們的對面,公廳的右邊站著五個軍官,一個是環慶行營監軍都虞候劉過,一個是環州知州張守約,後面三個,卻都穿著西夏武官服飾。石越的目光從他們臉上緩緩移過,努力控制著自己的表情。


  這三個西夏武官,石越都是認識的:仁多保忠!文煥!慕澤!


  文煥居然敢以西夏武官的身份來長安!


  難怪任廣與劉過臉上如見到殺父仇人一般結著寒霜,兩眼彷彿要噴出火來。而許應龍與李賡芸臉上又是狐狸看見雞的表情,張守約與豐稷,則是一臉的鄙夷。


  在文煥的對照下,慕澤這個叛蕃,反倒是顯得微不足道了。


  這三個人顯然是仁多瀚派來的使節。


  但仁多瀚讓文煥與慕澤來長安,究竟是什麼意思?石越一面緩步走向帥椅,一面在心裡忖度著。


  將這樣敏感的人物,送到長安來,要麼是挑釁——但這絕不可能;要麼就是……


  石越在心裡笑了一下,在帥椅上從容坐下,再次打量著文煥與慕澤。「神態倒是挺從容的。」石越在心裡說道,但臉卻同時黑了下去,「仁多保忠!」不等眾人行禮,石越幾乎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叫出了仁多保忠的名字,「仁多統領是讓你將這二人的人頭來送給本帥么?!」


  「回石帥,我家統帥確有此意。」仁多保忠向石越欠身行了一禮,看都不看文煥與慕澤一眼,便從容不迫的回道。


  「那好!」石越冷笑著,厲聲喝道:「來人,綁了!」


  「慢!」仁多保忠高聲喊道。


  石越舉起手止住了正要一撲而上的衛尉寺士兵,盯著仁多保忠,語帶譏諷地說道:「方才不是你說要送他們人頭予本帥的么?」


  「石帥何先不聽末將說完來意,再確定要不要他們的人頭?」仁多保忠始終保守著外交官應有的從容與冷靜。


  「本帥倒要聽聽。」


  「末將此來,乃是奉我家統領之命,來向朝廷借兵平叛。並要請石帥替我家統領,向朝廷代為遞送表章。」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