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新宋·大結局(全15冊)> 第21章 集英殿風波(6)

第21章 集英殿風波(6)

  第21章 集英殿風波(6)


  但是他也能看到,青苗法讓國庫每年增加收入達數百萬貫,這巨大的利益他不能不注意到。他是一國之君,他的理想是重現漢唐的雄風,但是想對外用兵,就要打仗,打仗就要花錢,而國庫現在連每年的收支都不相抵。他不想做一個增加百姓負擔,損害百姓利益的暴君,只有王安石,能給他「不加稅而國用足」的許諾。如果青苗法並沒有擾民,只是傷害了一些富室的利益,讓一些人放不了高利貸了,那麼他要是聽信讒言而廢除了青苗法,豈不是要成為天下後世的笑柄?

  「到底朕要怎麼做才好呢?」趙頊心裡實在沒有底,「太皇太后和母后只知道說『婦人不懂國事,惟願官家凡事多問韓琦、富弼、司馬光等人』,這三個人早被自己貶出朝廷了,而且要聽他們的話,自己是什麼也不能做,就守著這祖宗的基業,做一個庸庸碌碌的君主,眼睜睜看著國家一天天衰敗下去——這是朕無論如何也不能甘心的!」


  「官家,石越來了。」李向安打斷了沉思中的皇帝。


  趙頊霍然抬頭,道:「快傳他進來。」


  14

  石越沒料到皇帝會突然召見他,亦不知皇帝有何急事。這時悄悄打量趙頊,竟感覺皇帝越發憔悴了。


  「石卿,上回在集英殿議青苗法,卿說朝中大臣都是盲人摸象,究竟是揣測之辭,還是實有其事?」趙頊對石越說話,總是顯得很平和,可能這也是一種緣份。


  「回皇上,臣之所言,即非揣測之辭,亦非實有其事。」石越實事求是的回道,他知道說大話是說不得的,就算騙得了皇帝,將來王安石面前,一樣過不了關。


  趙頊有幾分不解,皺眉問道:「此話怎講?」


  「臣說並非揣測之辭,是因為那個結論是臣依據各種情況推論出來的,並非妄言空談;臣說並非實有其事,是因為臣終究不是地方官吏,而且於天下各地方之事,所知始終有限,所以也難說是實事。」


  趙頊點了點頭,又說道:「朕反覆思量,也是以為卿言有理。然而王安石忠貞能幹,必不欺朕,且青苗法於國頗有利,歲入能增四、五百萬貫,有人輕易要廢青苗法,難保不是出於偏見,朕終不能因為一些沒來由的理由而廢除青苗法。」


  「皇上說的是,王介甫的確是個忠臣,此事天下皆知。」石越對這一點倒沒有異議,實際上皇帝說的也全部在理。


  但趙頊依然憂形於色,「然而如卿所說的,若真是盲人摸象,那麼究竟有多少個地方百姓受青苗法之擾,又有多少奸滑之吏從中生事侵擾百姓?朕為天子,亦不能不問。唐太宗所謂民為水,君為舟,民意民心,實在不可輕視的。」


  「皇上英明,民心即是國本,得罪百姓,就是動搖國本。」


  「是啊,百姓不可得罪,民心不可失。然而又有什麼辦法能夠讓朕能明察千里之外呢?」皇帝似乎在自言自語,似乎又在問石越。


  「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只要皇上廣開言路,何憂不能明察秋毫之微,萬里之遠?」


  「這亦是所謂知易行難者。」


  「其實以臣之拙見,青苗法立法之本意甚善,然失之於方法不當,若加改良,未必不能成其為良法。」


  「卿有何善策?」趙頊眼睛一亮,石越這顯然是胸有成竹了。果然,便聽石越又說道:「臣以為青苗法之失,主要是強迫百姓認購,有些官吏為了多征青苗錢做為自己的政績,便不惜擾民,中產之家原不需要青苗錢,他們也強迫百姓借貸,甚至讓城市裡的百姓認購青苗錢,讓百姓背上了利息的負擔。而反對的官吏,見識不廣,不知青苗法實行得當對百姓的好處,卻又故意什麼也不做,導致新法不能很好的推行。青苗法的用意,由此全然毀掉。」


  「其次一等的弊病,則是由於百姓愚昧無知,有些人迫於貧窮,家裡無米,就算借了青苗錢,亦沒有用於生產,而是用來度眼前之急,結果到了還錢之時,休說利息,便是本金也還不出來。官吏急著要收回本錢向朝廷交差,便強迫百姓還錢,結果搞得貧窮之人家破人亡。」 「再次一等的弊病,則是奸吏借故魚肉鄉民。明明朝廷定二分利,他們收三分甚至六分,自己從中貪污謀利。又有一等弊病,則是官吏生怕在限期內收不回青苗錢,不等農民到收穫的季節,便催令農民還錢,此時農民如何有錢還他?官吏如狼似虎,又不敢不還,只好典當家產,青苗法由便民反而變成害民。」


  「以上青苗法實行過程中的種種弊病,皆為執政所諱言。而反對者則因這些弊病,全盤否定青苗法,不知只要平心論政,對症下藥,青苗法亦可以轉而為良法。」


  趙頊聽到石越侃侃而談,一條條羅列青苗法的弊病,不由慘然變容,嘆道:「若青苗法真是如此,實是擾民之法矣。便由朕想來,種種奸詐之事,實不能免。卿有何良策可以除弊留利?」


  石越和潘照臨早就把有關青苗法種種商議停當,當下石越便以商議好的方法答對:「臣以為,青苗法的種種弊病,全與官府有關,若是不由官府主持其事,則弊病自除。」


  「不由官府主持其事?」趙頊聽到這匪夷所思的建議,眼睛都瞪出來了。


  「正是。如今青苗法以國家常平倉為本錢,若某地一旦有大災,常平倉卻空無糧儲,則國家危矣。許多元老大臣反對青苗法,正是由此。臣所獻之策,常平倉竟可以不動,朝廷不用花一文錢,而百姓可以坐收青苗法之利,而無受青苗之害。朝廷收入雖然可能較原來的方法要少,但也可以歲入上百萬貫。」


  年輕的皇帝聽到石越開口說出這樣的話來,不由目瞪口呆,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出石越會有什麼辦法,難道他會平空變錢?


  石越自是知道趙頊不易理解,又笑著解釋:「其實方法很簡單,只需由朝廷頒布詔書,招募商家在各地建立錢莊,農民可以向錢莊用田產為抵押借青苗錢,立字為據,利息限為二分,錢莊一分,朝廷一分。如此朝廷可以不動常平倉,免徵收執行之勞,坐收其利,而商家自有利潤可得,亦樂於去做,百姓則不受強征之苦。此三者皆有利之事。」


  「地方官府沒有政績的壓力,由坐莊放債的債主變成了監督者,可以在錢莊和百姓發生糾紛時從中裁斷,百姓也不至於上告無門。況且縱有姦邪之事,百姓亦當歸咎於商人,不會歸咎於朝廷。可謂恩歸於朝廷,利亦朝廷得享,而怨則歸於商人。」


  「同時,又可以依新法循例,以數十提舉分行天下,監督諸錢莊不得提高利息,專門處置錢莊與百姓之間的糾紛。為防諸提舉從中侵害百姓,可仿漢武帝時刺史七條問事之例,由朝廷制定《提舉青苗法條例》,提舉司只可以依法問事,若所問超出職權所管,或者藉機侵削鄉里,地方官竟可就地鎖拿,報朝廷以聞。」


  「如此,則青苗法之害可無,而青苗法之利可存。此謂之借雞生蛋之計。」


  趙頊聽石越說完,不禁擊掌叫絕。


  石越微一欠身,笑道:「其實此法非臣所創,朝廷早已用過。」


  「有這等事,朕如何不知?」趙頊大驚。


  「皇上忘記了昔日朝廷給邊境守軍運糧的事了嗎?」石越微笑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