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集英殿風波(3)
第18章 集英殿風波(3)
便聽一個儒生說道:「我們幾個是潭州的舉子,因出來遊學,聽說京師西南有座白水潭學院,是石公子明親自講學,便想請問一聲,這白水潭學院該怎麼走?離此處又有多遠?」
張有福笑道:「幾位公子,這可不巧了,那石秘校是大宋少有的人物,聽說他老人家要開堂授課,十多天便招齊八百學生,便在九月二十一日,白水潭學院已經開學了。」
「這倒不妨,我輩兼程趕來,想那石山長也不能拒我們於千里之外。」
「只聽說學院的校舍已滿,幾位公子若能在白水潭村民家租間房子住,亦是可以隨班就讀的。不過小的聽說因學生太多,那石秘校已是忙不過來了,他們肯不肯再收人,非小的所能知。」張有福倒是一番好意。
一個茶博士過來笑道:「小人可聽說白水潭學院山規森嚴,學生不讀滿三年,不能卒業。」
那幾個讀書人顯是頭一回聽說這規矩,有人便笑問:「茶博士是否弄錯?這個規矩卻從未聽說過。」
茶博士見他們不信,便搖頭晃腦地賣弄道:「幾位公子想是外地人,不知道石秘校多大的名聲。那是皇上屢召不起的人,崇政殿對答,賜進士及第,紫金魚袋,可以隨時出入禁中侍讀,這白水潭學院五個大字,亦是當今親手所書,規矩自然不是別處可以相比的。」
張有福聽他說到「紫金魚袋」,心中一動,不禁向石越望了一眼,回頭又聽茶博士說道:「便是白水潭學院的考試方法,亦是別處不能比的。」
那幾個讀書人見他所說與傳言相合,不禁信了幾分,便有人問道:「不知它的考試方法,又有何不同之處?」
茶博士勾起他們興趣來了,卻又支支吾吾顧左右而言它,不肯就說。那幾個讀書人出外遊歷久了,自然知道他的意思,便有人拿了幾文錢塞到他手裡。茶博士把錢一捏,笑著道了謝,方繼續說道:「小的有一個表親正巧也在白水潭學院讀書,故於他們的山規也略知一二。聽說學院裡邊,先生不稱先生,稱做教授。每學年結束,由教授出問題二十道,答對十五道方能通過。」
「這也平常。」一個書生不以為然地笑道。
「這還沒完呢。這二十道只是普通的問答,通過之後,教授便會出五道更難的題目,當面對答,答對三道,稱為『及格』。這算是第二關過了。第三關則是由同窗出題,考試之前,每個學生都必須出三道題,由教授核准,若是某人出的題目太容易,則罰他勞作一周,責令重出——幾位想想,都是心高氣傲的讀書公子,哪個能丟得起這個臉?因此出的題目必是難的。而後便於這些題目中,每個人隨便挑出二十道作答,答對十五道,便算通過第三關。」那茶博士口沫橫飛,引得一眾客人都傾耳相聽,石越見他說得如此明白,心裡也覺得挺有意思。
旁邊不免有人搭話:「茶博士,你說得也太繁瑣了吧?聽說過四道考試三道考試,無非是詩賦文章,哪有這樣的?」
茶博士不屑的看了那人一眼,說道:「這不難能顯出白水潭的高明來?這並非小的胡說,他們山規上寫得明白的。若是不信,可自己去看。」
「依我的看法,這是石山長故意如此,眾位想想,他學院考試方法如此困難,那些能夠卒業的學生,能有多大的聲譽呀?便是比太學,也要強許多。」
「那不能比,太學的那是直接可以做官的。」
「你知道個甚,太學做官好還是考進士做官好?這白水潭學院出來的學生,考個進士還不容易?」
「非也……」
……
一眾旁觀的食客開始七嘴八舌的議論起來。侍劍是小孩脾氣,幾乎想去搭話,石越趕忙給擋住了。桑五隻是一邊聽著一邊憨笑。三個人正埋頭喝酒吃飯,忽聽有人在旁邊說道:「這位公子請了。」石越愕然抬頭,卻見一個人正抱拳朝自己說話,此人三十來歲,中等身材,白衣長袍,面容清矍,只是眼帘低垂,好似沒有睡醒的樣子。
「這位兄台是叫我嗎?」
「正是。」那人嘴角流露出一絲淡淡的笑容。不知道怎的,石越一看這笑容,心裡就下意識的想到一個詞——「奸笑」,手不自覺地摸了摸錢包,一面笑道:「不知有何賜教?」
「在下潘照臨,草字潛光,真定府人。因見公子氣度不凡,故此冒昧打擾。」
「原來是潘先生,在下便是開封府人,石越,草字子明。」石越連忙起身抱拳還禮。
潘照臨似乎並不太意外,眼角有意無意地瞟了石越的金魚袋一眼,笑道:「原來是名動天下的石公子,在下真是失禮了,我從杭州遊歷至此,本想明日去白水潭拜會,不料今晚在此邂逅。」
「不敢。」石越連忙謙道。其時士大夫邂逅相交,傾蓋如故,本是平常之事,便如當日石越大相國寺與唐棣等人相交,一見便如莫逆。侍劍極會察言觀色,早已讓人給潘照臨置了座,請他坐下。因聽到潘照臨剛從杭州過來,石越便笑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的風物想是極好的。」他卻沒注意當時尚無這句民諺。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美人柔夷,才士風流,如此而已。」潘照臨似乎永遠是沒有睡醒的模樣。
「哦,如此而已?那麼不知天下何處可當先生一贊呢?這汴京城如何?」石越看他神色,頗覺有趣,一面親自給他滿了一杯酒,一面笑道。
「汴京城外表繁華似錦,卻是一隻大蛀蟲。舉國稅入,全聚於此,就為了『繁華似錦』四字。燕雲已為敵有,所幸者,契丹無雄主,大宋無大災,一朝有變,此地必為他人所有。」潘照臨冷笑一聲,把杯子里的酒一飲而盡。
這一番話卻讓石越聽得暗暗驚心,對這個潘照臨也頓時刮目相看,只不知這個人是何來歷,有何用意。便試探著問道:「若真如此,以先生之見,可有何良策?」
潘照臨見石越並不反駁自己,心中暗暗點頭,口裡嘆道:「自古書生空議論,食肉良臣少奇謀。便有禦敵之策,又能如何?」
「當今明主在上,布衣上書,一朝便可為天子近臣,何憂報國無門?」石越越發不知道他的來意了,二人相交未深,此人說話卻句句帶著禁忌,讓石越摸不著頭腦。「如今朝廷方與西夏交戰,韓丞相親赴陝西,皇上亦親自主持武舉,此國家用人之際,足下大有為之時也。」
「潘某非有韓信之材,在下所學,是張良、陳平一路,不遇其人,終是無用。」潘照臨聽石越勸他赴軍前效力,不由啞然失笑。
「那……」
潘照臨略一遲疑,他見石越言語之中小心謹慎,也知道此時二人交淺言深,多有不便,便說道:「此處非說話之處,潘某今夜就此告辭,改日必當登門拜訪,再談今日之事。」說罷長揖到地,告辭而去。
7
潘照臨數語之中,就說出大宋幾處關鍵的弱點,幾乎道出了宋朝的未來,給石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石越內心也非常盼望與他再次相會。不料此後幾天,潘照臨卻似乎是就此消失。 就這樣日子一天天過去,很快就到了立冬。石越回到宋代,也有足足一年了。這段時間裡,白水潭學院又多了沈括、范鎮等幾個老師。沈括對於石越的「石學」,早有研習,與石越相見甚為投機,兼之又是奉旨講學,且白水潭學院客座教授的薪酬頗為豐厚,因此對於到白水潭學院上課非常積極。石越有了這個好助手,壓力頓時大減。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短短几天之內,沈括又向石越推薦了如蘇頌[25]等一大批科學素養非常深的人前來兼課,白水潭學院已漸漸稱得上人文薈萃了。
這一日因為皇帝下詔要大宴群臣,因此石越一大早就趕到尚書省,在宰相的帶領下,和文官們一起給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上壽,然後一起去大相國寺祈福。石越對這些禮儀繁多的活動毫無興趣,只是循規蹈矩地跟著眾人一起參加而已。
此時朝中局勢風雲變換。九月十三日推薦王安石的宰相曾公亮辭職,十月份另一位宰相陳升之的母親也因病去逝丁憂。眼見宰相職位全部空缺,一方面是王安石躊躇滿志地等待著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真正的宰相,名正言順地推行政策主張;一方面卻是朝中大臣對王安石的專權越發不滿,許多原來支持王安石的大臣一步步走向新黨的對立面,緊張氣氛與日俱增。在這樣的情況下,石越非常不願意參加朝廷的任何活動,生怕不小心被捲入新舊黨的政治鬥爭之中。
從大相國寺回來后,石越正準備去尚書省都廳赴宴,不料立時便有中使來傳,說皇帝召見。疲憊不堪的石越也只得強打精神去見皇帝。
他跟著宦官從右掖門進宮,不料剛走到右長慶門,便遇上王安石和曾布,此外還有一個四十多歲的官員,和王安石邊說邊笑,看樣子也是去見駕的。石越心裡暗叫一聲「倒霉」,卻也只好恭恭敬敬地向王安石行禮參拜。宋朝宰執地位崇高,號稱「禮絕百僚」,石越也不敢不敬。但王安石對他卻格外客氣,熱情地把他扶起來,笑道:「子明不必多禮,是皇上召見吧?」
「下官正是奉詔見駕。」石越勉強擠出一絲笑容答道。
那個四十多歲的官員看見石越年輕,又見王安石對石越甚是禮遇,正暗暗驚訝,卻聽到王安石提到石越表字,也連忙近前拱手笑道:「原來這位就是名滿天下的石子明石秘校,在下鄧綰,現為寧州通判,幸會,幸會。」
石越一時也想不起來鄧綰是誰,但對方如此熱情,他也只得隨聲應酬道:「原來是鄧通州[26],幸會。」
曾布知道石越多半不知道鄧綰此人,便在旁邊笑著介紹:「鄧通州言時政十多條,極受皇上嘉納。」
卻不防旁邊殺出一個程咬金來,冷笑著譏道:「不知是皇上嘉納,還是參政嘉納?」
石越不料有人竟敢當面諷刺王安石,循聲望去,認得是開封府知府劉庠,他與王安石一向不和。在劉庠後面,還跟著蘇軾等幾個開封府官員。
王安石青著臉向他望去,劉庠隨隨便便地給王安石行了一禮,說道:「今日佳節,參政不必如此作態,劉某比不得鄧通州,一心只想做館閣,下官大不了不當官,有話卻是要直說的。」
「劉希道,你辱人太甚了。」被人幾次三番當面羞辱,鄧綰臉上也掛不住了,禁不住發作道。
「是么?我有什麼辱人的么?鄧通州不是說『笑罵隨人,好官我當』么?在下不過笑罵而已,不會妨礙鄧通州做好官的。」劉庠夾槍帶棍的罵了回去。
鄧綰臉上一陣紅一陣白,身子氣得發抖。王安石勃然大怒:「劉庠,你面辱大臣,太放肆了。我要參劾你!」
劉庠滿不在乎地一笑,昂首抱拳說道:「悉聽尊便。」說罷便揚長而去。
石越第一次親身體會這些大臣水火不容的感覺,心裡不由得有些佩服劉庠這份膽識,但表面卻只能不動聲色,他故意保持著一定的距離,跟著怒氣沖沖的王安石向集英殿走去。
進到集英殿中,只見皇帝坐在龍椅之上,正笑呵呵地和幾位大臣說話;石越又用目光尋找劉庠,卻發現他一臉從容地站在文官行列之中。
眾人給皇帝行禮完畢,王安石便厲聲奏道:「啟稟陛下,臣有事啟奏。」
趙頊見他臉色不豫,不由怔道:「參政有何事?」
「陛下,臣要彈劾權知開封府劉庠無禮,面辱大臣。」王安石聲色俱厲。
趙頊未及答話,劉庠已是主動出列,亢聲說道:「陛下,臣也有事上奏,臣要彈劾寧州通判鄧綰諛事執政,參知政事王安石青苗法擾民不便!」聲氣高亢,毫不退讓。
眼見一個歡歡喜喜的宴會,就要變成大臣相互攻伐的廷辯,年輕的皇帝心裡不痛快到了極點。他沉下臉說道:「劉庠,你不是御史,鄧綰是不是諛事執政,不必你來說。」轉過來又對王安石說道:「參政先說,劉庠怎麼個無禮法?」
王安石便將右長慶門之事說了,鄧綰早已出列跪倒,哭道:「請皇上為臣做主。」
劉庠冷眼看著他哭鬧,重重哼了一聲,罵道:「小人!」
「劉庠,你說什麼!」趙頊不敢相信地看著劉庠。
「臣說鄧綰是小人。」劉庠昂然答道。
「看來王安石說你面辱大臣,沒有冤枉你呀!」趙頊氣得站了起來,厲聲問道。
「回陛下,若是鄧綰這種人也配稱大臣,臣羞與之為伍!」劉庠硬生生頂了回去,讓許多人為他暗暗捏了一把冷汗。
「好啊,他不配稱大臣,你配是吧?你倒說說看……他怎麼個不配法,你又怎麼個配法!」趙頊怒極反笑,他已認定鄧綰是支持新法的能臣,這件事不過是反對派借故生事,所以格外生氣。
「陛下,鄧綰上書言事,說什麼王安石是伊尹,已是可恥。慶州之役,朝廷重邊事,他上書本是言邊事,因王安石不在,宰相陳升之、參政馮京擬讓他去邊疆,材有所用。鄧綰不樂,有人問他想當什麼官,他自謂當為館閣,甚至於想做諫官,因此媚事王安石。臣聞參政王安石輪值,立刻改授其集賢校理、檢正中書孔目房公事,過兩日就會宣布。其鄉人笑罵,鄧綰竟笑說,笑罵由你,好官我自為之。此無恥之尤也。」
石越此時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心中也覺得鄧綰實在有點無恥。正想著這事要如何收場,卻見翰林學士范鎮出列奏道:「陛下,鄧綰其人如此無恥,宜貶斥之,不可使列於朝廷。前者,鄧綰上書,雲青苗法在寧州實行以來,百姓歡欣鼓舞,他說以一州觀之,知一路皆然,以一路觀之,知全國皆然。實則青苗法擾民不便,天下咸知,鄧綰其人,所言實不可信。請陛下明察,早廢青苗法,則國家幸甚。」
他話一說完,殿中嘩啦啦跪倒十多人,一起請皇帝廢除青苗法。